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劇中點名的名人我就不贅述了
1.開場畫室
偶像畢加索,帶著一口濃濃的西班牙語味的法語,眉飛色舞地正在描述著什么。他還很年輕,還有這鮮嫩地肱二頭肌,而且還不是個渣男的時候....
2. 愛爾蘭美國酒吧
我想大家一定也都還記得那個迷人的酒館 IRIS&AMERICAN BAR,玄秘曲作者Erik Satie (艾瑞克·薩提)坐下開始彈奏鋼琴,接著優(yōu)雅的黑人小哥就開始跳起了芭蕾。他是Rafael Padilla,藝名Chocolat
Rafael Padilla是法國同時代的一個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非洲古巴裔小丑,他原本是古巴的奴隸,在哈瓦那郊區(qū)由一個貧窮的黑人婦女撫養(yǎng)長大,他還年輕時就被賣給了西班牙商人,并作為仆人帶到西班牙,因為他當時在古巴奴隸制已被廢除,但被當作奴隸,逃跑并從事各種工作以求生存,以跳舞的能力脫穎而出,和Foottit搭檔演小丑劇,聲名遠播,賺了很多錢。
左1 Jane Avril ??梢詮哪撤N程度上來說她是被亨利·德·土魯斯-勞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畫火的,她是當時非?;鸬母枧?,也是一個意大利貴族后裔。很早之前Henri 畫過很多關于jane的畫報,所以觀眾可能也會有點眼熟。
左2 鋼琴家Maurice Ravel(莫里斯·拉威爾),與克勞德·德彪西(劇中也出現(xiàn)了的)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左3 波蘭女鋼琴家Misia Sert,她是法國沙龍的座上賓,Henri 也畫過她很多。
左1 Sergei Diaghilev, (謝爾蓋·達基列夫),標志是黑發(fā)中一點點白,俄派芭蕾舞團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俄羅斯的芭蕾引進法國,沒有他就沒有俄羅斯芭蕾舞的成功。
左2 Félix Vallotton,(費利克斯·瓦洛頓,藍衣服男士,瑞士/法國籍納比派(Les Nabis)畫家和版畫家。他是現(xiàn)代木刻藝術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
左3 Gertrude Stein (格特魯?shù)隆に固┮颍┳厣つw白色領巾,看起來像男人實則為女人,美國作家。她和左 4 Alice B. Toklas,法國作家,坐在她旁邊,棕色短發(fā)中間分叉的女人,是情侶。當時非常有名的女同性戀代表。
左1 Vatslav Nijinsky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淡藍色西裝,波蘭裔俄羅斯芭蕾舞者和編舞家,一代舞神。
左2 Isadora Duncan,(艾莎道拉·鄧肯)白衣女士,美國舞蹈家,現(xiàn)代舞的創(chuàng)始人,是世界上第一位披頭赤腳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家。倡導即興表演。和前蘇聯(lián)詩人葉賽寧同居兩年后離奇自殺
左3 Antoine Bourdelle(安托萬·布德爾)綠藍色上衣絡腮胡,法國著名雕塑家、畫家,他是羅丹助手和學生,巴黎有他的博物館,可以隨時去觀賞。他非常傾慕Isadora Duncan,給她畫了無數(shù)的畫,現(xiàn)存在他的博物館里。
左1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 (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 意大利畫家但常年生活在法國。他是表現(xiàn)主義(Expressionnisme)畫派主要代表。和他依偎在一起的左2,是他的妻子Jeanne Hébuterne(珍妮·赫布特尼),也是畫家。他們后來的故事相當凄慘,Modigliani后來患了腦膜炎,Jeanne 不忍生活重負,懷著二胎跳樓自盡。
左3 Gino Severini,意大利畫家,但一生都在羅馬和巴黎兩地奔波。他是掀起意大利未來主義畫派的主要人物。
左4 是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意大利詩人。是Gino的好友,和他一起掀起未來主義運動。
左5 Athman Ben Salah 突尼斯青年詩人,Gide 好友
左6 Andre? Gide 安德烈·紀德,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跟突尼斯有著不解之緣,來往多次。正好和他的好友坐在咖啡館。
還記得迪麗麗口中經(jīng)常說的米歇爾老師嗎? 她是路易斯·米歇爾(Louise Michel),是巴黎公社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個舉起黑色的旗幟的人, 并使這種做法在無政府主義運動當中傳播開來。路易斯·米歇爾現(xiàn)在仍然是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革命家和無政府主義者。
A List of Dilili's Parisian Friends
(坐在伯爵夫人家門口的老人)約瑟夫·歐內(nèi)斯特·勒南(Joseph Ernest Renan,1823年2月28日-1892年10月2日),法國研究中東古代語言文明的專家、哲學家、作家。他以有關早期基督教及其政治理論的歷史著作而著名。
