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風花雪月,化為烏有
現(xiàn)在都還能清楚的感受著當時看這部劇時那抑郁著的愛情。愛情是美好的,但是同時也是絕望著,呂月月就是這么守著一份無望的愛情,在痛苦和快樂中掙扎著,沉淪,自我救贖。
看來海巖的作品還真是不適合年少的人看呢,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無助的企望,然后經(jīng)過自已或者別人的救贖來走出深淵,可是深淵剛出,又入虎穴,讓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覺。
2 ) 感覺很多朋友沒看懂這個劇啊
按理說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大部分粉絲都已經(jīng)人過中年了吧,應該能看明白這個劇了吧。結(jié)果不少粉絲還是糾結(jié)在男女情愛糾葛之中。
這部劇濃縮成一句話就是卸磨殺驢,用過就扔:領(lǐng)導想建功立業(yè),處心積慮套路剛出身社會參加工作的呂月月,呂月月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獻祭的祭品了,最終的悲劇是注定的。
伍隊長表面上通過組織決議安排呂月月陪伴潘小偉,就是想用美人計。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幾個同事都看出問題了,不斷提醒呂月月,就伍隊長裝瘋賣傻做無知狀,不完成任務絕不會撤回呂月月的。
就問一句;沒有呂月月能拿回小提琴嗎?沒有呂月月,最后能抓捕潘小偉兄弟團伙嗎?
呂月月才是破案的關(guān)鍵,沒有呂月月,即使紀春雷犧牲了,潘小偉也不會主動把小提琴交給警察。
二十出頭的漂亮姑娘,面對美國留學的高富帥,做出任何舉動都是正常的。換成人過中年的我等,不會比呂月月做得更好。
3 ) 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一切的一切都太浪漫,太極致了。做事太滿,物極必反。
小偉,我看到的是單純善良,在國外長大的他追求浪漫,喜歡一切美的事物,并喜形于色。當然性格中也有懦弱的缺點,但他才21歲啊。21歲就要讓他被一個國家的公安機關(guān)控制做人質(zhì),監(jiān)控軟禁,這不是對他的殘忍嗎?
如果你是月月不會喜歡這樣的一個男人么?一個單純善良,為了你對抗他的大哥,一個只為見你一面連命都不要的,一個把眾人珍惜的國寶視如糞土,只因為他已把你視為他生命中的最珍貴,這樣的一個男人,你會不愛上他,不跟他走嗎?我想是女人都會被這種感情所誘惑的,所以吸引月月的絕對不是物質(zhì),她不是一個物質(zhì)女孩。
她也更不是一個自私的背叛者,為了愛,她拋棄了家人,事業(yè),熟悉的朋友和環(huán)境,但她有正義感,責任感,這些一直在和她內(nèi)心的愛做斗爭,她只是希望小偉能走另一條路,走她認為對的路。
盡管兩人為了愛,努力付出,并且都犧牲了很多,但錯誤的開始,是不可能會有一個好結(jié)果,不要去想如果他們自首,如果他們能逃到香港,如果他們沒有和他大哥在一起,有沒有這些如果,都會是一場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4 ) 風花雪月的青春往事
記得98年底或是99年初在錢江臺放的這個劇。一身白色連衣裙的徐靜蕾,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那時正高三晚上只能偷著看一會,白天有回放中午回家吃飯再看一會。母親管得很緊,很可惜結(jié)局沒完整看完。片中姜武演的警察,還有那個很帥的男主角印象也很深。最難忘是陳琳唱的片尾曲”(碰槍響后)風花雪月也會是晴空萬里,風花雪月也會是狂風暴雨......”,高潮那段感覺特別帶勁,當時用錄音機對著電視劇喇叭把片尾曲錄了下來。進入網(wǎng)絡時代后,這首曲子一直沒找到很遺憾,陳琳也在多年前也去世了。
這部電視劇讓我認識了海巖和趙寶剛,讀大學后喜歡上了海巖的小說,出一本買一本。漂亮的女警和殘酷的青春,成了海巖小說的標志。從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開始改變創(chuàng)作模式,味道變了慢慢就不喜歡了。海巖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由趙寶剛導的永不瞑目最為成功。
