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審
The Eichmann Show-2015
如果說這電影,真是不行。剪輯和邏輯還算中規(guī)中矩,題材如此好,情緒控制還算可以,表演令人失望。Martin Freeman從頭到腳都是猴子一般的演員,渾身散發(fā)一種愚昧的喜感,擠眉弄眼,故作思考,所有他的表演都只是表情在改變而已。Anthony LaPaglia才是從靈魂到演技都撐起片子的所在,多年電視劇的經(jīng)驗給他帶來沉穩(wěn)的氣質(zhì),可惜跟原型Leo Hurwitz似乎外形上相差太遠了,看到最后有點失望的。帶來驚喜的是Rebecca Front,她演喜劇的時候從來不傻,而這次她的演繹也是全片最令人信服和舒服的角色。
鏡頭好幾次給了漢娜·阿倫特,因為正在讀她的《反抗“平庸之惡”》,這幾天一直在讀在想《論道德哲學的若干問題》,很多想法實在不能不說,也算是前半段的讀書小結(jié)好了。
Leo Hurwitz好幾次對著鏡頭里的Adolf Eichmann說“你究竟在哪里?”他說的這個“你”,我想指的應該是艾希曼內(nèi)心的自己。“靈魂自己洞察靈魂”,當我思考時,我是自己的伙伴;當我行動時,我是自己的見證者。失去跟自己對話的能力,便失去思考的能力。沒有人能記住他在與自己的談話中未曾想通的事情。記憶這個問題把我們向惡的本質(zhì)帶近了一小步。從不思考,從不記憶,最大的惡不是根本的,而是沒有根基的,因為沒有根基,它就沒有界限,于是它能夠到達無法思慮的極端并席卷整個世界。艾希曼聲稱“他一直按照康德的道德概念生活”“遵照康德的義務規(guī)定”行動,最后阿倫特稱這是“惡的平庸性”。
正如Leo Hurwitz好幾次說的,任何人都可能成為艾希曼。他的同事說自己不可能。我想這個時候真的就要每個人問自己,自己真的沒有哪怕只是某一次在小惡和大惡面前選擇了小惡嗎?真正的道德問題并不是隨著納粹的行為產(chǎn)生的,而是隨著那些人的行為產(chǎn)生的,那些人只是“調(diào)整了”自己,而且他們的行動并非出于信念?!皇窃谧锓改抢?,而是在普通人那里,道德瓦解為一套孤立的風俗——一些可隨意改變的風格、習俗、傳統(tǒng)……當歷史宣告希特勒的犯罪性道德失敗,這些道德就立刻又被顛倒過來……我們必須說,我們不是一次,而是兩次,見證了“道德”秩序的徹底崩潰。
每天讀的阿倫特帶給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無助。而這些都是影片里根本無法帶來的,除了播放滅絕猶太人的影片片段給艾希曼看的那一段,那些真實的影像,這些事情竟然真實發(fā)生過。而艾希曼,依然目無表情。不知道阿倫特跟赫爾維茲是否交流過,影片中的赫爾維茲簡直成了阿倫特的代言人,令人甚至想,是不是他的這些想法都灌入到了他的紀錄片中,從而也被阿倫特吸收了。
阿倫特離開德國,卻從未放棄德語,“如果我確曾有意識地為歐洲文明做了什么事情的話,那必然只不過是自逃離德國時就作出一個決定,即決心決不用任何提供給我或強加給我的另外一種語言交換我的母語。……母語總是唯一可靠的準繩用來衡量人們后天習得的其他語言……”前幾天重看“Woman in Gold-2015”,逃離奧地利的Maria Altmann回到故土,卻是選擇堅持用英語,因為戰(zhàn)爭帶給她的傷害未曾獲得回償。她說“Restitution-the return of someth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At the very least, we should be reunited with what is rightfully ours.”林太乙說,故土當然是回不去的,時移境遷,更何況經(jīng)歷的是人類歷史上最殘最惡的洗劫?
