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熾熱八月,馬德里人紛紛外出避暑,將整個城市留給游客和一年一度的圣母節(jié)。即將滿三十三歲的艾娃來到城里,拉著行李住進短租公寓。她四處漫游閑晃,探訪故友、邂逅新人,與朋友河畔野餐、跟鄰居狂歡跳舞,恣意地探索這個城市,就像每個初來乍到的旅人。然而,當度假的歡欣漸漸沉淀,不論是放逐他鄉(xiāng)的徘徊,或是因街頭巧遇前任而被撥亂的心緒,都讓艾娃忍不住反覆沉吟,在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她該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 宛如侯麥《綠光》的詩意再現(xiàn),透過貼近女主角的生活脈動,感受馬德里隨性怡然的城市氣息。導演荷納斯楚巴與女主角共同編劇,譜寫出這則屬于當代女性的情感詩篇,從愛情光譜擴展至信仰、文化等多元面向,細膩描繪難以言喻的內(nèi)在心緒,營造溫暖而不灼人、繽紛且柔和的旅行書寫。
《關于女性的覺醒》
這部片子我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四次,或是五次才把它看完,這并不是那種有著很抓人故事情節(jié)的電影,我猜用不了多久我就會把它全部忘掉,但它,怎么說呢,是那種散漫的,你可以說它是日記形式的,或紀錄形式的。反正,我是把它當做紀錄片來看的,有人說,那干嘛不直接去看紀錄片,這個多假?!同學們,你們要知道,紀錄片也并不總是客觀的,就算你拍的是動物,是大自然,拍攝者們也總是把他們想要說的話藏在里面,結果都是一樣,這部片子或那部片子,他們的拍攝者總有話要說,有的說得好些,有的不好;有的是說給自己聽的,有的是要勸誡世人,還有只想掙錢的,這種人如今看來,是最單純的拍攝者了,他們會動腦子去迎合觀眾,弄出他們喜歡的口味。
除了情節(jié)不緊湊以外,女主角不夠漂亮是沒能讓我一氣看完的另一個原因,我現(xiàn)在對于美貌是一種才華,并且無需證實這話有了新的領悟,你想想,你得賄賂上帝什么他才能讓你生的美?!上帝那家伙很難說話的。
還是說影片吧。
故事從一個炎熱的八月開始,女主角伊娃無所事事,借住在一個朋友的家里,而朋友出去避暑了。她一個人留下來干嘛?!電影里沒交代,只是看到她每天漫無目的的溜達,看到有游客進了博物館,她便也跟了進去;看到游客因為街頭表演而笑,她也笑了起來,仿佛,她是沒有自己的。后來,在電影院里,她無意之間聽到兩個女人的談話,她便主動搭訕,讓其中一個女人為自己做了脈輪療法,之后三個人還探討了女性例假的話題。后來伊娃一個人去看了流星雨,他們稱之為圣洛倫佐的眼淚,據(jù)說那是圣洛倫佐為希望撒下的種子,她那最后一滴眼淚,是想寄托一個愿望的,每一個看到它的人許下愿望后都可以得到收獲。
流星雨。
我記得很多年前北京曾有過一次流星雨,而那次有一個花季少女在看流星雨時被歹徒殺害,這件事當時被說了很久,以至于現(xiàn)在只要一說到流星雨,我就會想到這樁慘案。
接著說伊娃。伊娃看完流星雨后,獨自走在黑暗的大街上,然后,她看到大橋邊有一位男士站在玻璃擋板里,出于關心,她走過去對那位男士說,這里不能進去。然而男人沒有理她。于是這位好心的仙女,躺在地上鉆過了玻璃擋板,來到陌生男人面前,和他聊天,對他講了一個聽來的故事,一個富家女因為戀愛受挫要跳高架橋自殺,可是被自己的長裙子救了,她的家人也因此妥協(xié),同意她和戀人在一起,兩個人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故事講完了,她對男人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告訴你這些,我有點......我想我要來月經(jīng)了?!比缓笏x開了。
