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Gaycation
拖延癥一直在犯。昨天晚上明明應(yīng)該去努力擼論文,但是我就是不想動,于是點開了這個系列的紀錄片?,F(xiàn)在也應(yīng)該去寫論文才對,而我卻跑來寫觀后感了。我也是相當佩服我自己。
首先聲明一點,看完紀錄片完全迷上了Ellen好嗎!她怎么能辣么可愛,又辣么帥氣!特別是被調(diào)戲后的樣子!上天!請賜我一只Ellen好嗎!拜托拜托!
好了,反省完了,花癡完了。我們談?wù)務(wù)}。
這個系列紀錄片為什么叫這個名字我有點不太明白。查了cation,陽離子的意思。Gay離子?快樂地離子?還不能解。但是也不是很影響觀看紀錄片了。
紀錄片一共四集。昨天看了三集,還有一集還沒有出,等出了補上。大體就是一集一個地方。Ellen和她的好基友到那個地方去走訪,了解當?shù)赝詰偎幍沫h(huán)境和狀況。前三集三個地方分別是:日本,巴西和牙買加。下面就來一個個說吧。
日本。日本的這個部分是我笑得最厲害的一個部分,一邊笑一邊和室友吐槽日本人真的很奇怪啊。這一集也可以說是三集里面最歡樂,最不陰暗的一集了。即使我看的時候為日本LGBTQ感到擔憂。(先擔憂一下自己國家好嗎…)也可見其他兩個地方有多么恐怖了。不過從經(jīng)濟角度來講,日本作為一個發(fā)達國家,在擁有經(jīng)濟基礎(chǔ)支持的條件下,LGBTQ群體境況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巴西和牙買加他們國內(nèi)的大環(huán)境可能更加迫切于經(jīng)濟等問題,所以即使這類社會問題存在,政府也只能拿出一小部分的精力去管理它,甚至于視而不見。
他們在日本首先去了二丁目(剛剛打這個的時候科普了一下二丁目,是有名的男同區(qū),而一丁目和三丁目以女同而著名。這幾個丁目是特定的丁目,也就是說其他地方也有丁目存在,但是這幾個比較有名)和秋葉原,后來又去了京都。好基友體驗了換裝,兩人和大齡腐女體驗了盲聽bl漫改CD和同性婚姻儀式,以及最后尷尬卻又不失溫馨的出柜場合。整個體驗行程都非常的日式啊。(廢話,在日本呀)其中也穿插一些采訪部分,包括日本政界LGBTQ人士,一對出柜了的律師夫夫等等。
總的來說,即使bl在日本那么泛濫,但是實際上這個國家對于同性戀的接納程度是十分低的。大抵保有的態(tài)度是不聞不問,希望你不要太造次。其實從去年看的那部日劇《偽裝夫婦》中也可以窺探他們的態(tài)度一角。編劇最后讓一位直女和gay在一起生活下去了,這個結(jié)局雖然會讓滿心期待的觀眾失望,但是另一方面又是多么地符合社會的期待啊。編劇其實也并沒有錯,他只是無奈地展示著現(xiàn)實而已?,F(xiàn)實就是,同性愛情是不可能的,異性愛情這么美好,你們終究會屈服于此的。這是主流社會的態(tài)度。
在紀錄片里面,無論是律師還是那位議員都提到了“羞恥感”,感覺這個確實是日本十分獨特的一個地方,因為他們本身并沒有宗教因素來阻止他們?nèi)シ磳@件事,卻因為本身文化的禁錮而使他們無法接受。想改變想來也是十分艱難的吧。
目前為止,其實不能奢求一次進步太多,在這個問題上能引起日本人對這個群體的關(guān)注就是一個進步了,讓他們不再沉溺于那些書報上的遙不可及的故事而是慢慢地讓他們了解到這個人群是實際存在于社會里面的。他們同樣是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的一份子,同樣有理由去愛人與被愛。人們有這方面的基礎(chǔ)意識了,再為這個群體的權(quán)利作斗爭也許就會簡單一些了吧。
巴西。巴西的部分其實是比較復雜的。因為一方面他們有著那么開放的狂歡節(jié),可以毫無掩飾地展示他們對于性的開放態(tài)度,而另一方面他們卻在狂歡節(jié)外保持著對這個群體的冷漠。他們的法律一方面保障著LGBTQ群體的權(quán)利,同時也有著世界上最高的LGBTQ群體謀殺率。而紀錄片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那位議員,他的觀念簡直讓我無法忍受,我都不知Ellen怎么堅持下去和他交談的。他完全就是一個徹底的異性戀繁殖論的堅實擁護者,不斷地強調(diào)同性戀無法生育是多么大的問題。只有他一個人這樣想我可能都覺得還好,但重點是他代表的可能是巴西國內(nèi)的一派政治力量,而這股力量可能影響著國內(nèi)的輿論,立法等等關(guān)乎LGBTQ群體利益的事項,這不禁讓我感到后怕。
