1 ) 尋找
今天在洗印廠看了《靜靜的嘛呢石》和《尋找智美更登》,因為后者是數字高清,不是膠片沒有合適的設備放映,趕制的放映光盤盒設備的客觀問題讓影片的放映有些問題,盡管導演萬馬說他看到放映成這樣哭得心都有了,我能理解他的心情,自己辛苦做出來的東西竟然因為外界的客觀原因導致影片的放映效果并不是最初的理想,可是我還是覺得耐心看完,模糊不清的視覺效果并不能讓這部影片失色,影片中兩條愛情的主線加上旁支插敘的細節(jié),讓人覺得溫暖和真實。老板的愛情和蒙著頭巾的女孩的愛情,各有各的宿命,各有各的執(zhí)著,而結果一樣都是放手。蒙著頭巾的女孩總是一路安靜,但是她記得別人講述的故事的每個細節(jié),唱起《智美更登》的選段時聲音很小卻直抵人心,溫柔的讓人們心心念念。那個真實中的智美更登的老人,盡管大家都覺得可笑或者荒誕,但是無論如何那是我們所不了解的信仰我們不予置評。司機和牧羊女的搭訕也讓人覺得細碎的美好,尋找的過程中,一切都在路上,目標卻越來越模糊……
2 ) 有在大學生電影節(jié)上看過的,來這里發(fā)言吧~
還不錯,鼓勵一下,一部電影,三個故事,雖然情節(jié)簡單,鏡頭簡單,但是看著并不無聊。
為西藏漸漸逝去的東西感到無奈。
3 ) 誠摯的愛
一直在想,我們的愛情電影多么匱乏??偸窍耄遣皇菓摼巶€什么劇本啊,情啊愛啊,生離死別肝腸寸斷啊,最好再加點旖旎的風光。
可是這個故事怎么寫呢?
在一個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小縣城,走來一個吊兒郎當的男人(會在喪事一條龍門口唱卡拉OK),然后,不是碰上警察就是碰上小姐……咦?怎么愛下去的呢?
或者,在一個暴發(fā)戶一樣的大都市,一會兒是忙著奧林匹克鬧熱會,一會兒是忙著60大壽(才60就辦大壽了,我奶奶說要不得),一個zhuangbility的OL,遇上一個黃曉明一樣帥得可以娘娘腔的奶油男(或者山寨版F4)——咦?又怎么才愛得下去呢?!
這樣光怪陸離的城市,魔幻現實主義的生活,那些浪漫都像夾縫里的涼風,一吹就過?!额U和園》里最后加油站的重逢,油鹽柴米的味道竟然撲面而來,心酸吶。這樣的岌岌可危的生活(怎么不是岌岌可危呢?你生得起病么?你讀得起書么?你敢在銀行取錯錢么?你敢像個真爺們兒一樣在城管打人的時候挺身而出么?您挺身而出載一個病人也不行,人家在釣魚呢?。切┌呀Y婚當事業(yè)來經營的女人還是比較合算。有房就加分,有車就嫁人,給自己買得起穿的用的,這樣的好事親戚朋友都要流口水的。至于愛——您還是回初中去談吧!
