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劇情
康家一家住在廣州西關(guān)老屋已經(jīng)幾十年了,康伯、康嬸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祈光、祈宗、祈耀和祈祖,四個兒子最近都結(jié)婚了,老大阿光娶了個河南姑娘、老二阿宗娶了個本地姑娘并且生育一子、老三阿耀娶了個上海姑娘、老四阿祖更厲害,娶了個美國姑娘。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齊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間的隔膜在這一大家庭里鬧出不少笑話,康家?guī)缀趺刻於际巧钊な隆?/p>
------
主題曲:外來媳婦本地郎
生仔未必就系福
要娶新抱要分屋
老屋飛入些外來雁
雞同鴨講眼碌碌
眼碌碌
(上海話)公公婆婆坐客堂
(河南話)看得俺們心發(fā)慌
大紅花轎I LOVE YOU
最怕日日要煲靚湯
要煲靚湯
南腔北調(diào)一鍋粥
我詐傻扮懵夠醒目
為求家和萬事興
哪怕烏龜頭縮縮
頭縮縮
自從他們搬出了西關(guān)大屋之后,劇情比起以前一落千丈了,且不說阿宗死了以后一大堆人棄劇。然而我每次回家都會看,算是帶著感情濾鏡在看吧。
現(xiàn)在的劇情偏向年輕人了,看了幾天都沒有出現(xiàn)過康伯康嬸,不知道是不是回鄉(xiāng)下了。coco和天庥還有列家村的列有銀開了一家咖啡廳叫“朋友圈”,對了coco和列有銀在拍拖。事實上從小我就特別看好coco覺得她漂亮一定會紅的,然而編劇居然讓她和列有銀(那么丑)拍拖,瞎了一樣。阿祖和戴安娜離婚了,兒子好像給戴安娜了。從他們結(jié)婚開始就料到是這種結(jié)果了,沒意思。貴元和阿美開了個小型超市,生了個女兒。他們的戲份也越來越多,一會講一下貴元女兒,一會講一下他的爸媽,一會講一下他的干爹(黃俊英演的富穿龍),再講一下他老婆和朱莉婭(阿耀的上司)的閨蜜情,反正戲挺多。同時間,冼師奶和翠紅生了個兒子,翠紅賣彩票,冼師奶開發(fā)廊。反正現(xiàn)在也不說翠紅土,不說冼師奶娘了,所以他們的戲份也不多。牛哥和唐小姐結(jié)婚了,喜洋洋公司好像快倒閉了吧,我也不清楚。香蘭和阿光很久沒出現(xiàn)了,也就那樣吧,主要是天佑長大要高考了吧。阿耀一家的話,也一樣,枝子長大胖了好多,不好看了。二嫂開了家旅館,講的都是她和住客之間的故事。
就那樣吧,現(xiàn)在不再是講康家的故事了,那份溫情不再??窗?/p>
記得曾經(jīng)嘲諷過一個喜歡懷念高三生活的同學,裝作一副智者的模樣,用略帶不屑地口吻說道:喜歡懷念過去的人,是因為現(xiàn)在過得不好。別只沉浸在過去,要好好活在當下
現(xiàn)在自己回過頭看看自己過去說的話,可能是最好的打臉了吧
喜歡的作家去世了,裝作不知道
喜歡的主持人去世了,裝作沒看到
新來的小師弟師妹們進群裝作沒發(fā)現(xiàn)
當初那個一起長大的小胖子現(xiàn)在都到了結(jié)婚的年紀了
看到越來越記不住臺詞的康伯
走路已經(jīng)需要攙扶著拐杖的康嬸
都不知道要怎么繼續(xù)逃避,繼續(xù)自我催眠下去了
啊
真不想承認
自己真的老了
很多人都說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這樣覺得,反而,我是覺得在他們搬出西關(guān)大屋之后各自成家,這個劇就再也沒有以前哪個味道了,其實這個劇一開始就是圍繞著一個大家庭展開的,現(xiàn)在分家了,這個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時候,我們很多人都是在那種大家庭下成長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當突然有一天我們長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長大了,工作的工作,讀書的讀書,結(jié)婚的結(jié)婚,我們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經(jīng)回不去哪個大家庭了。所以說,這就是成長,這部劇也一樣,剛開始出的時候就像襁褓中的嬰兒,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進入了中年,有一種已經(jīng)開始日薄西山的感覺,最后搬出西關(guān)大屋就等同于這部劇已經(jīng)進入了垂暮的時刻。