偶然間在豆瓣看到這部電視劇,讓我回憶一段青春的時光。
5 ) 管好你的靈魂
很多年前,有人說我長得有點兒像徐靜蕾,還有身上那種乖乖的鄰家女孩的氣質(zhì)也很像。
雖然自己清楚地知道咱倆水準相差甚遠,不過難免有點臭屁心理,曾一度偷著樂呵。
前些日子用iphone下載了很多書籍,其中有一套“海巖作品集”。
點開之后,我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有徐靜蕾身影的那本《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料想她是主演吧)
海巖筆下的作品不少都被拍成了電視劇,似乎反響不錯,不過,我也只是聽說,一部都還沒有看過。
就因為以前的那么點兒情結(jié),莫名的勾起了我看這本書的興致。
好的東西,往往叫人停不下來。
一開始,口味很清淡,慢慢地,會愈來愈醇,到最后,可以拿來回味很久很久。
第一次讀刑事偵緝類背景下的作品,沒想到表面上是通俗的故事,骨子里卻透著深刻的內(nèi)涵。
它把埋藏地下三十尺“人類靈魂多變”的潛在問題給掏了出來,大大咧咧地拍在了桌面上,曝在了空氣中。
呂月月是故事的女主人公,一名大學畢業(yè)沒多久的內(nèi)地女警。
因為一把國寶級小提琴,組織上安排她去接近香港潘氏頭目潘大偉的弟弟潘小偉。
相信所有人都猜得到接下來會發(fā)生的事情,自然是兩個熱血青年在長時間的相處中暗生情愫。
愛情這東西,壓抑往往是催化劑,一旦被它找到了突破口,來勢必然洶涌,甚至還會決堤。
終于,艱巨的使命敵不過熱血沸騰的愛情,月月辜負了組織的期望,她不告而別,跟著小偉踏上了逃亡的路。
二十多歲的姑娘,心里只是憧憬愛情的美好,又哪堪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尤其,背井離鄉(xiāng),一無所靠。
兵與賊共舞, 能舞多久?
月月要相處的不光是小偉,還有他的哥哥大偉,一個黑道中人。
鑒于曾經(jīng)公安的身份,大偉時時刻刻都在提防她,同時也一直在勸說弟弟離開她。
大偉玩世不恭的混混習性,又讓月月很厭惡。
一邊是女友,一邊是大哥,小偉夾在中間很窩火,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多。
不知從何時起,那種單純的相愛,美麗的色彩,慢慢地暗淡了。
月月腦海中與小偉相愛相守的幸福生活漸漸變模糊了,她忽然看不清自己的未來。
她開始后悔了,她后悔跟了一個不成熟的男人。
她想念含辛茹苦獨自拉扯她長大的母親,她想念關(guān)愛照顧培養(yǎng)她的隊長,她想念曾經(jīng)風里雨里一起執(zhí)行任務的同志們。
人在孤獨的時候,特別容易懷舊。
人在對生活現(xiàn)狀挑剔不滿的時候,往往只會用眼睛去看這個世界,而不會用心去傾聽、去體會、去感受身邊所發(fā)生的一切。
終于,呂月月在沉重的心理掙扎中,趁著眾人熟睡之機,偷偷撥通了報警電話,揭發(fā)他們的藏身之處。
劇情概要上說“呂月月猶豫再三,終于以人民警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戰(zhàn)勝了個人私情”,我覺得這也太冠冕堂皇了。
我相信這時候他們的愛情依然存在,但刻薄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扭曲了她的心。
她分明就是懷著僥幸心理,在最后關(guān)頭,為自己可以回到原來的生活而出賣了她和小偉的感情。
她想當然的以為即使不能得到“深入虎穴,打擊犯罪”的美名,起碼也可以是“回頭是岸,舍小家為大家”云云。
至少,她為自己的退路,找了個見得光的說詞。
一覺醒來的小偉,意識到之前沖動爭吵時說話太重了,對月月是真心誠意的道歉,眼神充滿了歉疚和憐愛。
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這片天馬上就要迎來翻天覆地的巨變了。
黑幫仇殺,大偉死在對手的亂槍之下。
警察圍堵,小偉在月月面前絕望自殺。
之前小提琴已經(jīng)收歸國有,現(xiàn)在犯罪分子又已伏法。似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
雖然如愿重新回到崗位,但是領(lǐng)導和同事對她的態(tài)度卻不同了。
火眼金金的隊長更是明確表態(tài)自己錯看了她,不是因為愛上小偉撇下組織,而是因為她的“惡劣行徑”。
既然已經(jīng)決定為了愛情什么都不顧了,那就應該同甘共苦,好好珍惜好好愛。
臨陣倒戈,血淚滂沱,她置小偉于何地,置他們的愛情于何地?
