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是東方衛(wèi)視打造的文化紀實尋訪類節(jié)目,將于2019年8月13日起每周二晚21:30在東方衛(wèi)視播出,整季共10期。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是一次跨形態(tài)節(jié)目的綜合創(chuàng)新制作走訪紀實+影視化演繹。每期透過真實尋訪、場景再現(xiàn)、人物再現(xiàn)的形式,立體講述一位時代英雄的故 事,致敬英雄。讓觀眾看到英雄、了解英雄、崇敬英雄。
“英雄探尋者”陳辰將和“英雄演繹者”嚴屹寬、俞灝明、宋軼等影視演員,通過真實尋訪和明星化身英雄場景重現(xiàn)的方式,共同講述一位英雄的故事。通過他們的演繹,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閃亮名字背后的故事,從而滿懷敬畏之心,傳播正能量。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通過一堂最別致的“課”,讓更多當代青年人承接英雄文化、銘記閃亮的英雄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獻禮建國70周年。
韶華易逝,但是張魯新的韶華歲月,不負夢想,不負青春一場。 機緣巧合看了這期節(jié)目,突然就被吸引力,又很羨慕,張老年輕時的沖勁兒和勇氣。在山東安定下來之后,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很好的待遇,其實這種環(huán)境人很容易變得安逸,畢竟,安安穩(wěn)穩(wěn),家庭和睦,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期望吧。在那樣一個年代,放棄了安穩(wěn),踏上奔波的路,真的不易,這個選擇,很勇敢,但對得起青春,對得起夢想。 我現(xiàn)在是一名小學教師,有編制,安安穩(wěn)穩(wěn)在老家生活,日常就是被催著談戀愛,結(jié)婚。但我的夢想不在這個四四方方的小城,我的夢在大都市,在上海。所以開始準備考研究生,去上海。身邊很多人都說有著可以拿退休金的工作,就踏踏實實過日子唄,還圖什么?我也總是問我自己圖什么,也很無助?,F(xiàn)在我好像明白了,我圖什么,我不想二十五歲就已經(jīng)開始養(yǎng)老,過著等死的生活,也可能,不想過早進入婚姻的墳墓吧。 真的很佩服張老先生后來又去西藏時的那一份灑脫和堅定,我要帶著我的夢,去上海吧,不負我的青春一場。
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時值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之際,面對巍然聳立的血肉豐碑,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們應該用怎樣的講述,帶領(lǐng)觀眾無限接近歷史現(xiàn)場,進而與歷史中的英雄真誠地對話呢?
今晚20:30,東方衛(wèi)視文化紀實尋訪類節(jié)目《閃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輯。節(jié)目制片人、主持人陳辰邀請當年抗美援朝的親歷者、見證者以及他們的親友,用一場跨越時空的特殊講述,紀念所有在戰(zhàn)火中永存的“閃亮的名字”。
烽煙遠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觀眾,已經(jīng)很難想象戰(zhàn)爭的艱辛和殘酷了。因為英雄用青春、用熱血、用生命,換來了我們可以在這么和平的環(huán)境、年代當中成長和生活。重溫歷史,其實是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讓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礪前行的路。
在《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里,四段英雄的記憶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銘記,觀眾仿佛在時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凍、炮火連天、被英雄環(huán)繞的朝鮮戰(zhàn)場,看見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一段段鮮活的青春,并從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們以“鋼少氣多”敵“鋼多氣少”,今天我們“鋼多了氣更要多”,繼續(xù)“雄赳赳,氣昂昂”,方才不負歲月與犧牲。
從青春視角出發(fā),走進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奮斗史。
截至目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志愿軍犧牲了197653名戰(zhàn)士,而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超過30歲。
《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既是在奏響一曲致敬英雄兒女的頌歌,也試圖引領(lǐng)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對戰(zhàn)爭幾無感知的年輕一代去體認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們的呼吸和心跳,體會他們笑淚與愛恨,理解他們的信仰與抉擇。
一個多小時的節(jié)目,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zhàn)中,精心選擇了四個時間節(jié)點,依次講述了胡乾秀、韓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閃亮瞬間。