5星評價是給到80集為止,其中手動設置75 76集鬧除夕為大結(jié)局。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有幾個:
一、康家還是那套舊舊的酸枝家具、太師椅、薛定諤的天井……濃濃的老西關(guān)味道。
二、雖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員也不遑多讓,很多集沒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撐起整個劇情。
三、阿宗、幸子、黛安娜……還沒有離開劇組,康伯康嬸還是中氣十足精神飽滿,康家人還沒有需要經(jīng)歷生離死別。
四、各位街坊、親戚雖然開始出來,但還是按本分地飾演“街坊”的配角角色,還沒有喧賓奪主搶康家人的戲。
五、還是很貼近現(xiàn)實生活,寫實之余還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出來。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辦公室、五金店、摩托車、酒樓、珠江邊等都是實景,感覺好親切,片頭曲還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畫面。
七、最重要的是,“鬧除夕”經(jīng)典地呈現(xiàn)了當時廣州人過年的氣氛和傳統(tǒng)的文化,沒有夸張的情節(jié)安排、貼地寫實!以此處手動設置結(jié)局,剛剛好。
周末回老家,周六晚上7點,家里的電視準時響起了熟悉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片頭曲。周六的那一集,康祈宗終于“回歸”了。驀然發(fā)現(xiàn),『外』已經(jīng)開播了19年,而阿宗已經(jīng)走了13年,西關(guān)大屋的那一家人一直都在。
『外來媳婦本地郎』于千禧之年 - 2000年開播,至今已開播19年了。家里的電視換了好幾次,電視信號升級了好幾次,唯獨每周末7點到8點的珠江臺一直沒換過。剛開始的時候由于電視能夠收到的電視臺不多,珠江臺就是其中一個,而『外』是里面最好的電視劇,以前還覺得一周兩集不夠,最好能每天都有?!和狻唬俏覀円患胰孙埡笠黄鹗湛?,一起討論劇情,有時吃飯晚了也會邊吃邊看。我也通過『外』很早就學會了粵語。
住在西關(guān)大屋的那一家人,有情有義,正直善良,忠厚也市儈,街坊鄰里和諧也矛盾不斷??导业亩鹤?- 康祈宗兩公婆卻充滿市儈氣息,是千禧之年的萬千小人物的寫照,而正是這樣才讓整部劇活了起來。06年之前的劇集,我認為是外『質(zhì)量最好的。只要有演技精湛的康祈宗出現(xiàn),就會有笑點。而他的身體,在每一集可以看出來,他越來越瘦了,瘦得可以穿下劇中他兒子的衣服,卻還是那么努力的給觀眾帶來笑聲。
郭昶,即康祈宗的飾演者,于06年患癌去世后,劇組制作了幾集節(jié)目來緬懷郭昶,那時我也更加了解他了。后來劇組也找了一個模樣相似的人來扮演阿宗,可以看出來導演努力想讓西關(guān)大屋的那一家人保持齊整。但是無論新演員如何努力,無法達到以前的效果,也無法滿足觀眾。最終編了阿宗拋妻棄子,浪跡他鄉(xiāng)的故事,至此阿宗離開了觀眾的視線。
再后來,康家搬出了西關(guān)大屋,搬到了列家村,人物也新增了好幾個,但說實話,我認為節(jié)目的質(zhì)量較之前又下降了。劇中熟悉的布景已經(jīng)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順應時代的布景,但是劇情還是關(guān)于普通老百姓的,貼近底層生活的。據(jù)說劇組準備引入在廣州地方有名的幾個人物,以此希望能夠給『外』帶來新活力,新希望。
周六晚上的那一集,劇組終于給出了阿宗的一個結(jié)局交代:阿宗是因為患絕癥,不想連累家人而選擇離開康家,獨自一人渡過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時隔13年,終于“再見”阿宗,也終于可以釋懷了:對阿宗離開的理由耿耿于懷。那一集播出后,很多觀眾也都感觸,釋懷了。