假如再一次回想“The Reader-2008”,Hanna Schmitz便是阿倫特“平庸之惡”的普通人,喪失了與自我對話的能力,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喪失了記憶。當她反問法官,她是確實想不通,而這一句,問的是所有幸存者,甚至包括戰(zhàn)后出生的所有人。“對話dialegesthai,思考是dianoeisthai,思考就是自己跟自己無聲對話,最后終于想明白一個事情 to think a matter through”,總有一天,當終于想清楚明白,自己終于和自己達成一致,然而,對于曾經(jīng)這樣的自己,自己和自己真的還能共處下去嗎?所以漢娜選擇了自殺。
遭受不義比行不義要好,相比于我作為一個人與自我相矛盾,我與整個世界相矛盾要更好。
我大概一輩子也沒有辦法想通,即使終于想透了,也許也做不到。
2 ) 上帝背后也是魔鬼,魔鬼背后也是上帝
沒想到第一次標記電影竟然是這樣一部從視聽角度幾乎沒什么看點的電影。或許是因為題材太好了,拍得如何都會給人啟發(fā)。
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視角總是會習慣性偏向弱者一方展現(xiàn),反向探索納粹失敗后被審判者的思維方式,并執(zhí)著于追尋暴力背后的人性和潛意識,這樣的思路是很獨特的。不過這條思路并不源于這部電影,而是源于這部電影內(nèi)容中要表現(xiàn)的偉大電影人和電視人。
里奧這個角色使人印象深刻(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或許是因為從他身上找到的共鳴最多。他思考,一個人是如何做到對猶太女人和孩子們開槍,然后回家擁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他原來也是和我們一樣一個鼻子一個嘴巴,怎么會變成這樣?這看似無聊的疑惑卻最終無以解答,尤其是在法庭上放映紀錄片時,被審判的人看著那些暴行,絲毫不會閃躲,眼睛微瞇,嘴角上提,不是笑,大概透露著不屑。里奧的猜測一次次被推翻,他不相信一個人會不正常到如此地步,簡直不能稱得上是一個“人”,可事實就是如此。那些在集中營里生存過的人,他們早已堅信了“他不是人”這一點。
我們可以從無限的好中找到壞的部分,但是面對無限的壞我們何以找到好?在心里蓋一座墳墓,里面埋藏著“好”,這是對“好”的自愿放棄,并且堅信這種放棄?(猜測)
人們將永遠無法懂得納粹。你不是他,所以你不懂他,當你懂得他的時候,你就成為他了。
“清潔思維”是無法想象的,因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是近乎欲望一樣的存在,滅絕異類擴充己類,說是清潔其實也是黑色??茨愕哪_步邁向哪一邊,一邊是上帝,一邊是魔鬼,但是別忘了上帝背后也是魔鬼,魔鬼背后也是上帝。
其實電影也就一般般啦,不過拍攝思路真的很贊!有人說反映一個納粹小官兵不值得大動干戈,我覺得大人物小人物不重要,納粹思想在他們中的滲透深度,無差別,而且,報道和電影所反應的東西,不必糾結(jié)這些,只要能概括一類人,就足夠了。
3 ) 世紀審判
該片是為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而拍攝,講述1961年對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的世紀審判電視轉(zhuǎn)播。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我看過了
4 ) 攝影機未能完成的二次審判 [貓]
本文發(fā)表于《環(huán)球銀幕》8月號,如需轉(zhuǎn)載請一定告之本人并注明出處。
--------------------------------------------
二戰(zhàn)勝利70周年,亦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各種猶太人大屠殺事件題材電影推出得正是時機?!督鹨屡恕防飶募{粹軟禁下逃脫的猶太女士說:“人是健忘的”,1961年用隱藏攝像機對全球電視轉(zhuǎn)播審判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全程的那批人,不僅告訴當時世界,納粹如何謀殺了600萬猶太人,使幸存猶太人的呼聲被世界聽到,而且留下重要的影像資料給健忘的、忽略歷史的后人觀看。這批人理應被紀念。
艾希曼被指控對大屠殺“最終方案”負有罪責,電視制片人彌爾頓·弗朗茨曼和導演利奧·赫維茨懷著略微不同的目的奔赴以色列轉(zhuǎn)播審判,彌爾頓是精明理性、關(guān)心收視率的職業(yè)電視人,利奧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型藝術(shù)家,所以彌爾頓強調(diào)要抓拍到審判中證人昏倒這種戲劇性瞬間,并堅信轉(zhuǎn)播審判的絕對正義性,利奧則死死盯住一直漠然旁觀幸存者揭露納粹暴行的艾希曼,想從他身上挖掘出一絲人性,思考并引導世界思考:“是什么讓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能讓成百上千的孩子去送死的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下,任何人可能做出法西斯的行徑。”盡管這倆人及其攝制團隊常有爭論,但他們都共同面對了努力拿到法官的拍攝許可、人事受政治影響而變動、其它熱點新聞?chuàng)寠Z電視時間等困難,彌爾頓甚至險些被新納粹刺殺。
