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灘上的擲魚人
人生而不平等,這是連上帝都無可奈何的事情。
可是,這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人,面對這個連上帝都勉為其難的事實,TA要盡自己微薄之力去做彌合的工作。
有的人從小到大遭遇過銘心的不公和委屈。這委屈有的人把它變成毒素,苦自己,可能的時候也要讓別人嘗嘗這樣的苦頭;但有的人會把這委屈轉(zhuǎn)化成慈悲的養(yǎng)分,TA受過的苦便不能再看另外的人受同樣的苦,因為曾經(jīng)被不平等地對待,TA最痛恨的就是不平。
看到悲慘世界,我們都會一聲嘆息,但也止于這一聲嘆息。然而,世上就是有這樣的人,是行者,是圣徒,就是要在泥濘的路上艱難行走,就是要在暗夜中發(fā)光,即使只有火柴那樣的能量,也要努力照亮。
蕾拉就是這樣的姑娘。
老實交代,我是懷著一顆獵奇的心去看《加德滿都,天空之鏡》的,因為這是西班牙人拍的發(fā)生在尼泊爾的故事。啊,“西班牙”+“尼泊爾”,僅此兩個關(guān)鍵詞,這個電影就足以構(gòu)成對我巨大的吸引力。因為我去過這兩個國家,同時深深喜愛這兩個國家,深深希望自己今生還有機緣再次踏上這兩片土地。預告片里熟悉的猴廟、火葬的場景、雪山、加德滿都的街巷……這一切簡直是令人欲罷不能。
是的,電影確實部分滿足了我的“視覺渴求”,尤其是蕾拉隨尼泊爾丈夫西迎回他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山村。高懸在激流之上的索橋、藍得發(fā)黑的天空、雪山、風馬旗……太美了。然而,這真的不是一個用尼泊爾舉世聞名的美麗做噱頭做招徠的電影,它講的故事不輕松,這是一個《“三杯茶”》那樣的故事、《鄉(xiāng)村女教師》瓦西里耶夫娜式的故事,是一個叫蕾拉的西班牙巴塞羅那姑娘到尼泊爾“支教”的故事。
所以,這電影像是個紀錄片。
你能想象到和不能想象到的一切艱辛。
尼泊爾是全天下小資熱愛之地,是當年嬉皮士夢想中的天堂。路過的、停留的、念叨的、懷念的,說來說去,不過是過客。然而,在那個美麗而貧困的國度,同時也是容納世界各地志愿者最多的地方。
蕾拉性格倔強,但也柔韌。她時時刻刻被為難,卻總是在崩潰之后堅持。
蕾拉只是為了能留下做她愛做的事,不得已想出了和當?shù)厝私Y(jié)婚這樣的“昏招”,可是,一個目的性鮮明的“假婚”卻滋生出了真正的情感。雖然,這情感到底也還是走向了殘缺,但這個過程真的很動人。
這不是一個尋常意義上的西班牙電影。
——我所謂尋常意義上的西班牙電影,其實就是莫爾多瓦式的吧,決絕、怪異、說走咱就走說死咱就死的那么股子勁兒。就像西班牙熾烈的陽光、透亮的空氣在大地上的投影,對比犀利,陰陽分明。
而《加德滿都,天空之鏡》不是這樣。
電影結(jié)束了之后,還有與主創(chuàng)的小型對話。這電影的制片人也來了。
本人得到一個問題的機會。
果然,這電影是根據(jù)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
故事原型居然就是制片人的一位好朋友。
她叫維多利亞,現(xiàn)在仍然在尼泊爾做著與教育相關(guān)的工作。她教出來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五千多個,許多已經(jīng)是大學生。
真好,這真讓人高興。
可惜,我還是不夠八,我應該再問一下,“蕾拉”的愛情有著落了嗎?她找到自己的愛人了嗎?
