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秋雨之秋雨驟降
原覺得這是個不知所云的名字。,甚至不如在日本時的譯名《北京之戀——四郎探母》,即使是這個譯名,也覺得難以涵蓋整部片子。直到看了導演的自述,才知道一部反映日軍侵華的片子幾易其稿,才改成如今這個穿上溫情外衣的樣子。所以最后定名為秋雨,有淅淅瀝瀝的凄涼感,好吧,也算說得通。
好片子永遠不怕晚,不過,也太后知后覺了…
無意間,淚雨滂沱,畢彥君老師演的真好,許多細節(jié)處拿捏得非常到位??吹贸鍪窍铝斯Ψ虻?。我看見了熟悉的長安大戲院,看《秋雨》的拍攝時間,有點憧憬,或許拍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們在不經(jīng)意間擦肩而過?因為那個時候,我還在中糧…,只是憧憬而已。
太過巧合、確是驚人之舉,戰(zhàn)爭中的日本爺爺殺了誓死不降的中國爺爺,心存悔恨的他在輾轉知道中國爺爺有個遺腹子之后,一直在殫精竭慮地尋找,在網(wǎng)上冒充中國父親的同齡票友交往談論京劇,并且讓自己的孫女從小學習中文,在日本爺爺?shù)挠绊懴拢毡緦O女從小也非常愛好京劇。直到孫女長大成人,日本爺爺把自己的孫女送到了中國爺爺(可以說是仇人)家中寄住并師從中國兒子的徒弟學習京劇,而中國爺爺?shù)膶O子因經(jīng)商不順也恰好回到家中,與日本孫女一見鐘情。有點拗口,但基本劇情就是這樣。我愚鈍,未看原著《我所認識的鬼子兵》,但是聽說劇本改的和原著也大相徑庭,總之我不知道日本爺爺心中究竟怎樣想的。也許這樣做,他(日本爺爺)就能得到救贖?
太天真了,太自私了,正如中國父親(文革中被認為是漢奸之子,所以自我檢討喊破了嗓子)所說,你說出來了,可能會舒服一點,但是你給我?guī)淼膰鸺液藓蛯ξ业膫κ怯糜肋h不會消失的。但是他又用無比博大和寬容的胸懷原諒了日本孫女——因為——她是無辜的。
不過再細細品味一些豆瓣上的影評,我更懂得了中國父親拿出自己曾經(jīng)的戲服相擁而眠。那一刻,她一定也因為自己的父親沉冤昭雪而欣慰吧,畢竟在有生之年,從敵方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怎么說,老懷大暢吧。
只是他們(中國父親和日本爺爺)都沒有想到,他們的第三代會有彼此相愛的可能,而這不幸成為事實。
日本爺爺很自私,他覺得只有說出真相才能得到救贖,他以為只有知道真相才能讓這對有情人的感情得到判定、或者說、戀情得到祝福?
只是他不曾去想,這歷史的重擔讓年輕的愛情來背負是否太過殘忍?
感動于中國父親的胸懷,他決定不破壞第三代一雙小兒女的跨國戀情。寧愿自己默默承受。在給日本爺爺?shù)幕匦胖?,他重申,我不會原諒你,但是我也不會把事情真相告訴孩子們。
但是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按照人們的美好愿望前進,未關的電腦,已經(jīng)接收和回復的郵件讓本來就痛苦萬分的何鳴(劇中的中國孫子)在一霎那間洞悉更殘酷的真相。
鏡頭切換到舞臺上,四郎在聽到日本姑娘梔子的開腔后的愕然,一句“我的——妻”中間猶如跨越萬水千山、只一個妻字重若千鈞,在髯口后面是怎樣寶光流動的一雙眼睛。不得不贊同某知名導演對何鳴的扮演者(靳東)的贊譽——他是少有的能用眼神演戲的——幾乎所有人都通過那一雙深如井的雙瞳,望過去、一直望過去,直望進四郎(何鳴)心中…
他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影片在大雪夜里戛然而止,確實連我也覺得拍不下去了。中國人民以自己最大的可能滿足了一個熱愛中國、熱愛京劇的日本少女的心愿,甚至,給了她珍藏多年、代表懷念和回憶的中國父親視若拱璧的戲服和頭面、可說是情敵又是師傅的中國男兒的師姐讓與她和愛人同臺出演《四郎探母》的心愿。也只能給她這么多了。她最最想得到的,他們給不了
何鳴能給,但是他會給她嗎?
即使碰觸一顆火熱的心去,她能要嗎?她負得起么?
世仇、國恨,這一切對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來說、讓她來做選擇太殘酷了。
也許有的事情真的是不知道比知道為好
原來愛情真的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唯一
所以,只能這樣,伴著雪夜和昏黃的路燈、一切的一切在戲臺上終止
心好痛…
2 ) 深沉冬夜,秋雨已過,舊人背影飄零遠去,四郎梔子聲聲訴來
05年的電影,15年看時仍然感動至深。
無論是電影中毫不夸張,甚至至今都依然妥帖的扮相,還是少年陽光下回眸一望時的怦然心動,還是每個演員專注于表情、語氣、身姿甚至指尖的演技,都讓這個下午身伴的一壺茶靜靜冷掉。
很佩服編劇和導演對于這部劇的把我。
戰(zhàn)爭,對于一個受害者而言,于國,國破之恨,于家,家亡之仇,種植在心中,根深蒂固。老一輩的人在傷殘的國土之上,破碎的記憶中深深被摧殘。那不單單是一代人的痛楚,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噩夢。遺留下來的印記,并不是泛泛幾個詞語就可以概括,而是融入血骨與命運里的憤怒與無奈。
而對于施害者而言,這何嘗又不是一種枷鎖?世人均知受害者苦楚,但其實傷痛同樣反作用于施害者身上。在當時戰(zhàn)爭中,被洗腦般的熱血,懵懂的舉刀,與自身環(huán)境同流的殺戮殺戮,將內心良知的不安埋在死人情景的麻木中,甚至推入“環(huán)境使然”的標榜之下,再不理會。豈不知,良知是存在的,是不可磨滅的。
若正向,則蘇醒愧疚,日后寢食難安活于舊事中,日日被折磨;若反向,則與良知徹底決裂,只每日生活在看似”理所應當“的時代擋箭牌下,一味否定與良知有共識的一方。只因沒有勇氣面對滔天罪孽,更無顏余生后世。
所以你看,戰(zhàn)爭,除卻當時當權者的階級利益之外,又有誰獲益了?
