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的少女時代》:變遷的偶像不變的情懷
葉小凱/文
如同現代的孩子們把李宇春、布蘭妮、lady gaga這樣歌手藝人當成偶像一樣,屬于70、80年代孩子們的偶像就是雷鋒、賴寧、張海迪這樣的社會楷模人物,從樹立典型到大眾制造,偶像的定位具有特定的時代性。時代不同,人的價值觀也不同,但是沒有哪個時代不需要偶像,偶像們都有著極強象征意義,被社會和公眾賦予了物質以外的精神寄托,他們的言行又影響著社會大眾,并對社會大眾的行為準則有著極強的示范作用,特別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偶像存在的意義更為重要。
無論是張海迪還是李宇春,一旦她們作為偶像的地位被樹立起來,她們就無法離開公眾的關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會有人記得并反復提及她們存在的意義。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張海迪曾經是享譽全國的自強不息重大先進典型,她身殘志堅卻不畏艱難用巨大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病痛和困難自學針灸,自學多國語言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并且書寫翻譯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中《輪椅上的夢》就是她當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紅極一時的小說,而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就是根據《輪椅上的夢》改編而成。
雖然張海迪曾經否認《輪椅上的夢》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但是小說中女主人公的的遭遇確實與張海迪極其相似,而到了電影版中更是以張海迪為原型,同樣是面對殘酷的命運,身殘志堅的少女方丹并沒有沮喪和沉淪,她始終用一顆純潔的心去愛著給予她痛苦的生活,雖然影片的基調過于主旋律,但張海迪本人參與劇本的改編甚至友情出演較好的在細節(jié)上保證了角色的真實性。雖然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殘疾少女與殘酷命運對抗的故事,卻并沒有過渡渲染悲悲切切的情緒,影片基調積極向上勵志又鼓舞人心,而鏡頭語言也唯美詩意,少女方凡用極大的毅力迎接并征服一個個命運的考驗,她始終微笑著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信心。
在今天這個時代并不缺少偶像,但卻缺少一種可以代表整個民族精神的偶像,這樣的偶像給予大眾的不是那些無趣的緋聞與花邊消息,他們也不需要有完美精致的相貌也不需要又賺取大把鈔票的能力,更無需穿著明艷的服裝梳著時尚又怪異的發(fā)型光鮮的站在鎂光燈前對大眾說些無關痛癢的言語,在這樣的偶像身上可以存在種種心理或者生理的缺陷,他們甚至也可以痛苦迷惘,但是他們跌倒了一定會站起來,他們不會屈服于命運,他們對生活始終傾注著極大的熱情,在他們的身上散發(fā)著是一股正氣,一種可以鼓舞人心的正氣。在主流偶像娛樂化的年代,我們應該慶幸還有這樣一部表現社會楷模的“偶像片”,誰也不知道《我的少女時代》能喚醒多少如今已經邁入中年的人們的記憶,同時又能成為多少青年少年的記憶,這樣說或許讓人有些唏噓,又叫人不得不反思,在我們這個摻雜混亂的時代,我們究竟需要是是什么樣的偶像,僅僅只是為人們唱唱歌演演習還是以實際行動作為榜樣讓人變的堅強勇敢。
藝術家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國家需要一種精神來支撐,一個民族也需要一股正氣來鼓舞。感謝《我的少女時代》主創(chuàng)者,也感謝張海迪,在商業(yè)大片橫行的物質化的年代里,他們還愿意保持自己的獨立創(chuàng)作性,冷靜的反思這個社會所缺失的一切,讓千千萬萬迷失的人們找回最初的自己。時代在變,偶像的定義與偶像的代表都在改變,但有些情懷是永遠不會被改變,那情懷獨立于現代物質文明,卻遵從于現代精神文明,他們是藝術家們的良知也是觀眾們的良心,同時更是中華民族在發(fā)展與強大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具有這樣精神氣質與人生情懷的偶像不應該屬于過去,他們更應該屬于我們正生活的這個時代。