康天庥,以前經(jīng)常讀錯為康天麻,還奇怪怎么有人去這樣的名字,阿宗的兒子,八歲就進劇組了,可以說是跟著劇組一起長大的??粗郧澳莻€胖嘟嘟的小子如今劇中劇外也成家立室了,有種老父親一般的欣慰感。算起來,我也就只比康天庥大不了幾歲。
幸子,康家三嫂,一口阿拉的上海腔讓我印象深刻。可惜后面離開了劇組去別的地方發(fā)展了,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如今有名的劉濤就是當年的幸子,可喜可賀。算起來我應該是劉濤踏入影視圈的第一批觀眾了。
『外』劇播放了三千多集,每一集都是獨立的故事,導演演員一直都是那一波人,19年了,什么都在變,而『外』的質(zhì)量發(fā)生下降也在所難免。如今康伯康嬸已經(jīng)越來越老了,老得住進了養(yǎng)老院,孫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現(xiàn)在網(wǎng)上對『外』的評價有罵聲,批評聲,也有講情懷的。導演曾經(jīng)說過只要他還在就會繼續(xù)拍下去。
『外』劇,在我記憶中,是最長壽的情景短劇,算不上是特別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劇情并不高大上,制作不是特別優(yōu)良,導演演員不是家喻戶曉的,只有在珠江臺這樣的地方電視臺播放。但是只要還拍下去,西關(guān)大屋的那家人還在,我就還會看,雖然不能每集都看,但會像去老朋友家做客一樣,想起了,路過了,就會進去坐一坐。
——己亥年四月廿三,D687 列車上
外劇,即外來媳婦本地郎,是屬于全體廣東人的溫馨回憶。它對我來說是如此熟悉親切,以至于總悄然無息地被我忽略。近幾年開始嘗試寫一些觀后感或影評,但竟從未生念來寫此劇,就好似高傲的抒情作者總吝書寫其摯愛的父母。
去年10月,貴元去世。同年12月,外劇的總導演陸曉光去世。今年元旦,康伯去世,數(shù)日后的1月6日,蘇伯去世……訃告接踵而至,遺憾夾帶回憶。時光荏苒,歲月無情。雖說生老病死乃自然規(guī)律,但這些演員的離去還是讓我有些惆悵,因為對于許多廣州人來說,外劇的演員不僅僅是演員,而是與我們?nèi)找瓜嘁姷慕址秽徖铩?/p>
小時候,我和康伯住在同一個沙河街道,當時我家離他家僅數(shù)百米的距離。我不知他確切的住址,但我媽說他就住在34號大院。我少時就讀于龍崗路小學,康伯也經(jīng)常出沒于此路。上下學偶爾會看到他在附近的小菜市場買菜。
康伯的外形與劇中的形象別無二致:舊眼鏡,白襯衫,身材挺高大但微佝后背,手背身后,步履輕緩。在外劇處于巔峰的時期,康伯作為本劇的老豆、一家之主、重要主角,自然可謂本土的明星,但在我童年記憶中,康伯和那些退休后的老廣一樣,平易近人,毫無星味,每天就是逛逛公園、買買菜、遛遛鳥,悠閑自得,頗為快樂。當然了,劇外的康伯當然沒有劇中的康伯那么心胸狹窄、保守固執(zhí)、錙銖必較以至于在某些時候讓人生厭?,F(xiàn)實中,路人見到他總會親切地喊他一聲康伯,他則擺手或微笑示意。
一晃十幾二十載逝去,康伯就這么走了,我們最親愛的西關(guān)少爺再見了。
對于許多廣州人來說,二佬一詞可能不僅指的是自家二哥,也可能說的是外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康祈宗。作為二佬的阿宗,可謂外劇的笑料擔當和靈魂主角,他繼承了老豆康伯的摳門算計,但卻更加圓滑世故、精明狡猾、能說會道。在外是廣州個體戶或小老板的成功代表,在內(nèi)是四兄弟之中最早成家立業(yè)者,且因腦子遠遠比大佬康祈光靈光而時常主持康家大局、更似大佬。
阿宗額頭高聳、顴骨深陷、身材瘦削,總被調(diào)侃是營養(yǎng)不良的落難逃荒者。平心而論,阿宗長得不太好看,但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乃至每一個標志性的哈哈哈大笑都讓人察覺他對市井的豐富體驗和對演技的苦心造詣,讓觀眾不禁感嘆——這家伙不就是街對面那個市儈的老板嗎?極為精湛的演技配上不太帥氣的外表讓阿宗的形象在外劇中極為突出、與眾不同、活靈活現(xiàn)。許多觀眾包括我在內(nèi)都認為他是外劇中演技最好的演員,可能沒有之一。在演技上稱其為廣東周星馳并不過譽。