自施害者與受害者一代開始,子子孫孫之間的糾葛也就埋下種子,成為必然。忘記?倘若時代可以忘記,時間可以忘記,但是融入血脈中的冥冥注定呢?
海靈格認為,每個人的問題都可以在家族中找到根源,而最好解決的方式,則是“施害者與受害者同時手拉手,并看到上帝不站在任何一方?!?br>
四郎與鐵鏡公主的故事,不是也同樣發(fā)生在何鳴與梔子之間嗎?歷史從來就是車輪,它不是未曾發(fā)生,而是誰也無法阻止它再次發(fā)生。
仇恨與偏見,讓它發(fā)生在下一代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那將生生上演上一代的悲劇。只有將這一切在這一代平息,或許才是最好的終結。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到世代淵源,過往的一切在無法左右中注定發(fā)生,而我們也因此牽涉其中,按照暗流的力量緩步向前。
唯有接納過往,才能踏出新的一步。
深沉冬夜,秋雨已過,舊人背影飄零遠去,四郎梔子聲聲訴來。
謝謝編劇,謝謝導演,謝謝靳東,謝謝所有演員,謝謝國粹京劇,看一場好電影,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3 ) 走出硝煙
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用自己的鮮血和血肉書寫而成。自猿進化到人之后,歷史就在一件件激烈兇殘的戰(zhàn)爭廝殺中被推動前行,人類歷史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就是人類的戰(zhàn)爭史。
光緒二十二的中秋節(jié),當電影這種新鮮玩意兒第一次在上海徐園的雜耍游樂場出現(xiàn)時,統(tǒng)治中原已200余年的滿清政府正處在飄搖動蕩之中,就在三年前,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敗;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滿清政府失去對東北、山東、香港、鐵路、海關的控制;1899年義和團興起,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陷落……也許是歷史的機緣,在電影進入上海之后的近半個世紀里,中國一直處在戰(zhàn)火硝煙之中,軍閥混戰(zhàn)、革命軍北伐、抗日戰(zhàn)爭、國內戰(zhàn)爭等,中國電影在中國戰(zhàn)火中誕生、成長。
電影在戰(zhàn)爭中存在,“戰(zhàn)爭”又在電影上重演。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間,戰(zhàn)爭片扮演重要角色,從“回憶革命史到再現(xiàn)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上的輝煌史詩”,中國銀幕上始終硝煙滾滾。尤其是中國八年的抗日歷史成了戰(zhàn)爭片中的重要內容,記錄日本軍隊在中國的種種暴行、展現(xiàn)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英雄、中國軍隊頑強反擊都是1949年以來抗日電影中的經(jīng)典主題,比如《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等等,這些電影敘事上無一沒有脫離以上主題。在數(shù)十年老三戰(zhàn)統(tǒng)治銀幕的年代里,觀眾總是在電影中觀看到我軍的無往不勝敵軍的節(jié)節(jié)敗退、我國人民的機智和勇氣而倍增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2005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導演孫鐵將報告文學《我認識的鬼子兵》搬上了銀幕。電影《秋雨》講述的是這場戰(zhàn)爭兩位直接參與者的后人相逢在了現(xiàn)代社會,他們相愛了,但是橫亙在中間的是慘痛的歷史回憶,這回憶直接關聯(lián)到兩個家庭的仇恨、兩個國家的仇恨,兩位年輕人在愛情和民族中兩難選擇……
方軍所著的《我認識的鬼子兵》1997年出版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方軍本身就是一位抗日志士的后代,同時他也曾是一位軍人,在書中他詳細的采訪了幾位健在的日本老鬼子,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當老鬼子對作者道出曾經(jīng)在中國戰(zhàn)場上的所作所為所見時,這位中國老軍人不止一次的在書本中出離憤怒和痛哭流涕。當同名話劇上演時,不止一次在劇場中自發(fā)響起:“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
但電影《秋雨》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面對真實并翔實的歷史材料,卻將鏡頭對準在了二十一世紀的一對異國男女,關于戰(zhàn)爭的場面也僅是機槍營長在死亡面前所彰顯的自尊和戰(zhàn)場上的鬼子在除夕夜對餃子的狼吞虎咽(關于餃子肉讓國人極度憤慨,但不得不承認,當時大多數(shù)的鬼子并不知道此肉的真相)。面對一本紀實文學,最有價值的無疑就是真實的材料,但,為什么作者沒有讓大炮、機槍、猙獰的鬼子、受難的中國人民占據(jù)畫面呢?而去描寫戰(zhàn)爭結束幾十年后的一對男女的愛情上,沒有讓觀眾去痛快淋漓的感受敵人的可恨和英雄的可敬呢?