(講座海報上的主角,以及迪麗麗的法語老師)路易斯·米歇爾(Louise Michel,1830年5月29日-1905年1月9日),法國無政府主義者,同時也是巴黎公社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個舉起黑色的旗幟的人,并使這種做法在無政府主義運動當中傳播開來。
(拜托歐海樂接孩子的母親)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原名為瑪麗亞·薩洛美婭·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odowska),通常稱為瑪麗亞(Maria)或瑪麗亞博士(Dr. Maria),波蘭裔法國籍物理學家、化學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驅(qū)者,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獲得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的第一人及目前唯一的女性,亦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二種不同科學諾貝爾獎的女性。她也是巴黎大學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移葬先賢祠,成為第一位憑自身成就入葬先賢祠的女性。
畫室里的五個人(從左至右):
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出生名Marie-Clémentine Valadon,1865年9月23日 – 1938年4月7日),法國畫家。她做過工人、菜販、女招待,后來進了馬戲團。通常認為,瓦拉東在九歲時自學了畫畫。在巴黎的蒙馬特區(qū),她追求對藝術的興趣,先是作為藝術家的模特,觀察和學習他們的技術,然后自己也成為一名著名的畫家。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作家,出名于法國,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chuàng)始者,是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藝術革命性發(fā)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西班牙后三大藝術家。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以純真、原始的風格著稱。他曾經(jīng)是一名海關的收稅員,也是自學成才的畫家。代表畫作為《夢境》、《沉睡的吉普賽人》等。
亨利·埃米爾·貝諾·馬蒂斯(Henri émile Beno?t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chuàng)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畫家。馬蒂斯與畢加索、馬歇爾·杜尚一起為20世紀初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變革。他也是野獸派的領袖。野獸派主張印象主義的理論,促成了20世紀第一次的藝術運動。使用大膽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線條就是馬蒂斯的風格。風趣的結構、鮮明的色彩及輕松的主題就是令他成名的特點,也使得其成為現(xiàn)代藝術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i,1876年2月19日-1957年3月16日),羅馬尼亞、法國雕塑家和現(xiàn)代攝影家。他是繼奧古斯特·羅丹之后,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被譽為現(xiàn)代主義雕塑先驅(qū)。他在1904年進入布加勒斯特國立藝術大學就讀,畢業(yè)后前往巴黎發(fā)展。在完成傳統(tǒng)學院訓練后,布朗庫西受到非洲藝術和羅馬尼亞民間藝術熏陶,逐漸形塑出他獨特的雕塑風格。
(給歐海樂打疫苗的醫(yī)生)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借生源說否定自然發(fā)生說(自生說)、倡導疾病細菌學說(胚種學說),以及發(fā)明預防接種方法以及巴氏殺菌法而聞名,為第一個創(chuàng)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稱頌為 “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和費迪南德·科恩以及羅伯特·科赫一起開創(chuàng)了細菌學,被認為是微生物學的奠基者之一,常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地下湖里的女歌手)艾瑪·卡爾維(Emma Calvé,出生名Rosa Emma Calvet,1858年8月15日-1942年1月6日),法國女高音歌唱家。她是法國“美好年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之一,享有國際盛名,并常在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英國倫敦皇家歌劇院等地演出。