在巴西這個部分,紀錄片重點強調(diào)了這個國家存在的同性戀謀殺問題。包括他們采訪了一位受害人的愛人和母親,以及面對面地和一位同性戀殺手進行了最直接的交流。關(guān)于受害人的那個部分采訪只會讓人流淚,而更悲傷的是這只是眾多案件、眾多被害者中的一個而已。我想到有那么多生命被無辜的剝奪,我滿身憤怒,但是卻沒有辦法。更沒想到最后一個部分更甚,讓我感到驚悚。被采訪的殺手坦白他在不做警察后就在街上去“規(guī)范”某些特定群體的行為。而這個群體,毫無疑問就是同性戀。若被此類殺手看見,他們輕則被怒斥,被辱罵,甚者則會被殺害。這不再是電影,而是赤裸裸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到有點不真實,因為很難讓人相信這些人的這些行為,但是,他們就是做了。被采訪的這個殺手談到他憎恨同性戀是因為自己有個同性戀的兒子,而他知道這件事是無意間撞到了他兒子正在親熱,所以他感到無比的憤怒,在兒子逃離后他就開始以消除同性戀為己任了。我看著Ellen和Ian在和他交談時是那么地無奈,因為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去改變這一現(xiàn)狀,而這一現(xiàn)狀又是如此地可怕,讓人無法接受。
在看這個部分時,我突然覺得相對于他們,國內(nèi)的態(tài)度是多么溫和。但是我又想,是否是我們也處于這種水深火熱之中,而僅僅是我不知道呢?畢竟,我們并沒有很大的話語權(quán)去表達自己。今天還看到新浪把“女權(quán)”給禁了。我本應(yīng)十分憤怒才對,可是不知為何,我好想有點麻木了,有些習慣了。而這種習慣卻只會讓我脊背發(fā)涼。
牙買加。他們比較接近于巴西。他們有著宗教禁錮的因素,加之政府對毫無保護之意,所以LGBTQ群體的處境相當困難。事實就是他們中許多人過著流浪漢的生活,在地下道洗頭洗澡,在荒野露宿。他們即使得了病也得不到應(yīng)有的治療。整個國家似乎都在和他們對抗,除了離開,他們似乎并無更好的選擇。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Ellen問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說他想擁有自己的公司。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無法掩藏的本性對這句話產(chǎn)生了蔑視的情緒,我為此感到抱歉。他接著說他想去學校接受教育,學習貿(mào)易,然后開展屬于自己的事業(yè)。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淺薄。我拿自己的處境去衡量了他人,完全忘記了同情心的存在。他說得那么真誠。在他絲毫沒有錯的情況下,他連一些基本的權(quán)利都無法享有,更別談追夢。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去評判他呢。我只覺得整個社會都應(yīng)該向他道歉才對。人人平等這一理念人類倡導了幾百年,可依舊前路漫漫。他們的宗教教義說得那么平和美好,卻將陰暗地惡意強硬地塞給了這個人群,讓人不知作何應(yīng)對。
說了一大堆也不知道說了些什么。其實紀錄片里面的探討也比較深入了,畢竟不是做研究,而只是一種呈現(xiàn)方式。算是了解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吧。我也只是發(fā)發(fā)感慨。
相比之下,中國的環(huán)境和日本算是比較接近的了。而近年來網(wǎng)絡(luò)文化的熱炒,使得LGBTQ被更多人了解,也是讓人高興的一點進步。即使光明到來的那一天還在很久之后。但是只要一直有進步就好。(不是我盲目樂觀,而是我完全沒有心情想那些沉重的部分,就像我逃避寫論文一樣,我也逃避去討論陰暗的部分)
2 ) 看看真實世界
那日在人人影視上面亂翻紀錄片,偶然看到了同行第二季,便點開來看。
