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zhàn)犯,當時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劉松仁 飾)為首的中國法官在3月20日飛抵東京?!洞蠊珗蟆酚浾咝つ希ㄖ煨⑻?飾)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戰(zhàn)前相愛的戀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飾)與他相 會。在宴會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卻預感到此行必定多艱難。
審判終于開庭了,中國代表團遭受到了種種困難和挫折,整個法庭不贊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數。面對各國法官們的偏見與刁難,中國法官和檢察官們與他們斗智斗勇,克服了對美國法律不了解的種種不利因素,在庭審辯論中取得了上風。最終法庭是否能將東條英機等臭名昭著的戰(zhàn)犯送上絞刑架呢?
非常好的題材,但是高群書明顯難以駕馭這個題材。整個朱孝天那個記者的線是非常失敗的。他想用生活化的故事來烘托這個大題材,然而出來的效果并不好。也許是人選的不對,完全無法代入他們的角色,也體會不到他們的痛苦掙扎。曾志偉演日本人,太出戲了。然而相對來說,法庭審判部分還是相當精彩的。劉松仁流利的英語,從容的氣魄,太適合這個角色了。兩個外國人大段的對白也很出彩。然而就是可惜了,總差一口氣的感覺。導演不如考慮拍一個更加紀實的更像紀錄片的東西,也許會更精彩。
2006年歷史戰(zhàn)爭記錄片,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zhàn)犯,該法庭由11個國家的11名法官組成。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為首的中國法官在大國利益主導的勢力擠壓下,奮力突圍,終于將以東條英機為首的七個戰(zhàn)犯送上絞刑架。重溫偉大的歷史時刻。
導演和演員都走心了。在保持很強紀實性的基礎上增加一條虛構故事平行線來增強觀賞性,幾個配角都大放異彩,所謂男女主角倒是表現平平,但也完成基本的穿線功能。主要是這個主題本身就值得一拍一看,不但看了一部電影更看了一段重要的歷史
一向不喜歡看歷史片,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的片子,太沉重,太血腥,也夾雜了太多的狹隘的民族情感。但是這部片子卻以一個干凈嚴肅的法庭來為我們呈現那段無法磨滅的歷史,通過對國際檢察團與日本戰(zhàn)犯及其律師團針鋒相對的辯論,以鐵一般的證據證明遠東大審判結果的合理性和歷史真相的不容否認性,盡管沒有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卻更讓人信服。
影片以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戰(zhàn)敗分子的審判為主線,穿插了兩個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對這場戰(zhàn)爭的不同看法,為我們揭示了當時日本國內不同勢力的對華態(tài)度。
如同梅汝璈所說,戰(zhàn)爭這個怪獸,不僅摧毀了生命,榮譽,國土,也摧毀了熱血和理想。日本年輕一代在對大東亞圣戰(zhàn)和東英條機政府的頂禮膜拜破滅之后,陷入了絕望與迷茫中,日本向何處去,自己的未來又如何是每一個日本青年所憂慮的。在絕望中,大多數人選擇把責任推到戰(zhàn)勝國身上,這是當時日本國內比較激進的思想的代表。
當然,也不能全盤否定他們。在當時的日本,也有一些民眾對政府在侵華戰(zhàn)爭中的暴行感到不滿與懺悔。在影片中,我們也可看到這樣的一個代表人物----山口正夫。作為參與日軍侵華戰(zhàn)爭的一員,盡管手上也沾滿了許多中國人的鮮血,但是,我們認識的更多的是他對這次戰(zhàn)爭的不滿以及內心強烈的懺悔。
曾經有人說過,歷史是一種完結,我們不應該糾結于過去,而要立足未來,把眼光放長遠,用實力向曾經侵犯過我們的國家證明中國并不是好欺負的。是的,當前我們所要做的是求發(fā)展,但是已發(fā)生過的一切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事情的完結而改變。未來的中國想要變得強大,我們就必須記住我們所經歷過的苦難,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新一代的中國青年似乎已經離那段歷史越來越遠,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心理上,如今甚至出現了許多親日份子。這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敲醒了警鐘。
看完了《東京審判》,原來以為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說實話看過之后覺得失望,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辯論片。如果不是審判日本戰(zhàn)犯,這種片子我壓根兒不會去看。感覺那些狡猾、兇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簡直是呆若木雞。而我方的辯護律師一個個慷慨陳辭,根本就沒有激烈斗爭的感覺。簡直就是我方律師的個人秀,期間還穿插了兒女情長的莫名其妙的情節(jié)。簡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爛片。我看過一部美國片《判我有罪》,人家這種片子都拍的精彩絕倫。法庭上的辯論讓人感覺緊張的緩不過氣來,《東京審判》這種片子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都是失敗的一部電影! 本來很好個題材,卻一點創(chuàng)新都沒有,接近于流水帳的敘事方式,相信讓不少觀眾昏昏欲睡。電影要這么拍都能成所謂的“大片”,那么滿地都是“經典”了。其硬傷有多處:1.幾個中國人,在國際上表現得很牛的樣子,使外國人折服,于是由衷地佩服中國人,并最終取得勝利。這種情節(jié)也不知看過多少遍了。2.現在的編劇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片子,都非要加上點愛情,還往往是那種無疾而終的愛情,一個為救另一個而死,反正兩個人肯定成不了。