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年齡“奔四”,而個人觀影,早已“不惑”:電影是看不完的,沒有什么電影是非看不可的。不追求閱片量之后,開始無計劃地“重看”、“精看”經典影片或自己喜歡或自己特別關注的影片。
雖說“無計劃”,但有些影片是心念念著要重看的,比如李小龍的全部作品——他的全部作品不多,全部重看一遍,也用不了太多的時間。
2020年年中,美國著名影碟發(fā)行商CC(標準收藏)推出了李小龍藍光套裝,7碟,囊括了李小龍主演的全部電影作品,還附帶了大量花絮。
按照知名碟友方天宇的說法,這個套裝算不上完美,但已屬難能可貴,值得收藏。所以,我也收了一套。
第一部重看的是《龍爭虎斗》。CC收了兩個版本,我看的是Disc7的“Special版”。
畫質、調色什么的,我只是略懂。從我看到的效果看,我認為這個版本已經很完美了。
李小龍的電影,從不以劇作取勝,表演除了李小龍的個人特色外,也乏善可陳。
甚至,李小龍的電影,從制作的角度看,都可以歸入B級片。
不管是在當年,還是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李小龍電影的最大看點,都是李小龍。沒有李小龍,這些電影必定會淪為二、三流的作品。
《龍爭虎斗》的故事非常套路:帶著鏟除罪惡、清理門戶、為姐復仇的三重任務,李小龍來到了奸人堅(石堅)“統治”的小島上,參加所謂的“比武大會”,最終,三重任務達成。
比武、復仇、懲惡,等等,這些源自中國武俠電影的套路,幾乎貫穿了李小龍的所有電影作品。
從故事的角度看,《龍爭虎斗》只是一部一不小心就會被淹沒在拳腳功夫片影史中的平庸之作。
可能正是因為其故事太沒有辨識度,我重看《龍爭虎斗》的時候,只有開頭的李小龍和洪金寶的比武是我印象中的段落,其他人物、情節(jié)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和看一部沒看過的影片沒有多大區(qū)別。
和在《猛龍過江》(1972)中加入意大利取景、與白人對決等“國際化元素”類似,《龍爭虎斗》也是一部具有“國際視野”的影片,不僅有白人,黑人也加入了“武士”行列,在影片中各顯身手。不過,影片中的終極決斗,又回到了“中國功夫”的對決。
影片中的打斗場面,主要還是在消費或突出李小龍,其他角色的“武功”只是程式化的展示。截拳道的快、李三腳的準、李飛腳的猛、雙截棍的酷,都有所表現。同樣地,李小龍的赤膊上陣也是必不可少的?!俺嗖采详嚒钡谋憩F主要始自高舉陽剛武俠大旗的張徹,但發(fā)揚光大并做到極致的應該是李小龍,因為張徹手下的明星,都沒有李小龍那么好的身材。
“Fighting Sequences Staged by BRUCE LEE”,李小龍除了是該片的主演和制片人,還是該片的動作指導。影片中的打斗場面,并沒有超越李小龍之前的作品,但對李小龍動作特色的展現,算得上面面俱到,這大概就是李小龍擔任動作指導的意義。
重看《龍爭虎斗》,對我來說,還有一個樂趣,就是數星星。
片頭與李小龍比武的洪金寶、出演少林方丈的喬宏、金牌老者郝履仁、孤島招待宴會上露了正臉的元華、比武場上的魚頭云、太保和劉永,等等,都是我眼中的星星——他們都是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港片中熟面孔。
他們當中有些人,并非大明星,但對于喜歡港片的我來說,看到他們會倍感親切。比如“斗雞眼”魚頭云(劉允),他在“七小福”兄弟們的作品中,是???。默默奉獻了幾十年后,他于2019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yè)精神獎,實至名歸。
太保,和魚頭云一樣,鮮有當主角的機會,但他憑《叔·叔》(2019)一片,獲得了2020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劉永在影片中雖然只是跑了個龍?zhí)?,但完全無法掩飾他的帥氣,幾年后,他在李翰祥的調教下,成了迄今為止最帥的“乾隆皇帝”。
按照豆瓣條目所列的演員名錄,成龍、林正英、元彬、董瑋等香港影壇日后的大咖也出演了《龍爭虎斗》,但恕我眼拙,沒有在影片中發(fā)現他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彪m然我并不認同這句話,但不妨很多人視之為真理。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示中華文化,《龍爭虎斗》劇組在影片中安排了一場盛大的中式宴會。
