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本劇改編自古典小說《蕩寇志》,主要情節(jié)是寫告休管營提轄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卻不“落草為寇”,而是忍辱負重,以殺害起義軍的行為,來洗刷自己“犯上”之罪。尊王滅寇,維護封建統(tǒng)治,是小說的主旨。作者賦予天神和官軍以超群的本領、過人的智慧。同時極力醜化和污衊農民起義英雄都是“不堪一擊”的“殺人放火”之徒。
水滸傳第二部是蕩寇志,但是與于萬春的著作無關,這部就是征方臘,水滸傳里慘絕人寰的一段。 片頭李師師彈古箏,來一段手部的特寫鏡頭,可是你右手勾抹托像模像樣,左手卻紋絲不動,哪里彈得出曲子。再說道君皇帝,瘦金體也不用,而且那只手黑瘦黑瘦,也不似皇帝龍手。只有燕青的笛子還算好,至少手型對了。 接著是幾段攻城戲,這已是邵氏能做到的極限,幾場大戰(zhàn)算是有聲有色。 然后就是張徹拿手的套路,七位好漢一個個死得其所,石秀史進李逵都是那么壯烈,比較好玩的是那個光頭相撲高手,杭鐵頭還真是實在,第一次和燕青撲,當然比不過,然后要馬逃跑,一般都是把人質押上馬,跑到敵人追不上再把人質扔下馬。燕青放開人質,獨自上馬,敵人也不追,眼睜睜看著小乙哥跑了。第二次更搞笑,李逵拿著板斧無人能敵,光頭沖上前去說:你敢和我相撲嗎。李逵說:相撲我只服小乙哥一人。然后放下板斧要和光頭相撲。我以為這是光頭的計策,目的為了讓李逵放下板斧,再招呼手下人一擁齊上,沒想到實在人和李逵真的撲了起來,結果是小命玩完。 最后是武二哥獨臂擒方臘,狄龍你能不能把手背到后面去呢,藏在衣服里鼓鼓囊囊的,你當觀眾都是瞎子嗎。
在水滸,這是“至情哀書”的“哀”
離水泊,下臨安,
為的是與自己的鏡像決斗。
涌金門水戰(zhàn)一其實很精彩,
但沒有作為重心
(全片才1:41:00)
劇本把故事壓縮到入城七人隊
的逐個隕滅
連上殺太子,出城入城,
破涌金,擒方臘,
提住一口氣殺下來,
就像燕青那樣,
根本來不及想自己已經受了
致命的傷。
李逵被騙相撲的那段,
有荒誕和滑稽的感覺,
把團團大戰(zhàn)的節(jié)奏打破了一下,
然后再痛極。
拍這部,意頭真是不太好
水戰(zhàn)二
便與兄同下松崗去
便與弟托體共丘墳
這兩個的結局都改寫了。
燕青本來要逍遙在海外,
武都頭要獨臂痛獨居。
那么,說不得是改了痛快
—————以下小姜咯
槍棍雙刀隨手格
飛縱跌撲青燕名
真·能登秘術·徒手繩索過城墻
這個和飛刀殺敵
的驚艷程度我無法排列
武指們太有創(chuàng)意了
而主演、助演的完成度又那么高
雙人對戰(zhàn)拉個大全景
自信到不用剪輯
爽快
相撲必須單列
天下第一沒辦法
沒有李安那么先鋒
(他說120幀最好還不是拍動作片,是拍劇情片)
但發(fā)現(xiàn)24幀就是這么模糊/動感以后
在痛快截完圖以后
自己拆個臺:
不該截圖
連續(xù)動作美如畫
動作明星就該在連續(xù)動作里
電影就是電影
邵氏佳片
天亮干活,這一輪
還有大銀幕的《新獨臂刀》
在壓軸
6.9分
老實說,把武松和燕青湊成cp挺莫名其妙的,原作一個反對招安,一個主招安,估計分歧挺大的。武松和魯達關系好點,燕青和盧俊義關系好點,不過電影中魯達和盧俊義只是露了一個頭,可以說是亳無作用的龍?zhí)?。?!?/p>
電影槽點很多,吳用再怎么也不可能派李逵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的,果然也像災星一樣接連壞事。燕青不用說了,最后強行送死,武松更是傻兮兮地斷了一臂,我整個人都看傻了。
同為農民起義,方臘這一方都被設計成慫樣,導演格局小了。
順便提一下地笨星,除了拿著狼牙棒感覺剩下的都不符合原著人設,死的也跟小兵一樣,亳無存在感。。。
《蕩寇志》原本是清朝俞萬春寫的三十六雷將剿滅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古典小說,這里卻被張徹用來作為一百零八好漢剿滅方臘起義的電影名,感覺有點諷刺。電影唯一的優(yōu)點就是將方臘的南國四大元帥都拍出來了,可惜人設卻不對,蘇州八飛騎,江南十二神,皇侄方杰,小養(yǎng)由基龐萬春這些人還是沒有。相較于小說魔改較大,李逵、武松、燕青都戰(zhàn)死了。
看到武二郎騎馬飛奔而至,張老師的首本名句頓時涌上心頭:“我就是來陪他一起死!”