從陸地到天空,從前方陣地到后勤補給,從錚錚男兒到巾幗英雄,從對家的眷戀到對國的忠誠……穿過歷史的煙塵,當記憶被重新擦拭,觀眾無不血脈賁張,情緒激蕩。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嚴寒里,1萬多人的部隊血灑長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們依然進攻和堅守黃草嶺。一位年輕的父親義無反顧親臨前線,成為第一個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志愿軍高級將領(lǐng)。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一家人在一起過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時候能夠好好地睡上覺,他就覺得很滿意了。
“他們打過德國人,打過蘇聯(lián)人,但是沒見識過我們。中國軍人到戰(zhàn)場上,就憑著我們心里峁著這股勁兒,把這天,給它奪回來!”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氣方剛,第一次空戰(zhàn),就一個人攆著四架飛機打。
1953年4月7日,年僅19歲的他,擊落了號稱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的戰(zhàn)機。如今問他當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僅17歲的女衛(wèi)生員,在陰暗擁擠的坑道里不分晝夜照顧傷員。漫天硝煙里,她的身影嬌小而堅定。
她不畏難、不怕臊幫助傷員排尿,解除戰(zhàn)友痛苦:“戰(zhàn)場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沒能多救一個人”……
她的柔情和歌聲,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堅持??!終有一天,我們會回到遍地莊稼和牛羊的家鄉(xiāng)!”
炮彈呼嘯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殲敵280多人,擊退敵人進攻40余次,被彭德懷總司令稱為“孤膽英雄”。
第一次上戰(zhàn)場,第一次面對死亡,他說,“我有信心,我要當好中國人,要給中國人爭光!我就是這樣不服,你把我打一個滾,我翻起來還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絕對不服!”
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jié),有情有義的深切回憶,讓無數(shù)觀眾淚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們提及率最高的關(guān)鍵詞。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樣的決絕,讓一群英雄的兒女視死如歸,可是因為這期節(jié)目,大家理解了為什么戰(zhàn)場上的中國軍人會表現(xiàn)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價值抉擇。
答案,濃縮在陳辰深情誦讀的一首詩里,那是上海籍戰(zhàn)士宋安毛生前所寫:“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zhàn)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穿越“時空隧道”,極力抵達歷史的深處
從早年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到正在熱映中的《金剛川》,從大眾耳熟能詳?shù)狞S繼光、楊根思、邱少云、羅盛教,到魏巍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70年前的“立國之戰(zhàn)”活在國人的共同記憶里,它偉岸、堅毅、悲壯。無數(shù)的牽掛、溫情、期盼,卻被淹沒在了時間的洪流之中。
有人說,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煙花。若想讓不在場的觀眾極力靠近現(xiàn)場,進而獲得更加直觀、真實、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非??简炍乃嚬ぷ髡叩闹腔酆凸α?。
抗美援朝特輯延續(xù)了《閃亮的名字》集藝術(shù)演繹和紀實訪談于一體的“虛實結(jié)合”的表達模式:一方面,通過獨幕劇的演繹,對相關(guān)真實歷史節(jié)點、人物、場景進行還原,重構(gòu)再現(xiàn)英雄的閃光瞬間;一方面,通過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親口講述,讓觀眾更近距離地觸摸英雄的真實過往。
為了讓主題更凝練、視角更立體,節(jié)目將四個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訪談濃縮于同一個空間,四個震撼人心的“歷史場景”,坐落分布在一條長路的兩旁,仿佛一條“時空隧道”。莊重、肅穆,一股歷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節(jié)目分別邀請到胡乾秀之子胡曉平、胡乾秀戰(zhàn)友之子毛戰(zhàn)海,抗美援朝空軍戰(zhàn)斗英雄韓德彩、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華強,王清珍之孫劉航,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一師文工團隊員任紅舉、胡修道之子胡陳剛,同時還視頻連線采訪了84歲高齡的王清珍奶奶,他們作為“歷史的在場人”,拿出珍藏的書信、照片,用壞了也舍不得丟的外觀早已斑駁的水壺……細致描述著他們親見過的英雄歲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為他整理過遺體的四川戰(zhàn)士,就是英雄黃繼光,“手榴彈用光了,他用身體擋住敵人的槍眼,這樣血和肉都在一塊兒了,幾個女同志把他打濕,腿、手打彎,解凍,使他身上軟起來,好穿志愿軍的衣服……”
這些細節(jié),比許多電影和書籍中所提及的更慘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淚下的講述,在節(jié)目中比比皆是。
從頭到尾,陳辰的眼睛數(shù)次濕潤,尤其是在聽到任紅舉老先生的訴說時,她的淚水幾乎無法自已。
那時,漫天的紅光,炮彈就在身邊呼嘯,任紅舉在坑道里用香煙紙寫下英雄的故事,“當時我流血,我還是要寫,我要寫英雄!”