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才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對于性少數(shù)群體在這個世界上的處境所接觸到的是多么狹窄和有限,當你真實地看到世界上動蕩的地區(qū)上的孩子,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遭受著生命的威脅,看到因為戰(zhàn)亂和刻板的宗教環(huán)境而不得不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的戀人,目光達到更邊緣的地方,光照不到的地方,你的內(nèi)心就會變得更加悲憫,更加平靜,也更加知道自己處在這個世界的什么位置,你擁有什么,你在意什么,你應(yīng)該做些什么。
我也是第一次通過這部紀錄片,更加了解跨性別者這個群體。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同為LGBTQ群體,其實這其中也有著看不見的階級和歧視,我對于跨性別群體依然因為接觸較少和視覺上的不適應(yīng),而和對于一般的同性戀群體抱有不一樣的接受程度。而通過《同行》中法國篇的一段對于跨性別者的采訪,我也才第一次了解到,其實這個群體是不覺得自己在LGBT群體中的,主流的社會運動也并沒有關(guān)照到他們的權(quán)益,他們有自己的圈子,并不覺得自己被包容在內(nèi)。這確實也是性少數(shù)群體人權(quán)運動中發(fā)展不均衡的一個問題。
同樣是法國這一集,Ellen和Lan采訪了一位在60年之前進行變裝表演的老藝術(shù)家,她對于年輕人是否應(yīng)該被鼓勵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從而表達自我表達了否定。這位優(yōu)雅纖瘦的老人,不疾不徐地說著,畫面穿插著年輕時候的她妖艷多姿的照片。她說,人應(yīng)該掌握自己的生活,年輕的時候會宣揚自己的性別,但是現(xiàn)在她只覺得自己就是自己。
我想,我越來也越能體會這句話的意味。小時候總是想要大聲表達自己的主張,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當你越發(fā)體味人生的層層不易,越發(fā)了解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讓別人知道你是怎樣的人,而是真的擁有恒定的勇氣去完成自己想要的生活,完成自己想成為的自己,這其中的堅信和不易,或許小眾的性取向會加強這個難度,但是一個人想要成就自我,最深層級的困難,無非都是一樣的。
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3 ) 驕傲的困境
Pride is not expressed as much in words as it is in action.
各個國家都帶有強烈的區(qū)域共性,日本 LGBT 群體,和大多數(shù)亞洲國家一樣,更多的是面臨著無形的社會壓力、巴西強烈的性開放氛圍和全球最高的 LGBT 謀殺率之間的沖突、牙買加則更多是生存問題,而美國,已經(jīng)上升為政治斗爭。
▼日本▼
宗教影響
相對于其他國家赤裸裸的宗教迫害,包括日本在內(nèi)的亞洲 LGBT 群體所面臨的困境要溫和一些。異于基督/天主/伊斯蘭教這些有強烈排他性的宗教,在亞洲占統(tǒng)治地位的佛教包容性更強。
獵奇
但沒有生命危險,也并不是代表前路光明。雖然如東京這般的大城市可以為 LGBT 群體提供最為特別的夢幻世界,但也僅限于私密的空間之內(nèi)。
即使如拓也君憑綜藝節(jié)目走紅的個體,也只是因為滿足了日本、甚至亞洲群眾關(guān)于同性行為的獵奇心態(tài)。
Rotten Women
源自同樣心理所衍生的另外一個非常強勢的群體,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腐女(Rotten Women),這種群體/現(xiàn)象在西方國家相對來說比較少有。出現(xiàn)的原因或者可能和同性愛甚至是沒有太大關(guān)系,反而是根源于亞洲女性一直以來被壓迫的社會地位,在現(xiàn)代則表現(xiàn)為性需求的壓抑。
基本上她們已經(jīng)將同性性愛物化,去理解 LGBT 群體這一事實反而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事情。
他們會對長相姣好的同性之間產(chǎn)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對于長相中下水平的同性愛情完全提不起任何興趣,更別說基于這一群體的生存權(quán)問題了。不然你覺得今年年初大熱的BL劇是因為什么?
