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生在海港小鎮(zhèn)的青年橫道世之介(高良健吾 飾)一臉懵懂地出現(xiàn)在東京街頭。正如他那個有些奇怪的名字一樣,世之介仿佛與現(xiàn)代化大都會有著天然的差距,不過這個天生樂觀且迂直的大男孩很快融入到新生活之中。在喧鬧的校園里,他最先與倉持(池松壯亮 飾)、阿久津唯(朝倉亞紀 飾)相識,又和藏有秘密的加藤雄介(綾野剛 飾)短暫交往,與純真無邪的富家千金與謝野祥子(吉高由里子 飾)譜寫了一段浪漫戀情,也似乎曾對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千春姐(伊藤步 飾)心懷好感。此去經(jīng)年,這些人偶爾停下腳步,摹地便想起那個曾給他們的生命留下美好回憶的世之介,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感?
本片根據(jù)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編。
大陸看青春片其實最早來自于臺灣青春片,由《那些年》掀起了一波青春片熱潮,因此可以說國產(chǎn)青春片源于臺灣青春片,那臺灣青春片呢?臺灣青春片源于日式青春片。 什么是青春呢,就是等你到了一些年級回想起那段時光,腦海浮現(xiàn)似曾相識的畫面,臉上會浮現(xiàn)情不自禁的笑容,大部分的我們經(jīng)歷不了多少轟轟烈烈,但我們卻能給自己和他人留下美好回憶,橫道世之介的青春就是這樣,也許懵懂也許犯錯,沒有經(jīng)歷什么又好像經(jīng)歷什么,就像祥子日后回想起他,對,他是一個普通的人。 電影其實是一個悲傷的主題,橫道世之介已經(jīng)死了,電影的每一段不過是他青春歲月中遇到的每個人對他的回憶,橫道世之介和他的青春一起離開了這個世界卻活在了人們的回憶里,就像世之介的母親說的,也許這樣說很奇怪,但能遇到世之介這樣的兒子,也是她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其實我看原著小說,就是想弄清看完電影后生出的兩個疑問: 1、世之介和祥子看似這么和諧,怎么會分手的? 2、為什么后來所有人想起他時,總是一副遺忘了很久的樣子,甚至連最親密的朋友倉持和唯這兩口子都和他再沒聯(lián)絡。 ——U兔
最讓我有感寫這篇的是,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并沒有照搬原著,而是加以豐富,讓這個角色在當代影片中顯得如此“脫俗”,而原著小說中的他卻正好就一“俗人”。
這就有意思了——電影更多地把世之介塑造成一個出于純真和獨特的立場、好到異乎尋常,從而有點不合時宜的“好人”;
而原著小說的他更偏向一個做事不走大腦、懶惰遲鈍、但喜歡照顧別人情緒甚至不惜委屈自己的“普通人”。
看完這書,倒是終于確定原來他和祥子真的就一年后普普通通地吵架分手,普通到祥子連理由都忘記,但這何嘗不是高中生戀愛的常態(tài),尤其是從一個非常獨立的成年女性的當下去回顧。
要說電影和小說里世之介的不同,舉個例子:加藤一大早去找世之介,帶了章魚小丸子。貪睡的世之介被吵醒,所以吐槽“我剛起床你就叫我吃章魚小丸子?!辈⑶以€特地標明:“世之介并不是不想吃,只是愛發(fā)牢騷而已?!?/p>
電影中的他如果演了這個橋段,一定會前一秒還有起床氣,看到吃的立刻有了精神,和加藤高高興興地坐下開吃了吧。就是這樣的不同。
電影很大篇幅在描繪他“傻人有傻福”,但不是真傻,而是這份純真在這個復雜的社會沒有被辜負。但小說里的他可沒少動小心思,這些憨憨的福氣更多是他爭取來的。