林白曾經(jīng)寫過一部自傳體小說,叫《一個人的戰(zhàn)爭》,寫的是女性的性意識,這在那個年代是非常開放的寫法,等到木子美和棉棉想起來用下半身寫作,已經(jīng)是后來的事情了。我見過林白一次,她就是她書里寫的那樣,絲毫不差。
伊娃終于也覺醒了,她主動起來。我相信蘇格拉底的話,求愛的人比被愛的人更加神圣,因為神在求愛的人那一邊。我相信,蘇格拉底自己一定是求愛方,跟我一樣,我們都相當神圣。
2021年4月23日
如果有人問我,觀看西班牙電影《八月處子》的感受,我的回答是:說不上具體講了什么故事,只記得看完之后很舒心。
《八月處子》中確實沒有什么大事發(fā)生,電影通過日記體敘事,講述了女主伊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徘徊與成長。
影片看似散亂虛無,實則隨性自然,輕巧浪漫。
那種若隱若現(xiàn)的情緒,若有如無的哀愁,若即若離的人際關系,說起來簡單,拍出來很難。
《八月處子》做到了。
我跟著女主伊娃,行走在馬德里的炎炎夏日,和她一起感悟身體、生命、他人和自我,尋找生活的的另一種可能性。
為了逃離炎熱,馬德里人習慣在夏天離開城市,留在城里的只有游客和心不在焉的訪客。
伊娃就是留下來的那一個,她即將年滿33歲,剛剛結束了演員生涯,不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
她沒有去遠方尋找,而是留在原地,通過漫不經(jīng)心的散步、觀光、聊天 、認識朋友,來尋找自己,尋找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樂趣。
伊娃借住在出門度假的朋友家中,她開始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主動改變自己。
她上街買花,躺在草地上看書,坐觀光車游覽城市,跟隨一個陌生女孩的足跡參觀博物館,偶遇老友路易斯。
主動搭訕電影院遇到的研究靈修的女孩,讓她到家中給自己做靈修。
打不開公寓大門的時候,去另一個朋友蘇菲家過夜,也因此和很久以前開始疏遠的蘇菲敞開心扉,聊兩人的友誼和經(jīng)歷的考驗。
伊娃在這個炎熱的八月,保持著處子的心情,去探索,去尋找,敞開自己擁抱新的人、事、物,那些人、事、物讓她找到自己,或即將找到自己。
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伊娃的迷失與彷徨。
她穿著泳衣在河邊徘徊不敢下水,被朋友抱起來扔進了水中,她掙扎著大喊我恨你,卻在入水后,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寧靜與自由。
伊娃很喜歡夏天,她覺得夏天做事情很容易達到完美,夏天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做自己。
她主動約新老朋友去河邊野餐、游泳、唱歌、聊天。
他們聊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更好、更確定的自己。
蘇菲聊自己如何成為一個單身媽媽,奧卡爾聊自己凍卵后又決定放棄的心路歷程,喬聊自己離開威爾士、定居馬德里10年的感受。
離開熟悉的地方,到達新的國度、開始新生活是一種自由。
那些從未離開的人,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獲得自由,更讓人欽佩。
沒有必要朝任何特定的方向看,你只需要看到廣闊的天空,讓你的眼睛習慣黑暗。
伊娃獨自一人去看一場名為“ 圣洛倫佐的眼淚”的流星雨,她看到了流星的燃燒,感受到了宇宙的靜止。
回家的路上,看到有個孤獨的人在河邊大橋上,伊娃怕他想不開,走過去,靠近他,和他聊天。
那個人說,他從來沒有去過自己想去的地方。