給世界光亮和溫暖的人,理應得到溫暖和光亮啊。
以前聽過一個很有名的段子:一老一少走在沙灘上,一些不幸被沖上海灘的魚徒然地掙扎著。老人揀起魚扔向大海。孩子問:“這樣做有意義嗎?扔得過來嗎?”老人說:“對扔回去的這條魚有意義?!?br>蕾拉就是海灘上的擲魚人。
第一個向制片人提問的是一位男生,說著說著就哽咽了。原來,他也在做一個類似的項目,我聽好像叫“小火柴”;在我后排的一個姑娘也提問來著,她自己也在尼泊爾做過一段時間的支教工作。
這些人真了不起,向他們致敬。
我自己做不到,但真心深深敬佩這樣的人。因為他們在替天行道,因為有他們,我們才不會對人類太絕望。
有觀眾為這電影的“票房”擔心,畢竟它太不商業(yè)了。
制片人告訴我們:這電影投資400萬歐元,早已經(jīng)收回了成本,他們找到了很有辦法的全球發(fā)行商。而電影收入的一部分也會交給尼泊爾的維多利亞,支持她的事業(yè)。
他說:“請相信,勇敢的電影觀眾會買賬?!?br>啊,說的真好。
為勇敢者喝彩,為勇敢者買賬,我心欣慰。
2 ) 電影節(jié)的第一份感受
看完影片你會發(fā)現(xiàn)充滿了元素…尼泊爾、加都的風貌、概況、等級制度、因貧窮導致的各種問題、對女性的歧視、女主角的艱辛以及情感關(guān)系。
熟悉的場景和許久沒見的膠片畫面一直讓我懷念不斷。猴廟,大佛塔,燒尸廟,巴德崗,杜巴都一一出現(xiàn)。而影片用這些熟悉的地方表達了在旅行中無法體會到的當?shù)氐呢毟F的一面,等級低下孩子們無法學習,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延伸出的社會的另一面。
女主對教育的執(zhí)著以至不惜代價,助教竭盡全力卻還是無法躲過世俗,男主最終無法個女主有共同追求的目標………
之間穿插了人物情感、當?shù)仫L俗、精神信仰等許多導演想表達的內(nèi)容…卻似乎有些沒有把主題更深的體現(xiàn)出來--心中的歸宿,天空之鏡。
可能正是因為要表達的太多所以剪輯上不得不有些跳tone,情節(jié)沒有恰好的過渡鋪墊。幸好那首resham phiriri貫徹始終…讓我又無限懷念。
影片結(jié)束后實在很想問導演,如果片子延長半小時或者內(nèi)容上干脆放棄一塊是不是會更讓人感動。
3 ) 使命
有些人生來是有使命的,就像Laia,從西班牙來到貧困的加都,放棄愛情和親情的召喚,聽從心靈的召喚,相信點滴的改變能給貧窮的孩子和家庭帶來變化。You are an outlier! Sharmila知道自己擺脫不了家族和世俗的偏見,當時這個異鄉(xiāng)人可以做到。和小幺一起看這部電影,邊看邊激動的發(fā)現(xiàn)很多去過的地方,特別是那首當?shù)孛窀?,謝謝章童鞋在徒步中教我們唱這首歌。
4 ) 理想主義是否該建立在滿足生存條件的基礎(chǔ)上。
我不太理解這部片子,學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以后,我一直認為理想主義浪漫主義還是要建立在滿足生存條件的基礎(chǔ)上,剛看完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一直是這么認為的,但是后來又在想,從有人類開始,那些有勇氣去創(chuàng)造生活的人也不盡然是完全滿足了生存條件才開始浪漫和理想的,可能生存壓力的痛苦往往也能夠成為最大的驅(qū)策力。這讓我有了新的思路。
片子的剪輯我不太理解,有些情節(jié)交代太過直接和突兀,如此強調(diào)理想的片子在沒有過多醞釀的情況下得出一個結(jié)果會讓人覺得有些草率,比如蕾雅和西迎突然陷入愛情。。。。我不知道是否在悲慘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更加需要用愛來取悅精神還是單純地需要用性來滿足肉體??傊菜圃绞秦毟F地方的人們越是有許多的小孩。也許是因為我在看之前已經(jīng)把它定位為文藝片的緣故??催^后有些不太理解這部片子的定位,朋友跟我說更像紀實的片子,那么里面更多的東西是需要自己去挖掘和體會吧。
也許信念在遇上阻礙的時候會變得更加強大,也許強大的痛苦和強大的愛的力量是相同的。呵呵,這是需要個人自我去體驗的東西。
這部片子也讓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尼泊爾,文化,景色,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傆X得整個調(diào)子很淡,很平和地在敘述一件很難的事情,也許現(xiàn)實就是這樣,讓我想到你關(guān)注什么,什么就會成為你的重點。挺有意思,至少關(guān)鍵時刻都能夠擺脫那揮之不去的困。