▼巴西▼
巴西是南半球第一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國家,更擁有全球最負盛名的嘉年華游行,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天主教徒聚集地。這種沖突正是巴西 LGBT 謀殺率高居全球之首的主要原因。
嘉年華是一場極其盛大的表演,給人一種所有人都會被接受的錯覺,但在此之外卻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借宗教之名行惡是巴西 LGBT 群體受害的主要原因,政府對于這種惡行采取寬容態(tài)度又進一步將這一群體的境地推向絕望,而女同性戀者在這個男權(quán)社會之中顯得更加無助,曾經(jīng)的“奸改”浪潮更是讓人心寒。
▼牙買加▼
2006年,《時代周刊》提出牙買加或許是這個地球上最恐同的地方,人權(quán)組織的報告也證實了牙買加一半的 LGBT 群體仍然是暴力的受害者。受教育程度的低下和經(jīng)濟的低迷,讓普遍大眾的文化程度仍然處于一個相當?shù)偷乃健?其實大部分群眾甚至根本不關(guān)心 LGBT 群體,但卻會受宗教狂熱分子的利用而去盲目傷害他人。
巴西迫害女同性戀者的情況,在牙買加有過之而無不及。
▼美國▼
已經(jīng)將同性婚姻納入憲法保護范圍之內(nèi)的美國,看似到達了勝利的彼岸,但宗教和政治卻在更深層次上影響阻礙著 LGBT 的發(fā)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一個更廣的維度將同志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超出了政治的領(lǐng)域,講述如何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大的家庭,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屬于自己的社區(qū),人們?nèi)绾尉奂饋斫o彼此力量,這是同志運動在新的時代的一個新定義。
▼那個我們忽略的 T 群體▼
這一系列的采訪重點避開了我們最常為關(guān)注的男同性戀群體,而更多地聚集在女同性戀和變性人群體身上。
在仍然是男權(quán)社會占主導的世界上,相對于男同性戀,后兩者面臨的境地更為嚴峻和艱難,而變性人群體更會牽涉到性別認同之后的手術(shù)費用、術(shù)后治療等問題,黑人變性人平均壽命在 35 歲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日本由于生存壓力大,為緩解工作壓力而衍生出來的易裝文化成為了日本的變性人群體一個天然遮陽傘,雖未能光明正大地捍衛(wèi)權(quán)利,但仍相對生存在一個穩(wěn)定和安全的環(huán)境,同時較高的經(jīng)濟能力也讓這一群體在變性過程中未處在一個過于悲涼的境地。
巴西的變性人群體則無一例外地需要從事性工作來維持變性的費用,雖有精神領(lǐng)袖為這一群體爭取利益,但仍然深受宗教迫害和經(jīng)濟壓力雙重打擊。
但卡羅爾馬哈的成功無疑為這個群體點燃了一絲希望,以一個跨性別人的身份活躍在模特和影視界。
牙買加的這一群體,則仍然在生存線上掙扎,在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中醒來是他們目前最大的冀求。
美國,雖然能為變性人群體提供更多的醫(yī)療及生理/心理治療,但普通群體、尤其是家人的態(tài)度則在不同州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
世界各區(qū)域各國家中社會對 LGBT 接受程度各有不同,改變這一狀況當然需要眾人共同努力,但事實卻是這一過程并不會是一個短暫的時期。
而要讓自己能夠在世界“大同”來臨之前也能夠安身立命,LGBT 個體好好經(jīng)營自己的事業(yè)和人生,會是一個相當夯實和正確的做法。
#說得好像不是 LGBT 群體就不用好好活下去一樣,說得好像世界都認同 LGBT 群體后,他們就不需要努力經(jīng)營人生一樣#
因為,社會本身就是階級化的。
人們怎么對待你,是取決于你進入這個社會的等級。只要你擁有承擔奢侈的經(jīng)濟能力,相對應(yīng)的社會禮節(jié)就會隨著你的經(jīng)濟地位而產(chǎn)生。
在采訪中各個國家?guī)缀鯚o一例外地存在著這樣的一種 LGBT 優(yōu)越階層,如日本的同志律師CP、巴西 CSS 樂隊的鼓手 Ana 等。其實這就和“你美你最大”的道理是一樣的。
對于 LGBT 群體獨有的壓抑和精神壓力,自然不敢遑論,但當前面的路不只有一條的時候,當你發(fā)現(xiàn)你還有得選擇的時候,你要好好走下去或者悲慘收場,就是自己的選擇了。
W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gayer.
