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屈膝,還是學乖?
1997年戴安娜王妃車禍中香消玉隕,那時候我不過是個尚未開竅的初中生,并不懂得欣賞傳奇,更不要說為之掬一把同情之淚,呵,做什么,我又不認識她。
不過1997年在英倫三島,卻著實有一個人因為不肯為之當眾哭泣而身處險境,落得千夫所指,橫遭詬病。
這個人就是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當是時,英國王室對戴妃之死反應冷淡,舉家避居行宮巴爾莫羅堡。
這一做法激起民憤,媒體火上澆油趁勢抨擊君主制,女王的地位岌岌可危。
上任僅三月的首相布萊爾斡旋其中,終于說服女王“與民眾共同悲傷”,平息了這場風波。
電影《女王》圍繞這一事件展開。但我沒料到這部片子可以拍得這么好看。
女王有銀灰鬈發(fā),細薄嘴唇,講一口矜持的倫敦音,戴低調柔潤的珍珠飾物。
她那么尊貴乃是由于她的權威來自久遠的歲月,根基深厚,一千年來,曾稱霸一方。
于是我們看到,布萊爾在她面前單膝跪地,接受任命。
而接下來女王貌似漫不經(jīng)心地同他講起,“你已經(jīng)是我第十位首相了,我的第一位首相是溫斯頓?丘吉爾”。聽起來真叫人咋舌是不是?
戴妃之死令舉國大慟,白金漢宮門前祭成花海,面對鏡頭,民眾哀哀痛哭。
自由派人士稱王室為“一群憎惡自由、感情遲鈍的怪胎”。
而急于登基的威爾士王子,做好一切準備隨時拋棄他的母親,叛逃向大眾的懷抱。
實在講,他甚至還不如首相布萊爾來得忠誠。
但女王極力維持貴族的格調,隱忍的感情方式。對于民眾的誤解,她說
——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英國人民,更相信他們的智慧和判斷力,我相信他們隨時都會擯棄這種由媒體制造出來的大悲大哀,選擇靜靜地傷痛,默默地哀悼,這是我們民族處事的方式,毫不張揚又不失尊嚴。
不過你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奔跑過甚,一切崩潰得太快。
老羅素早已說過,人們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地位,并且正熱衷于使地球表面各個部分看上去都彼此相像。
呵,甚至必須要有相同的悲傷,而表達悲傷的方式最好也要一樣。
真的講不好,1997年那個非同小可的盛夏,究竟是民眾通過媒體強制了女王,抑或是媒體借由民眾對女王施加了它日益膨脹的暴力?
想想真叫人心涼。
影片中有一頭寓意深遠的雄鹿。
它很美,鹿角有十四個分叉,站在清晨的薄霧中好似神明,高貴典雅。
這頭鹿出現(xiàn)之前,女王在哭。
她站在河水當中,鏡頭里只看到她抖動的肩和背。
之后她回頭,見到雄鹿,被它的美擊中,連眼淚也忘記抹。
這鹿好像專程來同她打個照面,容她向它道別。
次日,女王得知雄鹿已被射殺,驅車趕往獵場,看見鹿倒掛的身軀和砍下的頭顱,她知道,舊時光不再了。
呵,真正的貴族統(tǒng)統(tǒng)走錯時光隧道。
他們是豹,卓爾不群,但不幸得很,這個時代早已臣服于豺和土狼。
最后,在戴安娜的葬禮上,人們?yōu)橐黄壳榈牡吭~鼓掌、起立、流下熱淚。
而女王寂然不動,臨了,她舉起手,揉了揉眉心。你看,女王并沒有屈膝,她只是學乖。
2 ) 值得一看的歷史回顧
電影一開場, 眾人都有拭目以待的情緒, 綜觀影院裡的觀眾, 一看到Helen Mirren第一個鏡頭, 對著攝影機, 好一個皇后的模樣, 然後頭輕輕稍為一轉, 目光依然對著鏡頭, 大家都不禁笑了.