3.敵人陣營里肯定有頑固派和轉變派,頑固派就頑抗到底,死不悔改。轉變派就在內心深深第譴責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謝罪。4.敵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辯的、死不認錯的,但最終再好的狐貍也斗不過好獵手,肯定要失敗的。 這樣的電影,注定被遺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團購支撐,兩個小時的片子結束了,狗血的愛情故事+愛國主義詩朗誦演講報告會結束了。如果說這只是一部爛片,也就算了。我一輩子看過的爛片不缺這一部。問題是這部片子的名字叫東京審判,如果叫愛在東京什么的,我反應也就不那么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東京審判歷時近三年干了些什么,所有國家如美國、英國包括蔣介石政府在里面的作為在哪里。南京大屠殺為什么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一直遺留到現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審判(這是遠東審判的重點僅用了一句旁白一帶而過),而事實上當時的主控官是想將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戰(zhàn)犯中,美國和日本達成了什么協議。對日本的審判是不徹底的,這也是現在日本軍國主義還存在的一個原因。我也知道兩個小時的內容涵蓋不了那么多,可你至少可以有個角度描寫一個重點吧。你都有時間三角戀,你沒時間說這些? 再往后,就讓人不耐煩了。發(fā)現導演也就一憤青而已,連庭審的基本常識都不具備。開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對辯方律師的回避請求,一臉的氣急敗壞,還得靠咱中國的梅法官去說服教育。對于任何一名職業(yè)法官來說,講究的是規(guī)則、事實和邏輯,不可能如此的情緒化,設若果真如此,那么他真的沒有資格做這個法官。總之,這段情節(jié)一下子就降低了東京審判的莊嚴性,讓死難者受辱,導演似乎在為我們解釋為什么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認東京審判的結果。朱孝天和林熙蕾的出現,更是不倫不類。昔日的F4帥哥懷抱中彈林MM痛哭那場戲,真是夠虛假??磥砀邔а葸€是適合拍些《火星花園》之類的青春劇,至于這些深沉凝重的歷史題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 比較NHK電視臺等日本推出的同類影視節(jié)目,《東京審判》太膚淺,太情緒化了,根本沒有面對歷史事實所應該具有的冷靜和理性。一段最慘痛最屈辱的歷史,居然被拍成這樣。情節(jié)支離破碎,完全自說自話。像大多中國電影一樣,不能很好駕馭內容龐大豐富的歷史題材,還不如看記錄片! 沒有飽滿、細膩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做鋪墊,整部電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跡太過著重明顯,就像高高的腳手架只四只細桿子撐著,顯的底氣不足,但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騷首弄姿地扭擺。能被糊弄的熱淚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國家里的觀眾了。試想,這樣的電影若是讓歐洲人、美洲人來看,能打動人家么? 就這部電影而言,國內電影對戰(zhàn)爭的理解仍然還停留在狹隘、膚淺的愛國主義和大漢民族主義層面上,沒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升華。還是多學學歐洲戰(zhàn)爭電影吧。 有些媒體把導演高群書捧成了民族英雄,對他借錢拍攝《東京審判》津津樂道,卻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淺薄和狹隘。借錢與資金短缺不能成為拍攝爛片的借口。如果純粹是商業(yè)娛樂片倒也無傷大雅,但影片題材如此厚重,它關乎每一個中國人對那段歷史的體認,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的電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對這部影片抱以寬容了。 看完電影,使我有個不厚道的想法,導演把國人都很關注的題材作為自己進軍電影業(yè)的機會,甚至是為票房服務。我寧愿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攝與制作的過程缺乏經驗和嚴謹,或者水平與功力不夠。但是結果實在叫人遺憾。 影片頻繁的“切”經常使整個畫面變黑,坐在電腦前的我尚感覺不舒服,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銀幕前的感覺,影片的導演讓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臺在換臺時沒有畫面停頓功能的電視機。 但導演似乎并不在乎觀眾的感覺,頻繁的切換似乎成了他的殺手锏,在故事講不下去的時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極為散亂。像曾江審問那個小偷的時候,本來就是兩個人對話,雖說距離太遠難以采用正反打,可也不至于在這之間加上明顯的切換啊,畫面黑過之后出現曾江的鏡頭,我還以為他又要詢問別人了,沒想到小偷先生還要慷慨陳詞。 更嚴重的是,導演不只是在講不下去故事的時候進行切換,在影片情感馬上就要到達高潮的時候也要來這手,在英達扮演的律師提供九一八事變證據后,本來可以將被告無言以對的神態(tài)展現出來,讓人解解氣,沒想到導演只是給了對方一個不到半秒的鏡頭,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觀眾為英達的精彩陳述而叫好。 旁白 記得徐靜蕾在說到她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來信》的時候,發(fā)現電影的旁白太多了。