尼瑪張胖子居然讓李逵燕青武松全領了盒飯!
燕青自殺小分隊,先是石秀跟石寶拼掉半條命被圍住自盡而亡,然后史進為了抓方天定被圍毆而死,緊接著張青孫二娘夫婦中埋伏寡不敵眾捐軀,李逵為了爭取涌金門開門時間以一敵百戰(zhàn)死,張順開涌金門而死,燕青追殺方臘傷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騎馬趕來的武松一來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單臂擒方臘后堅挺而死
別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敢情這蕩的是方臘之寇。女追男隔層紗,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繡。給了李修賢頗多戲份,真的跳過水關,帥氣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龍斷去一臂,與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蕩氣回腸反而是孫二娘夫婦。兩場相撲設計別致。小乙別怕,鐵牛來啦,黑旋風這無條件效忠哥哥的義士戰(zhàn)死是一種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種嘆
一直覺得水滸傳就是古人的b級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種江湖混名和神功,簡直太適合張徹了。之前看張徹訪談說到他對水滸傳的理解,特別正點,水滸傳就該這么拍!
每個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飽滿生動。
與原著相比改編不少。一如既往的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卻不知為何都如此迷人,讓人一遍一遍地重溫。石秀的剖腹,史進的臨別一語,張順的魂歸涌金門,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撲……看張徹我總是不愛深究細節(jié),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帶來的震撼。
每個好漢出場都很有型。死的時候pose都很帶感。
本片是張徹導演【水滸傳】下集,主要講述了梁山好漢征方臘的故事,張徹繼續(xù)發(fā)揮張家班男兒好漢的特色,陽剛味道逼人來,形象突出盤腸大戰(zhàn),死傷枕籍;每個英雄之死,都令人難忘悲壯。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計天底下也就張百萬一家了。
一個好男子,從生到死,應該有事情是能被記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殺四方。我覺得這是劇中人和導演的想法。
蕩寇志,英豪之死寫就的手札;雖然改動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較之原著更為悲壯;谷峰老師的黑宋三,自帶城府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這么寫。一仗征方臘,燕小乙和武松幾乎全程沒什么對手戲,卻也要在結尾雙雙赴死,而且死前還相視一笑,那纏綿勁兒比片里那對真正共赴黃泉的夫妻還要動人。別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龍的武松喊著一聲小乙,又是斷臂又是死;所以說同臺戲少怕什么,導演私心起來誰都比不過。P.S.拍得有那么點群英會的意思,但張徹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分不清是武俠片還是戰(zhàn)爭片。
#1080p#狄龍姜大衛(wèi)又?叒叕秀恩愛了,又?叒叕殉情(霧)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關系有這么親密無間嘛~武二哥莫不是長了千里眼順風耳,連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難都能及時策馬趕到拔刀相助,可惜剛下馬就被斷臂了,算是遙相呼應新獨臂刀吧,最后又戰(zhàn)死在了一塊兒,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嘖嘖
雖然名字叫蕩寇志,其實和余萬春寫的《蕩寇志》不是一回事,這個主要是寫征方臘的,而且著重在杭州之戰(zhàn),鄧元覺(不是和尚了)、石寶、厲天閏、司行方四個元帥全部登場,也算是熱熱鬧鬧了。
張徹拍水滸后征方臘的故事簡直就是一場"陽剛美學"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漢夠他挑著撿著殺掉了,該死的不該死的都是他用攝像機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殺。姜大衛(wèi)-浪子燕青,眉一顰,嘴角一翹,李修賢-浪里白條張順,看起來神似李小龍,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還有打醬油的狄龍-武松。還行+
好壯烈,好慘烈。。。。全片從頭殺到尾。這陣容真豪華!基本當年邵氏的精英全來了,沖著陣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漢威命也?。?!張徹導演對原著好漢們結尾改動真大。。。。。。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臘后難得善終的兩位啊,張導你不能為了CP大業(yè)就生生把人家拍壯烈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