伊娃說,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是一種相當可怕的感覺。
她講了高架橋的故事,說自己快要來月經(jīng)了,然后很自然的告別。
在次日的音樂會上,伊娃再次遇到了這個男人,原來他在廣場上班,下班后去大橋抽一支煙,然后去酒吧找朋友,最后走40分鐘路回家,這是他每天的儀式。
伊娃喜歡他的儀式,她跟隨他來到酒吧,并在之后的互動中喜歡上了他。
電影結束在一個很微妙的地方,讓人恍然大悟的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疑惑。
伊娃如同圣母瑪利亞般的懷孕,似乎是某種象征,象征著新的開始。
在這短短的15天里,在人與人之間原力的作用下,伊娃通過月光的引力激活自身,于是一個嶄新的生命被孕育。
同時,結尾又有一種感覺:我的時間尚未結束,我仍在尋找自己。
在一個從小到大生長的城市,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炎熱夏天,伊娃選擇了反向而行成為精神意義上的異客,就像把身體投入陌生的河水之中,自然而然的會脫去束縛的外衣,孕育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和自我,馬德里就像伊娃的舞臺,或者說她的信仰,她原本的束縛和封閉就像純潔的處子,終于在這樣一個夏天下定決心接受洗禮,伊娃在尋找在游蕩在感受,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情,而尋找幸福這件事沒有任何所謂先鋒模板可以借鑒模仿習得的,必須感受,電影帶著靈魂穿越所有觀感,體驗一天連接一天中所有人物對話姿態(tài)帶來的漣漪和變化,我不自覺讓愉悅的因子充斥胸腔,迎接孕育出的新鮮生命,其實我也有這樣一個計劃,三十歲的時候在我的城市變成異客,脫離我生長和習慣的環(huán)境,這部電影就像是我最香甜的酣夢,在看完它的晚上我也確實做了個好夢,在跳舞在大笑在奔跑,好多年沒有的暢快和自由。
如果沒有白天偶遇路易斯這一段,伊娃大概也不會在深夜打電話給蘇菲求助吧。事實上,一個人找間旅館住一夜反而是比較省事的選擇。找人幫忙很麻煩的。
這通電話傳遞出一種余溫。與好久不見的舊相識重逢,重逢后的尷尬、拘束漸漸消釋,兩人甚至一起度過了不錯的時光,友好、快樂,不乏激情。繼而,潛意識中有種預感,或者說是期待,當然也可以說是錯覺。像別的錯覺一樣,它給人一種非理性的勇氣,做出一些在理性狀態(tài)傾向于不做的事。理性帶來躊躇。
伊娃說的沒錯,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失聯(lián)”,因為人會走上不同的道路。出于偶然,有時會發(fā)生久別重逢的事。然后懷舊的感覺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在懷舊感的支配下,人做出“復聯(lián)”的嘗試,甚至有勇氣直接來討論彼此的失聯(lián)。只不過,大多數(shù)情況下,短暫地復聯(lián)后會是更徹底的失聯(lián)。
雖說故事的推進常常仰賴于新角色的出現(xiàn),然而,并不是每個角色出現(xiàn)時都具備這種非常人性的合理性,并傳達出一種微妙的心理層面的真實感。
電影的前半部分圍繞著的話題中有一個明確的“工作”,房東應邀為一家雜志寫一篇文章,路易斯在寫一篇關于巴倫西亞的修道院,索菲亞一直帶小孩,奧爾卡是一名演員,且認為這是“天職”,喬是一個爛學校的英語老師,而女主角伊娃無所事事,她在放棄她的職業(yè),她曾經(jīng)是一名演員。 她在這個停下來的狀態(tài)中,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很開心,在夏天來臨之際看到了這個電影,我很喜歡這種好像沒講什么故事但又感覺說了很多東西的故事,在胡言亂語間說一些想說的話!