雖然我對徐才女的導演水平并不是特別認可,但很認可她的這種感覺。電影之所以為電影,就是因為她要用光影講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樣的作品簡直就是朗誦MV,根本不能稱為電影。王家衛(wèi)的電影有時會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確實是電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編劇和導演硬加上去的,這就是用旁白為鏡頭服務和鏡頭為旁白服務的區(qū)別。 說到《東京審判》,以上二者皆談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現的時候用旁白頂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數時候,除了空鏡頭就是和旁白內容不大相關的鏡頭,讓人完全感覺不到這旁白是誰說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確的話,應該是梅汝璈說的吧?可在旁白中講到“在東京沒有歡樂”時,畫面上卻出現了梅汝璈在酒館歡笑的鏡頭,難道旁白中的話只是梅汝璈說給別人聽的煽情話語? 情節(jié) 一個那么好的題材,卻在整個過程中難以顯現出戲劇張力,不得不說是編劇的無能。 在我國許多近代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呆板到虛假的臺詞,這已經為廣大中國觀眾見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見過的最為明顯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將領說話時,總在懷疑影片的編劇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學生的近現代史課本。而《東京審判》的開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對中日戰(zhàn)爭的回顧,也顯然犯了這個毛病,難道那些編劇平時說話也都用那種歷史教材似的語言? 除了臺詞,影片在許多關鍵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處理上也難以令人滿意。比如,在梅汝璈說出想要自殺的念頭之前,影片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鋪墊,還沒讓觀眾感受到他的難處他就想要自殺了,不得不令我對曾江所說的“懦夫”評價表示贊同。 再有,很明顯,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線情節(jié)是非常失敗的。在美國電視劇中,多線發(fā)展往往是制勝法寶,但中國的影視劇制作者們往往不諳此道,總是把一些支線情節(jié)弄得很濫情,讓人見之生惡。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敗讓人很難對劇中幾個人物產生感情,白白浪費了我比較欣賞的曾志偉。而最后朱孝天抱著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時候,我沒有劇中人那樣的傷心感覺,只是在奇怪他為什么不趕緊找醫(yī)生。 梅汝璈最后說服各位法官的戲本來應該是影片的高潮,但卻成為了影片另一大敗筆。整個勸說過程就像是一個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審團成員在游說其他陪審員,而這很難不讓人懷疑這個法庭的公正性,就像開始時日本方面辯護律師所說的那樣。我自然不是漢奸,但我對這段臺詞產生了質疑,因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這段臺詞中國人也許能夠接受,可外國人呢?他們相信自己國家的代表會被這樣一段話而輕易說服嗎? 所以,當主審法官最后一張張唱票時,我完全沒有看《十二怒漢》等待一只只手舉起時那種激動的心情。而當主審法官在說最后一張票會“決定一切”而后又故意停頓時,我不禁想到了《幸運52》里李詠公布答案的神態(tài)。 最后旁白響起,說到每個法官“永遠都不能說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處理梅汝霖投票時明顯的“亮票”舉動,感覺這是導演和編劇在扇自己的耳光。 而最后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戰(zhàn)犯被處以極刑”一言帶過,為什么不讓法官一一念出他們的名字,配上每個日本戰(zhàn)犯當時的表情?我們費了半天勁為了表現什么?真不知道導演是怎么想的。 片尾用字幕,實在是最簡單的選擇,畢竟像《鬼子來了》那種由黑白變彩色的神來之筆不是一般人能想出來的。
國人應該看的 雄辯的口才 宏大的氣魄 責任心 劉演得很好
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的誠意與厚度 可是這種主角都還沒出來 所有命運和基調都簽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沒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觀眾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運 是創(chuàng)作理念的失敗
非科班出生學新聞的高群書導演,成功的駕馭了這一史詩題材的影片,這給非科班有志做導演的孩子們無疑是種振奮。
看這個的時候還在上學,對這段歷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現在看來一般般,但對我來說,光看到名字就讓人流淚。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笨磥砣毡具€是不懂這個道理。軍國主義的豺狼即便被打掉兩顆牙齒依然絲毫不買賬。小平爺爺說他們那一代人沒有那種智慧,所以島爭的問題暫且擱置最好。如今,可惜我們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決策終究沒能出現。(ps 英達頓挫的英文發(fā)音不錯呃 -3-)
非常不錯,但有必要說,用中國人來演日本人是最大的敗筆,看著謝君豪,曾志偉這些熟悉的臉真的很難進入角色。
只能說讓我了解了一段歷史!