燒豬、鴨掌等中華美食,都得到了特寫鏡頭的待遇。而中式服飾,也是宴會上美學主角。宴會上演奏的音樂,也散發(fā)著中式古韻。
宴會過后,各位“武士”還得到了ISO9000的“guan式服務”——這部影片對中華文化在經濟浪潮下的前瞻,讓我深為佩服。
除了《龍爭虎斗》的“Special版”,Disc7還收錄了4段花絮:
1、冒險與獎賞。制片人安德魯·摩根講述制作李小龍電影的“冒險與獎賞”。
2、評李小龍剝削電影。李小龍死后,以他的名義制作的電影多不勝數,這些電影是“剝削”了李小龍的電影。影評人格雷迪·亨德里克斯劃重點地講述了這些剝削電影。其中有一部,叫《李三腳威震地獄門》(1977),十分迷人,改天我一定要找來看看。
3、對嘴型——李小龍電影英語配音的故事。文化沙文主義的英語世界,不喜歡看字幕,他們寧愿聽配音。所以,李小龍的電影,在歐美上映的時候,一般會配上英語配音。李小龍在打斗的時候,會發(fā)出一些“怪叫”,這些“怪叫”,也是配音演員在“對嘴型”之外的“炫技”了。
4、詠春宗師與李小龍。這里的詠春宗師,不是葉問,也不是葉準,而是張宏智——李小龍的武術引路人和好友。在張宏智眼中,李小龍是為武術而生的武術家。影片中,張宏智大師還親自演示了詠春拳的格斗示范,盡顯大師風范。
沒有查資料,但我感覺真人快打這個游戲是從李小龍的這部電影改編而來(因為游戲主角的動作完全就是模仿李小龍),然后真人快打這個游戲火了以后訥,又改編成了魔宮帝國這部影片……。說真的,電影我已經沒什么印象了,但是對于游戲里超級血腥的終結技還猶有記憶,今時今日,這種游戲是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游戲廳了……
如果你看過這兩部電影又玩過這個游戲,首先,你會贊同我的觀點,其次,你是個70后男。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還是第一次看李小龍的電影,居然還能在大銀幕上,感覺非常不錯。比起他的打斗和武術,我印象更深的可能是跳出角色之外的李小龍本身。之前看過一些采訪,看到過對他的人品以及儒雅的評價??赡芎茈y將這個詞與“功夫明星”合在一起。但在他身上,真的是毫不違和。
電影本身算是一部當年的好萊塢商業(yè)動作片而已,也不能過多地去推敲情節(jié)。最后的鏡子戲的確堪稱經典。而在電影之后,看了一些講述李小龍的武俠哲學的文章,又看了他逝世的突然,更顯悲劇。想到金庸武俠中張無忌有一段被張三豐臨時傳授武藝的橋段,最后他說,已經全忘光了,張三豐連連叫好。正是如此,融會貫通,天人合一。
李小龍的表演可能并不能叫做表演,而是向世人展示他的哲學和境界。如此大師,可惜可嘆。
什么是武術的最高境界?
把技巧隱于無形。
你面對敵人的時候有什么感覺?
我眼里沒有敵人。我只是一個抽象的字,沒有其它意思。我覺得搏斗是一種游戲,我很嚴肅地玩這種游戲,作為一個好的武術家,不應該拘泥于形式,要將武術溶化,收發(fā)自如。當對方萎縮的時候,我就立刻伸張,當對方伸張的時候,我就應該步步小心,處處提防,這就是以退為進,以進為退,當我在絕對有利的時候,不需要我思考,自然就可以打倒對方。
不錯,所謂敵人,只不過是一個幻影,真正的敵人藏身于其后,你如果能夠消滅幻影,即能夠消滅敵人的真身。
這是《龍爭虎斗》開場方丈與李小龍的對話。
導演羅伯特·高洛斯毫無名氣,生平履歷除了李小龍的《龍爭虎斗》和《死亡游戲》之外,幾無成就,其實,換任何一個導演來拍,都沒有差別,編劇也無關緊要,因為李小龍已經成了金字招牌,人們看的是他的打斗,只要他主演,電影就會賣座。
如開場對話所言,李小龍對于武術的理解又上了一個臺階。但故事隨意簡單,無法為他的理解添枝加葉,因為人物的根本任務只是打斗,無法實現角色的豐滿。
本片故事可用“清理門戶”四個字概括,李小龍的打法已難有新意,因為《精武門》與《猛龍過江》已經成了他的巔峰,本片中除了殺死敖家達與韓先生之外,其它都是群毆,無法展現李小龍的過人之處,第二次入地下室也把長棍、雙短棍、雙截棍通通使了一輪,像是走馬觀花,把《猛龍過江》再拍了一遍。
就算是單獨對陣敖家達與韓先生,也無法與查克·諾瑞斯相比。
對陣敖家達,李帶著怒火,因為殺姐之仇。敖家達明顯不知深淺,被李連著兩次以趁其不備的速度擊中面部,等他意識到用手格擋的時候,李換了肘擊,惱羞成怒的敖家達企圖拉腿暗算,李順勢后空翻,用腳踢中敖家達面部,敖家達飛身進攻,李躺倒地上,正中敖家達襠部,接著是連續(xù)的回旋踢、側踢,一次帶助跑的大力側踢表演,力道生猛,敖家達倒退幾步,旁人扶之不住,人倒椅翻。對決本該就此結束,可惜敖家達仍不死心,李無奈回返,又是正踢、側踢奉上,然后一招大鵬展翅,以一副便秘的凄苦表情,踏死了殺姐的仇人。