5 ) 與眾不同的加德滿都——祝福Laia,也祝福我們的孩子
電影的線索很多也很清晰,但除了西班牙女教師Laia到尼泊爾支教遇到了苦難并克服之這條主線外,其余都沒有很完全地鋪展開來。Laia童年的不幸、男友的離開、不幸被拐做幼妓的學生、女朋友Sharmila的家庭……這些都點到為止,深度略顯不足。
Laia童年的不幸是一個鋪墊,解釋了為什么Laia會如此執(zhí)著于教育。但她為什么會來到尼泊爾教書而非自己的故鄉(xiāng)呢?沒有交代。
男友的離開也略顯得奇怪,男友幫助Laia籌辦學校,一直默默地支持著她的事業(yè),但在Laia的學校走上正軌的時候,卻選擇了與Laia分手,為什么他不能和Laia一起經(jīng)營學校呢?這里導演可能想表達出女權(quán)的視角,Laia的男朋友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非常西化的一面,但卻還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妻子以事業(yè)為重,作為女性來說,如果在事業(yè)和家庭中必須做出選擇,還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幸淪為幼妓的學生最終被警方找到,重新回到了Laia的學校,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她肉體上受到的虐待以及心靈上難以撫平的創(chuàng)傷,這里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用以表現(xiàn)出Laia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和撫慰,但導演恰恰錯失良機,我覺得只用昔日的畫作來打動她還是非常不夠的,或者說,這個“教化”的過程,可以更加飽滿。
Sharmila的家庭是另一個非常能作好文章的角度,如果導演能夠更深入Sharmila的家庭,比如她的丈夫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她與丈夫之間如何交往?她的家庭生活、等級制度等等,加入這些有血有肉的情節(jié),恐怕要比浮光掠影式地掃過尼泊爾平民窟要更富有戲劇性,并且留給觀眾的,可能就不僅僅是對尼泊爾“臟亂差”的印象,會有對生活困境、宗教、積習更深刻的認識。
當?shù)氐拿袼着c風景的表現(xiàn)是亮點,電影中有婚喪禮俗、尼泊爾民歌、佛塔,還有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卜師和醫(yī)師,這些鏡頭對理解尼泊爾很有幫助。
雖然小毛小病不少,但這些旁支細節(jié)以及尼泊爾民俗的加入,無疑使得這部以教育為主題的電影顯得與眾不同,因為在它之前,有太多太多無法逾越的同題材經(jīng)典: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心靈捕手、畢業(yè)生……
回到電影主題的表現(xiàn)。電影有一組呼應,即:電影開頭Sharmila提出的異議:對于吃飯、生存都成問題的人來說,應該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和她最終留給Laia的遺書:教育應該為孩子驅(qū)除黑暗、指引前程。Sharmila對Laia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像她這樣一個擁有中上社會等級的女性,雖然衣食無憂,但少年時期12天的黑暗確是她心底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對于她的孩子不是男孩將為她帶來的苦難,她寧可選擇死亡也沒有勇氣面對,她委屈、無奈,但依舊走投無路。她是傳統(tǒng)觀念的犧牲者,等級制度、男權(quán)社會,這些壓在她身上的重擔給她帶來無邊的黑暗最終導向死亡而非新生。Sharmila對Laia的教育觀念有很大的影響,尼泊爾底層的孩子們,他們需要的東西,比知識更難教授。Laia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溫飽的環(huán)境,教授畫畫讓孩子保持想象力、熱愛生活,讓孩子們在游戲而非作業(yè)中體驗童年的快樂,可能當孩子們長大了,還是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生活,但童年的溫暖足以驅(qū)逐部分生活的重壓和苦難吧。