時隔多年,他依然情緒激昂:“滿地的人腦子,血淋淋的都是犧牲者,這就是朝鮮當年的情形,圍繞著英雄周圍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講,勛章就是烈士臨死前的眼淚擦洗過,鮮血擦洗過,它永遠不會生銹!”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朽。如此氣吞山河的民族史詩,怎能忘記,怎會忘記,怎敢忘記?不少觀眾瞬間淚奔:“這期節(jié)目我要隆重推薦,一定要讓更多人記住他們,永遠不忘!”
對于“不在場”的文藝工作者來說,講好歷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這份責任和使命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fā)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無比的真誠和敬畏。在《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里,我們看到了東方衛(wèi)視這份繼往開來的決心和實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從獻禮戰(zhàn)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閃亮的名字》濃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東方衛(wèi)視持續(xù)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既把今天講給明天,也把昨天說給今天,傾注著肉眼可見的溫情與敬意,讓我們頭頂?shù)男浅接肋h明亮。
其實啊,那些會講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閃閃發(fā)光的。
初識林俊德院士應該是大二的時候看《那年那兔那些事》第一季,里面講原子彈那一集的末尾,伴隨著那首追夢赤子心的bgm,我看到是一位老人渾身插滿了管子帶著氧氣面罩在電腦桌前工作。我當時不知道這位老先生是誰,既然講的是原子彈,想必也是一位兩彈元勛,眼里噙著淚水的我在彈幕中看到了一個名字,林俊德。 每一位科研人員可以說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但是看了這期,我才知道林俊德院士犧牲的更多。照顧自己的兒女是人之常情,但是林俊德院士的兒女也許并沒有感受到太多來自父親的愛,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的父親更多的時候是一個神秘客。將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奉獻給國家,國士無雙的情懷,在林俊德先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林俊德院士最后的愿望是講自己葬在馬蘭,是啊,那是他醉心一生,經(jīng)歷了五十多年的風雨,那里有他最惦記的東西,他最為心愛的“孩子”。馬蘭花盛開的時候,最燦爛的那一朵,應該就是林俊德院士的英靈在注視著他曾經(jīng)掛念的土地吧。
文|寶華(珞思影視研究組)
時值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之際,面對巍然聳立的血肉豐碑,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們應該用怎樣的講述,帶領(lǐng)觀眾無限接近歷史現(xiàn)場,進而與歷史中的英雄真誠地對話呢?