可是,就是還有這樣一部電影,有點風光,不多,完全沒有給高原打廣告的嫌疑,能看見地平線和茫茫草原的鏡頭很少很少;有點愛情,但是你沒有看見有人擁抱、有人接吻;有點承諾,可是沒人親口說給你聽;老板仰望著初戀情人的家;小學老師拿著鮮艷的圍巾走在馬路邊,他會回去和她最后再演一次《智美更登》;她蒙著臉,跟著他們一路找到州里見他,她還有最后一次機會演他的妃子……
唉,點點滴滴,愛得那么真誠。
智美更登,關于修行的藏戲里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每一次有演員唱起戲里他施舍眼睛、施舍兒女的唱詞時,眼淚都會掉下來,古老的藏戲里的字字句句,聽起來那么誠摯。
字句已不能形容這長達110分鐘的感動。
關于電影的那些專業(yè)評價:聲音啊,畫面啊,調度啊,就先別討論了。反正是沒問題就是了,簡直就是很到位。如果你對愛啊,施與啊,修行啊,實在不敢興趣,也可以把這些電影的元素掰開了慢慢分析,第一次見到蒙面女孩的那幾段戲就很好,她提出要跟他們一起去找的那場的空間就處理得很棒;小學里的幾場都很不錯,教室和操場兩個場景的聲音和場面設計也讓人印象深刻。
實在不想把這么好的感覺掰開了。感情是不能量化的,即使這部電影的這些情感都是因為這些元素而存在。
只要有這么一點點的誠摯就足夠了??芍袊降膼矍?,大部分都是“我愛你可是我不相信你也愛我”,《紅樓夢》跟魔咒似的,愛的人都那樣沒有安全感。相愛的人容易彼此懷疑,這邊廂一個氣得嘔血,一個摔玉撒瘋。不是冤家不聚頭。往往最后連怎么折騰分手的,居然也能各有說辭,可見已經復雜到什么程度。不信你調查一下你身邊的這些故事,呵呵。還好今天看見他們這幾個人,一門心思的……
我們不知道怎么投入信任的愛。也不知道當對方不愛了,我們該怎么辦。
草原真好,還有一幫這樣的人這樣愛。想想電影里的那個老板,多年前在青海湖邊給人照相,是怎樣的心情呢……
4 ) 一次尋找。
電影的結尾,故事中的導演說,他已經失去了對“什么樣的演員最適合演這個角色”的判斷能力,這一路他得到了更多的“思考”,他所思考的內容是什么我們不知道,但是思考的對象已經呈現出來。一次“尋找”,最初是為了找“智美更登”的演員,卻找到了更多地東西。這部片子帶給我許多感動。
電影的結構非常巧妙,作為一部公路片和金羊毛電影,很容易陷入固有模式,讓觀眾感到無聊,但是這部電影的兩個元素很好地稀釋了“套路陳舊”的無聊,一個是大陸觀眾所感到陌生新奇的西藏故事,另一個則是有所用心的結構布置。電影貫穿了幾條線,一條線是導演等一行人帶著蒙面女孩去尋找“智美更登”,沿途遇到各類人群,一條線是傳統藏戲《智美更登》的現代呈現,有各路“演員”演出,也有關于這出藏戲的討論與反思,還有一條線是在汽車上,導演、攝影一行人聽小老板講述他的愛情故事。
尤其是最后一條線,解決了“公路電影中汽車行進過程中人物應該怎么處理”的問題,這條線既分散在影片不同時段,又是自成一線,前后貫穿,影片結尾處他們來到小老板昔日情人的家附近,默默眺望,又使得故事中的人在故事外呈現出來,“導演”站在戈壁(?)前久久凝視,也給觀眾一段留白,促使觀眾凝視、思考,電影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留白、凝止的鏡頭,或深或淺傳達出一些意味。
導演一路試角,沿途經過現代西藏的各個場所,最早來到的村莊中,老人在路邊轉經,十分隨意、日常的一個動作,電影沒有將其放大、夸耀,只是把日常拍成日常,從這個鏡頭起,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就大大提高了,我感覺我將要看到一個真實的、日常的西藏。
接下來的一系列對話、鏡頭都是平靜而凝滯的,“群眾演員”的站位、身體姿態(tài),都表明他們只是普通西藏群眾,而非專業(yè)演員,我靜靜地等待著電影的行進,果然就開始展開有意思的內容,一位藏戲演員、蒙面的女孩,鏡頭從屋外、越過墻壁,拍攝一行人的背影,女孩唱著藏戲,故事至此,有了方向,也加入了神秘、美好的元素。