(給女歌手譜曲的作曲家)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后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創(chuàng)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水邊的兩位畫家-左)奧斯卡-克洛德·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chuàng)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該畫作于1874年在莫奈及其同事舉辦的第一次獨立展覽中展出。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xiàn)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涂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于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
(水邊的兩位畫家-右)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是一位著名的法國畫家,也是印象派發(fā)展史上的領導人物之一。其畫風承襲彼得·保羅·呂本斯與尚-安托萬·華托的傳統(tǒng),對于女性形體的描繪最為著名。
(在紅磨坊卸妝的女演員)科萊特(Colette,本名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1873年1月28日-1954年8月3日),法國20世紀上半葉的作家,于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關于愛情的小說。最著名的作品是《Gigi》,被改編成電影《金粉世界》和舞臺劇。她也是一個默劇演員和記者。
(紅磨坊的領舞者)拉·古留(La Goulue意即“貪吃者”,本名路易絲·祖瑟芬·韋伯,Louise Joséphine Weber,1866年7月13日-1929年1月29日)是法國康康舞著名女性舞者,“拉·古留”是她的藝名,也被稱為“蒙馬特的女王”、“康康舞女王”,她被公認為法國康康舞的宗師。
(在紅磨坊桌上畫畫的人)亨利·馬里·雷蒙·德·土魯斯-勞特累克-蒙法(Henri Marie Raymond de Toulouse-Lautrec-Monfa,1864年11月24日-1901年9月9日),簡稱亨利·德·土魯斯-勞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法國貴族、后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qū),為人稱作“蒙馬特之魂”。勞特累克承襲印象派畫家奧斯卡-克勞德·莫內(nèi)、卡米耶·畢沙羅等人畫風,以及日本浮世繪之影響,開拓出新的繪畫寫實技巧。他擅長人物畫,對象多為巴黎蒙馬特一帶的舞者、女伶、妓女等中下階層人物。其寫實、深刻的繪畫不但深具現(xiàn)實意涵,也影響日后巴勃羅·畢加索等畫家的人物畫風格。
(夸獎勞特累克的人)埃德加·伊萊爾·日耳曼·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1834年7月19日-1917年9月27日),昵稱為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生于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德加富于創(chuàng)新的構圖、細致的描繪和對動作的透徹表達使他成為19世紀晚期現(xiàn)代藝術的大師之一。他最著名的繪畫題材包括芭蕾舞演員和其他女性、以及賽馬。他通常被認為是屬于印象派,但他的有些作品更具古典、現(xiàn)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畫派風格。
酒吧里指名與未指名的人:
(酒吧柜臺邊的人)巧克力(Chocolat)是拉斐爾·帕迪拉(約1865或1868年-1917年11月4日)的藝名。他是1900年代巴黎馬戲團的小丑表演者。作為非洲-古巴后裔,他是現(xiàn)代法國最早成功的黑人藝人之一。
(與橙衣女士交談者)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巴斯克人作曲家和鋼琴家。生于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qū)小城錫布爾,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jīng)是法國樂壇中與克勞德·德彪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坐在桌子同一側的兩人)盧米埃爾兄弟,即哥哥奧古斯特·馬里·路易·尼古拉·盧米埃爾(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Lumière,1862年10月19日-1954年4月10日)和弟弟路易·讓·盧米埃爾(Louis Jean Lumière,1864年10月5日-1948年6月7日),是法國的一對兄弟,出生于歐洲最大的制造攝影感光板的家族,是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的發(fā)明人。