比如遇到千春小姐送走母親那段,臨別千春客套了一下“找時間一起喝酒”卻被世之介直接問到“哪一天?”結(jié)果騎虎難下,被迫定了約會,也難怪小說中千春會放鴿子了。文中說“世之介為了逼出這個結(jié)果,只覺得自己連吃奶的力氣都使上了,頓時感到全身癱軟。”而電影中的他雖然熱切希望能夠再見千春,但并沒有強迫,而是順勢問了“哪一天”,裝傻的技巧也罷,真的不諳世事也罷,反正沒有猴急的猥瑣(并不貶義)。片中似乎不希望出現(xiàn)任何“不好的人”,所以隱去了千春后來爽約這一污點。
電影在努力讓這個角色與眾不同,讓你覺得近3小時的時間里認識了一個特殊到非常值得細致描繪的人。只是表現(xiàn)“不同”的方式是著力于塑造這個人的“好”,這種看似“主旋律”的方式倒也另辟蹊徑,看得我一個愣一個愣,總是拿世俗的心,去叵測人家:“不會世之介最后黑化了吧?所以所有人都不和他交往了吧?!?/p>
原著小說里的世之介,最大的人設是“對人對事只說YES”,但同時有很多的毛?。ú⒎琴H義,更多偏向于普通青年的共性):懶,甚至邋遢,愛吐槽愛發(fā)牢騷,沒太有擔當,也對別人很好,但這種好有時是有私心的,而且如果因此自己吃虧是會后悔的。所以就是個普通人,而不是那種純真得無以復加的“好”嘛!我甚至都在想這么普通的人,真的會有人覺得遇到他是“一生的幸運”嗎?(當然,除了他媽。但即便他媽也是后知后覺,在他離世后才會有這樣的感慨吧。)
轉(zhuǎn)念一想,這倒是解答的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因為世之介是普通人,所以在離開大學后大家奔赴不同的方向,于是和所有人之后的經(jīng)歷都沒了交集,跟所有人都疏于聯(lián)系,并不是所有人都過上了“沒有世之介的生活”,當他不是主角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立場。
我們生活中不是常有這樣的“朋友”嘛,在學校關系挺好,一旦失去了物理空間的聚合,就莫名其妙漸行漸遠,偶爾想到時,還凈是親切的回憶,但是你說要重新建立聯(lián)系卻也沒什么動力——替換成這樣的“朋友”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僅就這點來說,世之介這個角色是非常具有普世性,而且非常貼合大眾心情,更是值得書寫的。當然,兩個世之介的共性是善良,這個底色,電影、小說都把持得很好。
如果像電影中那樣,好得超凡脫俗的世之介,那樣一個可以理解所有人、給所有人力量和無私的關懷、讓所有人都能無奈又會心地笑起來的人,怎么都不會走到跟所有人都不聯(lián)系、徹底跟自己的青春告別的地步吧(更何況跟大多數(shù)人仍在同一城市生活)。
其實感覺書和電影都沒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是我自己在自圓其說,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合理提問并且對這故事至關重要,因為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過去的他”與“其他人回憶的他”是有非常強烈且直接的聯(lián)系的,所以他與別人“之后發(fā)生了什么”也值得追溯,甚至會影響故事的立場和價值觀判斷。
就僅找1個橋段的不同,來說說電影和原著小說在塑造“世之介”這個人的時候各自的傾向:
原著:世之介在加藤家,大口大口地挖西瓜吃。加藤出門后,世之介抱著西瓜出去,聽了加藤的出柜,世之介的反應相對是自私的,最關心的是“你在拐彎抹角地叫我不要去你那兒借地板睡覺?”并且一直在糾結(jié)這個問題。而加藤雖然意外他得知真相后并不驚訝,但更多是討厭他的粘人。而世之介最后竟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該來,但仍然粘在公園,這一晚也就這么結(jié)束了。
電影:這一段是處理很感人。在家兩人把西瓜切成大的三角塊,抱著啃,很帶勁的樣子。世之介帶著厚厚一瓣西瓜跟到公園,加藤說出自己的秘密之后,世之介的反應相當?shù)每蓯郏?/p>
加藤:“記得我曾經(jīng)說過對女孩子沒興趣嗎?”