如果不是題材原因,我真想打“較差”
這種主流歷史大片只要能從虛假中找出一點真實來就不錯了.整個片子開頭不錯,后來人物稍微顯得有些高大全,劉松仁確實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個片子看起來還是主流教育意義多些?;蛟S這樣已經最好了,可惜太正經的片子已然看不進去,何況還有諸多娛樂之人出鏡,故而看完也沒能留下清晰印象
在一些關于中日關系緊張的歷史的片子里,表現中日民眾的微妙關系副線往往會有點粗糙尷尬,這部雖然將戰(zhàn)后日本人的幾個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線的一個小家庭、小酒館中,但依然處理得比較粗糙。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擋主線的厚重和審判現場各個劇角色的魅力。
中國第一流的導演搶著拍所謂的商業(yè)片,中國第二流的導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藝術片,這就是《東京審判》的尷尬。感覺最好的是兩個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語臺詞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與人類的說辭也不錯?!疚浯蟆?/p>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敗筆……
難得看一部歷史題材片,也許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對這方面的電影都有某種難辨的是非力。我倒覺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剛剛好,對歷史的還原與控訴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義正言辭的辯護最讓人內心沸騰,總之挺不錯的。
那時候因為我們疲弱,只能任人宰割,連最終審判時,因為是美國人打下的,也無太大的發(fā)言權。這是歷史的教訓,這筆血債會記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對這段歷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國家富強,中國人才有尊嚴,正因為我們遭受了許多苦難,才懂得和平來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義偉上臺后又參拜靖國神社,日本人也從未向中國道歉,所謂的中日友善不過是利益交換,是假道德,日本這個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兇殘從未改變。如果說美國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則是禽獸的本性。銘記歷史,努力奮斗,只有強大才不會被欺壓,只有強大才能立于不敗。
太刻意...太用力...
居然很好看,濕了有木有!
是對日本的審判,也是對中國的羞辱,更是整個亞洲的辛酸恥辱。當時的國府全靠幾個受過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檢察官個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國人的手掌心兒騰挪出一點點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體法官檢察官,除了中國人和印度人(英國的傀儡),都是歐美老牌帝國主義殖民者,他們在亞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戰(zhàn)犯和辯護律師才會那么理直氣壯、因為他們用來為自己辯護的強盜邏輯正是從歐美殖民者那里學來的,明明得了真?zhèn)?,還要被老師審判,當然委曲。如果中國法官真的退出,這場審判就徹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國懲訓亞洲新殖民帝國的分贓會議了,將全無合法性和正義可言,所以盟國必須要拿中國來當點綴。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挾時僅憑的一點底氣,相當悲哀,相當慘烈,可惜這片完全沒get到,光會學著紐倫堡跟著英美白左喊反戰(zhàn)口號。
那個。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電影。與電影無關。
有點像記錄片,朋友看的時候一直在玩手機.說聽著就可以了.全是長鏡頭.
好端端的庭審戲,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倫理劇攪得稀爛。也許導演是想模仿《紐倫堡的審判》房東太太家的設定,在小人物身上體現大時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尷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帶而過。這段歷史配得上一個更好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