(講英語者)格特魯?shù)隆に固┮颍℅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美國作家與詩人,但后來主要在法國生活,并且成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與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中的觸媒。斯泰因喜歡社交,她設在巴黎的沙龍吸引了很多人。
(著克萊因藍衣者)費利克斯·愛德華·瓦洛頓(Félix Edouard Vallotton,1865年12月28日-1925年12月29日),瑞士/法國籍納比派畫家和版畫家。他是現(xiàn)代木刻藝術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了逾一千七百幅油畫和兩百幅版畫。
(瓦洛頓與之交談者)珍妮·阿弗莉(Jane Avril,1968年6月9日-1943年1月17日),法國康康舞者,勞特累克繪制她的畫作讓她名聲大震。后文的安托萬·布德爾也為她塑過像。
(頭上有一撮白毛者)謝爾蓋·帕夫洛維奇·達基列夫(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Дя?гилев,Sergei Pavlovich Diaghilev,1872年3月31日-1929年8月19日),或譯狄亞基列夫,是一名俄國藝術評論家、贊助人,以創(chuàng)立俄羅斯芭蕾舞團而知名。
(坐達基列夫?qū)γ娴娜耍?/span>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Wac?aw Ni?yński,Ва?цлав Фоми?ч Нижи?нский,1890年3月12日-1950年4月8日)是波蘭裔俄羅斯芭蕾舞者和編舞家,以非凡的舞蹈技巧及對角色刻畫的深度而聞名。他是當時少數(shù)會足尖舞的男性舞者,擁有仿佛可擺脫地心引力束縛的舞姿使其成為傳奇。他也是達基列夫的情人之一。
(著淡藍衣不修邊幅者)安托萬·布德爾(Antoine Bourdelle,1861年10月30日-1929年10月1日),法國雕塑家、畫家暨教育家,羅丹助手和學生,早年作品如《貝多芬像》等多模仿其師,后來研究古代東方和中世紀藝術,確立了屬于自己的大氣磅礴的裝飾性風格。
(著藍衣系粉領巾者)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意大利語:Amedeo Modigliani,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意大利藝術家、畫家和雕塑家,為表現(xiàn)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莫迪利亞尼的特色是大膽創(chuàng)作裸女畫,曾受到當代保守風氣嚴厲批評,時至后世才獲得認可。
(莫迪利亞尼身旁的人)珍妮·赫布特尼(Jeanne Hébuterne,1898年4月6日-1920年1月25日),又譯珍妮·耶布特奴,法國藝術家。她是莫迪里安尼的事實婚姻妻子,經(jīng)常為后者的畫作擔當模特。她在莫迪利亞尼去世后自殺殉情。
(著黑衣系藍領結者)安德烈·保羅·吉約姆·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的早期文學帶有象征主義色彩,直到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間期,逐漸發(fā)展成反帝國主義思想。
(坐紀德對面戴帽者)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nèi)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年12月22日-1944年12月2日)。意大利詩人,作家,意大利劇作家,編輯。20世紀初未來主義運動帶頭人。是未來主義的右翼代表。
(酒吧里彈鋼琴者)埃里克·阿爾弗雷德·萊斯利·薩蒂(éric Alfred Leslie 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筆名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法國作曲家。他被法國音樂團體“六人團”尊為導師,是二十世紀法國前衛(wèi)音樂的先聲。
(路邊精美海報的繪制者)阿爾豐斯·穆夏(Alfons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他的姓有時也按捷克語發(fā)音翻譯為“慕哈”),捷克畫家、裝飾品藝術家,早年赴法國求學,并在巴黎揚名,成為新藝術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其海報作品以端莊優(yōu)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公寓的主人)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國意識流作家,全名為瓦倫坦·路易·喬治·歐仁·馬塞爾·普魯斯特(Valentin-Louis-Georges-Eugène-Marcel Proust)。他最主要的作品為《追憶似水年華》,該書于1913年至1927年出版。許多作家及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普魯斯特公寓里彈鋼琴者)雷納爾多·哈恩(Reynaldo Hahn,1874年8月9日-1947年1月28日),委內(nèi)瑞拉裔法國作曲家。哈恩的作品種類豐富,但其中最出色的是他的藝術歌曲,這些歌曲旋律優(yōu)美動人,伴奏技法精湛,抒發(fā)了作曲家對愛情和人生的感慨,一直為世人所喜愛。