4 ) Just being yourself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關(guān)于LGBT話題的紀錄片(原諒我的孤陋寡聞),而通過這樣一部紀錄片,我也了解了這一弱勢群體在某些地域文化的具體狀況。
在日本,這是個最能感同身受的地方,畢竟是我們同在亞洲甚至相毗為鄰。
日本對于lgbt的羞恥文化,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國內(nèi)對待lgbt的態(tài)度,非常的相似,以無視的冷漠態(tài)度對待之,根本就沒把它當作一個serious問題去看待,而這一態(tài)度的本后,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認為這只是一件很“丟人”、“羞恥”、“病態(tài)”的事情。而類似電視熒幕或網(wǎng)絡(luò)社交平臺上,百合bl等cp卻非常的火熱受歡迎,這大部分的原因也只是國民對理想化愛情的歌頌和渴求,以挑戰(zhàn)叛逆社會普遍道德標準的形式,畢竟中國的確是一個被傳統(tǒng)倫理道德壓抑太久的社會。也很可能是因為這一群體還沒有充分的活躍在大眾面前,在我們這個社會里,至少目前還不存在非常極端的迫害lgbt群體的行為。相比于日本的政治推進改善歧視,在中國這個大人口數(shù)的國家,并且歷久有集體主義的慣例存在,維護少數(shù)弱勢群體的合法權(quán)益似乎更具難度。
關(guān)于巴西,給我最震撼的感觸當然就是它們對于性文化和性表達的自由化,和對lgbt的嚴重迫害,這種非常極端的現(xiàn)象,與巴西這個國家的殖民歷史,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父權(quán)社會體系都有關(guān)系。
而牙加買對lgbt特別是transgender的殘酷迫害更是讓我極為震驚的,政府連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都不給予他們。
最后美國的探索記錄中,ellen與議員的對峙,真的非常勇敢和精彩,絕對是給為謀取政治利益而討好極端宗教勢力的政客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也突破了我之前對西方的宗教因素歧視lgbt這一片面印象,事實上宗教教義本身就其特殊性條例而言,是可因時更新的,一如日本記錄中的佛教同性婚禮儀式,唯其不變的是信仰中的大義大愛。(ps:就個人而言,我也更青睞最世俗化的佛教宗教)
歧視是一直會存在的,但社會是在不停發(fā)展的,未來的世界里將會是一個間色色譜體系的多元環(huán)境,那也是最美的時代。
在此之前,請堅持下去,Just being yourself. :)
(大概的記錄各種雜碎感想,有空再作更新修改。)
5 ) 《同行》第一季
抄一句話:“佩吉在我心中1米83”!
第一,沒有偏見真的特別特別重要,哪怕是擁有一顆想要拋棄成見的心;第二,28歲的能夠做這樣的紀錄片真是特別有意義,一些年輕人參與社會運動只是為了耍帥(也有帶著對對立方的偏見在做社會活動的),佩吉真的投身于改變社會,棒!
《朱諾》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前我是因為《水果硬糖》喜歡艾倫佩吉的,《同行》中佩吉本人聰明可愛充滿正能量,勇敢、擅長思辨、待人親切。而且跟我想的“堅強的小男孩”形象不同,她本人滿多愁善感的,笑容很甜。加油Page!