即將33歲的伊娃選擇在當?shù)厝硕既ケ苁畹募倨谌粤粼谧约旱募亦l(xiāng)馬德里,想換另一種沒有嘗試過的方式去生活。
八月的馬德里異常炎熱,她卻覺得八月很完美,夏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適合做自己,做的也會比以往更好,所以她留了下去,去探索和思考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
這里說一下我眼中她的改變:
1.一開始遇到感興趣的游客(貌似是東方人),她默默跟著對方,觀察她,也觀察她看過的一切,卻未開口。
2.遇到路易斯,這時候她依舊處于被動,之后的聊天都是在路易斯的邀請下進行的(路易斯問她有計劃嗎?是否想喝一杯?),她甚至在公眾場合跳舞都不好意思,但是隨時時間推移,她開始享受這種談話。
3.遇到奧爾卡,這是依然是一次被動的相遇,不過是剛巧兩人住在一起。鏡頭一轉,她們就一起在酒吧喝酒聊天,并看沒有交代是誰主動邀約。細看她們的相遇,奧爾卡幫伊娃開門后兩人的聊天明顯奧爾卡更自在更主動,伊娃還是有些小小的面對陌生人的尷尬的,不過奧爾卡說了如果要找我可以按5就走了,她應該是不知道如何聯(lián)系伊娃,所以我更傾向于這時是伊娃主動邀約了奧爾卡,因為她知道邀請奧爾卡這樣外向熱情的性格大概率不會被拒絕。
她們的談話也非常愉快,甚至愉快的跳起了舞——也許是因為氣氛,但確實她之前拒絕和路易斯當街跳舞。
4.主動邀請了英國人和威爾士人(前一天與他們的相遇也是被動的),還叫上了索菲婭和她的孩子(好家伙,開始攢局了)。這次的河邊聚會是伊娃轉變的關鍵。
首先進一步表達了她想找到自己。在這一段喬說他不知道是因為自己離開的家鄉(xiāng)所以找到了自己,還是因為自己本身是這樣所以才會離開家鄉(xiāng);奧爾卡也說自己因為去了很多國家因而一直都在重塑自己的生活,她認為在沒人認識自己的地方更容易獲得自由,同時她覺得在熟悉的地方能夠做自己的人非常有勇氣。
這一段伊娃的表情變得有些沉重,她一邊認真聽一邊在思索,她有點羨慕喬,同時覺得如果沒有從父母那里解放出來,做一個真正的人是非常難的,因為她從未在一個地方長期生活過。
她對在河里游泳的同伴都很羨慕,但是不知道是身材還是性格保守的原因(借了泳衣,但是卻穿著披肩,不時的調(diào)整衣服),她自己始終沒有主動下水,直到被英國人開玩笑的丟在河里。一開始她很慌亂很抵觸,但很快適應了水,她露出笑容然后脫下披肩,就在水里愜意地飄著。
這里我感覺是一個關鍵的轉折,被動下水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水里并沒有那么可怕其實對應她之前所說,她覺得從沒有后悔沒跟一個人約會過,卻后悔跟一個人約會很多次一樣,我們都會害怕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其主動會帶來不確定的傷害不如連獲得美好的可能一起放棄,這樣至少是安全的。
但落水后的她似乎決心打開自己了,去直面這種害怕。
5.在電影院遇到瑪麗亞,她開始主動接觸她所感興趣的了。她邀約瑪麗亞來她家做療愈痛經(jīng)的儀式,并因此成為朋友。
6.在看完流星的夜里,伊娃搭訕了習慣一個人的阿戈斯,這一次她更加勇敢,即使對方不擅言談,盡管聊天尷尬的結束在伊娃關于橋的故事,但并沒有讓她失去對這個男人的興趣。
到后面再次相遇,她跟著阿戈斯來到酒吧繼續(xù)攀談。阿戈斯鼓勵她向喜歡的樂隊表白,這種直接表達自己欣賞的感覺讓伊娃覺得很棒,這里可以看出其實伊娃本身是很傾向與這個世界產(chǎn)生鏈接的。這里其實我很喜歡阿戈斯的觀點,有時候?qū)ξ覀兿矚g的事物,我們會不自覺的把它拔高,甚至覺得神圣不可侵犯,會仰望會露怯會自卑,甚至不敢面對面直接表達喜愛,“但是他們其實和我們一樣,也許他們比我們做的好一點,但也沒什么不同”。
到最后她確實越來越松弛,越來越敢于做自己了,并且是在她熟悉的城市找到了自己,感覺很自在。電影沿著自我探索的主線對很多女性視角社會問題展開探討又點到為止。
比如隨著年紀增長引發(fā)的生育焦慮,凍卵也不過是在拖延時間。