相信看的人都有點在看紀錄片的心態(tài), 就像一起去回顧1997年那一個星期所發(fā)生的事情及傳媒, 各國, 英國皇室, 英國領袖, 人民等等的回應及應對, 不同的只是這回都是由演員去把歷史交代. 當然那些陰謀論在電影裡是沒有假設過的.
Helen Mirren憑此片剛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演技無容置疑, 演得恰到好處, 不少內心戲都得到發(fā)揮. 不得不一讚飾演Tony Blair的Michael Sheen, 本看其樣貌不太酷似Blair, 但他把Blair的神情及動靜捕捉得十足, 一邊看, 我一邊驚嘆其Blair上身的演技. 他們倆的演技, 不時為電影帶來幽默. 菲臘親王及Prince Charles由James Cromwell及Alex Jennings飾演, 當然樣貌不及Helen Mirren及Michael Sheen酷似角色本身, 但他們都演得很好. 演Cherie Blair的Helen McCrory亦不似Cherie, 但刻意的誇張演出令角色更突出搞笑.
電影中另一主角是傳媒, 身為這個行業(yè)的一份子, 看得更投入. 97年我還只是剛踏入這行, 現(xiàn)在看電影的描寫, 十分到肉.
電影把嚴肅且敏感的題材用應有的手法再加上一點點的幽默, 製造出很不錯的效果. 當然電影中對英國皇室?guī)б恍┲S刺, 但又處理得適可而止.
不過電影比預期中的精彩有一些差別, 不是說它不夠好, 只是或許之前呼聲過高. 畢竟它都落敗於奧斯卡及金球獎. 但這個題材的電影又的確是難得, 相信許多人都一定會看.
導演Stephen Frears前作有"Mrs. Henderson Presents", 也是近年佳作.
3 ) 沒落君主哪來尊嚴?
這部片子告訴我們一個用來裝門面的沒落君主能保留多少尊嚴。
女王千方百計要堅守王室?guī)装倌陙淼睦弦?guī)矩。
這些老規(guī)矩都是有實權的君主訂立的。
比如投票的權利,她的祖先可以決定誰做首相,她不能。女王在戲中說希望自己也能投票,她指的肯定不是混在蕓蕓國民中排長隊去投票,那種稀釋了千萬倍的一票之權還值得她念念不忘?
比如生殺大權,他的祖先的兒媳不敢離婚,很簡單,誰敢違背皇室,就砍誰的頭。而女王,非但碰不了兒媳的頭,還管不著兒媳的舌頭,眼睜睜地看著她滿世界說自己床上床下那點事,還被奉為“人民心中的王妃”。
這個過氣的王妃生前在全世界面前羞辱女王,她死了也不放過女王,死在約會情人的路上,人民要求舉行國葬,還要女王公開地贊美她,混在同性戀歌手、吸毒影星、異裝癖設計師的行列中做出悲痛的表情。
這種民意,她的祖先恐怕是聽到一個殺一個,但她不同,她稍有遲疑,民意就要趕她下臺。
那女王還有什么辦法,她爭辯說皇室?guī)装倌晏幚硭绞露际堑驼{而有尊嚴的。其實所謂的低調,就是不承認,以前誰敢逼她的祖先公開承認自己有外遇?但她的祖先丑聞還少嗎?即便是菲利普親王也在過去數(shù)十年里,與數(shù)十名美貌女子存在著“充滿激情的友誼”和“強烈的化學反應”。
沉默是金,神秘才有威儀。你可以想一下,如果她也上電視說她老公有外遇,那首相見她還會誠惶誠恐嗎?大家都看到首相對待查爾斯王子的態(tài)度了,手腳都不哆嗦吧。
影片的結束設計讓女王退一小步贏得了首相和國民的尊重,其實,這個恐怕是導演的一廂情愿,在王室不得不跟公眾討論他們的私生活的那一刻,尊重就在消退。
女王離窺視的鏡頭越近,離王位越遠。偏偏人民是八卦的。
4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互聯(lián)網(wǎng)海納百川,但大腦卻遠遠沒有那個容量。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來,只覺得翻電影比翻書還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卻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東西涌進來,又照樣涌出去。不僅僅是心態(tài)的問題,還有過多如今過于迷戀技術效果的風氣,以及編劇對于人性先入為主的“偽挖掘”,看了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覺得影片風格正像攝影師對于英國平原的處理,不是《理智與情感》中那種綠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陰郁的天空下蒼茫的綠,有種紀錄片的寫實態(tài)度。
編劇無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與新任首相布萊爾的關系為主線,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過是考驗兩人關系的試鏈。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帶著夫人切麗拜見女王。女王對以改革派面貌出現(xiàn)的布萊爾毫無好感,禮貌卻傲慢地堅持稱呼他為“MR BLAIR”而不是tony。在宮廷禮儀上,布萊爾被她擺布得很是有些“下馬威”了,然而一切不過是女王為了掩飾她的不安。布萊爾的改革口號、切麗明確的反君主制態(tài)度,都讓這位在位2500個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時候恭維的用語)、歷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寶座的威脅。