描寫戰(zhàn)爭,但卻沒有了至少很大量上減少了戰(zhàn)爭中的“硝煙”,《秋雨》對戰(zhàn)爭的反映方式并不是第一次在中國電影中出現(xiàn),1988年的吳子牛導演的《晚鐘》、1990年馮小寧導演的《戰(zhàn)爭子午線》、1995年吳子牛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這些一如既往的跟隨著中國電影前輩的腳步去描寫抗日戰(zhàn)爭的影片卻一次次的在學術和大眾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觀影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和大眾在突然發(fā)現(xiàn)以上這些電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晚鐘》的主角是戰(zhàn)爭末五個苦大仇深的中國軍人對三十三個日本軍人 ;《戰(zhàn)爭子午線》是六個為成年的八路軍小戰(zhàn)士、《南京大屠殺》則是1933年南京城內的一對中日合壁的家庭。戰(zhàn)爭還是那一場戰(zhàn)爭,但電影中主人公卻發(fā)生了變化,《中華兒女》、《新兒女英雄傳》、《平原游擊隊》等中英雄人物身旁的士兵甲、士兵乙成了這些電影的敘事者,他們不再是抗日電影中英雄人物背后模糊的臉孔,在銀幕上他們表達著他們在戰(zhàn)爭年月中的堅決、勇敢、困惑和痛苦,而非只是戰(zhàn)場上千軍萬馬的廝殺、嘹亮的小號和永遠不倒的紅旗。敘事角度的改變,同時敘事內容也被改變,這些影片提供的不再是一個模本的戰(zhàn)爭記憶,他們――這些歷史書籍沒有姓名的普通人述說著他們所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
在戰(zhàn)爭過后,戰(zhàn)爭電影直接不僅要展現(xiàn)歷史經(jīng)歷,與此同時的在它的創(chuàng)作之中,導演個人的歷史觀主導著整部電影的主題走向,表現(xiàn)一個民族在現(xiàn)代是如果去闡釋或者質詢這一個具體沖突。從90年代初期的《晚鐘》到2000年的《鬼子來了》,戰(zhàn)爭片中個人化闡釋不可避免的和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強烈碰撞。
尤其是姜文在2000年推出的《鬼子來了》,它的敘事主題和當局態(tài)度成了此種碰撞最好的注解?!豆碜觼砹恕方o了觀眾一個全新的有關戰(zhàn)日戰(zhàn)爭的版本,電影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國人國民性的探討上,描寫日本鬼子的侵略卻沒有濃墨重彩的揭示鬼子的種種暴行,除了故事結尾處熊熊燃燒的掛甲臺村外,“戰(zhàn)場”的蹤影無處可覓。《鬼子來了》在國內的被禁,縱然包括了導演姜文太不過于聽話,但意識形態(tài)上的沖突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理由,就如同有學者會指出: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是一個民族永難愈合的傷口,對暴力的過早遺忘,是政府的電影審查和大眾的觀影心理都難以接受的。
這位學者的意思是:國家和人民無法接受《鬼子來了》的原來是,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對整個中華民族是一次極大的傷害,而不僅僅是馬大三具有黑色韻味的個體生命所能代表的,生活在新中國新時期的中國人民不能忘記了民族曾經(jīng)的痛苦,如何不能忘記呢?那就是作為媒體工具的電影要一次一次的展示給我們鬼子在中國的種種暴行,一次一次的撕開傷口,并且在傷口上撒一把鹽,這樣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就會成為一個永遠難以愈合的傷口。
讓我們注意一個概念:民族的傷口(民族的痛苦)。
我們完全贊同“民族的傷口”來自于日本侵略者的暴力,但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事實,那具體的事實是什么呢?那就是日本侵占我們的領土、掠奪我們的資源、殘害我們的同胞。在勝利的歡呼聲中,我們收回了領土,重新掌控了資源,但是那些在抗日戰(zhàn)爭中失去生命的3500萬的同胞呢?
他們已在痛苦中早早的遠離了世界,再也無法分享到勝利的果實。他們才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侵略的最直接犧牲者,他們才是一個民族最大的傷口。
學者楊守森曾指出,人類總傾向于將戰(zhàn)爭強調為民族戰(zhàn)爭、階級戰(zhàn)爭、革命戰(zhàn)爭,卻很少有人考慮到這是人類與人類之間的戰(zhàn)爭。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和“日本”是這場戰(zhàn)爭的雙方,是所有生活在其領土上人們的心中的最高精神準則,戰(zhàn)爭中人民的大無畏的勇氣和力量就來自于“國家”二字的召喚。但是,“國家”并不是這場戰(zhàn)爭的實體,這個國家中千千萬萬的人民才是。死去的數(shù)千萬的中國人民和數(shù)百萬的日本人正是在為了各自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日本軍人奔赴戰(zhàn)場為天皇而戰(zhàn),為大和民族而戰(zhàn),即使這是錯誤的)而與世界告別。《鬼子來了》中的馬大三,掛甲臺村的村民,他們也許并不知道這場戰(zhàn)爭中偉大的馬列主義思想如何指導我們的黨奪取最后的勝利;日本人花屋小太郎也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離開父母到中國來參加戰(zhàn)爭,但是相同的是,他們的生命在整個不可逆轉的戰(zhàn)爭歷史中成了一顆微不足道的塵埃,無能為力到還不知道為什么會失去生命時,就已經(jīng)離開了這個世界。
死者已逝,生者呢?在《秋雨》中,戰(zhàn)爭奪去了少校的生命,但多年后其他人卻并沒有遠離戰(zhàn)爭的喧囂?老鬼子山下心靈的折磨、老何生命的不完整、何鳴和梔子之間的兩難選擇,戰(zhàn)爭的痛苦依然延續(xù)在后代的生活中。
為什么《我認識的鬼子兵》的作者方軍在鬼子的講述和史實面前會出離憤怒和痛哭流涕?他憤怒的是日本鬼子在中國的土地上肆無忌憚和無恥行徑,他的痛哭是感到了整個民族的傷痛嗎?不,他所痛哭的正是在那些被日軍挖眼、剖腹的中國嬰兒、被日本兵抓住眼中充滿絕望、恐懼的女游擊隊員、那位站在村口的大媽等待著她永遠不能再回來的兒子……
戰(zhàn)爭年代中個體生命的脆弱才是我們民族永遠的傷口!