比如有孩子的朋友覺得自從成為母親,就被看作另類,所有的朋友會遠遠的看著你,與朋友們生活似乎失去了交集。
她最終成為了真正的人嗎?這個答案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她如同這部電影的標題,在這盛夏的八月,她孕育出了新生的自己。
所謂處子也許是指那顆少女之心
Eva漫無目的在八月閑逛,自由地遇見各種各樣的人,有以前的老朋友也有未曾謀面的陌生人,有的只是默默跟隨,但要是下次再遇見可能就會一起喝一杯了,直到當她找到她想要的-懷孕,至此停下腳步,電影到此為止。
前面的一些人物對話有的太密太快,可能還要結合一些背景,所以不是很明白,但是帶給我的一種感覺就是三十三歲的女性也可以像十八歲的少女一樣自由自在,不被繁瑣的家庭事務或者世俗的眼光所束縛,并且因為經(jīng)歷的更多,所以對待生活可能更少了一點恐慌,更加從容。
真誠和勇敢是Eva身上很重要的品質(zhì),這樣才能與陌生人敞開心扉啊,還很有趣。
影片中的配色我也很喜歡,飽和度比較低的色彩搭配,很和諧又很出彩,剛開始那個類似于橙色的報幕底色就挺好看的,感覺很適合用作夏天T恤。
但結尾真的讓我覺得有點扯,也許導演想表達的東西沒有完全明說,他是指是一個生命嗎,女主想要孕育一個生命嗎?是因為在閨蜜家住的那一天,看到了閨蜜的可愛孩子嗎。
我想片名中的處子會不會就是類似赤子那樣是指少女呢,三十三歲依然擁有少女心態(tài)的Eva讓我很心動。那結尾Eva懷孕之后還能擁有少女之心嗎?這樣想來最后Eva為止停留的或許不是幸福了,有點悲傷。
影片中間她們講到女性是由80%的水組成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寶玉的那句女人是水做的,但是一旦結婚育子,沾染家務,落入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就會變得庸俗和污濁了,但愿Eva不會。
極具包容度又細節(jié)豐富的迷人電影,開篇介紹公寓就引人入勝,它和后來伊娃去到阿戈斯的公寓還形成了一個小小居所互文,因為女主是在“靜止”中尋獲我是誰的人生意義,她不像一般的女性,是通過出走而找到自我,她是留下來,從一開始的被動遇到人(路易斯),到后來主動聚集人(河邊聚會),再到后來更主動的認識(瑪利亞)和建立聯(lián)系(阿戈斯),她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這期間寫到了宇宙的靜止,流星的燃燒,有些人一個晚上會經(jīng)歷很多,伊娃的回溯與重生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美。路易斯、奧爾卡、喬這些人通通都問過她的計劃,最后在阿戈斯那里有了答案,這一番寫得很高級,她說了高架橋的故事,又說自己快要來月經(jīng)了,然后道別,和這里的細節(jié)一樣,導演拍下了許多突然而至又生機勃發(fā)的細節(jié)。女主角表演也超厲害,有意無意展露了許微妙的反應,令整個影片真切
15天就整理好心情開啟新人生了 哪有那么好的事
陸續(xù)看手冊去年的十佳,果然又是這款。它的這個事件的編排很有趣,每一天都是與陌生人的搭訕和交流,沒有目的性的敘事任務,只在一些細微的變化之中看女主角的內(nèi)心如何泛起一絲絲漣漪,回過頭來一想,才會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上的味道。
鏡頭捕捉生活片段,我們隨著女主遇見這個城市。整體的感覺非常舒服,閑適愜意。
四星半。幾乎是美妙的,關于女性與光線、色彩的秘密。等待夏夜流星,等待某個《綠光》式的神秘時刻出現(xiàn),卻不知塵世之光隨著一次次打開百葉窗,始終閃爍在這個女人的臉上。墻上那輪藍綠色的月亮仿佛來自《1Q84》,而這個lunatic woman卻將其作為圣女背后的光暈——在交歡中完成主體性的回歸,重述“處女懷孕”的傳說。女性如何言說幽嫻貞靜的欲望?于是我們想起天吾的疑問:“青豆那時和月亮締結的究竟是什么密約呢?.......當時她究竟把什么東西托付給了月亮?”