后面還經過一位老人的家,老人把自己的妻子送給了一個可憐人,是《智美更登》中王子施舍自己妻子的現實版,這里折射了舊日西藏,他們對這種近乎違背倫理的善行篤信不疑。
還有一家夜店,在那里遇到一個喝醉酒的西藏大學生,他曾演過藏戲《智美更登》,卻對這個傳統故事大加抨擊,這也是現代人對于這個故事的普遍看法,他折射出現代的、正在變化的西藏。
還經過一家寺廟,里面的幾個小男孩,和尚還是“喇嘛”?我不確定,這也是正在變化的西藏,小男孩除了會背經文,也將26個英文字母背得滾瓜爛熟,這個細節(jié)很有意思。
最令我難忘的是他們去到一所小學,那里的幾個孩子也會演《智美更登》,小孩們在校門口唱歌,《我們都是父母的好孩子》,聽歌名也覺得是十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兒歌,而我沒想到這首歌有讓人落淚的潛質。
“你的名字叫端智
我的名字叫卓瑪
我們來自同一個學校
你心至誠
我心無暇
我們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你要聽父親的教誨
我要履行母親的告誡
我們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你要努力
我要摯著”
“你心至誠,我心無暇”大概是只有在宗教文化深厚的西藏才能唱出來吧。至誠、無暇,像雪一樣,像圣徒一樣,心向著圣潔的雪山,無所貪圖,就是一個傳統西藏人的寫照吧。
沿途的各個場所,展現了西藏社會的各個橫切面,展現出沖突,卻沒有導出“批判”或是“歌頌”的主題,而是凝固了萬瑪才旦的沉思。在這樣的境遇下,作為“旁觀者”的“導演”以及觀眾能夠反思些什么、做些什么。
公路上的羊群、蒙面姑娘玫紅色的頭巾、她凝視窗外的眼神,一個個沒有對白的鏡頭,在我心里卻久久不能忘懷。藏語歌曲的唱腔帶著宗教唱經的虔誠與圣潔,一聽,就有落淚跪伏的沖動。感謝萬瑪才旦,呈現了這樣一部作品,讓我們認識現在的西藏,正在改變卻依然美麗、圣潔的西藏。
5 ) 尋找失落的西藏
尋找失落的西藏
柏邦妮
萬瑪才旦的新作《尋找智美更登》,在很多人眼里,會是一部不“好看”的電影。電影開始二十分鐘后,才出現了第一個移動鏡頭。作為影片唯一的女性角色,女主角從頭到尾沒有摘下蒙面的頭巾,只露出兩只眼睛。貫穿整部電影的兩段愛情,從來沒有被正面展示過,一段存在于當事者的嘴里,另外一段存在于當事者的內心。也就是說,劇情層面上,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恰恰用最冷靜客觀的方式來呈現。導演萬瑪才旦留空出更多的部分,呈現出更多的毛邊,是為了讓觀眾不要僅僅關注動人的愛情故事,而是看到一整個旅行,看到真正的西藏。
西藏,到底是什么樣的?我相信,這是所有人看電影前的期待。我們看到太多傳說中的西藏,我們也看到太多符號中的西藏。我最厭惡一些外國人拍攝的西藏題材電影,萬國部隊的攝制團隊,預先設置的電影故事,堆砌其中的西藏符號和著名風景:必出現布達拉宮,必出現喇嘛,必出現轉經筒和高原紅。在這些電影中,拍攝者將西藏神化成與現代文明截然相反,毫無關聯,甚至對立的一個存在,以寄托自己出世的理想。我以為,這種一廂情愿的“西藏題材電影”,并不是“西藏電影”。
那么,僅僅因為萬瑪才旦是西藏人,他的全部攝制團隊都是西藏人,用西藏演員,講藏語,他的電影,就是“西藏電影”嗎?不,我想并不是這樣。因為他企圖拍攝的是,西藏的靈魂。