世之介:“你有說過?”(遲鈍的他并不記得了,其實前文也并沒有著重表現(xiàn),而原著說的是“記得記得”。)
加藤:“其實我……比較喜歡男生”
世之介:“哎?”
加藤:“不明白?”
世之介:“那你是……向我告白了?”(緊張得西瓜也不啃了,身體也站直了)
加藤:“不是呀!你不是我喜歡的類型?!?/p>
世之介于是像放松了一樣繼續(xù)啃了口西瓜,站得也沒剛才那么直繃繃了,手插褲兜,擰巴著兩腿,似乎并不明白狀況,輕松準備聽下文,正牌的吃瓜群眾狀態(tài)。
(而小說里,世之介還介意“你這樣說太過分了吧?”這就顯得有點刻意)
加藤(尷尬地):“你現(xiàn)在知道了……若你覺得不舒服,可以不再見我”
世之介:“?。?!我不可以再來了?”(反應搞笑,常人第一反應不會想到這一點吧,立刻化解了加藤的尷尬)
加藤:“我沒這樣說過?。 保?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哭笑不得,世之介介意的是能不能繼續(xù)吹空調(diào),對他的性向毫不敏感)
世之介聽了后又放松了,笑了一下。(原著在反復確認糾結(jié)這個事,直到最終得到“還可以去”的答復之后,就全然不再顧及加藤的想法了)。
……
加藤:“這公園是我們這種人來的……我是來找伴侶的?!保ㄔ?,加藤自己說是每晚到這個公園來尋求一夜的刺激,并且說自己是“放浪形骸的人”,再次證明影片不想反映任何人的“不好”)
世之介(吃了一驚,似乎還為自己的莽撞行為有點懊惱):“那我不應該在這兒啦!?!”
加藤(不耐煩的樣子):“沒錯呀!”
世之介:“那我在這等你吧!”(原著中世之介坐下是因為“吃西瓜還是坐著吃比較順手、容易”,完全的利己化,并且這一章節(jié)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而電影并沒有結(jié)束:
世之介雖然不解風情,但他是鼓勵加藤去約的,而且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同性群體毫無鄙視更不恐懼。也是這種沒心沒肺的理解,讓加藤放棄了去約,無奈地笑著(而不是原著中的生氣),和世之介坐下分西瓜吃。
分西瓜這個電影情節(jié)設計得可以說高效又溫馨,用到了之前就安排了的道具(西瓜),將世之介對加藤的態(tài)度給了個圓滿的交代,很好地化解了加藤的尷尬,并且充分表現(xiàn)出世之介的可愛與大大咧咧,還強化了他看重友誼的特性。高良小哥哥和剛哥的表演也是自然順暢,毫不造作又精準,非常難得,因而也很令人感動。
看看他們的表演吧:(很短)
原著小說的結(jié)構(gòu)很工整,敘事也有小技巧——每當事情發(fā)生當時,都會在關鍵點戛然而止,然后推到相關的、之后的某件事再回溯“當時”,把“當時”的事件交代完整,基本全書都是這樣的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還有,世之介的生活都是第三人稱,也就是像個觀眾一樣去看他大學一年級的經(jīng)歷,荒唐又溫馨;十幾年后每個人對他的回憶,則都是第一人稱,這種視角的轉(zhuǎn)換促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代入感, 似乎也正在回憶某個舊時朋友一樣,情感上更投入一些。電影整體的敘事結(jié)構(gòu)基本跟原著小說一模一樣,到世之介35歲時大家回憶的段落就直接跳切,用得非常大膽。
然而,電影有幾個精妙的設計,則是超過小說的:比如祥子招手的姿勢(后來第一次見到她媽出場時,同樣的姿勢真是笑趴了我)這是書里沒有、電影原創(chuàng)的設計,也是堪稱天才的設計,凸顯性格又對人物產(chǎn)生了精準的記憶點, 讓人物一下子活起來。
還有那個傭人的設置,雖然老套但是就連她都感動時,我的情緒竟然也被帶動了起來!