6 ) 給個標題吧
雖然主觀色彩比較重,但還是看到很多不同觀點的碰撞,在恐同陣營那邊有政治家的詭辯,極端分子的殺手宣言,也有保守派單純恪守教規(guī)的信念。在天朝的環(huán)境下,對世俗的恐同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很多人對這個群體還是存在很深的刻板印象比如濫交,嗑藥,艾滋等等,足以讓一個向往平和生活的保守派敬而遠之。無法否認目前在LGBTQ圈這些問題的確相對嚴重吧。不過人們通常是對于某群體整體存在刻板印象,如果是與個體相交又是不一樣。我自己身邊的gay們都還蠻受到呵護的。
另外根據(jù)村長課堂的筆記,共情力的不均衡讓一些人永遠無法切身站在另一群體的立場思考,或者說沒有余裕為他們思考。有個比我懂很多又聊得來的大學同學,在上課發(fā)表時就說不支持LGBT婚姻合法,理由大概是會引起社會混亂并加速少子化,LGBT處于地下才符合現(xiàn)在的社會需求…站在她的立場也沒有錯所以無視導致歧視,歧視也永遠都無法徹底根除,就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現(xiàn)在依然存在…“所以價值觀別用來天天規(guī)范他人行為,用它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村長說的)至于因為歧視引發(fā)的暴力,我覺得又是另一碼事。
讓我比較有感觸的地方一個是在東京真正的同志對腐文化的抗拒吧,和國內(nèi)特別像,理想鄉(xiāng)一樣的愛物耽美和同志圈還是距離太遠。自己身邊也有不少萌cp卻完全不接受真人的腐女,并沒有任何錯只是我個人對這種水中月說實話有時候也覺得膩了。另一個是在牙買加一個官員說,LGBTQ平權(quán)是一條正確道路,但是每個國家都應(yīng)該以自己的節(jié)奏進行,而不需要別的國家來告訴我們怎么做。覺得說到了心里,對牙買加人的民族自豪也很佩服。無論如何感謝制作團隊呈現(xiàn)出這些現(xiàn)象出來,讓我們了解更多。
7 ) 恐同是病,得治!
美國奧蘭多槍擊案發(fā)生以后,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恐同多深柜”,覺得還挺有道理的。在這個四集紀錄片里,Ellen Page一直在問:我們(同性戀)相愛,想要與異性戀同等的權(quán)利,這干他們(歧視同性戀的人)什么事,為什么一直以宗教自由為借口,跳出來宣揚一些恐同、恐變性者的言論。
我記得很久之前看過弗洛伊德關(guān)于禁忌的理論,好像是《圖騰與禁忌》吧,大體意思就是說,禁忌同時也是一種誘惑。這個其實很好理解吧,不管是從經(jīng)驗上還是從邏輯上。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同性戀只是一件與自己無關(guān)的事情,對此所抱持的態(tài)度應(yīng)該就是關(guān)我鳥事,但是跳出來大聲疾呼,反對同性戀的,其實是從心底里將同性戀視為一種性禁忌。他們之所以拒斥,是因為這種禁忌同時也是一種誘惑。我個人舉得這跟減肥的人看到正在大吃大喝的人會很生氣,甚至斥責他們說貪吃是罪一個道理。
另外,這個紀錄片從頭到尾,幾乎所有反對同性戀的人,持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是:“同性戀是不自然的?!薄笆ソ?jīng)里說的是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可不是亞當和史蒂夫的故事。”問題是,圣經(jīng)本來就是人類的產(chǎn)物啊,當然有信仰的人會認為是神的產(chǎn)物,但是關(guān)于《圣經(jīng)》是在人類歷史中逐漸形成的相關(guān)研究早已汗牛充棟,都應(yīng)該算是常識了吧。圣經(jīng)本身就不是自然產(chǎn)物,為什么里面敘述的關(guān)于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就是自然的呢?亞當和史蒂夫的故事就是不自然的呢?況且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同性戀的基因在人類進化歷史上可是非常有用的,這個基因之所以到今天也沒有被自然淘汰,難道還不能證明它是自然的嗎?(推薦科學松鼠會的兩篇文章:《“基”因恒久遠》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4297以及《同性戀:一直在演化,從未被淘汰》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9029)
順帶說一句,感覺恐同的人,特別是阻礙同性戀平權(quán)運動的人,智商真是堪憂??!如果正如他們所說,同性戀是“不自然”的,那么同性戀被迫與異性戀結(jié)婚生子,難道不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不自然”的孩子來嗎?所以支持同性戀結(jié)婚不才是讓這些“不自然”的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消失的最好方法嗎?因為畢竟現(xiàn)在在大多數(shù)國家中,代孕還是非法的嘛!