時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廢立成為掌權者一念之間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權者不是她。女王不掩飾對丘吉爾為王室盡心盡力的懷念,與布萊爾搶奪“任命”還是“請求任命”的主動權,嗤笑切麗笨拙得搖搖欲墜的屈膝禮,她無非是借此提點布萊爾她所擁有的傳統(tǒng)——當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過是傳統(tǒng)而已。
然后時間就來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個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親王)對戴妃的死表現(xiàn)得相當漠然,布萊爾坐不住了。一周之內,首相與女王之間三個電話,將英國這個古怪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權力分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女王開始是打定主意不回應,她的理由很正當,Diana已經(jīng)不是王室成員,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應,于是布萊爾開始補白,發(fā)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談話。然而正像布萊爾所說,人民希望聽到的是他作為首相所不能給予的,鋪天蓋地的媒體質問“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張伯倫也在眾人壓力下被迫決定為戴妃舉行國葬,王太后憤怒“這本是為我準備的”,女王呢?忍了。她帶著一家人去溫剎堡避風頭,也不想看見白金漢宮門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衛(wèi)兵從北門換崗的悼念鮮花。然而對于群情激憤的民眾來說,這還不夠。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個具有壓力的電話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從來沒有為任何王室成員逝世而降落的旗幟降半旗,女王發(fā)表電視講話并親自出席戴妃的葬禮。
不是如此,英國將有四分之一的民眾嚷嚷著廢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傳統(tǒng)將被連根拔起——她所執(zhí)著的不過是作為女王的自尊與臉面;然而不放棄自尊,連女王的位置也不復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女王在溫莎的日子絕不可謂輕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將吉普車開到爆胎,心情差到極點??吹脚踉诤舆吙奁瑢Ρ鹊酵跆箨P心的葬禮,菲力浦親王關心的麋鹿,還有查爾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兩端——原來女王的同盟者,還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萊爾當然有私心,雖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團的熱衷來表現(xiàn)出來,唐寧街剛開始對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觀的,因為兩相對比唐寧街會贏得更多尊重。然而之后,當人民開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權力真空造成的動蕩也并不是這一屆守成的政府圖謀之中的事,布萊爾的態(tài)度堪稱鞠躬盡瘁了。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麗不以為然的手,小布說“我們怎么能強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賦予的榮譽和地位扔在她臉上”,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切麗很迷惑,責問他十個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邊?