不久,月月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于是,她脫下了這身神圣的裝束。
回鄉(xiāng)生完孩子,她輾轉(zhuǎn)又回到了北京,在夜總會找了份工作,做陪酒女郎。
她以為自己就會這樣過下去了,不料潘氏老母派人查到了她和她的兒子。
大偉、小偉都已經(jīng)不在了,潘氏后繼無人,潘母派人接他們母子回香港,要讓孫子認祖歸宗,延續(xù)香火。
月月實在過怕了這種生活,沒有錢又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日子,把她推向了潘氏。
就這樣撥開云霧了么?——錯了。是越走越遠了。
不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就刊登了呂月月和她的幼子雙雙慘死在香港這個紙醉金迷大都市的街上。
燈紅酒綠的光影,映襯著他們猩紅的鮮血、煞白的面孔、驚懼的表情。
不可避免的,他們成為了潘氏家族內(nèi)部利益斗爭的犧牲品。
相信她做夢都不會想到,這就是她呂月月的一輩子人生。
海巖說,毛主席的“機會主義”批評的是當時的一種缺乏遠見的軍事政治傾向,其實對人的為人處事來說,也一樣適用。今天這件東西吸引你就投向這個,明天那件東西吸引你就毫不在意地拋棄原來的追求,轉(zhuǎn)過去投向那個,那就很討厭了。
他說得一點兒都沒錯,呂月月丟失了最基本的操守。
靈魂的多變,使她相繼失去了組織、失去了愛人、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平凡而平安的日子,最終,連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看完這部劇集,我感覺很有收獲。
每個人的靈魂總有不定性的時候,我們時常會因為某些人某些事而短暫或長久的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為。
愛上一個人,共同組建一個新的家庭,在矛盾中悲傷,在感動中欣喜,這一定人人都有過??墒?,有些人在悲傷中會偏激。
一時的錯亂情境,左右著我們當時的心境,會不受控制地做出很多事情。
某些事只是情緒的調(diào)劑,無傷大雅。而某些事或許就走到了懸崖邊緣,無可挽回了。
看來,我們都應該管住自己的靈魂,別讓它飄飄蕩蕩地投向了“機會主義”。
我們應該理解他人的處境,寬容他人的言行。
我們應該用“心”去看周圍的一切,而不是用那一雙會撒謊的“眼睛”。
人生的路靠自己把握,迢迢遠,娓娓明。。。
6 ) 《痞子英雄》算什么
多少年過去了,今天不知怎么中了邪,突然又翻出這部劇看,多年前那種心跳的感覺再次浮現(xiàn)。
《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始終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海巖的作品,雖然它可能并不是最紅的一部。但是紅不紅和營銷手法,市場環(huán)境聯(lián)系更大,《風花雪月》不過是沒趕上《永不瞑目》的好時候而已。
海巖劇的魅力,在于把懸疑、破案、逃亡、浪漫愛情完整的縫合在一起,劇情的吸引力成幾何系數(shù)的被放大。這么多年過去,沒有任何人可以像海巖這樣把三種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的這么好。海巖也在丟棄了”破案“和”逃亡“等元素后喪失了他原本的魅力。而《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是這么多劇集里,講這幾個元素發(fā)揮到最好的一部。猜不到的結(jié)局,意想不到的下一步,生離死別的愛情,震撼人心的癡心……就連真相大白之后,海巖還要加上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尾巴,讓主人公的形象在正邪之間徘徊不絕……
相比之下,號稱將破案和愛情融合在一起的《痞子英雄》,做的多么的生澀。為了追求出乎意料的結(jié)局,只不過是讓主角的身份更加離奇而已。情節(jié)上完全沒有任何復雜的矛盾沖突。
徐靜蕾的純與媚就撐夠全場 劇情早已劇透 海巖早年作品 起伏架構(gòu)得不足 但一些小的陰郁和鋪墊依然動人
當老徐還是小徐的時候,也很青澀呢!