2 ) 《我的少女時代》:輪椅上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部根據張海迪的小說《輪椅上的夢》改編而來的電影作品,從故事緣起的一開始就保持了其純凈完美、以及真實感濃郁的特色。按照編劇張海迪的話說,“這部電影就是要在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钡拇_,影片主人公——十五歲的小姑娘方丹的生活遭遇以及情感上的茁壯成長,都真真切切地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下生活的人們的理想和追求。在殘酷命運的挑戰(zhàn)面前,堅強的殘疾少女用無比的自信和充斥著影片始終的笑容,將一個完整無缺、陽光燦爛的純美故事帶給觀眾。
據說,電影采用全膠片拍攝,對于一部成本并不算高的非商業(yè)電影,如此做法堪稱大手筆。不過,影片卻在視覺上保證了“第七藝術”原汁原味的美感。更能令主人公方丹的美好笑容在那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更加燦爛迷人。故事所表現的時間從上個世紀的1969年到1973年,跨越整整五年。因此影片要求從布景、化服道、演員表演、人物的精神風貌、到音樂插曲的創(chuàng)作等等都回到那個年代。與此同時,劇本所表現的內容極其豐滿,涉及到一年四季,需要拍攝春、夏、秋、冬里不同的風光。由于跨季節(jié)拍攝,影片的拍攝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是為了盡可能地使影片的真實程度達到最佳,導演和制片人均不惜增加成本和加大工作量,眾主演們亦是全力以赴。
如此一來,影片所呈現出的精美畫面卻在極大地程度上為故事的情感渲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在導演和攝影師流暢自如的掌控下,一幅幅田園美景,一筆筆綠樹黃花,更展現了那個純真年代下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如此壯美,從而襯托出殘疾少女那如同四季美景一樣純凈美好善良的純潔心靈。
戲曲功底深厚的李依曉,雖然在全片中難以給人那種表演純屬的厚重感,其間很容易令觀眾感受到舞臺表演的氣息。但就是如此有張力的發(fā)揮,更能讓人感受到此年輕演員的工作態(tài)度和敬業(yè)之情。事實上,李依曉雖年紀尚輕卻已經主演了有16部電視作品之多,如《北方有佳人》、《狙擊手》、《母親心》、《圣堂風云》等,并曾在第十五屆上海電視節(jié)中獲得最具潛力女演員提名獎。在本片中李依曉是第一次在電影中擔綱女主角。由于包括她在內的主要角色都很年輕,對過去父輩們的生活已然缺少了解。要讓他們演父輩們年輕時的生活,適當的培訓和了解是必要的。因此,在拍攝開始之前,李依曉等年輕主演們已然話費了很長的時間,深入地“體驗生活”,體會角色。最終到拍攝時,李依曉的不懈努力以及張海迪的言傳身教,讓方丹這個角色真真切切地展現在大銀幕之上,感動不少觀眾的同時,張海迪也為之動容,夸贊李依曉的用情真摯,和拍攝時的全力以赴。
另外,影片中幾位飾演農村娃的小演員讓人們眼前一亮,堪稱為影片的故事走向和情感積累起到了無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3 ) 《我的少女時代》:生命不朽
半個月之前,我在大連市和平廣場奧納影城觀看了由馮振志擔任導演,李依曉、王毅(曾在電視劇《潛伏》中扮演廖三民)、史磊等主演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這是一部去年就已經上映的影片,由著名作家張海迪擔任編劇,根據自身經歷和所著《輪椅上的夢》改編,講述了主人公方丹小時候突發(fā)疾病而癱瘓,在困境中走出迷茫、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奮斗故事。
相信對于我們90后一代的群體中,能記得張海迪是誰已不在多數,更不用說尚處學齡的孩子們,對張海迪這個名字可謂相當陌生。不過,對于60后、70后,甚至很多80后來說,張海迪就是年輕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時代偶像,她那頑強、拼搏、永不放棄、“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品質和精神,確實深深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被大家親切地稱作“海迪姐姐”。我還記得,海迪癱瘓后沒上過一天學,但是卻通過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并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海迪在父母下放農村期間自學針灸,還積極為鄉(xiāng)親們免費治療;海迪還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翻譯《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外文作品,并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了《輪椅上的夢》、《生命的追問》等文學作品。