(“地獄之門”的創(chuàng)作者)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尼·羅丹(Fran?ois-Auguste-René Rodin),法國雕塑家。他常被看作現(xiàn)代建筑的先驅(qū),即使他本人并沒有想過要對抗傳統(tǒng)。他接受的就是傳統(tǒng)的雕塑教育,生前一直想得到學院派的認可。
(羅丹正在雕的雕像)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原名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Balzac),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委托羅丹雕像者)埃米勒·愛德華·夏爾·安東尼·左拉(émile édouard Charles Antoine Zola),常作埃米爾·左拉或愛彌爾·左拉(émile Zola, 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9日),19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亦是法國自由主義政治運動的重要角色。
(羅丹的同事)卡米耶·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年12月8日-194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法國雕塑家,以其銅質(zhì)和大理石制的人像雕塑著名。她的死較不為人知,但其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和質(zhì)量在身后獲得了廣泛認可。
(珠寶店的著名女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 1844年10月22日-1923年3月26日),19世紀和20世紀初法國舞臺劇和電影女演員。正如羅伯特·戈特利在《莎拉》中所說的那樣,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員”以及圣女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國女人。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在法國的舞臺劇表演而出名,隨后馳名歐美。她在一系列早期劇情電影中擔任女演員并獲得成功,人稱“神選的莎拉”(The Divine Sarah)。
(抓賊見證者,片中稱威爾士親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全名阿爾伯特·愛德華(Albert Edward),聯(lián)合王國及其自治領國王、印度皇帝。他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第二個孩子及長子。從1841年出生起到1901年繼任英王止為威爾士親王,他是擔任威爾士親王時間第二長的英國王儲,僅次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長子查爾斯。
(飛艇制造者)亞伯托·桑托斯·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1873年7月20日-1932年7月23日)是一位巴西籍航空先驅(qū),其職業(yè)生涯主要在法國發(fā)展。他設計、建造并操縱熱氣球和早期飛船,他在1901年10月19日因繞行埃菲爾鐵塔飛行而獲得多伊奇·牧德獎,名氣逐漸上漲。他于1906年10月23日使用桑托斯·杜蒙 14-bis號飛行器于法國上空飛行。這是否為人類首次的飛行仍有爭議,但正因為這些成就,他在巴西被稱為航空之父。
(鐵塔的主人)亞歷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1832年12月15日-1923年12月27日)祖先來自德國。他是一位法國工程師,金屬結構專家,也是一位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當屬其公司為1889年巴黎世博會設計和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從工程師職位退休后,他專注于研究氣象學和空氣動力學,并在兩個領域皆有建樹。
(卡爾維喜愛的作曲家)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國作曲家、劇作家,以其歌劇聞名。瓦格納不同于其他的歌劇作曲家,他不但作曲,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劇傳統(tǒng),后面開啟了后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勞斯緊隨其后。同時,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復雜性,成為歐洲音樂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