——很容易解釋,因為他們相同的都是政客,他們都號稱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們彼此理解在這個口號背后的風險和犧牲,所以他們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態(tài)中每個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兩面的角色是查爾斯王子。在戴妃死的問題上,他倒是表現(xiàn)出了與我們印象中的負心漢截然相反的悲傷,而且是第一時間,——應當是真心的吧?然而說到戴妃的葬禮,絕不是像他所宣稱的“為未來英國國王的母親舉行國葬”那樣堂皇,那場戲相當諷刺,查爾斯王子坐在一旁,秘書看著他的臉色擠牙膏似的與布萊爾通電話,暗示兩相合作——很明顯,他也想通過戴妃的死從母親的陰影后面走出來——她不是一個一貫為人民愛戴的女王嗎?這一次,他們不喜歡她了。我與她不同,應該會喜歡我吧?!纹浔孔九c無奈的政治空間啊!歷史給予了他的舞臺這樣狹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贏得尊嚴,然而他卻要笨拙地玩弄權術,難怪連小布都要鄙視他了。
影片帶來的反思實在太多,除了權力,還有身為女王的哀傷。菲利浦親王是個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著蘇格蘭短裙,活脫是那個時代的活化石。他不能成為女王在政治上的參贊,但起碼是一個同盟者,他有著老一輩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對媒體的煽風點火表示憤怒。女王要面對屬于歷史的母親和丈夫,還有表情閃爍的兒子,以及只手操縱存廢的首相,還有她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的“人民”。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愛戴他們的,她“責任第一,個人第二”,他們卻離她越來越遠,她感到了被拋棄的惶惑。
媒體,人民,反而成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對立面。他們口口聲聲要廢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榮耀都來自于王室的存在。他們作為普通民眾蠅營狗茍地生活,唯一的樂趣是通過愛戴傳奇來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這樣的民主,是不是類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十年前還沒有“捧殺”一詞,Diana如此善用傳媒提高聲望,卻不得不以與保守的婆家鴻溝漸深為代價;她贏得人民的愛戴,同樣的人民悼念她卻也為女王獻花。還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王室的存在,伊麗莎白女王照樣可以憑產業(yè)養(yǎng)尊處優(yōu),Diana卻將不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為大眾的偶像。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慘的人生道路上,又何來八卦的樂趣,何來是非的爭辯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過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女王經(jīng)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惡言可以聽,為什么不能讓卡米拉嫁進來呢?怪只怪自己賣與帝王家,打著一份世間最特別的工……
好久沒有這么羅嗦了,好久沒有看到這樣容量豐富的電影了。
5 ) 目之所及
每個人的眼睛看見的都是前方,能看到目之所及的一切,卻唯獨看不見自己~
而每一次看見的,卻不一定就是事實的真相,因為任何人和事,其實都不是可以被他人全部理解的,加之同一個角度,永遠不可能同時站兩個人,所以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我們總是希望可以被他人理解,卻很少想到要去理解他人。如果換一個位置考慮問題,可能看見的就完全是不一樣的景象了,就好像我以為沒有發(fā)生過的事,其實早就在我看不見的地方發(fā)生
每個人都是獨立著的個體,誰也不能替代誰活著。因此我們不知道的事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多上許多,這也便決定了我們總是以索取的姿態(tài)存在著。想要自己喜歡的衣服包包手表,想要要吃喜歡的食物,想身邊的人都喜歡自己,想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出現(xiàn),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擺脫痛苦想忘記傷害想得到快樂……但其實,我們給出的答案又有多少呢?