但是,這些關于張海迪的介紹,卻并沒有給我?guī)硖嗟挠|動,只是覺得海迪很厲害,很了不起。然而,當我觀看《我的少女時代》的時候,我真正感受到了海迪作為一名殘疾人所經歷的他人所無法想象的痛苦和困難,因此對海迪產生了由衷的敬佩。
作為海迪的化身的主人公方丹,童年本來是無憂無慮的,很喜歡像男孩子一樣快樂地奔跑。可是,一次突然的摔倒,方丹被查出患上重病,經歷了好幾次大手術,卻再也無法站起來。癱瘓后的方丹不能像小伙伴那樣進入學校讀書,可她表現出對知識的強烈的渴望,她選擇在床上自學。但是,現實的殘酷卻讓方丹迷茫和絕望:拿床邊的桌子上的一本書竟是如此的艱難,導致她從床上翻落掉地,費了半天勁才勉強支撐著起來;臥病在床,行動不便,不得不把床弄亂、弄張,她感覺到自己成了父母的累贅;文革降臨,父母被抓走后,停電停水,無人照料,她對趕來的黎江哭訴:“我身上很臟,我想要水龍頭,我想洗澡,我想離開這個絕望的地方......”
由于文革原因,方丹隨父母來到了陶莊,一個靜謐、淳樸的村莊。在那里,她認識了五星、三梆子、小金來等可愛的孩子,她成為了孩子們敬佩的大姐姐和好老師,她看到小金來是個啞巴、村里的醫(yī)療條件又不夠好,于是開始自學針灸,為全村的鄉(xiāng)親們免費看病。漸漸地,她感受到了鄉(xiāng)親們對她的關心和信任,她養(yǎng)成了樂觀和堅毅的性格,她每天看醫(yī)學書都要看到很晚,她昔日的絕望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她的內心只有一個信念——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把愛的力量傳遞到每個角落。在此期間,由于對黎江的思念,方丹褥瘡加重,臥病不起、小金來的母親見治療效果不明顯,一度不讓方丹為小金來治療,還有天氣的惡劣,她好幾次在行醫(yī)途中摔倒,從坡上翻了下去......這些困難,卻摧毀不了方丹的意志與精神,因為她熱愛這里的土地,熱愛這里的鄉(xiāng)親們,熱愛生命的春天。
從方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優(yōu)良的品質:首先,永不放棄、自強不息;其次,關心、投身社會實踐,努力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有一個品質,是我最佩服方丹的,就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正因為她內心深處有對生命和生活的無限熱愛,才會選擇好好地活下去,樂觀地去面對生活中的苦難與挫折,在困境中學會堅強,學會堅持,學會做人;正因為她內心深處有對生命和生活的無限熱愛,她對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還有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有了更深的體會;正因為她內心深處有對生命和生活的無限熱愛,她努力成為父母的好女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把這份愛回報給所有關心她、幫助她的人,傳遞給所有需要她幫助的人,正如方丹寫給黎江的信中所言,“假如我們心中有一顆星星,不僅要讓它給自己帶來光明,還要把它舉出窗外,照亮黑夜,照亮他人?!?br>
也許你會說,像方丹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墒怯袥]有想過,如果我們再身邊找不到像方丹這樣的人,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成為具有方丹那樣品質的人呢——面對困難,選擇樂觀迎接而不是消極逃避;面對考驗,選擇勇往直前而不是退縮停滯;面對責任,選擇主動承擔而不是推卸冷漠。黎江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死,但是活著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活著。”生命是美好的,是怒放的,同樣是不朽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方丹那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并把這份熱愛傾注于事業(yè)和社會實踐中去,無論從事各行各業(yè),都會演繹出生命最燦爛的色彩,最壯麗的尊嚴。