(卡爾維通過電話聯(lián)系的人)費迪南德·馮·齊柏林伯爵(Ferdinand Graf von Zeppelin,1838年7月8日-1917年3月8日),德國貴族、工程師和飛行員。出生于巴登大公國的康斯坦茨(現(xiàn)屬于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他是人類航空史的重要人物之——他發(fā)明了齊柏林飛艇,并創(chuàng)建了齊柏林飛艇公司。
(給卡爾維和迪麗麗量體者)保羅·波列(Paul Poiret,1879年4月20日-1944年4月30日)是一位法國時尚設計師,二十世紀早期著名的時裝設計大師。他在時裝領域的成就被用以和畢加索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貢獻相提并論。
埃菲爾鐵塔上宴會中的賓客:
(首先發(fā)言者)喬治·邦雅曼·克列孟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人稱“法蘭西之虎”或“勝利之父”。法國政治家,曾兩次出任法國總理(當時稱作部長會議主席),分別是1906年至1909年和1917年至1920年。
(淺棕色卷發(fā)者,以及迪麗麗跟隨的伯爵夫人)瑪麗·阿納托爾·路易絲·伊麗莎白·格雷富勒伯爵夫人(Countess Marie Anatole Louise élisabeth Greffulhe,11 July 1860-21 August 1952),法國名流,以美貌聞名于巴黎的大小沙龍。
(普魯斯特旁邊的深棕色卷發(fā)者)瑪?shù)铝铡だ彰窢枺∕adeleine Lemaire,1845年-1928年4月8日),精于優(yōu)美畫作和花朵畫的法國畫家,被稱為“玫瑰女皇”。她是各大沙龍的??停⑵蒸斔固睾屠准{多爾·哈恩引薦至巴黎的上流社會。
(戴黑色帽子者)安娜·馬蒂厄·德·諾阿耶伯爵夫人(Anna, Comtesse Mathieu de Noailles,1876年11月15日-1933年4月30日),羅馬尼亞裔法國作家和詩人。
* 基本按出場順序排列
** 所有信息均來自維基百科,略有刪改
*** 根據(jù)IMDb演職員表,尚有一位畫家貝爾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年1月14日-1895年3月2日)沒認出來。另外酒吧里和其他地方也還有些疑似有歷史依據(jù)的面孔尚未認清。
#鮮映##迪麗麗的奇幻巴黎#
先從導演說起,導演米歇爾歐斯洛,一個70多歲的法國老爺子,卻是童心未泯。上下班還騎著滑板車。一直以來的作品都以小男孩、小女孩為主角。老爺子從小就是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他自述小時候在家里,他就是家里的電視機一樣。導演小的時候在南非幾內(nèi)亞呆過,所以很多作品都有非洲題材,比如之前的《嘰哩咕》,迪麗麗就是一個法非混血的小女孩。另,影片中的人物、畫面均為導演,個人手繪而成。
影片的故事梗概,影片主要講述迪麗麗與送貨員的奇幻冒險之旅。
片中展現(xiàn)的十九世紀的歐洲,文藝高度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片中的建筑家埃菲爾,畫家畢加索、莫奈,雕塑家羅丹,化學家居里夫人,小說家普魯斯特、女演員伯納德等等近40位19世紀末法國巴黎的名流,他們跨越了畫家、雕塑家、音樂家、小說家、化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各個領域,有家喻戶曉站在歷史之巔的巨匠,也有雖然小眾但是境界獨到的名流。他們與迪麗麗攜手打倒邪惡勢力,解救被壓迫的婦女和小女孩。
影片充滿了奇幻冒險與創(chuàng)意,手繪的巴黎與一眾人物都充滿著個性色彩。與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小女孩一樣美麗卻又不一樣。
去影院體會法國國寶級動畫巨匠的作品吧。
片中展現(xiàn)的十九世紀的歐洲,文藝高度繁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片中的建筑家埃菲爾,畫家畢加索、莫奈,雕塑家羅丹,化學家居里夫人,小說家普魯斯特、女演員伯納德等等近40位19世紀末法國巴黎的名流,他們跨越了畫家、雕塑家、音樂家、小說家、化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各個領域,有家喻戶曉站在歷史之巔的巨匠,也有雖然小眾但是境界獨到的名流。他們與迪麗麗攜手打倒邪惡勢力,解救被壓迫的婦女和小女孩。 影片充滿了奇幻冒險與創(chuàng)意,手繪的巴黎與一眾人物都充滿著個性色彩。與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小女孩一樣美麗卻又不一樣。
本片在故事情節(jié)上簡單易懂,片中人物加入了很多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人物形象使用動畫的風格來展現(xiàn)。人物行為以及語言,外加建筑以及裝修的風格,都還原了法國歷史風格。
片中展現(xiàn)了迪麗麗的智慧、勇敢、善良等優(yōu)秀品質(zhì),引起觀影人與真善美的共鳴,并引出對人權、女權及兒童權利的思考。
電影在畫面上可謂是簡單中充滿極致,人物簡單而形象的畫風,外加對環(huán)境的極致勾勒,展現(xiàn)了一副精妙絕倫的法國景象圖。
建議讓兒童觀影,使兒童在可接受的動畫中獲得有深度的教育。