克拉考爾說:一個國家的電影比任何其他藝術媒體都更為直接的反映出這個民族的心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指導的“回憶革命戰(zhàn)爭史上輝煌史詩”,戰(zhàn)斗大捷、革命英雄無一不反映出新興國家民族上高漲的自豪感;八十年代初理論界興起的關于人性、人情和人道主義的討論、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整個民族在文革后的拷問與思考影響到了文藝的創(chuàng)作,電影也將更多的觸角伸到了殘酷戰(zhàn)爭中的普通命運,思考人與戰(zhàn)爭、人與歷史、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可能關系;在慶??谷諔?zhàn)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但勝敗結果和暴行并不是戰(zhàn)爭的全部,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什么是戰(zhàn)爭?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
4 ) 戲中戲,情中情
戲中戲,情中情 ---淺析電影《秋雨》
看完整部電影,也許萬千言語都難以表現(xiàn)出其中的意境之美,思尋許久,或者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中的一句詞“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才能恰當描述我的感受。何鳴與梔子的愛情,沒有俗氣的傾訴和海誓山盟的誓言,他們之間的愛是不需要語言的情愫,所有的故事隨著京戲的演出而不斷發(fā)展,情便在京劇中的一戳一站,一腔一喉生根發(fā)芽。
電影的片名是模糊的意象,似乎與所有的情節(jié)扯不上任何關系,就連拍攝的季節(jié)也不是秋而是冬;但換一個角度,從情感上講,雨,特別是秋季的雨,則是最好的體現(xiàn)。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所帶來的寒氣,正如那場持續(xù)了8年之久的抗日戰(zhàn)爭一樣,殺戮與流離是寒,中國人民與日本的關系是水火不容的寒。但是無法忽視的是,秋雨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就像年輕一代的何鳴和梔子,他們的愛情如秋雨一般化解了寒的溫度,跨越歷史之殤,描繪屬于和平時代的畫卷。
電影選擇的切入點小,從小人物身上入手,描寫何翼初及其兒子何鳴、徒弟徐妙春和日本姑娘橋本梔子的交集,故事平淡如流水卻牽起了一段難以忘懷的歷史,何鳴與梔子沒有雜質的愛情,化解了不該延續(xù)至今的仇恨,本來巨大的歷史國際問題,被愛感化。以小見大,以情化仇,正是電影最動人之處。
京劇經(jīng)典《四郎探母》貫穿整部電影,其中楊四郎與遼邦鐵鏡公主的夫妻之情與何鳴與梔子的愛情交相輝映,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正是戲中有戲,情中存情。戲中楊四郎在遼邦多年,鐵鏡公主都未能識破他的真實身份;而劇中的何鳴,起初也并不知道梔子的爺爺曾經(jīng)在抗日戰(zhàn)爭中殺害了自己的爺爺,所以他們都是單純的愛著一個人。在這份無雜質的愛面前,曾經(jīng)為敵的仇恨怎能不戛然而止?長安大戲院里何鳴正式演出《四郎探母》,搭檔鐵鏡公主臨時換成鬧了矛盾的梔子,一句“我的妻”中的“妻”字猶豫半晌終于唱了出來,這一聲呼喚不僅僅是戲中四郎對鐵鏡公主的尊重和愛意,更是舞臺之外,何鳴與梔子冰釋前嫌,愛情阻隔昔日仇恨的宣告。何翼初轉身的離開,帶著太多的感慨,自己無法原諒梔子爺爺?shù)膹s父之仇,可他不愿將仇恨延續(xù),那套陪伴自己多年的珍貴戲服,送給了梔子就是最好的印證。作為一名父親,他愿意把最美好的事物情感傳遞給兒子,就像當初讓何鳴學習京劇,繼承至美的國粹一樣。一個情字,在京劇《四郎探母》和親情愛情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至。
最美輪美奐的一場戲,當數(shù)何鳴舞劍并念著京白,跟梔子講述四郎探母的故事的場景。何鳴年輕俊秀的面孔畫上了戲曲裝扮,沒有帶髯口十足小生的模樣;身穿一襲白衣,剃了精神爽朗的短發(fā);在陽光的照耀下,揮動的寶劍熠熠生輝。破舊的小屋光輝燦爛,梔子沉醉在何鳴所講的故事之中,幻想著跟楊四郎與鐵鏡公主一樣的唯美愛情。兩人的感情在光和故事的催化下漸漸達到高潮,相擁,相戀。此時,所有人都能忘記這是日本人、這是中國人的定義,更不會聯(lián)想起那段不堪的歷史,只會感嘆,他們的愛情,真美。
不得不承認,演員們的傾心演出相當精彩。梔子的演員找了一位日本演員飾演,說著坑坑洼洼的中文格外清新可愛,樣貌非是傾國傾城卻俏皮活潑,頗有梔子的清純氣質。她的一抬手一投足,跟劇中描寫刻苦學京劇的梔子極其相似,足見她為了飾演好此角色,在學習京劇上下了不少功夫。她在面對自己心愛之人時,那雙沒有雜質水靈的眼睛,看似笨拙的一樣一行,足以塑造成功單純的梔子。飾演何鳴的演員靳東,面容俊秀,身材削瘦頎長,一米八的身高穿上厚底靴完全沒有違和感,身段與念白一氣呵成,足見演員本身對京劇的喜愛,以及為演好角色作出的努力。靳東在采訪中曾說當時表演青澀,更多的是程式性的表演,但我覺得,能把握好一個放浪不羈的叛逆少年與一板一眼表演京劇的演員的不同感覺,作為剛畢業(yè)的學生來說實屬不易。亦柔亦剛,懵懂單純,也許正是需要青澀的演員,才能把握住這些心靈純真的角色。
最后,對電影做得不足的地方提出一些拙見。首先,何鳴的回心轉意有些突然,畢竟這是抵觸京劇而離家的叛逆青年,也許因為生計而無奈回到家中,可是理由力度不夠,而且與劇中人物的聯(lián)系不大。我覺得何鳴應當是返回家中,認識了這個熱愛京劇的可愛日本姑娘,漸漸被她感染,才接受京劇,直到愛上京劇,這也為兩人愛情的深厚增強力度。
我由衷帶著一份感恩之心看這部電影。繼《霸王別姬》之后,已經(jīng)難有一部影視作品,能將戲曲作品剖析得如此深入,與生活在戲外的人物角色緊密相連,其情感絲絲入扣。戲中戲,情中情,收獲的不僅是一份唯美,更是一份情懷。作為一名戲曲學院的學生,一名熱愛戲劇創(chuàng)作的學生,希望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懷不變,對人類情感的重視程度不變,銘記任何精彩絕倫的獵奇故事,都無法打動人心;唯有充滿情與愛的作品,才是留在人們心中的永恒。
5 ) 一場還不算太冷的《秋雨》
在一個咖啡因作祟的夜晚,看完了《秋雨》。