Laia是孤獨的,但就是那萬分之一的希望,使得她無比勇敢,無所畏懼。祝福她,也祝福我們的孩子。
6 ) 女人的夢想注定只能獨自背負
主線明晰——蕾亞(Laia)(Verónica Fernández Echegui[薇洛妮卡·恩切圭]飾)出于自身童年9年就外出工作深覺教育對貧民而言是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機緣巧合下決心為加德滿都Katmandú的貧民辦學校。女主角初看不覺得,可越看越覺得漂亮。
盡管尼泊爾是世界上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但改變不了貧富分化嚴重的現(xiàn)狀。女主角的女助手/翻譯莎米拉(Sharmila)(Saumyata Bhattarai飾)就來自于富裕階層,她因為支持蕾亞的事業(yè)且婚后一直不育,一直被家人、被社區(qū)嫌棄。一開始蕾亞去到貧民區(qū)時,莎米拉也曾借故在踏入之前便離開,選擇回到社區(qū)盡她那卑微的職責,可是越到后來她越理解蕾亞的夢想,終于她很自然地跟隨蕾亞踏近貧民區(qū),理解這些急需教育的人們,只是這樣的行為已經(jīng)因為她一直生不出兒子而雪上加霜,她的婆婆在聽說這件事后(不用刻意也暗示了在她們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秘密,任何的行為都會迅速變得街知巷聞)禁止她碰觸家里的物品……莎米拉的信仰、階層都與她所受的教育相悖,這也最終導致了她的悲劇。在結(jié)婚五年后,從占卜師那里終于聽到她能在當年懷上男孩,卻在懷孕16周做B超時知道懷的是女孩,即使丈夫不責怪,她依舊一意孤行地選擇墮胎,以至于性命不?!苍S那個女孩初潮時被關(guān)在小黑屋里與世隔絕地待上十來天的習俗在莎米拉的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蕾亞起初來到加德滿都的學校當老師只是出于義工的性質(zhì),她的計劃未得到當局的批準,被校長告知若15天內(nèi)沒找到辦法甚至會被驅(qū)逐出境。無奈的她在期限還剩三天的時候與朋友介紹給她的假結(jié)婚對象西迎(Norbu Tsering Gurung飾)見面了。男人接受了蕾亞對貧民教育的一片熱忱,他甚至什么都不向蕾亞要求,可是他設(shè)想了兩人中有一方喜歡上另一方的情況,蕾亞只能給他冷淡的回答:她只是想能以合法的身份留在加城,別的她無暇顧及。她的回答也為他們的愛情悲劇埋下了伏筆?;楹笏麄冏〉搅艘黄穑喟矡o事,西迎還為蕾亞溫馨地準備晚餐,也一起尋找蕾亞失蹤的學生庫西拉(Kushila)。西迎請蕾亞作為他的妻子一起回藏區(qū)山區(qū)——他貧窮的老家參加他妹妹的婚禮,蕾亞作為報答即答應了。兩人長途跋涉,路途風光令人迷醉,途中經(jīng)過了西迎的天空之境——藏區(qū)的山和天空是他的心靈歸宿,但蕾亞茫然不知她的天空之境在哪里。妹妹的婚禮上,穿著藏民服飾的蕾亞和西迎四目相對,他們相愛了,第一次接吻、交歡。這份愛對于蕾亞而言是一份禮物,使得她實踐為加城當?shù)刎毭窠ㄔ熳约簩W校的夢想變得更順暢。當蕾亞因為不愿用孩子們繳的學費去賄賂官員時,西迎買了許多酒一一造訪各相關(guān)單位的官員,比起蕾亞自己排隊六小時來到窗口前卻被告知辦理窗口應該在樓下時,西迎從早到晚的游說顯然更有效率。學校建起來了,可是沒有遠見的母親們還是不放孩子,而非得讓他們做著搬運泥沙的粗活,莎米拉想了個法子——來上課就有飯吃,此時也有西迎的大力幫助——背回大袋米與其他菜,幫著一起煮和分發(fā)。無法回應的愛終將會有被耗盡的一天:西迎要趕回老家陪伴父親最后的日子,想要蕾亞陪他一起回去,可蕾亞必然得陪在孩子們身邊;蕾亞回西班牙籌集資助資金,西迎也得回老家陪家人,父親的葬禮時他孑然一身(然蕾亞從西班牙歸來加城時他也有迎接);煥然一新的學校建好,蕾亞坐在孩子們中間看著新學校的宣傳片大聲的笑著,西迎只能站在放片室門口遙望著蕾亞的身影;蕾亞終于找回了一直惦記著的庫西拉,為她安排好住宿仍不放心,在背對著她的庫西拉身側(cè)蜷身睡下,這一幕也同樣映在了西迎的眼里。他要一個家,而蕾亞的全部精力已撲在學校上,滿足不了他,這個答案其實他從一開始就知道,他累了也只得選擇離去。