今晚20:30,東方衛(wèi)視文化紀實尋訪類節(jié)目《閃亮的名字》推出抗美援朝特輯。節(jié)目制片人、主持人陳辰邀請當年抗美援朝的親歷者、見證者以及他們的親友,用一場跨越時空的特殊講述,紀念所有在戰(zhàn)火中永存的“閃亮的名字”。
烽煙遠去,青山永存。如今的觀眾,已經(jīng)很難想象戰(zhàn)爭的艱辛和殘酷了。因為英雄用青春、用熱血、用生命,換來了我們可以在這么和平的環(huán)境、年代當中成長和生活。重溫歷史,其實是為了重拾初心和信念,讓精神之火常明,照亮砥礪前行的路。
在《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里,四段英雄的記憶逐一被激活、被致敬、被銘記,觀眾仿佛在時光里溯流而上,回到了天寒地凍、炮火連天、被英雄環(huán)繞的朝鮮戰(zhàn)場,看見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一段段鮮活的青春,并從中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精神推力——以前我們以“鋼少氣多”敵“鋼多氣少”,今天我們“鋼多了氣更要多”,繼續(xù)“雄赳赳,氣昂昂”,方才不負歲月與犧牲。
從青春視角出發(fā),走進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
一部抗美援朝史,也是一部青春奮斗史。
截至目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中國志愿軍犧牲了197653名戰(zhàn)士,而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超過30歲。
《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既是在奏響一曲致敬英雄兒女的頌歌,也試圖引領(lǐng)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對戰(zhàn)爭幾無感知的年輕一代去體認70年前的青春往事,感受他們的呼吸和心跳,體會他們笑淚與愛恨,理解他們的信仰與抉擇。
一個多小時的節(jié)目,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zhàn)中,精心選擇了四個時間節(jié)點,依次講述了胡乾秀、韓德彩、王清珍、胡修道四位英雄的閃亮瞬間。
從陸地到天空,從前方陣地到后勤補給,從錚錚男兒到巾幗英雄,從對家的眷戀到對國的忠誠……穿過歷史的煙塵,當記憶被重新擦拭,觀眾無不血脈賁張,情緒激蕩。
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嚴寒里,1萬多人的部隊血灑長津湖,只剩400多人了,他們依然進攻和堅守黃草嶺。一位年輕的父親義無反顧親臨前線,成為第一個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志愿軍高級將領(lǐng)。
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一家人在一起過上和平的生活,什么時候能夠好好地睡上覺,他就覺得很滿意了。
“他們打過德國人,打過蘇聯(lián)人,但是沒見識過我們。中國軍人到戰(zhàn)場上,就憑著我們心里峁著這股勁兒,把這天,給它奪回來!”
一位出生在安徽的放牛娃血氣方剛,第一次空戰(zhàn),就一個人攆著四架飛機打。
1953年4月7日,年僅19歲的他,擊落了號稱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的戰(zhàn)機。如今問他當年怕不怕,他回答:“哪有怕的道理?”
一位年僅17歲的女衛(wèi)生員,在陰暗擁擠的坑道里不分晝夜照顧傷員。漫天硝煙里,她的身影嬌小而堅定。
她不畏難、不怕臊幫助傷員排尿,解除戰(zhàn)友痛苦:“戰(zhàn)場上分什么男女呀”“我真的不怕,我就是怕沒能多救一個人”……
她的柔情和歌聲,仿佛黑暗中的光,“同志,堅持住!終有一天,我們會回到遍地莊稼和牛羊的家鄉(xiāng)!”
炮彈呼嘯的上甘嶺戰(zhàn)役中,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殲敵280多人,擊退敵人進攻40余次,被彭德懷總司令稱為“孤膽英雄”。
第一次上戰(zhàn)場,第一次面對死亡,他說,“我有信心,我要當好中國人,要給中國人爭光!我就是這樣不服,你把我打一個滾,我翻起來還要抱你的腿,我要把你摔倒,絕對不服!”