這次一對一,干凈利落,敖家達毫無還手之力,只等著一次又一次被擊倒,完全成了李小龍泄憤的工具,觀賞性不差,比之《精武門》同樣的憤怒展示,并無實質的進步。
來到影片終極對決,這次請出了大反派“奸人堅”,堅叔慣常在黃飛鴻系列里與關德興和曹達華交手,本身是會家子,但跟李小龍一比,就顯得笨拙不堪,打斗中只有被踢的份兒。為了增加任務的難度,韓先生先后戴上了三指金剛爪、四刀鐵手,在李小龍的臉上、腹部、胸部、背部劃出了鮮紅的道道,成就了李小龍經典形象之一,增加了人物的血性與英雄氣概,猛獸出籠,見血而狂,殺焰騰騰。但就算韓先生有了鐵手加持,還是體力不支,于是逃入了自己的衣櫥。
全片的亮點就此出現,在一個滿是鏡子的空間,虛實莫辨,人物的影子層層疊疊,空間并不大,卻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危機四伏,敵人就在眼前,卻無法觸及,雖然睜著眼睛,卻像一個瞎子。就攝影來說,重疊的人物,有一種力量擴張的氣勢,李小龍一腳踢出,無數重影讓動作更有魅力,好似《精武門》中的迷蹤拳,又如多塊屏幕同時呈現一個動作,充滿了魔幻感。在電影史上,鏡子一直是一個頗受歡迎的道具,吳宇森好萊塢代表作《變臉》便借用鏡子表達了兩位主角換臉后面貌與意識的強烈沖突,以及自我認同經受的劇烈拷打。
這時,方丈關于敵人是幻影的教誨響起,醒悟后的李小龍將鏡子一一敲碎(這里應該響起隔壁老樊的“我曾把完整的鏡子打碎”), 于是幻影消失,就在我們等著再一輪激戰(zhàn)開始的時候,李小龍一個側踢,韓先生剛好被紅纓槍貫穿,斷了氣,李小龍有點兒不敢相信,我們也有點兒不敢相信,這位俠客島主不過如此嘛,明顯是還未過癮。
Released posthumously after Bruce Lee’s untimely death at 32, ENTER THE DRAGON is an American and Hong Kong co-production that canonizes Lee’s screen immortality, patterning after the au courant James Bond template, it whisks Lee, a Shaolin martial artist, under the aegis of British Intelligence Service to an offshore island in Hong Kong, where supervillain Han (Shih), a former Shaolin practitioner, governs as a one-man empire, ostensibly for martial art training, a cover for his backdoor operation of drug trafficking and a prostitution ring.
Han arranges a martial art tournament every three years (an activity seemingly nonsensical as it only courts unwanted extraneous attention, whose justification Michael Allin’s vapid script half-asses), so 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articipants, besides Lee, there is Roper (Saxon), a hardened gambler, who functions as a Caucasian moral yardstick (whose libidinous proclivity is also strictly Caucasian) and the Afro-sporting Williams (Kelly), who is bumptious, debauched and has to get his lumps in a hard way, together they will face Hen’s trained henchmen, lead by O’Hara (Wall), who happens to be answerable for the death of Lee’s sister Su Lin (Mao), and a burly goon Bolo (Yeung).