19世紀的法國真是群星璀璨啊,迪麗麗拿小本本記下所有遇到過的人的名字,我找了找沒有全的,那我就自己個兒記下來吧~按順序來??
歐內(nèi)斯特·勒南(1823--1892):19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宗教學家,對古代巴勒斯坦很有研究
路易斯·米歇爾(1830--1905):巴黎公社女英雄,是畢生為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為推翻舊制度進行英勇斗爭的戰(zhàn)士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發(fā)現(xiàn)了放射性元素鐳和釙,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
洗濯船的藝術家:
亨利·盧梭(1844–1910):法國“原始主義”畫家,電影里正在畫那副畫是《誘蛇者》
亨利·馬蒂斯(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電影里那副畫是《紅色的和諧》
蘇珊娜·瓦拉東(1865--1938):法國后印象派女畫家,法國美術家協(xié)會第一個女性成員,電影里那副畫是《畫家侄女和孩子》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創(chuàng)立了立體主義,電影里那副畫是《雜技演員一家和猴子》
巴斯德(1822--1895):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化學家,發(fā)明了巴氏消毒法、狂犬病疫苗等
艾瑪·卡爾維夫人: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德彪西(1862--1918):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印象派音樂創(chuàng)始人
莫奈(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作《睡蓮》
雷諾阿(1841--1919):法國印象派重要畫家,代表作《煎餅磨坊的舞會》,電影里正在畫那副畫是《鄉(xiāng)村之舞》
科萊特(1873--1954),法國國寶級女作家,作過啞劇演員
圖盧茲·羅特列克(1864--1901):法國后印象派畫家,自幼身有殘疾,代表作 《紅磨坊舞會》
德加(1834--1917):法國印象派畫家,特別擅長畫芭蕾舞演員
巧克力:法國舞臺上第一位黑人藝術家
埃里克·薩蒂(1866--1925):法國作曲家,代表作《玄秘曲3首》
愛爾蘭美國酒吧里全是名人,沒說名字就略過了。。
莎拉·伯恩哈特(1844--1923):法國演員,是當時最有名的女演員,她家里有多種當?shù)睾屯獾氐膭游?/p>
阿爾豐斯·穆夏(1860--1939):捷克斯洛伐克畫家,新藝術運動先鋒,為伯恩哈特設計宣傳海報而一夜成名,月份牌和日漫風的鼻祖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文學的先驅(qū)與大師,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追憶逝水年華》
雷納爾多·哈恩(1874--1947):委內(nèi)瑞拉裔法國作曲家,是普魯斯特的同性戀伙伴
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代表作品《思想者》、《巴爾扎克》等
左拉(1840--1902):法國作家、社會活動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創(chuàng)始人
卡米耶·克洛岱爾(1864--1943):法國最優(yōu)秀的女雕塑家之一,是羅丹的學生和情人
桑托斯·杜蒙(1873--1932):巴西發(fā)明家,航空發(fā)展的先驅(qū),與萊特兄弟誰是第一個飛行的人具有爭議,電影里那段桑托斯駕駛飛艇繞埃菲爾鐵塔是致敬1901年真實的一次歷史性飛行
埃菲爾(1832-1923):法國著名建筑大師,代表作品埃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
費迪南德·馮·齊伯林(1838--1917):德國航空界的先驅(qū),大型實用硬式飛艇的發(fā)明人
保羅·波烈(1879--1944):法國時裝設計師,奠定了歐洲現(xiàn)代服裝的基調(diào)
此外,還有伯爵夫人、英國威爾士親王。天啦,幸福的迪麗麗~對這些偉大的人物敬仰萬分!?。?/p>
4.5 如果說la belle époque是巴黎的神魂,那歐斯洛抓住的就是這個年代的精髓。不光是一個個跳出歷史的名人,還有發(fā)自內(nèi)心追求自由個性和寬廣包容的氣質(zhì)。做足懷舊同時暗喻當下,恐怖組織與女性主義,從配音語速看這個片子還是考慮了小孩子作受眾的,放這么強烈的政治語境進去真的佩服。
#上影節(jié)第一部 好有趣的動畫,非常非常生動,巧妙地展示了巴黎的美景特點,把歷史名人串一串,講了一個簡單有趣的故事,時刻洋溢著浪漫,真是個浪漫到骨子里頭的民族,最后的飛船彩燈亮起來玫瑰花撒下來伴隨著美妙的歌聲在艾菲爾鐵塔旁降落真是浪漫到流淚。
1、動畫形象與真實景致相結合,獨特畫風好似彩圖繪本。2、荒誕又呆萌的敘事忍俊不禁,背地里卻在講女性遭迫害的陰暗事件,從中可以聞出種族、宗教、政治等各種隱喻。3、畢加索、莫奈、居里夫人、埃菲爾鐵塔、紅磨坊……所有關于法蘭西的經(jīng)典形象都躍然紙上,共同致敬那個【黃金時代】的《午夜巴黎》。