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jié),有情有義的深切回憶,讓無數(shù)觀眾淚流不止。
“不怕”是是英雄們提及率最高的關(guān)鍵詞。以前,很多人不理解到底是怎樣的決絕,讓一群英雄的兒女視死如歸,可是因為這期節(jié)目,大家理解了為什么戰(zhàn)場上的中國軍人會表現(xiàn)出超越自我、超越人性的價值抉擇。
答案,濃縮在陳辰深情誦讀的一首詩里,那是上海籍戰(zhàn)士宋安毛生前所寫:“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zhàn)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穿越“時空隧道”,極力抵達歷史的深處
從早年的《上甘嶺》《英雄兒女》,到正在熱映中的《金剛川》,從大眾耳熟能詳?shù)狞S繼光、楊根思、邱少云、羅盛教,到魏巍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70年前的“立國之戰(zhàn)”活在國人的共同記憶里,它偉岸、堅毅、悲壯。無數(shù)的牽掛、溫情、期盼,卻被淹沒在了時間的洪流之中。
有人說,炮火隔了岸,就如同在看煙花。若想讓不在場的觀眾極力靠近現(xiàn)場,進而獲得更加直觀、真實、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非??简炍乃嚬ぷ髡叩闹腔酆凸αΑ?/p>
抗美援朝特輯延續(xù)了《閃亮的名字》集藝術(shù)演繹和紀實訪談于一體的“虛實結(jié)合”的表達模式:一方面,通過獨幕劇的演繹,對相關(guān)真實歷史節(jié)點、人物、場景進行還原,重構(gòu)再現(xiàn)英雄的閃光瞬間;一方面,通過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親口講述,讓觀眾更近距離地觸摸英雄的真實過往。
為了讓主題更凝練、視角更立體,節(jié)目將四個英雄人物的表演和訪談濃縮于同一個空間,四個震撼人心的“歷史場景”,坐落分布在一條長路的兩旁,仿佛一條“時空隧道”。莊重、肅穆,一股歷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節(jié)目分別邀請到胡乾秀之子胡曉平、胡乾秀戰(zhàn)友之子毛戰(zhàn)海,抗美援朝空軍戰(zhàn)斗英雄韓德彩、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華強,王清珍之孫劉航,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一師文工團隊員任紅舉、胡修道之子胡陳剛,同時還視頻連線采訪了84歲高齡的王清珍奶奶,他們作為“歷史的在場人”,拿出珍藏的書信、照片,用壞了也舍不得丟的外觀早已斑駁的水壺……細致描述著他們親見過的英雄歲月。
王清珍奶奶口中所提及的她為他整理過遺體的四川戰(zhàn)士,就是英雄黃繼光,“手榴彈用光了,他用身體擋住敵人的槍眼,這樣血和肉都在一塊兒了,幾個女同志把他打濕,腿、手打彎,解凍,使他身上軟起來,好穿志愿軍的衣服……”
這些細節(jié),比許多電影和書籍中所提及的更慘烈、更悲痛,更震撼。催人淚下的講述,在節(jié)目中比比皆是。
從頭到尾,陳辰的眼睛數(shù)次濕潤,尤其是在聽到任紅舉老先生的訴說時,她的淚水幾乎無法自已。
那時,漫天的紅光,炮彈就在身邊呼嘯,任紅舉在坑道里用香煙紙寫下英雄的故事,“當時我流血,我還是要寫,我要寫英雄!”
時隔多年,他依然情緒激昂:“滿地的人腦子,血淋淋的都是犧牲者,這就是朝鮮當年的情形,圍繞著英雄周圍的都是英雄。所以我老講,勛章就是烈士臨死前的眼淚擦洗過,鮮血擦洗過,它永遠不會生銹!”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朽。如此氣吞山河的民族史詩,怎能忘記,怎會忘記,怎敢忘記?不少觀眾瞬間淚奔:“這期節(jié)目我要隆重推薦,一定要讓更多人記住他們,永遠不忘!”