After a prologue in Shaolin Temple where Lee elucidates his tenet of “emotional content” in martial arts, and the panoply of Hong Kong’s erstwhile ghettos-on-the-sea, the rest of the film sticks to the derivative plot-line slavishly, festooned by an oriental menagerie that has no aesthetic moderation, but when Lee finally acts up, the movie whirls towards a rapturous experience, his “fight without fight” movements, so fiercely accurate, physically engaged, that their dramatic impact is never authenticated by the battered opponents, but Lee himself, straining his wiry, flexed body and uttering his trademark screech, all condensed in a severity that is awe-inspiring, there is no room for hesitation or weakness, Lee is the real deal, he means business, although he hardly takes a hit (a major contrast to Jackie Chan’s comic-inflected choreography, who appears several times as bit players, can you spot him?), crimson gushes across his torso only stir his mettle during the climatic smackdown, where a hall of mirrors becomes the time-honored, visual shorthand of breaking the illusory distractions and going for the jugular, yes, it is all kitschy (Schifrin’s jazz-fusion score included), but Lee is sui generis, indomitable, indelible and the last person on earth one wants to mess with.
referential entries: Terence Young’s DR. NO (1962, 6.4/10); King Hu’s DRAGON INN (1967, 7.6/10).
李小龍真的成也時代,敗也時代。如果他晚生二十年,他的電影喝動作場面會遠比現在精彩,壽命大概也會延長。這應該是李小龍生前演技最成熟,完成度最高,故事性最好的電影。他的電影以現在的眼光看,大概只能算是半成品,但這依然不影響他的高度,他的傳奇和我的津津有味——女子跑酷巷戰(zhàn),鏡子屋決斗,金剛狼式的金屬爪(金剛狼1974年首次登場),這些都是這部電影當年帶給觀眾的新奇感受。
我第一次真正看完李小龍的電影,被震撼了,真是大囧+大牛+激gay+無邏輯+超神經質+文藝,就好象A片,情節(jié)都是浮云。
李小龍的功夫哲學總結起來就是:很有感情能產生信仰;很有感情能進入精神世界;很有感情能擊敗幻象。他的動作、表情、嚎叫渾然一體,已達到了得其神,忘其形的境界。他的“我”與“對手”都不存在,實則是忘記功夫技巧后對功夫精髓的整體掌握。他在電影中完全進入自我想象,成為而不是表演他所扮演的角色,達到樂在其中,物我兩忘的境界。用杰克史密斯的說法,這種表演就是人肉致幻劑,達到了信仰的高度,只要有了這種演員,就可以把假景變活,引領每個人去探索未知的精神領域。
世界史 李小龍將個人魅力發(fā)揮到了極致,處處體現著男性特有的雄渾之美,硬朗的肌肉線條,自信的的王之蔑視,打擊敵人時候發(fā)出的吼叫,這些都是獨樹一幟的招牌。不僅如此,他還在動作場面中融入自己的思考,開頭對話中,所謂的敵人只是一個幻影,消滅敵人的幻影,就能找出隱藏在其身后敵人的真身,與結尾的鏡迷宮打斗遙相呼應,核心是認識自我,領悟武學真諦。許多日后的功夫明星都在片中露了個臉,楊斯在這些打醬油的明星里戲份最多,靈活的身手,一臉壞人樣子,為日后在【血點】中的精彩表現打了個底。
李小龍所飾演的男主,身上背負的仇恨悲情,和流露出來的勇敢狡黠,讓電影中行云流水的動作戲看得又過癮又爽,不是干癟的打打殺殺,而是有血有肉的血氣方剛。音效和表情雖然有點夸張,但是李小龍的肌肉力量和拳拳到肉的打戲,看得人很過癮。他真的英俊又可愛!太經典了。這部電影除了唯一的反派boss,黑人和白人的人設都是正面的。兩個鏡頭很疑惑:目睹姐姐逃跑反而關上窗的阿姨,和那個掃地的阿姨,我還以為這些鏡頭有深意誒。包括那個臥底,原來只是打醬油的。
73年,雖然很狗屎的劇情,非常簡單無腦,幾乎沒有緣由的見面就是打。在比賽的時候慢鏡頭單踢那外國佬,雖然現在的打戲已經很少看到了,三角褲衩洪金寶,還有龍?zhí)壮升埡驮A。對武術的探索得到一個新的高度,武打理念上升到了某種哲學境界。7.4
初中那年看過。。。這是最喜歡小龍哥的片子了~~故事完整,情景跌宕起伏,小龍哥帥爆了~~ 鏡迷宮的打斗太精彩了~??!