這個片就劇情就贏了,最喜歡的一部海巖作品~
有時覺得,這邊的海巖和那邊的瓊瑤是一類人,都是狗血劇高手,只是包裝手法不一樣而已,本質(zhì)上差不多,在封閉混沌的80、90年代能炮制出一堆熱門劇,證明他們嗅覺好,會包裝,知道市場需要什么。他們應該在巔峰時期合作一把。
記得初中一個女同學說,去掉形容詞,這片名就是個病句。
這些年下來,對徐靜蕾的濾鏡早就碎了。原著里的呂月月真的不招人待見,是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出賣潘小偉,僅僅是因為感受到了前途未卜,無利可圖了,潘小偉瞎了眼。劇里弱化了呂月月的自私自利,代價是會出現(xiàn)邏輯漏洞。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捧徐靜蕾犧牲原著的本意。姜武戲份不多,但是演的真好。
一定一定要看結(jié)尾....
組織是不可相信的,在關(guān)鍵時刻常常拋棄同志們,卻要求絕對的忠誠。女同志們在這個特殊崗位上壓力很大,面臨的誘惑很多,如果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一不小心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呂月月也好,安心也好,犯下大錯后只能茍且偷生,獨自飲恨,安心所處的時代尚有機會以德報怨,而呂月月所處的時代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只有橫死街頭了
說實話兩個人都是浪漫之人,女孩沒有安全感了患得患失,最后發(fā)生的一系列所謂的背叛都是她的安全感在做祟。
最討厭的海巖女主了......貪婪猶疑又自私。但劇中呂月月身邊的主要男性,除了潘小偉,真的爹味兒得令人作嘔。那位丁隊長一開始就偏見看待她;薛宇的愛也是狹隘而高傲,當他“愛過”的人灰頭土臉地再次出現(xiàn)時,他可以禮貌地回絕,可他俯視地嘲諷真的很讓人討厭;還有濮存昕飾演的記者,最后的蓋棺定論以及聯(lián)手得出結(jié)論的伍立昌簡直惡心,他把涉世未深的呂月月帶到這個漩渦,即便是基于她本身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走到最后,但他在呂月月自潘小偉死后回到北京和他的那次談話真的把他丑惡的嘴臉一覽無遺,甚至和自己的兒子說那樣的話,太可怕了……整個劇的主要角色除了潘小偉真的全體讓人不適!
海巖的書就是這樣看著內(nèi)心糾結(jié),當年還是小徐的老徐把年少青春的呂月月這個矛盾體演繹甚是不錯,凄美的故事、悲情的畫面,看了讓人揪心,但又讓人沉迷其中啊!
鄰家妹妹式的徐靜蕾比老徐時代討喜,年輕的濮存昕,和后來幾乎沒見過的臺灣男主角
已經(jīng)不記得許多細節(jié)了,但是看得很感動,快10年了吧?那時的徐靜蕾很純很美。疑問的是,男主角長得不錯啊,怎么就不紅呢?
差了口氣,不知道是細節(jié)的設定還是演員的表演,精彩程度不如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不過趙寶剛拍海巖還是比丁黑強多了海巖作品比較厭女,每部作品的男主幾乎都為愛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這部劇男主有肖童的雛形,女主有安心的雛形。男主選的演員長得太過顯老,而且有點三級片的臉,即便在盡力表演大男孩單純的一面。傅彪可愛。薛宇和隊長太可怕了,因為對方不愛自己,就要給女人扣拜金女的帽子,隊長用完即扔。體質(zhì)內(nèi)的無情太可怕了,只會給呂月月帶枷鎖,卻從不關(guān)心同志的身心健康短評里有男的罵呂月月婊子,真是惡心的男權(quán)。就為了你一句婊子,全天下的女人必須只能愛屌絲嗎?
從這開始就不喜歡徐靜蕾。。。。。。。哎。。。。。。
一把小提琴引發(fā)無數(shù)故事啊……電視劇片尾曲是陳琳唱的,我特別喜歡!
當年她還沒成為“老徐”。
用最殘酷的現(xiàn)實照進最純美的愛情,真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情事,又是一場風雨飄搖的世事。片頭紅酒黑槍半埋于白雪之中,超有藝術(shù)感。
回憶向。海巖劇啟蒙之作,故事有些復雜,黑幫情仇癡男怨女,那時的老徐水嫩的就像出水芙蓉,濮存昕客串的作家也很儒雅,潘小偉那位男演員也很帥,主角的愛情讓人唏噓,但是結(jié)局太糟心。片頭音樂縹緲至今念念不忘。
印象清晰的是有一場戲女主進了一個餐廳,里面放的是《the end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