2006年6月14日,我們親愛的二佬——阿宗,因胃癌離世,享年50歲。竟仍清晰地記得16年前看到阿宗病逝的新聞時的場景:我們一家圍坐在電視前,但在聊起這則訃告時,彼此都沒有發(fā)表什么看法,只是各自輕嘆了一口氣。那一晚,許多廣東人民的內(nèi)心有些壓抑、沉重和遺憾。彼時10歲的我,對死亡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戲外的阿宗姓郭名昶,昶通場音,出生于沈陽。郭昶去世后,周曉濱繼飾阿宗一角,堪稱災難。身材上,周和郭都很瘦,但周卻比郭高一大截;臉容上,除了模仿發(fā)型之外,周與郭沒啥相似之處。神態(tài)、演技遠遠不及郭也就算了,最為可怕的是,周竟然操著一口不太流利且口音頗重的廣州話,這讓曾經(jīng)的觀眾們感到特別無語。要知道,真正的阿宗可是那個操著流利粵語口齒特別伶俐的勢利老廣啊,這位周是來搞笑的嗎?
2006年,外劇突破千集大關(guān)。2006年,也是阿宗去世的年份。多年以后,有人評論:突破千集見好就收,外劇會成為一部真正的經(jīng)典,而不是一部爛尾或茍活的超長劇。有人評論:阿宗去世以后,這部劇就應當完了……
二佬,阿宗。16年前我們已經(jīng)向他作出了告別,但他卻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永遠停留。
想說一下幸子。劉濤對于非廣東人來說,就是演員劉濤,而對于很多廣東人來說,劉濤還是三嫂幸子,即康祈耀的前妻。猶記得孩童時看到幸子的第一眼就愛上了她,認為她是全劇第一美女。彼時的她二十出頭,青春時尚,黑長直、柳葉眉、大眼睛,五官特別端莊,身材亦是勻稱動人。
雖然她作為上海人,在劇中被貼上了一些刻板的標簽,譬如優(yōu)越感強、高傲、冷漠、刻薄、自私等,但這些無法阻擋孩提時的我對她的熱烈真切喜歡??吹剿淮驌簟⑹芪?,無論是否她之過錯,我竟都為她感到不平乃至不爽。對于彼時的我來說,也許顏值即正義吧!
20年以后,現(xiàn)在的我早就不是什么顏控,不僅是因為我自己長殘了,同時也因內(nèi)心漸趨成熟,所以不喜再看臉識人。劉濤現(xiàn)在兀自貴為圈內(nèi)知名演員,其演技自然一直在線、持續(xù)進步,毋庸置疑。而她飾演幸子時十分年輕,卻也絲毫無青澀之感,顯得特別純熟老練,簡直把上海媳婦的形象演得入木三分。雖說極少時候演得用力過猛,但我認為劉濤仍是外劇中演技最好的演員之一。
2002年,劉濤被相去拍瓊瑤劇,所以向外劇劇組請辭告別。之后,編劇把幸子編去了日本。當?shù)弥易右x開康家前去遙遠的日本時,幼小的我感到特別的遺憾,因為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美麗的幸子姐姐了。這讓我想起當時我家樓下的一家花店。店里的老板娘是一位廿五六的漂亮女性,她皮膚極為白皙,仿似未曾曬過陽光,又喜涂口紅,這讓她的嘴唇顯眼魅惑。夏天她又喜露出胳膊和小腿,那雪一般純白的肌膚,給熾夏帶來一抹純潔的清新。有一天,這家店變成了其他店,她突然離開了。后來聽別人說,她結(jié)婚去了。她的人生走向了一條新的大路。
2003年,劉濤在還珠格格第三部中飾演了緬甸公主,她不慎露出紅肚兜的一幕讓無數(shù)觀眾印象深刻。接下來的每一年,劉濤的星途愈走愈順,愈走愈廣,成為了中國著名演員。回眸2002年,外劇在廣東火得一塌糊涂、收視率極高,但劉濤依舊選擇離開劇組——現(xiàn)在看來,她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告別。
雖然劉濤早已與外劇愈走愈遠,但她一直記得外劇,不時發(fā)文懷念或祝賀劇組。她不是一個忘本的人,她是外劇永遠的幸子。
外劇于2000年開播,22年過去了,它依舊活著。但天下沒有不解散的宴席,亦沒有不停播的劇集。當年的無數(shù)觀眾或長大,或老去,或逝去,早已淡忘了這部劇。但那些和我們的年歲及人生相伴相隨的觀影時刻,是屬于每個觀眾潛藏心底的特別記憶。那些劇中的角色,他們是我們的街坊、我們的鄰里,我們曾朝夕相對,廿年仿若一瞬,但終究有人離開。所以若你曾經(jīng)留念,請向他們告別,然后走好自己未來的路。是為此文。
很優(yōu)秀的國產(chǎn)情景喜劇,廣式幽默看著也很趕勁。
廣東小孩的童年回憶了,地位等同于《我愛我家》《武林外傳》了。
簡直就是小時候的精神食糧啊。。。。。。。。
精彩在郭先生離世后戛然而止
廣東人的集體記憶。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來媳婦本地郎》,每周末最開心最溫馨愉悅的時光就是一家人圍在飯桌上邊吃飯邊看《外來媳婦本地郎》,何等歡樂,其樂融融!即便自從阿宗走后,《外》劇原汁原味的西關(guān)老屋味所剩無幾,但我依然喜歡看這部劇,全因它的底蘊來自這一群演員和正宗的廣東味道!
看了十多年啦