那些有關京劇的畫面,讓我想到了《霸王別姬》??催^《霸王別姬》后,我差不多二十年沒進過電影院。因為在影院里只能看大片,而我排斥那些所謂的大片。它們猶如一座金碧輝煌的豪宅里大理石餐桌上的山珍海味,極盡奢華,卻冷得吃不出家的味道。電影成了一張好看的皮囊,心卻被掏空,因為沒人關心它到底要說什么。 而在我看來,電影最迷人的地方恰恰是它所揭示的東西在觀者心頭的縈繞,和引發(fā)觀者展開的那些關于人性、關于生活的深層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講,《秋雨》算是部小片,外表不太炫目,但它更像我心中的電影,雖然專業(yè)我不太懂。用光唯美,膠片感濃厚。樸素但講究的場景,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畫面固然重要,但一部好片必須有好的故事。而故事從離觀者身邊開始講述,總比從遠處來得容易讓人聽得進去。這是一個薛曉路寫得不錯、孫鐵也還講得不錯的故事。
算上橋本梔子從未露面的爺爺,寥寥六個人物,卻在啼笑皆非的相遇后,上演了那樣一段情仇糾葛。蒲公英般的日本女孩梔子,歡快地飄落到有著隔閡的父子何冀初、何鳴之間。她的到來和對京劇的熱愛,不僅讓父子冰釋前嫌,也讓她與何鳴之間發(fā)生了微妙的反應。《四郎探母》圓了兩個異國戀人的夢,卻也擊碎了梔子的師傅、何鳴的師姐徐妙春的心。在年夜飯到來之前,一切看起來都那么美好,然而梔子爺爺關于餃子的故事,讓一切戛然而止。盡管最終,寬恕讓每個人都得到了救贖。
幾位主演雖不是一線大腕兒,但每個都恰如其分。前田知惠中文說得真好,她日本女孩特有的清新干凈其實自然本色就好,不許要太多表演的成分,她站在那淡淡一笑,就是梔子。靳東瘦到讓人心顫的身板,卻賦予了何鳴那樣神采飛揚和充滿力量的眼睛,有板有眼的身段念白,利落到讓人吃驚的魚躍,除了天分更多的還是功夫和心思。盡管他演不出北京男人的痞,但這不是他的錯,因為他是山東人。畢彥君把一個角兒的范兒和神兒不露痕跡地融入一顰一笑,將父愛與善良從眼眸中溫暖地散發(fā),便是老戲骨的功力。這也證明了與其為巴結票房選擇知名度,倒不如討好角色保證契合度,就像穿衣服,品牌不重要,適合自己的才能穿出味道。
電影網(wǎng)把它歸類為情感/愛情片,我倒覺得其實它更是一部倫理片,它所探討的遠遠超出了男女情愛。何鳴和梔子的故事存在,是因為它要牽出的那段歷史過于沉重和鮮血淋漓,美麗的愛情只是要在撕裂觀眾的心臟前施以麻醉。那場血腥的戰(zhàn)爭在《秋雨》中被壓縮到了最小的篇幅,這也是影片的獨特之處。中國每年不知要出產(chǎn)多少講述那場戰(zhàn)爭的影視劇,大都被各種慘烈、血腥和仇恨占據(jù)。是的,戰(zhàn)爭本就是殘酷而血腥的,也給像何冀初這樣的家庭的幾代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而那些不堪回首的歷史和事實,無論你放不放得下,都在那里不會改變。對站在歷史身后的我們來說,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而解決的結果完全取決于態(tài)度。
有時,站到自己的對面去看,很必要。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的鞋里,才能知道為何那雙腳走出了那樣一段路。戰(zhàn)爭留給手握屠刀之人的創(chuàng)傷或許不必刀下之人少,畢竟,除軍國主義者之外的正常人心靈都難以承受那樣的凌虐。如果過錯方能真心懺悔,我們也該學著慢慢寬恕。因為贖罪和諒罪一樣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站在不同的角度,我們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像何冀初從殺父仇人的講述中認識到父親何放軒是有何等氣節(jié)的英雄而決定為他修墳;就像何鳴從逼自己唱戲的父親何冀初身上讀懂了那份固執(zhí)的背后是怎樣的抱憾,而為了他的幸福父親又是怎樣試圖隱藏驚天的秘密;就像徐妙春從執(zhí)著的梔子身上領悟到為何自己不可能是鐵鏡公主,而《四郎探母》一定是屬于自己的情敵和暗戀之人的故事。
正如梔子的解釋,冤家既是親人又是仇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更多時候關乎權衡和取舍,因此世上才平添了那么多糾結。
很多事情我們需要跳出當時,站到遠一點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任何瞬間點燃的情緒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和冷卻后,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不是真的那樣以為。這個溫度和尺度孫鐵把握得不錯。有時,一剎的激越倒不如緩緩的堆積來得動人。如果沒有《我認識的鬼子兵》的擱淺,恐怕也不會有《秋雨》的靠岸。這是六年的冷卻沉淀出的思考與深度。
觀影幾遍,我才落筆,仍不肯定它要講的我都理解了,也不完全明白為何它要叫《秋雨》。男一靳東的解讀是,它寓意雨絲讓本意寒意極濃的秋天更寒。我倒覺得這場《秋雨》不算太冷,盡管它的結尾高潮讓人有種凄冷之感,但事后慢慢回味卻微微有些暖意。
因為,它告訴我們要向前看,雖然前路或許并非坦途,但至少或許會有希望。
因為,人之本性仍為善,至少劇中的每個人都在用善良理解和包容,相信并希望生活中多數(shù)人亦是如此。
其實,名字只是個無關緊要的符號,它不是臉,不是手,也不是腳。如果玫瑰不叫玫瑰,而叫牡丹芍藥,它依然是那般的芬芳。
重要的是,無論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是何等的苦痛,呈現(xiàn)給觀者的必須是美的形式。繪畫如此,電影亦然。能在觀者心頭縈繞一抹余溫的作品,才是真正動人的藝術。
6 )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日本姑娘梔子,在爺爺?shù)墓膭畈才畔?,不遠千里來到北京,住在何老師家里學習京劇。何老師是一白凈風雅的中年男子,年輕時唱旦,紅極一時,可惜文革中被逼喊壞了嗓子。膝下有一子鳴,另收一女弟子春,從小并習京劇,然長大后,鳴術業(yè)漸廢,春卻儼然已成團里的名角。
梔子從春學旦。但她偏偏不學伶俐乖巧的紅娘,她說,她要學《四郎探母》里的鐵鏡公主。春大為吃驚,她也根本不信,連中文都得磕巴的梔子,能唱如此端莊大氣的青衣。但梔子已經(jīng)無法自拔地將自己的命運套進了鐵鏡的故事。
說的正是碧血青天的楊家將。楊四郎延輝被擒后,改名木易,為遼主蕭太后招為駙馬,與鐵鏡公主成婚。遼營一晃十五載,六郎掛帥北征,楊母佘太君押糧草隨來,楊四郎思母,有意過關探母,被公主看破,于是設計盜出令箭,助四郎回宋營一夜,母子相見。天亮后,四郎恐連累公主,卻與全家揮淚而別。
這樣一對情深意切的夫妻,因為不可選擇的身份,始終對立在命運之河的兩岸。而梔子是又一個飄洋過海,自異域來的鐵鏡,愛上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鳴。梔子看出了鳴的心事,于是她跑去給春下跪,求她幫助鳴完成心愿,演一出真正的《四郎探母》。春答應了,在她的努力下,鳴終于取得了上臺的機會。
梔子寫信回家:“爺爺,我戀愛了,我愛上了何老師的兒子,他叫何鳴,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北京青年?!?