當然,《我的少女時代》確實是一部好電影,不過也存在著不足:由于《我的少女時代》是小成本電影,在劇情的銜接上有點粗糙;許寧這個角色對于整部電影而言純屬多余,最后也沒有交代黎江選擇跟方丹還是跟許寧在一起;部分演員在表演上不夠自然,感覺是在背臺詞。不過,這些問題也許并不算什么,因為這是一部帶給觀眾巨大心靈震撼的電影,而且本應該得到更多的人的支持和關注。
說說演員。先說小演員吧,五星、三梆子和小金來,堪稱影片中塑造的最為成功和出彩的角色,看得出小演員們很用功,吃了不少苦,特別是小金來,給人印象特別深刻,謝謝你們。還有方丹的扮演者李依曉。第一次看李依曉的作品,是在電視劇《搶灘大上?!?,后來又在電視劇《家風》、《甜蜜蜜》等電視劇看到了她的表演。雖然是學習京劇表演出身,但是她在影視劇中的表現,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努力著。方丹這個角色對于李依曉而言,可以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不僅因為要扮演一個癱瘓的殘疾人,還因為方丹所處的時代讓作為青年演員的她感到不小的難度。但是我要說,一個品德高尚的好演員能夠演好一個壞人,但是一個壞人絕對不可能演好一個好人。正因為李依曉也是一位善良、熱愛生活的人,她能夠走進方丹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把方丹高尚的品質和真摯的感情展現出來,體現了李依曉精湛的演技。
看完《我的少女時代》不久,我去了李依曉的新浪微博,看到“從此停止微博、博客了。朋友們,今后我們電視里見了”的微博,感到很心痛??吹竭@條微博下的評論,多食惋惜之情,猜測依曉怎么了。在寫這篇日志的時候,我又去李依曉的新浪微博看看,得知依曉回來了,最新發(fā)表的一條微博的日期為2012年5月26日。不知道依曉為什么發(fā)布聲明退出微博,卻又為什么選擇回到微博,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一個好演員,是舍不得他(她)的觀眾的,而依曉就是這樣的人,一名好演員。
加油,依曉,你是最棒的。
海迪在2004年接受《華商晨報》記者采訪時說過,她常常被自己感動——“其實每個人都曾經被自己感動過,這是戰(zhàn)勝自己之后的驕傲。原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經過努力和堅持做到了,我就會被自己感動。同時這種感動也會給我新的勇氣,去戰(zhàn)勝更大的困難?!痹凇段业纳倥畷r代》首映式上,海迪還說:別看我坐得很輕松,其實是在用胳膊來支撐整個身體,但我要你們看我做得很直,很挺拔。
這就是不朽的生命,向上,向前,向未來。
4 ) 保守年輕的心
雖然我早已過了少女的時代,但是這部電影仍然讓我回憶起自己當年時候的一些依稀的模樣,這部片子的結尾我哭的稀里嘩啦,不是為了那個早已遠去的初戀,而是為了曾經那個年輕的自己。年輕的自己太過于美好,難過的時候可以哭的歇斯底里,開心的時候又可以沒心沒肺的大笑。喜歡那個充滿活力的自己,喜歡那個擁有夢想的自己,喜歡那個永遠充滿希望的自己。少女時代帶給我的思索是讓我思考自己當下的生活,考量自己的成長變化,窺探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生活雖然很現實,但是有些東西仍然不能丟了,那些最簡簡單單的東西,那顆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心,那顆永遠追求愛與美好的心,那顆為了夢想依然愿意努力的心,那顆時刻準備出發(fā),時刻準備迎接美好的心,那顆鮮活跳動、年輕有力的心,它一旦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5 ) 《我的少女時代》:找回八零年代中國電影純美氣質
文:趙豬
其實很多如今的電影觀眾,在一面痛斥中國電影的不思進取,另一方面又大肆追捧好萊塢高科技電影的同時,他們顯然并不知道,如今的中國電影已經在市場化的進程中迷失了方向,逐漸喪失了曾經的格調和氣質。假如追溯到電影最初誕生的上世紀初葉,中國電影(當時主要指的是上海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曾經占有重要的地位,與歐洲,美國電影業(yè)幾完全可以相庭抗禮。更重要的是,曾經的中國電影,以帶有濃重中國文學留白、精致的純美氣質,涌現出許多世界級的大師和優(yōu)秀作品,也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世界上許多鼎鼎大名的電影人。