歸咎存在即合理原則,此劇能長期占據(jù)黃金檔期堪稱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時刻迷戀高雅藝術(shù)的我歷經(jīng)工作、家庭與生活的磨蝕開始珍惜晚飯后安坐電視機前能開懷一笑的時間,試想生活到了終點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此等破事兒?故此通俗藝術(shù)從來都比小眾文藝占據(jù)著更廣闊的市場。PS.最近李力持成為導演后,全劇風向突變,多了很多無謂快板,或許是走向式微的開端。
哇!這是我廣東人的童年回憶?。?!
那時候天佑還很小 那時候二哥還在世 那時候阿祖還沒跟黛安娜結(jié)婚 出國前還會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經(jīng)沒有了以前的樂趣
韓國有《搞笑一家人》,中國就給說有《外來媳婦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兒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傳》也同樣經(jīng)典,但作為合家歡情景喜劇,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國產(chǎn)家庭倫理情景劇就是這部了。創(chuàng)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國人真實生活環(huán)境狀況和一些小市民情節(jié)都有表現(xiàn),這就像反應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應了韓國人民的生活一樣。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媽媽偷偷給自己閨女叫到屋里塞雞腿,就為了不給另一個有錢親戚小孩吃,小市民婦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鬧鬼那集,畫像那里還真是被嚇到了,一般會涉及這個題材的情景喜劇中國大陸還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續(xù)集》番外有一集記得是這個,現(xiàn)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網(wǎng)友哪天看到這里能告知就好了~
說實在的,這部片有點丑化廣東人的形象。自從二佬去世后,整部劇的質(zhì)量就開始每況愈下,甚至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了。
懷念啊~~伴隨成長的一部本地劇集~
大陸的情景喜劇,我只服此劇。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滿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經(jīng)遠走。郭昶以后,再無笑點??上Э上?。追悼會那天,看著網(wǎng)上新聞,哭了。
從小學果陣第一次系聽表弟阿成推介話睇,第一次睇系阿嬌噶豆豉鴨果集,真系好搞笑。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我都變成大學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樣陪住我地成長了。。果種情懷,果種用粵語噶氛圍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會明噶。雖然依家可能覺得距已經(jīng)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終都系一份情懷。。
小時候其實不會說粵語的,家里人不和我說粵語,后來三四歲看這個,看著看著我就突然會說了...........
每個廣東人都看過吧
為童年周末天氣預報后的快樂時光打五星
每一集都是特別短小精悍
這個才是真愛!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各有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