彌爾頓認為參加過納粹黨衛(wèi)軍精英大槍殺事件的艾希曼,能忍受最殘酷的流血事件,這正是他視為思想優(yōu)越性的象征,認定自己是巨型死亡機上的一個小齒輪,也不可能在他鄙視的猶太人面前示弱。如前文所提,利奧認為法西斯不會滅絕,只要人們不再思考,委身于群體系統(tǒng),懷有人種優(yōu)越感,連新生的猶太以色列國都有可能滋生法西斯,艾希曼變得不再特殊,成為普通人??砂B^看猶太人慘案記錄影像也依然無動于衷,利奧不得不挫敗地接受艾希曼也許真的毫無人性這個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利奧并不像彌爾頓和崩潰的攝影師那樣親歷過萬惡的集中營生活,經(jīng)歷必然影響人們看問題的立場。記錄就是功績,他像后來創(chuàng)作紀錄片《浩劫》的克勞德·朗茲曼一樣,把真相留給了世界。
三星半
亮點:利奧站在用于扣押艾希曼的玻璃牢籠前,牢籠空無一人,他卻晃神看到自己與艾希曼重合的影子,這一片段直觀展現(xiàn)出利奧對法西斯的看法。通過看到不同觀念交鋒,我們或許會對阿倫特“平庸的惡”理論有新的認識。
你還可以看:《浩劫》、《漢娜·阿倫特》、《朗讀者》
5 )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本片更多地是作為一部電視紀錄片而非一部電影去敘事,所以毫不奇怪里面的情節(jié)偏敘事而非煽情,但正是這種手法讓我覺得更加真實而非狗血地賺人熱淚。
在看之前我對于納粹、法西斯的認識僅限于教課書(大概也就是考試內(nèi)容了囧),而真實情況遠比我想像的來得可怕和殘酷。片中Leo偏執(zhí)地要拍到Eichmann崩潰的畫面,要讓觀眾知道,他并非一個惡魔,他是個人,這種可怕、冷血的犯罪正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類做出來的。如果人類無法認清這種事實,僅僅停留在“啊真可怕”“他真是個魔鬼”“無法想象”這樣無關(guān)痛癢的感嘆上,然后繼續(xù)我行我素,那悲劇將很有可能重演。
另外,片中關(guān)于收視、搶新聞的描寫很有現(xiàn)實意義,讓我想到《娛樂至死》。是讓大眾深思,認清真相重要,還是先保住收視率,讓觀眾留意這個審判重要呢?“not a f***ing TV show”“And a f***ing TV show.And.And”矛盾,可又相關(guān),非常諷刺。影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獲取資訊變得更便捷,同時也讓資訊變得更廉價,人們只看自己想看的,而不一定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如何在吸引觀眾的同時,呈現(xiàn)真實也許是媒體人永恒的課題。
6 ) 代表法西斯的不是那些人,而是極端狀態(tài)下的人性。
For each of us who has ever felt that God created us better than any other human being, has stood on the threshold where Eichmann once did. And each of us who has allowed the shape of another person's nose or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o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worship their God to poison our feelings towards them have known the loss of reason that led Eichmann to his madness.
Well this was how at all begin with those who did these things.
7 ) 可怕的人性
之前也零零碎碎接觸過納粹迫害猶太人和集中營屠殺的信息,但總覺得比不過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覺得還是猶太人遭受的經(jīng)歷更為慘痛。
整個二戰(zhàn)期間,猶太人被屠殺了近600萬人,而且是被囚禁至集中營里任人宰割,迫害手段也是各種慘無人道,猶如日軍711部隊的罪行。
有一點值得探究的是,猶太人被納粹迫害、屠殺的具體細節(jié)和真相在二戰(zhàn)后卻并不為世界所眾知,集中營的幸存者們之后也沒有在世界舞臺上控訴納粹的罪行、哭訴自己的遭遇。高曉松他的一期節(jié)目中將這種現(xiàn)象歸因為猶太人不想被世界各國人民所反感,所以沒有猶太人站出來要求一個說法。電影中也說集中營的幸存者們甚至抱有著罪惡的協(xié)助者的心理而不愿站出來。直至發(fā)生了電影所記錄的這起電視直播公開審判的事情,全世界的人們,主要是西方世界的人們重新認識到了集中營里發(fā)生的屠殺的血腥和慘無人道,二戰(zhàn)中猶太人的境遇才被廣泛知曉和同情。
這起審判在西方世界里被稱為是“世紀審判”,而不是對中國人民來說更為熟知的東京審判。對比之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起審判中公訴方不僅提供了大量的人證還有許多影像資料,準備充分,而反觀東京審判中中國表現(xiàn),卻差強人意,抱有著“勝者為王,敗者寇”的舊思想,對審判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沒有準備充分的證據(jù),使得有些戰(zhàn)犯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電影沒有將“世紀審判”應有的震撼表現(xiàn)出來,更像是一個強迫癥導演和一個碎嘴制片人的肥皂劇,雖然片中加入了一些有關(guān)二戰(zhàn)納粹殘忍暴行的真實紀錄片段,但總體來說拍得很一般···
影片基本上是為當年報道審判艾希曼的紀錄片制作公司做了一次情景再現(xiàn),復古風不錯,基調(diào)偏冷,但是不喜歡這種沒情節(jié)就來一段抒情的設定,而且馬丁的表演太用力看著非常容易出戲。
23.4.3奧斯維辛集中營原沒有南京大屠殺殘忍!為什么這種罪惡之人的審判如此復雜!該死!