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崛起之時,中國電影市場上也涌現過許多唯美、純凈的優(yōu)秀電影。只是可惜的是,到了三十年之后,人心的浮躁加上整體電影市場環(huán)境的趨利化,八零年代中國電影那種純美的氣質已經基本上都被驕奢淫靡的假大空風氣掩蓋了。這是中國電影最大的不幸。
《我的少女時代》,根據張海迪女士生平事跡改編,由馮振志執(zhí)導的影片近日在全國范圍上映。這部電影或許很難在票房市場上造成什么巨大的影響,但是其回復八零年代中國電影純美風范的做法,卻無疑是一股清新的涼風,或許更能為當下浮躁的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我的少女時代》故事并不復雜,基本上取材自張海迪女士自傳體小說《輪椅上的夢》,講述了一位自幼高位截癱的少女“方舟”在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卻依然不放棄自己,堅持自學成才,助人助己。全片的結構簡單有序,節(jié)奏情緒也并不濃烈,甚至并沒有刻意強調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也沒有控訴傷痛,只是淡淡的,用詩化的鏡頭語言,詮釋著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少女,如何追尋著自己的夢想。
影片還有一個最大的可取之處,在突出主人公的同時,用一批質樸農村少年的形象,烘托出她的清新,也反映出中國老百姓的淳樸和善良。并且?guī)讉€少年演員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把兒童片的樂趣也融入到影片當中,算是做出了一個不錯的混搭示范。
整體而言,可以說《我的少女時代》是一部通篇頌揚真善美,同時又散發(fā)出積極、樂觀態(tài)度的好電影。但是更深遠一層的意義來說,回歸傳統(tǒng),也就是八零年代中國電影標準的唯美派敘事手法,是《我的少女時代》一片對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做出最為積極的示范。盡管或許影片沖突不夠激烈,結構敘事稍嫌緩慢,或許不容易吸引浮躁的電影觀眾。但是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必然會有更多的觀眾開始意識到,電影市場的多樣化,找到真正屬于中國電影獨特風格的重要性。回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6 ) 《我的少女時代》:追憶過往的時光,希望與美好相伴
張海迪,1955年生于濟南,中國著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1970年又隨父母下放至山東聊城莘縣,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習,并學習針灸,在當地行醫(yī)。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張海迪作為一代人的楷模,在80年代成為了公眾性的人物,她的行為和她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中國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互聯網時代和21世紀,我們還需要張海迪這種刻苦鉆研和任勞任怨的精神么?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當然需要,因為這種精神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不同的拼搏和奮斗精神,即使環(huán)境不同了,但每一個人都很難輕易達到成功,張海迪在逆境中求得發(fā)展,這種堅韌的精神值得新時期的中國青年人學習。
這部電影在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基礎上進行了二度創(chuàng)作。影片中,在“文革”開始之后,張海迪的父母便遭到批判,后來張海迪隨同父母被下放到邊遠農村,在那種條件極為惡劣情況下,生存下去都是問題,何況對未來還有什么憧憬?但張海迪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樂觀的人往往不會看到事情壞的一面,至少他們能夠在糟糕透頂的環(huán)境中尋找樂趣。即使環(huán)境再苦再難,張海迪依然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求索。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說的確實沒錯,張海迪就是用豐富的書本知識和生動的社會實踐,逐步成長為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