電影在原有的情節(jié)上,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梗,比如世之介帶祥子和高中同學去海邊聚會。
世之介由于是剛拿到駕照,在單行線的馬路邊,側(cè)方停車進不去,又被后面的車催,就只好一加油門又繞了一圈。繞回來時,久等的朋友已經(jīng)體諒地把車移得緊湊些,讓他可以直接開到車隊最后面停下。這樣的小梗生動又有效,雖然并不影響整體劇情推動,但看得出捕捉生活的能力,也讓影片好看很多。
小說和電影還有不少細節(jié)的不同,比如:
小說:在桑巴舞社團大游行時,世之介沒有當眾暈倒,而是在出發(fā)前就暈倒了,所以錄像中并沒有拍到他。世之介在看別人的錄像仍然能津津有味。
電影:在大游行期間暈倒在觀眾面前,太陽頭套突然pia到地上成了個煎蛋,非常丟臉,世之介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加藤家把那段錄像反復欣賞,還拉加藤一起看他的榮耀時刻。這樣的世之介更加可愛和沒心沒肺,甚至顯得特立獨行。
再說世之介第二次公演,也就是在舞臺上成功跳桑巴時(正片海報的太陽頭套照)電影中是這樣表現(xiàn)的:趕來打call的祥子在觀眾席中跟著一起跳和歡呼,表演結(jié)束后祥子在后臺邊扇扇子邊問他“一會兒是否有空?可否一起吃飯?”由于兩人為了小嬰兒的事而沒怎么聯(lián)系,祥子是害羞并且想主動一些的。世之介卻說“不好意思,一會兒要幫朋友搬家”。于是原著小說中祥子說:“您要幫朋友搬家,那就沒辦法了。下次再約好了?!笔乐椋骸氨?、抱歉?!本透嬉欢温?。
而電影中祥子滿臉尷尬,沮喪得扇風都慢了下來,世之介看到之后,趕緊卻接了一句:“那星期天怎么樣?”(這就特別符合世之介懂得觀察別人的心思,照顧別人感情的設定)祥子立刻高興過頭:“??!好呀”喂世之介喝飲料還自言自語咂摸道:“星期天!”表情特別到位。
這不僅順暢引出了幫倉持搬家的情節(jié),更是讓兩人關系從前一個階段順利過渡到下一個(在祥子家見家長以及表白)??芍^看似平常,實則高效而精準的敘事手法了。
電影用接近3小時的片長,非常冷靜而高效地鋪陳了世之介復雜而單純的人物性格,把他之所以成為他的全過程刻畫得絲絲入扣,精準而有力,所以讓人一直對結(jié)果有期待,自然也尤其心碎。結(jié)尾定格在他拍攝第一卷交卷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好了,每每想到那樣的奔跑,甚至聞得到春天微暖的氣息,都會心抽一下。
八又
費里尼的夢,我的二分之一。
810篇原創(chuàng)內(nèi)容公眾號
二次元感、拘謹感、所有人都努力傳達著某種真誠,但感動觀眾的是什么呢?無非是每個人都曾是世之介。利用觀眾對自己認同和懷念倒也不太壞,但將世之介這樣純情化(有無窮活力且完美恪守公序良俗與潛規(guī)范),在四個人的回憶中都無心至純,實際上迎合的是我們對自己的欺騙。類似每個人的畢業(yè)視頻留念。
光是看到了這部電影就覺得是賺到了。
一部佳作,十分干凈,百般美好,千種溫暖,萬道光芒。
這些天覺得不開心的時候,就會自己在腦中默念“橫道世之介”,仿佛我的生活中真的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個人。
隔著走道夸你眼妝漂亮的人,逼仄澡堂中同你一起講葷話的人,夏天夜晚像塊牛皮糖粘在身后跟著來同性戀公園分食同一塊西瓜的人,站在酒店洗手間外厚厚的地毯上給你拎包陪你等鄉(xiāng)下母親的人,一起在快餐店大口吃漢堡一起去老家的海邊游泳一起在圣誕節(jié)的雪地里親吻的人。這樣的人,光是遇見,就已經(jīng)賺到了。