除夕夜,何老師一家包餃子,不會趕皮掐餡的梔子,被指派在閣樓上煮水。梔子興高采烈,不由自主地拉起了唱腔,春不甘示弱,搶著梔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忙得鳴一面包餡,一面左右搭腔,唱著唱著,就連何老師也來了興致。于是三個青衣爭風,但四郎只有一個,是兒子,是弟弟,亦是有情郎。
反高潮總是令人掃興地來得太早。年夜飯前,梔子給遠在日本的爺爺掛去了電話,“我好高興,正準備和大家一起吃餃子。”但電話另一端的爺爺,為“餃子”兩字所動,一反常態(tài)地哽咽起來。掛上電話,十分鐘后,爺爺發(fā)來郵件,讓梔子同時讀給何鳴父子聽。
“中日青年若是相戀,就必須了解兩國的歷史。因為只有了解了過去,才能展望未來?!睜敔敻嬖V梔子,自己一直隱瞞了曾是侵華日軍的身份,但是他必須說,在曾經(jīng)的一年除夕,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過一碗新年餃子——但餃子的肉餡,剜自于一個被殘殺的中國姑娘的腿……
念及至此,春飛奔出房,陣陣作嘔;鳴紅了眼睛,一言不發(fā)轉身離去;只剩下失聲痛哭的梔子,撲進何老師的懷里。
鳴徹夜未歸,梔子在清晨時不告而別,第二天何老師收到梔子爺爺?shù)泥]件。老人回憶:戰(zhàn)爭時期在河北,他遇見過一名錚錚鐵骨的中國軍人。他欽佩他,害怕他,但最終,他殺害了他。他還說,他其實早就知道,那位姓何的軍人就是何老師的父親。
何老師回信,“你當年犯下的罪行,對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我永遠不會原諒。但是你能把自己的孫女送到仇人的家中,勇氣又可佩。我不會告訴我的兒子何鳴,因為梔子是無辜的?!?
《四郎探母》終于正式上演。因為爺爺重病,梔子前來和何老師同春告別,但是她不敢去見鳴最后一面。春看著梔子的委屈和無助,決定讓她代替自己上場,和鳴在舞臺上作最后的告別——春其實一直暗戀著鳴,但她依舊幫梔子換上最美的行頭。
現(xiàn)實中的四郎和公主,在舞臺生離死別,他們什么都不能說,卻又好似唱盡了一切。開場前,何老師將塵封多年的戲服,交到了梔子的手上,然后他等不待聽完戲,就要趕回老家,給父親修一座墳,上兩柱香,或許,再說上幾句心里話。
不見秋雨。而劇場之外,冬雪已飄至。
7 ) 電影《秋雨》的雙重置換
寫在文首:
揀回這個豆瓣賬號主要是為了記錄自己拉的片兒,看的書。說影評書評都實在太抬舉自己了,就是記錄自己的觀后感讀后感吧。而且不像平時寫論文看的片子都要反反復復看、認真做筆記,這里寫的電影大多只拉過一遍,所以肯定有沒注意到,或是理解錯的地方。歡迎指正交流。
----------------我是分割線--------------------
<圖片1>
《秋雨》
Autumnal rain
中國大陸
導演:孫鐵
編?。貉月?br>主演:靳東、前田知惠
2005年7月21日
電影《秋雨》根據(jù)暢銷小說《我認識的鬼子兵》改編。講述一個參加過侵華戰(zhàn)爭的日本老兵把自己孫女送到北京學習京劇,而這個女孩兒梔子最終與學習京劇的何家兒子何鳴墜入愛河的故事。
上一輩的恩怨,下一輩用愛消解。劇情老套嗎?老套!不過《秋雨》的敘事裝置卻相當巧妙,完成了對何鳴和梔子愛情故事的雙重置換,成了另外兩個知名的愛情故事。
最明顯的自然就是貫穿全片的京劇《四郎探母》了。梔子初到北京,來到劇院就看到了暗戀何鳴的師姐演的的《四郎探母》。何鳴的父親,原京劇花旦,也曾以《四郎探母》紅極京城。而何鳴和梔子更是在排演《四郎探母》的過程中墜入愛河。
何鳴扮演楊四郎,梔子扮演鐵鏡公主,這其中的置換明顯而值得深思。何鳴的爺爺原也是梨園出身,抗戰(zhàn)爆發(fā)后從軍,被俘后英勇不屈,被梔子的爺爺殺害。所謂“國仇”就這樣在影片當中被直接置換成了“家恨”。因此年輕一代的相愛,父輩對他們愛情的承認,自然也就成了被侵略的中國對侵略的日本的原諒,戰(zhàn)爭的仇恨也就得到了消解。試想一下,如果梔子的爺爺不是親手殺掉何鳴爺爺?shù)募页鸪鹑耍悄呐滤趹?zhàn)爭中犯下其他再多罪行,何鳴一家對梔子的接納,其仇恨消解的效果一定沒這么徹底。畢竟,那樣就變成了“他人的故事”,而不是切身的血海深仇。
《四郎探母》中,原本是兩國交戰(zhàn),一方大將一方公主勢如水火,卻十五載夫妻情深。何鳴的四郎和梔子的鐵鏡公主,就這樣完成了對現(xiàn)代歷史上一場侵略戰(zhàn)爭的置換。畢竟,宋遼戰(zhàn)爭當時看來你死我活,現(xiàn)在看來那都是“人民內部矛盾”了。
《四郎探母》貫穿全片,最有趣的就數(shù)劇情高潮的大年夜里,何家父子與梔子、師姐一邊包餃子,一邊唱《四郎探母》這一段了。一個四郎(何鳴),三個鐵鏡公主(梔子、師姐、何父)共唱《四郎探母》,這一段的鏡頭剪輯極其精彩。
梔子:聽他言嚇得我渾身是汗
十五載到今日他才吐真言
原來是楊家將把名姓改換
他思家鄉(xiāng)想骨肉不得團圓
我這里走向前再把禮見
師姐:駙馬
尊一聲駙馬爺細聽咱言
早晚間休怪我言語怠慢
不知者不怪罪你的海量放寬
何鳴:我和你好夫妻恩德不淺(看梔子)
賢公主又何必禮太謙
楊延輝有一日愁眉得展
實不忘賢公主恩重如山(對師姐)
師姐:講什么夫妻情恩德不淺
咱與你隔南北千里姻緣
因何故終日里愁眉不展(手指梔子)