在影片主人公方丹身上,表現的不僅有個人的奮斗,而且有80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和追求,這應該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海迪希望拍這部電影,把時光拉回到那個年代,給那個理想的時代留下一個重重的印記。因此影片要求從布景、化服道、演員表演、人物的精神風貌、到音樂插曲的創(chuàng)作等等都回到那個年代。
張海迪的人生成功當然不具備復制性,因為她的成功,是到了極為困苦的條件下不斷激發(fā)出來的成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果張海迪身體健康并且還成長在一個優(yōu)越的環(huán)境當中,她或許沒有達到今天的成功。這就好像是孔子、管仲這樣的歷史名人,他們都是經歷過千辛萬苦才獲得了成功,孔子還更甚一些,他的學說到了漢朝才確定了至高的地位,這一點他是看不到的。張海迪身體殘疾,而且還有被跟隨下放到農村去,這樣的艱難環(huán)境當中,人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就是自怨自艾自生自滅,要么就是奮起學習期待扭轉,很顯然,張海迪選擇了后者,所以她成功了。要想成功,環(huán)境要惡劣的徹底,否則不會激發(fā)人的潛力,人生有時就需要這樣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氣。
情節(jié)感人至深 音樂同樣震撼人心 由張海迪寫的旁白和主題歌提升了影片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藝術品質 與整部電影形成美麗抒情的格調 方丹明朗又傷感的微笑 黎江執(zhí)著深情的目光 還有鄉(xiāng)村孩子的古道熱腸 讓整部影片催人淚下 給人留下無盡的回憶 意境仿佛是生命的河流穿過綠色的森林 綿延而深長 是一部好的影片
立意不錯,但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還有待提高。。。
標準的學校放映電影,比較勵志。電影太依賴原型的個人魅力,如果從純粹的電影角度評價,那只能說我覺得不夠好。張海迪很堅強,要是我癱瘓了,可能余生只會想著怎么結束生命。我覺得現在的孩子,看一看這種電影沒有錯。把張海迪當偶像,總比學一些無下限的網紅好。原著我沒看過,打算有空看一看。
每一句臺詞前都有一個名字,每一個名字你都傷不起,我尊重張海迪,但她過于消費自己也過于矯情,而整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滲透著她酣暢淋漓的矯情,包括女演員那夸張做作的表演直讓人冷顫不斷。
電影里很多畫面在我看來是很美好的,個人很喜歡更多的展現大自然,男女主的好學很勵志,整部劇價值觀是很明確的。
還是有點生拉硬湊的感覺
這是多少年前的導演手法了呀。。。
蕩滌心靈的好電影。當代的人真的缺少海迪這樣的精神偶像。浮躁空虛的生活里,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荒廢青春嗎,愿今晚感動的淚水銘刻下這些反思。依曉和一眾孩子們都演得非常好,讓人仿佛是真實的時光重現。
看得我天淚滾滾~
補標在我家鄉(xiāng)取的景
演得最好的果然是狗
完完全全地猜透了劇情卻依然被連貫的故事感動到不行。第二個視角的回憶讓劇情變得非常流暢!
用的電影兌換券,賣票的告訴我只能看這個= =。女主很純,很勵志,只是為什么我國好多勵志片都講殘疾人自強不息啊的。
少女的a片也好吧 總之我很喜歡 有笑有淚跟我們的青春一樣 我很努力愛過你 謝謝你 謝謝在我的青春里遇見過你
他們說這片很好看,青春又文藝,什么“日久生情,狗又生狗”我怎么沒看到啊???王大陸是哪個?沒看出來?。??
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看的首映,張越和崔永元主持,當然還有張海迪。還是很感動,比豆瓣的評論要好。
感動三次 cry
說一無是處都侮辱了一無是處這個詞……
太差 女主角看搞笑!
只有風光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