對于“不在場”的文藝工作者來說,講好歷史英雄的故事并不容易,但這份責任和使命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fā)重大,它需要精神的接力,需要無比的真誠和敬畏。在《閃亮的名字》抗美援朝特輯里,我們看到了東方衛(wèi)視這份繼往開來的決心和實力。
2020年是“英雄之年”,從獻禮戰(zhàn)疫英雄的《在一起》,到《閃亮的名字》濃情致敬抗美援朝英雄,東方衛(wèi)視持續(xù)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既把今天講給明天,也把昨天說給今天,傾注著肉眼可見的溫情與敬意,讓我們頭頂?shù)男浅接肋h明亮。
其實啊,那些會講故事的人,本身就是閃閃發(fā)光的。
#紀錄片 DAY62 《閃亮的名字》第二季 這一集講的是楊根思 真的非常壯烈 希望有輪回,可以讓這些英雄下輩子過得非常好 #紀錄片 DAY63 今天看了江姐的故事 不怕死都沒什么了,生的有希望,不懼疼痛,死得坦然 真的是英雄 #紀錄片 DAY64 今天閃亮的名字,柯占軍 緝毒烈士 越發(fā)覺得娛樂圈,不合理,沒意義 #紀錄片 DAY65 《閃亮的名字》 第5集 南京長江大橋總設(shè)計師 “橋梁泰斗”梅旸春 1962年腦淤血去世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 拿命在工作 那個年代的信念啊,是真的能發(fā)光 #紀錄片 DAY66 今天閃亮的名字是 張魯新 青藏鐵路的“凍土泰斗” 那幾代人真的是新中國的脊梁 說實話 紀錄片真的有在改變我的三觀 #紀錄片 DAY67 今天閃亮的名字是 林俊德 參加過我們?nèi)亢嗽囼灥目茖W家 生前還工作5小時的國士 干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真的 這些人,隱秘而偉大 #紀錄片 DAY68 今天閃亮的名字是陳望道 譯《共產(chǎn)黨宣言》 『看見』這件事是有力量的 見天地 見眾生 見自己 我真的覺得開始看紀錄片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啟蒙
我剛看這期節(jié)目的時候,看到兩彈一星元勛,第一反應就是1964年的原子彈事業(yè),我沒有猜錯這個名字背后的偉大,卻猜錯了這個名字的主人,確實第一眼看到郭永懷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比較陌生,相比于他的同事錢學森院士,他的名字對我來說還不是很熟悉,后來看到了失事的飛機,我突然明白了,他早已為原子彈事業(yè)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們有幸還可以通過這個節(jié)目認識郭永懷先生,但我們不幸,沒辦法認識并記住每一個為了核武器事業(yè)獻身的無名英雄。 郭永懷先生也是從美國歸來,作為力學研究家名揚海內(nèi)外,在哪里都能過的衣食無憂,可是他卻在接到錢學森院士的的來信后,就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回來之前還燒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防美國如同對待錢學森院士般嚴防死守,不許他回國。他回來是為了核武器事業(yè),可是他做的卻不只是這些,他還推動了我國的力學實驗的發(fā)展,為我國物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做過的太多太多,可是被人們知道的太少太少,無論生前還是死后,核武器研究是當時中國最重要也是保密等級最高的一件事,沒人知道他們?nèi)チ四睦铮隽耸裁?,只知道回來的時候又黑又瘦,他的家人擔心他,可郭先生什么都不能說,也不愿說。他太知道他在做一件多重要的事情了。他默默地接受了家人的擔心與詢問,卻一個字也不說。 如果不是郭先生和那些如郭先生一般毅然決然放下一切為國家奮斗的人,我們怎么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呢?原子彈對中國的意義,太重太重。他們比原子彈對國家更重,可是到今天留給我們的只有他們的名字。
看到黃阿姨抹著淚說沒能照顧好林先生那一段我不行了,沒有埋冤反倒自責,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女人啊。
吸毒販毒罪該萬死啊啊啊啊啊啊別再禍害緝毒警察了,人家也是有感情的??!
有點像《遠方的家》,里面的場景演繹很新穎,推薦!
或重于泰山
江姐那集真的哭死
很好看 很寫實的紀錄片
偶然在b站看到的,真的不錯
茍利國家生死以
看了一半左右,剩余內(nèi)容實在看不下去了.還是缺少一些吸引人的地方,總覺得有些地方很假大空.
加油
英雄需要被銘記
如果偶像崇拜是精神必需,那么,去崇拜真正的英雄吧!
169人的連隊 僅剩幾人幸存 再次回到鴨綠江:“69年 我沒有一刻忘記你們”
當行的路我已行,當信的道我已守
沒有刻意煽情,就是聽每一位見證人講關(guān)于同一個人的故事
厲害了我的國
墻裂推薦。特別是90、00后觀看。
去掉主持人會更真實、動人。主持人用做作的播音腔告訴觀眾信息,太過刻意和呆板。剛開始動情,主持人就講話,立馬出戲??傮w還可以。
棄。9'完,沒興趣。
可能真的是成長了(年紀大了笑),我愿意銘記歷史長河中這些最可愛最閃亮的英雄們。很驕傲能認識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