尋找幸福,嗯!哦我的天,又是一股美妙的清風~~~ 和侯麥背道而馳的一點在于侯麥的日記時間卡通常意味著和前一日的事件斷裂,而在這里卻只是事件的繼續(xù)開始,但也有可能只是馬德里人總愛一夜不眠。
提前進入感受了一個炎熱的夏天,還是在馬德里。
隱約中還以為是法國電影,那種輕巧與浪漫。
Eva的N次奇遇。同樣是人物的反復交錯,如果說Alor Setar是時空的往復循環(huán),那么馬德里則呈現(xiàn)不斷變化開拓的縱深。生活的給你的靈光乍現(xiàn),就如受孕的處子,誕下的是繼續(xù)前進的信仰,于是我此刻如此渴望接觸一個陌生人,和他分享平靜的夏日時光。
和侯麥相似度很低,因為它完全不旨在導向任何人際的、外在的聯(lián)系,而只擁有一個向內(nèi)的視角,并基于此,借助日常的動作和對白,使人物的內(nèi)在延伸至城市空間中,提煉出一種屬于生活的超驗。正如月圓之夜勃發(fā)的精神力量,升騰。也因此,比較的對象應是mikhael hers,maren ade和nadav lapid。
西班牙的《夏天的故事》,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女主簡直就是社交女皇,看的時候一直在想,如果女主得了新冠,這就是個悲傷的故事。
很侯麥的風格,歐洲真的令人羨慕,33歲沒有正經(jīng)工作還能在馬德里度過一整個有朋友有酒有演出的夏天。
閑適清淺地走走停停,過一段夏日,逐漸面對自我,與不同的人短暫交流,不需要有什么目的。的確浪漫且有點侯麥,私人很喜歡,很像我某一段時間的狀態(tài)的理想化呈現(xiàn),又似乎可以透過本片重新檢視自身。
隨性自然如法國電影,清新治愈如日本電影,但卻是個西班牙電影??吹臅r候拼盡全力回憶一年前在馬德里走過的每一步。
#27. CL# as a bystander 享受片刻被環(huán)境音包裹 / 如果是“忘記了一個故事 只記得當時聽完很開心” 那就再好不過了
很瀟灑。
真好。雖然與hers或manivel選擇在日常情境中寄托的情感完全不同,但最后達到的心境卻是近似的。這種情感主導的內(nèi)向型表達也讓結構組織變得更不引人注目,脫離來自日常情境的束縛。
英仙座流星雨造訪下的馬德里,潮汐牽引著欲念,從午夜漫步到黎明,每一個孤行者纖細的神經(jīng),牽連著最遙遠的星辰,宇宙自有安排,是我們的相遇。導演自言,他的演員團隊是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延續(xù)至今,仿佛能看到一群最熟悉的好友經(jīng)由電影的匯聚,生活自流淌出,而這里幾乎有歐洲夏天讓我想念的全部美好。
另一個時空的《修女艾達》,都在傾力呈現(xiàn)一個女人的徘徊與成長,都在有限的時間里由攝影機發(fā)掘出女性身體的無限性。前者是演繹的、顯性的;《八月處子》則是捕捉的,隱性的。馬德里被賦人格,成為母胎,孕育著艾娃對于生活之不確定性的從容;艾娃經(jīng)歷了一切卻又好似什么都未經(jīng)歷后,煥發(fā)出母性的包容與溫柔的堅毅,微笑著走向明天……
侯麥萬歲。少了法式的慵懶和自然。更缺少一種夏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