《尋找智美更登》,智美更登是誰?他是藏戲也是西藏民間傳說中的一位王子,他舍棄了榮華富貴,踏上虔誠的修行。在修行的道路上,他將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眼睛都施舍給了比自己更匱乏的人。在這種幾近不合人情的奉獻中,他達到了修行的絕境。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攝制組,要拍這段故事,在村里尋找扮演智美更登的男女演員。女孩很合適,但是她的要求就是,要去城里尋找她變心的前男友,讓那個男孩扮演智美更登。這部電影和《靜靜的嘛呢石》不同,不再拘束在一個極小的地方講一個極小的故事,就像一幅藏區(qū)人民生活的畫卷,各個階層,各種人物,各個側面,自然而然的呈現。在旅程中,同行的小老板講述了自己的愛情故事。兩段愛情逆向而行,但是都抵達人心的深處。在影片的最后,女孩見到了自己的愛人,將蒙面的紅頭巾送給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在電影中,導演設置了三組人物,一組是“舊日西藏”的代表,這些人淳樸,真誠,帶著樸素的人情美,信奉舊日的宗教,信仰內心的情感。這些人身上,帶著智美更登的光輝。他們是扮演智美更登妻子的農村女孩,村里介紹女孩的藏戲組織者,村里施舍自己妻子的老漢,途中喇嘛廟里的小喇嘛們。
另外一組是“今日西藏”的代表,比如在酒吧里唱流行歌曲蔑視愛情的歌手,比如拋棄了農村女孩的老師,在飯館里表演卓別林的演員,只會唱改良但是拙劣藏戲的著名演員,還有那些不會唱藏戲的藏戲團的孩子們等等。他們在急劇變化的現實中,越來越像一個“城市”人,而不像一個“西藏”人。傳統和信仰,已經在他們身上失去了魔力。
在他們之間,還有一組人物,我覺得投射了導演自己的影子,那就是處在“新與舊西藏”之間的人物,那就是電影中的導演一行人,電影中真正的男主角——那個講述自己愛情故事的小老板,他們面對同樣的困惑:舊日的純粹的西藏已經沒有了,就如同那樣感人的愛情再也不會發(fā)生。退回到舊日的西藏是如此不可能,而進入今日的西藏又是這樣的難堪和痛苦。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了一座神殿,挽留住昔日的余光,照亮自己內心的一塊信仰。靈魂沒有走遠,還在人心深處。外部的一切都在變化,但是他們自己,就是真正的西藏。
所以,電影的結尾,正是這樣一種妥協和升華:代表舊日西藏的女孩向“新”走了一小步,而代表今日西藏的男孩向“舊”走了一小步。他們都更靠近“新舊之間”的那一群人,他們得到了更新,同時也得到了喚醒。
我深愛萬瑪才旦電影中的這一個西藏。他并不批判,而是寬容的呈現。沉痛的思考,都在塵土的下面,表層的是鮮活的生命和愛情。電影亮堂堂的,蘊藉渾厚,雖然拍攝的是冬日的西藏,又是這樣苦澀的故事,卻洋溢著溫暖祥和的光彩。色彩紛呈,寧靜又鮮潤。那種質感,那種能量,那些細節(jié),絕不是好奇的游客走馬觀花所能得,而是一種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里,才會升華出的情感。這是靈魂依附,性命相托的電影,一個導演,他的全部血肉和愛恨,全部信仰和絕望,都在這里。
而我以為,這就是最好的電影。
這篇小文,我想用一首藏族德欽弦子歌詞來結束,這首歌是這樣的:
我喜歡白色上面再加一點白,
就像是白色的巖峰上歇落一只純白的雛鷹。
我喜歡綠色上面再加一點綠,
就像綠色的核桃樹上歇落一只翠綠的鸚鵡。
我喜歡紅色上面再加一點紅,
就像是紅色的檀香木上歇落一只紅色的鳳凰。
6 ) 上轉短評
以及比較特殊的歌廳的流行搖滾音樂??赐赀@部電影后,瞬間就被藏族歌曲所吸引,那種不需要任何多余伴奏器樂,純粹是天籟之音,真是極美的。
美術方面,松太加的美術從不讓人失望,場景的布置簡單純粹,寺廟的神圣感(開篇的那個長鏡頭),姑娘的紫色頭巾,一直都是影片最扎眼的,也是與其他的人和物最好的區(qū)分
印象中挺喜歡的,但沒有超過《靜靜的嘛呢石》和《塔洛》。# 補標
從攝影到裝置藝術到信仰主題,里外全是阿巴斯。但《出租車》致敬得還少嗎?它都能拿金熊,那萬瑪才旦簡直得拿鉆石熊。要快速了解阿巴斯,看他任何一部片都不如本片概括全面,而且大青海的天高地遠也明顯要強于伊朗鄉(xiāng)村的窮山剩水。