惡人形象千千萬,導演認定穿鼻環(huán),劇情宛如RPG,走馬觀花游巴黎
巴黎式的穿越劇,迪麗麗乘坐腳踏車回到了美麗時代,那里有作曲家德彪西,化學家居里夫人,也有印象派德加,莫奈,雷諾阿,還有雕塑家羅丹等等,串聯(lián)起了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人們,這是最好的時代。同時警察局長勾結地下綁架團伙主宰者,綁架小女孩,在下水道馴化她們,訓練她們爬行,為警察局長服務,這是最壞的時代。迪麗麗率領著小伙伴在這非黑非白的世界勇敢的拯救著小女孩們,勇敢而可愛,這是最好的迪麗麗,也是最好運的巴黎。導演用迪麗麗來寄托自己對巴黎越來越好的情思,用可愛而勇敢的力量來讓巴黎變得更好,從映后的交流中看出,老爺子想說的很多,他希望回答更多的問題,然而大家只想要他的簽名
201940 爬著走的對小朋友而言是不是有點恐怖了
極其優(yōu)秀!罕見的在一部80多分鐘的動畫中得到了這么豐富的享受,比午夜巴黎奇幻,比zootopia深刻。歌劇,舞蹈,繪畫,建筑,科技,時裝,室內(nèi)裝飾,名流,街景,把這些元素串在主線故事里,一點都唐突。畫風更像是拼貼畫,真實的外景和簡單的卡通人物。解救了女孩們后,一群人在zeppelin 飛艇里唱起了喝,竟然還有舞美燈光,巴黎人真是浪漫到了骨子里。主線劇情依然很揪心,但用了dilili的視角,沒有過多強調(diào)恐怖組織的邪惡,更多的是讓女孩相信女性強大的社會力量。片尾的一席話讓人深思,被解救的女孩們可以直立行走,見任何她們想見的人了,也有一些老太太仍選擇爬行,不過她們起碼可以在別處呼吸自由的空氣了。還有導演的反諷能力真是笑死我,dilili下班有豪車接送,法語說的比法國人還標準,一群人穿著非洲服裝
密室逃脫式的剪貼乍看有趣,可投到大銀幕上多么粗陋,就是Photoshop摳圖剪貼不帶一秒修圖操作,第一次感謝內(nèi)地公映版刪減,省去了觀眾5分鐘的煎熬,我說什么胡話,這種電影看10分鐘就可以退場了。文青的生理構造真奇妙,只要撂藝術家名字就能聽出高潮?什么實景加手繪精致俏皮,你們說這些詞的時候不覺得滿嘴冒酸臭?反派打手們形象顯然是猶太男人,領導服飾顯然是中國明清風格雜糅,這是反性別歧視的正確打開方式么
如果想好好講一個故事是否能少一些弱齒的情節(jié)套路?如果是講給孩子的故事,那些可怕的對爬行的女人的展示真的合適嗎?改成任何可怕的超現(xiàn)實生物不會妨礙對女性權利的映射,而直接用女人爬行才真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吧?如果做不到像海明威流動的盛宴那樣的浸潤式展現(xiàn),對人名的羅列只會讓這個故事變得像《盜夢特工隊》一樣廉價空洞又自以為是。
從畫風到內(nèi)容都有種迷之半成品但是卻很有吸引力的感覺。
畫風還挺精致的,劇情也不錯。整個廳過半都是小孩子,這么小就開始看男女平等和種族歧視相關劇情的片子了
法國人真是有一萬句寵愛小昵稱
非常喜歡!美輪美奐的巴黎宛如一個繽紛多彩舞臺!一個小女孩也會打好睫毛膏穿上蕾絲邊的裙子,而普通的送貨工人也會挑選彩色紐扣的馬甲,巴黎人注重細節(jié)的騷氣毫發(fā)畢現(xiàn)!還有建筑 凡是動畫中寫實性較強的都是巴黎不可或缺的藝術骨骼 像香榭麗舍大道像羅丹的雕塑等就不列舉了,還有幾個畫家(我不太懂這個),看得出導演盡力想要把巴黎的瑰麗穿插在電影情節(jié)中 但是故事太過低幼了 如果可以編得也藝術性一點那就更好了。
沒想到是《三個發(fā)明家》的導演,法國佬真是越來越墮落了,畫風藝術點的動畫劇情沒幾個正常的,弄了一堆大佬當龍?zhí)?,結果只是宣揚了一番女權,《阿薇爾的虛構世界》好歹比這個有想象力。
導演第一次在動畫里融入巴黎實景,把形形色色的人群、紙醉金迷的晚宴、金碧輝煌的宮殿、以及美輪美奐的河景建筑拍的太美了,色彩躍動于銀幕之上,享受沉醉其中。地下的天鵝船、地獄之門、星空飛船、夢幻埃菲爾鐵塔…“我享受這座城市,還有各種迷人的相遇” 沒想到這么浪漫的畫風,背后卻有這么沉重的主題,種族、女性、平權,都只是在童話般故事下的現(xiàn)實映照。19世紀末名人的浮光掠影,恍如夢回巴黎。愛記人名、活力四射的迪麗麗,你和這里的風景一樣美?!坝袝r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不盡人意,但這僅僅是開始”
被解救的女孩們與父母重逢的時刻,大家還要先等歌劇唱完再狂奔相擁,這種愚蠢的浪漫也是法國人獨有了。
奇幻瑰麗的巴黎,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藉由一個混血女孩的查案和歷險,將歐洲藝術的黃金時代呈現(xiàn)得美不勝收,想到那么多大師在同一個城市交相輝映就忍不住激動啊~!
SIFF. 上了兩節(jié)華麗的法國藝術課,還是以浪漫的動畫形式。畫面真是太精致了,場景還原逼真又大氣,無可挑剔。平權的主題無驚無喜,四足爬行的段落能讓人倒抽一口涼氣。
誤入幼兒美育版《午夜巴黎》,女英雄們集結救世界,半部成人不宜、半部少兒不宜...雙圖層的畫風還不錯,美輪美奐。但故事實在太幼齒了,毫無吸引力,搭配國語配音更是可怕。
近些年最喜歡的動畫!感謝導演帶我90分鐘游巴黎,帶我認識美好時代的藝術家們(羅丹的雕塑真是美到讓人哭泣)。故事有趣又深刻,臺詞幽默又智慧,好多場戲都特別完美地呈現(xiàn)了導演的批評與反思(爬行的設計太有想法了),很佩服。喜歡勇敢善良優(yōu)雅聰明的迪麗麗,Girls save the world again!Bravo!ps:就應該多做做這樣的影片,讓小朋友們從小接受平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