我們想要別人理解的時候,有試圖真的去理解對方過嗎?我們想獲得物質滿足的時候,想過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多少嗎?我們想付出的時候,有想過對方是否需要嗎?我們想得到一些什么的時候,有想過這樣將要為之付出的是多少嗎?而這些付出,又是否值得呢?……
對,問號太多了,也沒有完全解答的必要,因為很多事是不需問而有的事是不能問的。我也不想知道全部的答案,因為有時候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就在于它的未知性
可是這部講述伊麗莎白2世的電影里,我還是看到了理解的重要。女王之所以能夠成為女王,何止是世襲家傳這樣簡單的制度就可以維持的,更何況要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也因此看到,布萊爾的出色,不僅表現(xiàn)在他的政治能力上~一個人之所以可以有所成就,智商情商以及天賦的一些善良本性是必須的。對于女王如此,對于首相亦如是
我們不是女王,也不是首相,但有些生存的道理卻是相通的。
凡事總是考慮著“我要……”的時候,即便想的是:我要快樂。也會變成讓人不高興的根源
所以有的時候想想,動物比人快樂,恐怕并不是因為我們所說的,他們是低人一等的動物,而是是有的事情,太過在意反而會顯出人類的愚昧來了。
把所有問題化繁為簡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這句話不無道理……
6 ) 女王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巴黎因為車禍意外身故的消息傳出后,舉世震驚國國內更是哀聲一片。悲痛欲絕的民眾對以伊麗莎白女王為首的英國王室表現(xiàn)出來的 冷漠和回避態(tài)度十分不滿,一時間群情激憤,反王室的情緒高漲不下,戴妃之死讓英國王室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中。而首相托尼·布萊爾剛走馬上任就面臨這 樣一個棘手的局面,一面是哀痛憤怒的英國民眾,另一方面是竭力維護傳統(tǒng)、避而不出的英國王室。身處峰頭浪尖、壓力重重的“平民首相”布萊爾必須盡快找到解 決辦法,撫平民眾的不滿與怨氣,讓女王與人民的關系恢復往日的和睦,同時確立起自己的聲望和威信
真正的英國女王拒絕觀看該片,因為她不想看到別人扮演的自己重溫她生命中最糟的一周。
影片的目的是想展現(xiàn)黛安娜王妃死后一周內,王室中各個人之間的強烈感情交流
《女王》除了在對布萊爾的善解人意上實在有些諂媚外,基本上還原了事件的原貌。無論是對過著低調生活的女王的性格刻畫,還是對戴安娜的認知,都是用極度客觀全面的角度來表現(xiàn)。
這么枯燥的內容居然拍得讓人欲罷不能。
不太能理解拍這個電影的意圖。
駕馭一段敏感的歷史,喜歡這種寫實風格,不給觀眾灌輸任何觀點,只是把事實展現(xiàn)出來你自己去判斷。
傳奇的女人 突然對英國王室產生濃厚興趣
演員太贊了
只是像紀錄片一樣的靜靜展示了這一段歷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蠻觸動于片尾女王對布萊爾說的一席話。作為君主,應該隱藏自己的感情,責任第一,個人第二,這是自小被培養(yǎng)出來的一種操行??墒沁@個操行不適合于這個年代,這個年代的人喜歡大驚小怪,喜歡公開表態(tài),喜歡作秀,喜歡表演,就連女王,也要適應這個時代去演一場戲。你說這是進是退呢?
鏡頭前的戴安娜看著很做作
演伊麗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無看點。
也不容易的說
尊嚴、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輸給了狂熱的娛樂情節(jié),輸給了大眾媒體渲染的群體性情緒。不管跟事實是不是一致,這部電影本身的邏輯挺好看的。
這么boring的題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被輿論綁架的王室。 個人覺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對舊時代貴族精神的緬懷而不是階級壓迫,然而人民以悲傷為由,逼迫女王違背內心。職責第一,個人第二的女王也蠻可憐,但是所有王室糾紛比不過死人的力量?!拔疫x擇靜靜地悲傷,默默地哀悼。我以為這是我們民族一貫做事的方式。從不張揚,但不失尊嚴?!?/p>
此片之好,就在于對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沒有評價,只是冷靜地展現(xiàn)眾生相,正是如此冷靜,才顯得眾生更盲目,庸俗,“隨時準備被感動”。他們才是本片主角。
甚至可以給更高的星,很好的娛樂電影,故事緊湊,主旨明確,很干凈,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2007.9.6 新京報新世紀聯(lián)合觀影活動
來自倫敦的投資銀行家暗指布萊爾吧。從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會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遲遲不去看戴安娜。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發(fā)的那番話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眾甚至要廢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講的是天人兩隔,卻不得不繼續(xù)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構了危機框架講故事,工整卻別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見的那只鹿,以為趕跑它便可予其自由。這與她的處境何其相似,無人能懂最凄涼。
Helen Mirren的演技,讓人嘆服!
絕佳的小切入點,以女王一周內的困境,寫盡世道人心、時代變遷。將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精準,筆筆皆時代。極度工整下的是驚艷的演技,似乎感覺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微差,戲精海倫·米倫,演得真叫不可思議。“不要混淆謙卑與屈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