上次看李小龍片子可能還是小學時候(排除初中時候語文老師課上給我們放),印象里這部最“好看”,現在重看也是覺得特別pure entertainment又不覺得差
現在的人看此片感受可能不深,但是在此片上映的1973年那個國人垂喪自艾的時代里,李小龍橫空出世的精悍、凌厲、智慧的銀幕形象,就像一道光,刺破了重重的黑暗暮靄,帶給國人無與倫比的溫暖與激勵。
五星全部歸于李小龍!
李小龍的功夫 快 鋼 脆。 身手靈活 出手速度快 伴隨一聲阿斗 拳頭已經到對方臉上了。 出手又很辣 特別是窩心腳 空中三腳 都是朝人最軟的肉里出殺招。 打出去一拳是一拳 不拖泥帶水 回拳防守同樣清脆利落。 看他打完全是一種享受 替那些和他演對手戲的龍虎武師感到佩服。包括本片的成龍
最后一段多重鏡像的部分既是對查理·卓別林的電影《馬戲團》(1928年)、奧遜·威爾斯《上海小姐》(1947年)的致敬,也是對武術、哲學的隱喻,太喜歡了。
李三腳大破韓鐵手。以拳腳表達佛理,最后的鏡宮打斗不愧為影史經典。B級片因為有了李小龍而得以名垂后世。我好奇的是,基督徒喬宏成天扮高僧,內心沒有掙扎么……
這部電影李小龍沒的說,就是除了李小龍外其它人的打斗場面看著不過癮,兩個男二其中黑人還行,另外歐洲白人那個動作太一般了,直觀的感覺他就是半路隨便學學的那種,動作生硬又難看,還有大反派石堅的動作也不滿意,查了一下資料他的功夫底子挺厚的,覺得是因為他在片中角色的約束(一支斷手可以接很多武器),感覺笨笨的,那支斷手接的武器明顯能看出就是拿在手里面的,好出戲哦,沒覺得他是個武打高手,鑒于以上這幾個缺點我一直不喜歡這部電影,但是這電影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是第一部李小龍主演的國際化功夫電影,很多國外觀眾是從這部電影才開始接觸到李小龍的功夫電影的,還有一點就是這是亞洲人第一次好萊塢當主演的國際化電影,具有開創(chuàng)的意義,這就是它的偉大之處,為以后的中國功夫電影走向世界奠定了非常大基礎。
這部對龍珠漫畫影響很大。從龍珠的作品標題、三年一屆的武道大會、參賽選手和功夫服裝、主角時而幽默又目光冷峻,孫悟空也相似。同時電影又有點肖恩康納利版007的風格,反派如同抱貓的骷髏黨又像諾博士。風一樣的拳腳、雙截棍、最后鏡子迷宮打戲,視覺都很精彩,(打到出汗?。榇丝梢院雎噪娪皠∏榈奶S。還有成龍的龍?zhí)卓痛畘李小龍在世界上展現了和大清辮子人不一樣的華人角色形象,這點相當杰出。
沒有刪減的完整版,片頭有關于探討哲學的那一段。李告訴弟子,不要思考,去感受。
一直不理解一個細節(jié),洪金寶和李小龍打架,為什么脫得只剩三角褲,好基情啊,還少林呢。
這片的意義就不必多說了,只說全片最霸氣臺詞:“木頭是不會還擊的”!制作水準確實是很好萊塢式的,劇情粗枝大葉,整體十分商業(yè)。不可否認,好萊塢給龍哥的限制是明顯的,即便他此時仍處巔峰,幾處打戲依舊出彩,整體卻遠不及《猛龍過江》。不過片中展現了他一些哲理性話語,可見當時他已經有意識將自己的心得(概括為[截拳道]吧)融入電影,可惜創(chuàng)作剛進入這方面,不久便與世長辭了。而如果他不是離開得這般迅速,我想他的作品將談到他更多的功夫哲學,那時就絕不止是武打片了,是直到今天也沒人做到、觀眾也不曾想象過的、新的電影類型
鏡子戲加星,放類型片世界里石堅這反派也弱智得出格了。說實在的沒肯塔基大電影里那個a fistful of yen好看
情節(jié)整得跟007似的,連配樂都像。小龍的武打自不必說;元華居然也露了一小面;金寶兄出場時間還長一點,不過,也就在開頭被小龍摔來摔去的幾分鐘;成龍捏,則壓根沒找到他的影子,據說是飾演監(jiān)獄里的一個小惡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