有什么心腹事你只管明言
何鳴:非是我這幾日愁眉不展
有一樁心腹事不敢明言(手指梔子)
蕭天佐擺天門兩國交戰(zhàn)
老娘親押糧草來到北番
我有心回宋營見母一面(走向梔子)
怎奈我身在番遠隔天邊
梔子:你那里休得要巧言改變
你要拜高堂母氏我不阻攔
何鳴:公主雖然不阻攔
無有令箭怎過關(對師姐)
師姐:有心贈你金鈚箭
怕你一去就不回還
何鳴:公主賜我的金鈚箭(對師姐)
見母一面即刻還(對何父)
何父:宋營離此路途遠
一夜之間你怎能夠還
何鳴:宋營雖然路途遠(對何父)
快馬加鞭一夜還
師姐:適才叫咱明誓愿
你對蒼天與我表一番
何鳴:哦……(對師姐、何父)
公主要我明誓愿
雙膝跪在地平川
我若探母啊 不回轉(對梔子)
三人:怎么樣啊
何鳴:罷 黃沙蓋瞼尸骨不全
三人:言重了
一段《四郎探母》,一個四郎,三個鐵鏡公主,通過不同角色的不同唱辭、演員的動作走位等等,把人物關系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得不說妙極。何鳴與梔子苦惱而甜蜜的兩情相悅,師姐對何鳴無果的暗戀自不必說,有趣的是何鳴的父親也是“鐵鏡公主”。拋卻屬于歷史的爺爺輩的故事,在子一輩的故事里對父親的“閹割”,無疑也是構建何鳴這個子一輩代表的主體性的重要一環(huán)。作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子一輩何鳴,將他塑造成全片的絕對的中心、“唯一”的男性,那么他與被“閹割”的、更直接受到戰(zhàn)爭歷史影響的父一輩的權力強弱關系也就不明自言了:所謂“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
另一層置換,就是排練的過程中兩人相愛,梔子對何鳴表白時念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對羅密歐表白心跡,要他拋棄自己的姓氏家庭與自己在一起的那段臺詞。又一次,何鳴與梔子的愛情被置換成了另一個偉大的愛情悲劇,橫在這兩個年輕人之間的,只有外人看上去近乎無聊的“家恨”。用“家恨”置換“國仇”在這里被進一步強化。
作為影片中日本當代年輕人代表的梔子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角色。首先她必然是個單純善良的女孩兒,只身來到中國。(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個中國女孩兒去日本,跟日本男孩相愛的故事,恐怕會讓不少人不舒服吧。)吸引她來到中國的,是從她爺爺那里耳濡目染的京劇。京劇是全世界最通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之一。讓日本愛戀著中國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古代的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現(xiàn)實,對當代的中國而言也叫人嘆息。另外,全片中梔子只有一個爺爺,對她的父母則只字未提。梔子的爺爺毫無疑問就是當年侵華的“日本鬼子”的代表,他被塑造為一個迷戀中國文化、在戰(zhàn)后對侵略歷史充滿悔恨,甚至把親孫女送到仇家以期得到原諒的形象。多經(jīng)典的中國式的想像性表述!而梔子的父母,直接的戰(zhàn)后的一代,他們在片中卻成為了無法安置的幽靈。要描寫梔子的父母的話,必然就更要牽扯出戰(zhàn)后中日兩國幾十年的恩恩怨怨,于是影片簡單粗暴地把他們處理成了不在場的幽靈,讓更年輕的當代年輕人的相愛來消解這幾十年的恩恩怨怨。不得不說影片中的日本想象與歷史表述實在是很中國式的一廂情愿。
影片中的戰(zhàn)爭場景,或者不如說是日本侵略者虐殺中國百姓的場景,是直接把屠刀下的中國百姓血淋淋的傷口斷肢展現(xiàn)出來的那種傳統(tǒng)的拍法(對比剛上映不久的《尋龍訣》里“復活”的日本鬼子殺紅衛(wèi)兵那段,這種拍法自有其一套語法),而不是后來國產(chǎn)大片里那種英雄主義的、悲壯的奇觀式的拍法。這種傳統(tǒng)的拍法無疑會讓那段歷史呈現(xiàn)得更血腥,人民的苦難更深重,而子一輩的原諒與消解,自然也就更顯得有力了。
此外,影片雖然題為《秋雨》,但從場景設置,角色服裝來看,故事應該是發(fā)生在北京的冬天,而且全片并沒有下雨的片段。然而貫穿全片的主題音樂卻凄婉、哀傷而動人,像是一場浪漫朦朧而凄凄切切的秋雨,在影片的愛情戲份中極好地烘托了氣氛。而全片的場景,無論是劇院、排練場、何家內外景,還是為數(shù)不多的街道外景乃至夜景,無一不充滿著北京深沉而久遠的美。在這樣的場景中發(fā)生的愛情故事……一句話,一切為了愛情?。ǘ鴲矍榭梢韵獬鸷蓿俅瓮癸@主題)
以下是放棄了任何意識形態(tài)電影批評方法的純私人的觀影感受:
說實話不是東哥的話我根本就不知道這部電影,就算知道了看了簡介,這樣的故事如果不是專門為了研究我也絕對不會看的。
然而……?。。|哥真好看?。。?!他那時候那巴掌小臉!小纖腰!才29歲但是那撩妹兒十級的小干部作風?。『喼辈灰K?。?!我基本上看兩個鏡頭就要停下來花癡半天??!OH ?。〔欢嗾f了,看圖感受一下!