加藤說,現(xiàn)在想來,光是認識橫道這個人就覺得是賺到了。倉持說,我連找人幫忙搬家也只能想到你。媽媽說,能有世之介這個兒子是我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祥子說,若你死了,以后大家回憶起你,應該都是帶著笑。跳著桑巴的世之介,他笑成了歲月里的一朵向日葵。
160分鐘拍個/看個這樣的故事/人?真是太得閑了。
佳能,感動常在。
被懷舊輪奸的一年,最終在這日本致青春里崩淚。亂序多視角,記憶里的好笑過客,懵懂的種種可能。肢體小動作,筷子翻書,桑巴跌倒,散步吃瓜,沒用完的硬幣,過曝的照片,繁枝茂葉中的卷發(fā)板鞋,結(jié)尾長鏡頭大笑奔跑,明媚得心疼。橫道學會了救人,祥子夾起漢堡包,青春不是扳軌,而是雋永的轍痕。
“現(xiàn)在想起來,光是遇到那家伙,就感覺自己賺到了” 喜歡加藤。
真是又治愈又溫馨??鞓分袔追謧校『脤貞浿械那啻?。卻又不想將之歸為青春片,這是一個人的故事,又不僅一個人;是關于回憶,又不僅回憶。橫道世之介真是一個可愛的角色,無憂無慮又有趣。高良健吾大加分,吉高由里子也很贊。幾次回憶看似漫不經(jīng)心,卻實在妙筆。本害怕片太長,結(jié)果一下陷進去
好人,一個好人,重新定義了“好人卡”。說高良健吾很普通,恐怕就跟說九把刀有183cm身高一樣吧。散點手法,沒有高潮,甚至還不到結(jié)尾處,就極其隨意地揭開了橫道世之介的命運。河瀨阿姨感言過:電影是風,是陽光,是走在我們前面的人們。
世之介最后還是被拿去填海了吧。
窗簾后的害羞、醫(yī)院內(nèi)互喚名字、雪地里的擁抱、分手時的淡然,生離死別被處理得干凈通透;當一個人以微笑的姿態(tài)永恒鐫刻在他人記憶中,當青春友誼愛情都已走味,當生命中重要的人都成流星,當每個人靜心回想過去,一定有那么一個人,讓所有人都記得,記得他的普通他的美好,和他的相遇,是最幸福的事。
沖田修一新片《橫道世之介》太凈化心靈了,明快樸素的調(diào)調(diào)講了一個真摯無邪的悲傷故事,兩小時四十分鐘幾次內(nèi)牛滿面,這才是日式致青春。樸樹《那些花兒》的意境最高詮釋。生命中那些綠葉,那些陪著你開放的綠葉,最后被一個個忘記,偶爾想起來竟然笑起來,模糊了面孔,可他們也曾是自己的主角。五星。
省略用得極佳(相遇戲拍得尤其好),點到即止。不煽情、不刻意、不累贅,仿佛有一抹清風拂過那夢里的日漸模糊的幽幽時光,叫人迷醉,舍得不醒來。一部難得一見的,干凈、清透、舒爽,暖人心頭的佳作。
常常覺得如今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人情卻變得越來越淡,甚至連如今的年輕人都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了,這個故事的切入點太棒了,讓人緬懷一把曾經(jīng)的青春,也許不屬于我們,但卻是人人向往的,純潔陽光美好的青春。晶瑩剔透的治愈系青春片,時間改變了很多東西,但也許總有可以幸免的。★★★★
這片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災難,完全沒有共鳴,如坐針氈。。。越看越難過,不是為了影片,而是覺得我離很多人的口味漸行漸遠,8.6分。。你們太閑了,或許我沒有青春吧。。
天然呆遭遇自然萌,歡樂多并且感動久。
160分鐘的片長有點失控了。傻不隆咚而惹人發(fā)笑的橫道世之介啊,就像一面干凈透明的鏡子,照射出每個人單純可愛的大學年代。惆悵果然是人類最奇妙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