劇情片與紀錄片錯錯切切地難分彼此。這一路藏區(qū)風光尋去,像在親證兩段愛情。老板的初戀在嘴邊,古典的遺憾淡淡地生疼。從未露面的女孩執(zhí)意去找她的智美更登,找到了,才能放下,頭巾解下的那一刻,該是格外漂亮吧。從《靜靜的嘛呢石》到此,萬瑪才旦靜靜刻下的密碼還能一路回味開去。三星半。
敲了4場字幕,藏語真聽夠了。
西部+公路。萬瑪才旦把“尋找智美更登“、“智美更登的傳說”、“男主角的愛情故事”三個不同時代、不同層面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藏族人生活、文明、信仰和情感的立體方程式。萬瑪才旦野心初現。
經歷過一段路程,總會讓人明白些什么,也會讓人對過去的一些認識變得迷糊。或許這就是吸引我們出發(fā)的一個魅力。
神話里的圣人還存在嗎?或者說還值得尋找嗎?當純粹的信仰遇上殘酷的現實,有人質疑,有人緬懷?!拔冶仨氁娝幻妗薄谫|疑和緬懷之外,或許還有和解。另外《裂流》里玩得那一套,原來萬瑪才旦早就玩過了。
大遠景固定機位里遠觀人物的移動(但景別變化聲音不變 似乎是神性的眼+人性的聲)大多數的靜止鏡頭完全靠演員對話和臺詞維持就好像關注被迫跟著演員們踏上尋演員的旅程 一起忍受旅途的乏味 繼而依賴老板的愛情故事來打發(fā)時間 這種口述傳統在現代的延綿狀態(tài)基本上成為了萬瑪的一個母題。這還體現在他電影里經常出現的背誦里 這里找演員時要求背詩/背經 塔洛里背的一段毛語錄也格外突出 這種更加傳統的記憶方式不斷和現代記錄媒介并置(瑪尼石里的電視、這里的手持錄影機vcd和筆記本電腦、塔洛里的卡拉OK、撞羊里的我的太陽磁帶)尋找智美更登是尋找史詩精神和戲劇傳統的延續(xù) 同時也是其在現代形式中的回響(其中卓別林時刻和藏語rap比較有意思)女主長相這個麥高芬也很厲害了
1、長鏡頭,阿巴斯附體;2、聲音的處理很巧妙:既能回避“表演”,又能把空出來的鏡頭對準沿路的風景,一邊聽故事,一邊賞風景;3、一路尋找智美更登,到最后也沒找到;一路想看姑娘芳容,到最后也沒看到。很有想法。4、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新舊觀念碰撞的青藏,沒有美化,沒有丑化,沒有神化。
這個片子應該是在青海拍的,由于是最后一幕是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
藏族導演拍攝的藏語電影。一路在尋找,一路在拜訪,一路在講故事。最終找沒找到已經不重要。就像那個一直蒙著面的女孩,最終也沒看到她的真面容。對于導演,收獲了一個愛情故事和思考。對于觀眾,見證了一段尋找征程,以及智美更登的藏戲故事
⒈個人觀感:昨晚的《靜靜的嘛呢石》>今夜的《尋找智美更登》>之前的《塔洛》;⒉特地查閱了《智美更登》的故事,酒吧里醉漢部分對他的評論與我有同感,智美更登的善心善行令人敬佩,但把妻兒女布施給別人之舉我個人并不認同;⒊在愛情里,專情不變心者比較容易受傷,尤其是當愛情不圓滿的時候;……
除了形式上過于模仿阿巴斯外,蒼茫的故事和詩意真讓人意猶未盡啊。
下次見到/我再告訴你/智美更登/是我的名字/挖去DV眼/看不見美人的臉。
失落與尋找
一切真相都在隱藏之中
佳作!
1、主體阿巴斯范兒(《橄欖樹下的情人》),局部侯孝賢范兒,導演思路貫徹的很充分,牛逼。2、劇作很有趣,這也能拍成公路片……3、聲音做的挺有想法(車內車外對白),音樂灌得多了點。4、鏡頭真長。5、小朋友唱歌真好聽。6、結尾多了兩句話……非要總結一下干啥呢……
基本上全是固定的長鏡頭,又是全藏文臺詞,看得我昏昏欲睡,不過故事到最后還蠻感人的
睡醒一覺 醒來發(fā)現 這不就是高原上的情人嗎?-橄欖樹下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