又一部描寫艾希曼審判的影片,由BBC拍攝,從當時電視紀錄的角度切入,其中加入了很多當時審判的紀錄片,讓影片有著歷史感。
全片的氣氛非常的沉重,加上穿插了一些真實的影像片段,整體具有極強的沖擊力和厚重感,不過全片有點太依賴歷史影像資料了,最終還是削弱它的故事。還好全片依舊秉承了BBC一貫的高水準藝術(shù),羽翼很豐滿,條理也清晰,演員的演技更是沒話說,讓人重新審視了歷史和戰(zhàn)爭,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片子。
那些來自集中營的真實鏡頭雖然沒有顏色,卻血腥到刺眼,恐怖到讓人無法直視。在Leo挖掘艾希曼人性失敗而瀕臨崩潰時,那位奧斯維辛幸存下來的酒店女老板對Leo說,你做的事情很重要,謝謝你。這一刻反而最打動我。與對話尼克松不同,當艾希曼被擊潰的那一刻影片表現(xiàn)的有些平淡
BBC一定在PS:如果你們的boss是我,那愛怎麼拍就怎麼拍,哪用管audience,rating這些東西!// 那些atrocities看著都快要得PTSD了,親身經(jīng)歷過的感受更是無法想像。。// Hurwitz因為Eichmann沒crack就要quit會不會太不專業(yè)啊。。//Jews是很慘沒錯,但並不能justify他們對待Palestinians的方式。。
2015.12.23這種題材,很難拍壞。本片有兩大短板:一是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有失莊重,顯得輕佻而隨意;二是選角不當,Anthony LaPaglia有演技但缺少感染力,Martin Freeman“耍猴戲”式的表演風格和本片內(nèi)容極不協(xié)調(diào)。另外,聽到Eichmann一直被念成“艾赫曼”,真是好難受啊。
雖然我看本片的動力是我想在大銀幕舔Freeman(擦擦口水),但是它承載了更多。我尤其中意片子選擇了電視制作組這個角度來講故事,而非直接記錄審判。這樣可以少點煽情,多點理性思考。
我只能當成文獻史料片看,二戰(zhàn)中屠殺猶太人的那些令人震撼的影像資料,歷史這個東西。
雖然這片子用很多篇幅描寫了導演leo的掙扎崩潰,但正是milton的堅韌不拔不為個人情緒所妨礙不企圖去尋找人性的看似冷酷的選擇成就了這場轉(zhuǎn)播,讓大屠殺的真相和細節(jié)為世人所知。martin用克制內(nèi)斂的表演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角色,很多場景都可圈可點。
今年是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年復一年,人類仍有必要不斷回顧,以此告誡自己不要作惡,因為那樣的罪孽真的發(fā)生過。
馬丁演嚴肅角色,還是不錯的。。。但是還是覺得他在賣萌。。。哈哈哈!
《夜與霧》再一次觸碰人性之最黑暗。以電視轉(zhuǎn)播為第一視角。Only in proportion as publicity has place can any of the checks applicable to judicial justice operate. Where there is no publicity, there is no justice.Publicity is the very soul of justic
單從電影的角度只有三星。只是再次記錄當年記錄庭審艾希曼的歷史。
如果是紀錄片,很不錯,如果當作傳記電影,有點渣
加加林在登月,豬玀灣在激戰(zhàn),你們-我們?yōu)楹吻液我躁P(guān)注一個叫做艾希曼的人???
惡魔的樣子是什么樣的?一部關(guān)于直面惡魔審判的紀錄片的電影,由惡魔本人大量出鏡扮演惡魔。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罢尾皇怯變簣@,在政治上服從就等于支持?!薄獫h娜·阿倫特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跨年夜我要看這個電影......天吶......影片本身中規(guī)中矩,但是蘊含意義非凡。切入點也十分可取,少了些煽情,多了些客觀理性思考,尤其是導演角度。所以是多給半星,三星半,推薦一看。
CCTV6電影頻道正在首播從來沒有在國內(nèi)各地電影院播放過的這部北愛爾蘭大不列顛王國出品的故事片,本片是由CCTV6電影頻道與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下屬的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lián)合譯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