說了那么道理,還是說說故事吧,第一集日本,最后兒子跟媽媽出柜,我看哭了,僅僅是因為一想到如果我兒子是同性戀,結(jié)果30多歲了才來跟我出柜,我跟他的關(guān)系得是多么疏遠?。浚∽詈笠患绹?,母親在談自己死去的兒子,說他三歲的時候就問她自己什么時候才能長成一個女人,我又哭了。人的出生不由自己決定,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出生的時候會是一個紐約上東區(qū)的白人直男,還是一個牙買加恐同社區(qū)里的黑人LQBTQ,人在小的時候如何被對待,往往影響著TA以后會如何對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愛之人,一個人如果在小的時候無法被身邊的人所接納,感受到來自他人的善意,可能他一輩子都無法接納自己,就好像Ellen Page一直提到的那種羞恥感,一種生而為人很抱歉的感覺,永遠都無法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
前段時間,梁文道在鏘鏘里回憶自己小時候在男校,一個同性戀男孩被打,他沒有上前阻止,結(jié)果內(nèi)疚到現(xiàn)在。他說當時那么做的很大原因是害怕別人也把他當成同性戀。是的,每一個脆弱的個體都會覺得保持跟大部分人一致才是最安全的,問題是,你能保證自己永遠不會是那一小撮嗎?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受到大多數(shù)人傷害的時候,有人能對你伸出援手,那請你也抱有同樣的勇氣,對歧視和暴力說不。
陳詞濫調(diào)就說到這里。喜歡Ellen Page從《水果硬糖》就開始了,一個少女狂虐孌童癖的故事。突然想起來,美國那一集里,半年勞作,半年演出的那家人,那個兒子用一個20歲的男人愛上一個10歲的女孩舉例子,當時Ellen Page氣得說話都不利索了,說這是一個完全不恰當?shù)谋扔?。看這一段的時候確實很心塞,什么樣氛圍的家庭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理?我們腦子里到底有多少自認為理所當然是正確的東西?
其實是因為喜歡Ellen Page才看的這部紀錄片,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感覺里面出現(xiàn)的所有直面自我,呈現(xiàn)真我的人都是那樣的魅力四射,這個時候就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很美好的。
8 ) All about LOVE
It's not about sexuality or something alike, it's all about love. And being able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someon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thing for human beings. When Ellen said that She just wanted be happy and coming out really made her happy and prevented her from shame and desperation, I was touched. And when the mom, whose son just came out, said "It's OK. You are always my son and the only one", it is also tear-jerking. The 1st episode of Gaycation records LGBT community in Japan, which is a reflection of China, but the situation in China is much more worse since the SARFTC banned gay-things on TV.
徹底喜歡上Ellen了!太棒了!多么勇敢的一個妹子!最討人喜歡的是,即使站在想殺了她的人面前,她也能堅持去探索對方的想法,去反映一些現(xiàn)象,而不是站在正義的制高點去指責,這種精神已經(jīng)非常難能可貴了,更別提片子本身意義重大。所以,試問哪個女孩不想和 Ellen Page 談戀愛呢?
大開眼界!每一場對談都充滿了爆點。妹紙好萌!又好好人!你在我心中永遠一米八!
What doesn't kill you only makes you gayer.