在最初蕾亞當義工的學校里,蕾亞傾聽女孩庫西拉的夢想——當一名像蕾亞一樣的教師,庫西拉還把她的夢想一一畫下并把畫冊送給了蕾亞。某天庫西拉突然不再上學,庫西拉的父親死了,她被無知的母親賣去酒吧(其實就是色情場所),蕾亞一路在莎米拉或是西迎幫助下在貧民區(qū)或是酒吧里找才知道小女孩的悲慘境遇,因此一直惦記著她的下落。影片快入末段,庫西拉被掃黃的警察帶回加城,涉黃的女孩子們已經(jīng)不會再有家人來認領(lǐng),蕾亞把庫西拉帶回了學校,住在女生宿舍。身心俱已受傷的庫西拉不理睬任何人,蕾亞不時地開導庫西拉。莎米拉因人流失敗住院,蕾亞想讓庫西拉做她的助手,庫西拉依然不為所動,直到看見枕頭上躺著那本寫滿她夢想的畫冊。影片的最后,無精打采的蕾亞讀著莎米拉人流前寫給她的信,信里說當初占卜師直說蕾亞是能掌握命運、掌握夢想的強者,只是說錯了莎米拉的結(jié)局。淚流滿面的蕾亞赫然發(fā)現(xiàn)庫西拉坐在草坪上唱起了歌兒,并且吸引著越來越孩子坐在她身旁……
我花大量篇幅寫的這些都只是幫助劇情展開的支線,每一點都值得著墨,但導演伊希婭·博拉茵Icíar Bollaín始終沒有忘記她想要訴說的主線。女性視角特別動人,也讓這樣一個表現(xiàn)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故事顯得可信起來,誠意十足。
加都真的是天堂啊...不過畢竟是女導演作品,意識流強過實質(zhì)內(nèi)容。一星給女主,兩星給加都~
請告訴我她不是娜塔麗波特曼!
太過沉重的片子,有些情節(jié)交代的太快了。
not my type
首先要打倒黑色小屋,之后再來談什么玻璃屋頂吧。我時常反思自己不夠男人的性格,以為戒?。?/p>
貧窮是世界的病,一直痛一直潰爛。當看到薩米拉因墮胎去世時,真是讓我心碎,懷了女孩并不是她的錯,而如果生下來將給她帶來不幸,不得不這么做,以生命為代價。女主像洛普茨,很美,幸虧最后還有唱著歌的Bimala,留了一絲希望?;蛟S被剪掉了很多,看著有些跳。
奮力而美好的艱難險阻的信仰路。
故事有那么一點點凌亂,但依舊很感人。
本以為是西班牙片,誰曾想是西班牙女教師支教尼泊爾的故事。誒~除了自然風光畫面以外,其他畫面距離美好差太遠。不符合我風格!不過順便鞏固了一句西語 bosawer。。三星半
3.5星 西班牙真是出美女呀~可惜太虐了
西班牙影展,興起便去了,結(jié)果票早已售罄,身后的女生退票兩張,我就一人,再后有女生求購一張,都遂了心愿。電影平實或者可以說略顯粗糙,但感情真摯。
總體來說還是悶片,尼泊爾人民說話跟念經(jīng)一樣,尤其是河邊吵架那段,聽久點真心要崩潰的……加上這部其實是紀實性質(zhì)的片,而且導演其實想表達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所以里面包含了很多信息量,太現(xiàn)實了,不想深思……電影還算不錯的了
西班牙影展@MOMA
絕對推薦"黑暗中的孩子們"
突然想起 似乎有一首歌唱過 最美的地方 最壞的情況
作為電影節(jié)的開幕片,沒那么驚艷,算是比較普通的敘事片,無功無過,講講尼泊爾人民的苦難生活,主人公對慈善的堅持,加上這一點風光、那一點習俗的點綴,悲劇中透露著一點點希望,不過以片子前后的字幕說明來看,真相要殘酷很多??傊o人感覺不夠深入,也不夠震撼。
沖著加德滿都去看的,是一西班牙女青年支教尼泊爾的故事,然后愛上一藏族小伙,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抉擇??粗切┖⒆幽切D女覺得又是另一個阿富汗啊……在美麗的佛塔雪山之下,是為生存連掙扎都不能的尼泊爾人民。理想,離他們太遙遠了。。。@2012.6.24 國泰 100
這不是大部分女人,甚至人能去做,并且固執(zhí)堅持的事業(yè),即使如此,依然動人勵志,富有意義——男人總是會在女人最需要的時候,打退堂鼓么,但如果一個女人在失去愛人和知己的情況下,還能在哭過后,守住自己理想的家園,那是值得尊敬的力量!
說實話,剪掉了7分鐘,所以不知所云………………
#我的電影節(jié)# 簡介不靠譜,本來當風光片來放松放松的,結(jié)果風光不夠多,是個傻兮兮的故事。不太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