<圖片2>
8 ) 一部戲味兒很足的文藝片!
日本女京劇票友漂洋過海奔京城學唱戲、中國男老生演員轉行失敗回梨園找飯轍、結果女票友成了女票的故事hhh總體是個十分雋永的片子,不時點著中日關系、民族情感、戲曲發(fā)展、時代變遷等世紀之交的時髦話題,也比較巧妙地選了《四郎探母》這出本就意有所指的戲,遼宋戰(zhàn)爭中的國仇家恨、楊家將故事里的忠孝節(jié)義以及木易與鐵鏡、四郎與四夫人等等……這些歷史上或戲曲里的故事與人物似乎都在片子里中日雙方兩個不同的家庭之間得到了相應地體現(xiàn),雖然片中具體的矛盾設計過于戲劇化且表達得稍顯突然,但用這種方式來聊近代以來的中日關系史卻頗具幾分意趣,不俗套不做作,總體氛圍還充滿了京劇獨有的那種朦朧的美感,尤其是最后一幕中日兩方的后人在長安大戲院合唱《四郎探母》、老伶工乘雪離去以示內心最終之和解的場景,不可謂不妙!導演編劇著實是懂戲!另外雖然片子在表現(xiàn)唱念做打等京劇的專業(yè)技術時屢屢漏怯,但考慮到大部分都是演員自己來的、而非另尋專業(yè)京劇演員代替的,所以大體上能表現(xiàn)出一個不錯的票友水平便當知足了!而其中白二爺更是把那演了一輩子旦角兒的老伶工到老了舉手投足都還是旦角兒范兒的勁頭拿捏屬實是的恰到好處,靳東也是相當令人驚喜,扮相好、身上利索、嗓子掛味兒,還有日本女演員,可想而知也是很不容易了!
四郎探母
本片是靳東剛畢業(yè)的第一部電影,雖然表演痕跡較重,但完全抹不掉靳東眼神的魅力,所謂天賦就是這么一種東西。但是對于男主是怎么喜歡上女主的,刻畫卻并不怎么細致,略感突兀。相反,女主對男主的戀慕倒是淋漓盡致了。
真的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京劇的題材很不錯
喜歡,無關主題。原來四郎探母這段戲可以這么好聽這么好看。還有何老板那間清貧雅致的房子,何鳴眉間的溫情儒雅,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國仇家恨對后世子孫的影響,結合梨園背景。靳東在里面真的很出彩,喜歡他用京劇方式念白《四郎探母》故事,那個身段也是沒sei了!最后那日本姑娘上臺時倆人合作了,我真想哭.....
前半段純愛dokidoki,本來跟三個公主一起唱四郎探母超有感覺的,突然劇情就一瀉千里了。不過總的來說立意和節(jié)奏都還不錯,京劇院自帶一種詭異的戲劇感,勉強給個五星。
很久沒看到這么好看的文藝片了,不溫不火的拿腔拿調,讓人心安的光與影,悠揚的笛聲,流轉的眼波,京腔、生澀的普通話、京劇念白雜糅在一起,與如淅瀝秋雨凄涼的故事相得益彰。男神當?shù)蒙稀爸t謙君子,溫潤如玉”,只是似乎老一點更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前半段五星不夠打,后半段像脫韁的野狗
不溫不火,甚至有些唯美浪漫,卻又有那些深思。挺不錯的。
我私藏多年的鮮肉終于以老干部的形象火了起來#咦#
好難得如此有韻味有文化有故事的國產(chǎn)電影,秋日的光線和秋雨好美好浪漫,靳東的眼神,果然是誰沒有帥過?。?!好喜歡除夕包餃子那段,但結局我得消化下。。唉
完全是沖著靳東去看的一部電影,演技沒話說,當然更驚喜的是全員都演技在線?。?/p>
當時考南廣就是這部
情節(jié)就不提了,人設也不追求了(其實也就男主傻逼得比較慘,對不住戲妝顏值,日本女主很日系花癡),但是,為什么一四郎三公主包餃子對唱的高潮居然有全然違和的背景音樂!耳朵跟不上導演的分裂簡直氣死了!>< 還有四郎背后的毛毛沒有在逸夫舞臺看到的可愛><
何鳴哥哥的一招一式、一舉手一投足很吸引人,演員靳東下了不少功夫吧。好看!
一曲四郎探母的坐宮猶如神來之筆,天衣無縫嵌入劇情。靳東好帥,徐老師的演員神似李勝素。
男女主身高差和氣質差簡直般配到爆!就是我看的清晰度感覺不太高的樣子??赡芤彩抢想娪傲?。
一出關于京劇與中日友好的小品。在除夕吃餃子之前,我希望這個電影演三個小時;除夕吃餃子之后,我希望這個電影只演三分鐘。為了所謂的戲劇沖突安排的巧合真是看得人尷尬萬分。但是最后梔子代替師姐唱鐵鏡公主,何鳴的那幾秒猶豫真是看得人唏噓不已。四星吧。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因為靳東看的,十年前的靳東就已經(jīng)在一眼一動中展顯了他的魅力,他是會用眼睛演戲的好演員。單純說劇情,前半段感情來的比較突兀,但情節(jié)輕松,完全可以當作一部跨國小戀曲來看,后半小時畫風轉,但這個轉變也在前面有了隱含鋪墊,結局,這種國恨家仇,該如何忘卻......
紫日里的日本小女孩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