什么時候能來中國啊啊啊吧
哭了好多次,看到其他國家LGBTQ群體的真實處境,其實國外的月亮并不圓。無論是性產(chǎn)業(yè)發(fā)達的日本,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巴西美國,還是面臨死亡威脅的牙買加,既看到中國的過去,也看到我們的未來。最后真切的感受到同志在成都,簡直就是生活在天堂!我們將勇往直前,直至社會進步。感謝艾倫拍這部片
跟著Ellen Page了解世界同志生存狀態(tài),從日本到巴西,從牙買加到美國,心情跟著Ellen一起時起時落。和巴西恐同殺手對話那里看的我無法呼吸,和美國反同政要辯論那里也是手心捏得都是汗。那么多可愛又可憐的人,他們值得更好的生活
看了第一集 日本的情況其實和中國現(xiàn)在挺像的吧 一方面充斥在網(wǎng)絡(luò)、熒幕上的所謂同性故事、腐文化根本沒能讓大眾對真正意義上的LGBTQ群體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反而成了調(diào)侃的談資;另一方面,東亞文化根深蒂固家庭觀念也始終是那些怯于出柜、準備出柜或已經(jīng)出柜的LGBTQ心中一道難過的檻
1.天啊和服look可愛爆了!去les酒吧、漫畫書店、卡拉OK、京都寺廟、陪男生去向母親出柜,說自己出柜比不能演電影重要多了。2.兩段采訪反同人士很勇敢,佩吉吉說了要把Kate Winslet掰彎!3.牙買加這集看著挺心塞。4.佩吉吉真是一個可愛、美麗、善良、機智、勇敢的女孩紙 ???????
放棄一種標簽化的認同,而去承擔一種身份政治的義務(wù)需要決心與勇氣。這種片子至少會讓我暫時放下牛角尖的批判和憤世嫉俗的嘲諷,而去想自己能壘起哪一塊磚。
1、"What doesn‘t kill u only makes u gayer" 2、什么都不說了,佩吉吉在我心中一米八3、看到原本遭受過暴力的女孩,談到自己投身的平權(quán)事業(yè),露出笑容,深深感動。“我也想好好生活,這也是我的牙買加”,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意識呢4、Gay marrige只是漫長平權(quán)路的開始,反污名、歧視、暴力,道阻且長
后悔今天才看第一集個人覺得紀錄片很符合vice一貫較主觀角度揭示問題的風格 有評論說不夠深入但是覺得剛剛好再多就是尷尬抨擊了 只希望觀眾自我反思 作為一枚外圈腐女且并沒有g(shù)ay友表示非常羞愧于物化與幻化同志但總歸是希望lgbt群體能沒有那么多坎坷或阻礙希望社會真正的認可
利用名人效應(yīng)和資源去觀察LGBT的生存狀況真是個相當不錯的項目,可惜兩只對LGBT的理論和理解都不算深入,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熱血和爭論,與那些恐同者的對話只是讓人意識到這個世界多么讓人悲傷,卻沒有構(gòu)建起溝通的橋梁,感覺劇組需要資深同運社工作為咨詢
看一部別人替你勇敢的紀錄片
艾倫和伊恩一起帶我們走進各國LGBT人群的真實生活,這里有可愛的人們有受難的人們有勇敢的人們有抗爭的人們,而且《同行》最棒的地方不僅僅在于展示各國LGBT文化與現(xiàn)狀,更在于嚴肅而認真地思考這些社會現(xiàn)實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看看人87年的全民偶像在干啥
ellen page總攻/拓也君亂入/vice這部紀錄片 太贊了
和艾倫,伊恩一起探尋世界各地對于LGBT,有時難以想象一個群體會因為TA們的不同尋常而遭受到如此的不公,迫害,甚至被殺。政客想以此為政,恐同者偏執(zhí)地傷害,朋友甚至家庭的不理解是常態(tài)。偶爾的一抹溫暖難能可貴。但不得不說隨著時間,和各個人群的努力,LGBT群體漸漸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勇敢的人兒啊,愿你們對愛的詮釋,尊重的理解,力量和無畏能感染所有的人。#我不管我要做Ellen Page千千萬萬備胎中的一個#
求上天賜我一只Ellen!!!
來中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