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窗臺的下一站不是地面 ——寫在賈宏聲自殺一周年 文/碎歲
因為對賈宏聲的評價并沒有那么高,所以他自殺時我沒發(fā)言。一年過去,我覺得可以發(fā)表下自己的看法了。 賈宏聲自殺了。2010年7月5日。對于這樣的一個人,他只是應驗了大家的預感而已。相信他的父母、朋友,及之前所有看過《昨天》并為之感慨的觀眾,許多人有過這樣的不詳感想:賈宏聲肯定會自殺! 賈宏聲值得尊重,但遺憾的是他并沒有留下特別值得欣賞的作品。如果有,那只能是《昨天》,那是他與世界最深入的一次溝通,是他生命最勇敢的挑戰(zhàn)與最輝煌的釋放。但《昨天》的主創(chuàng),終究是張楊,在演出時,他并未完成對自我的超越。不想說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作品,他未達到那種高度。 賈宏聲之所以值得紀念和考察,是因為他的死凸顯了許多理想青年的潰敗,而他的弱點也代表了許多人的弱點,他的悲劇不是一個人的悲劇。 首先要認清的是:這是一場悲劇,但禍首絕不是理想,賈宏聲是作為社會的犧牲品死掉的,但并不是理想主義的犧牲品。如果沒有理想的支撐,那他很可能早早被吸毒廢掉。相反,在他踐行理想的過程中,他曾嘗到了生命的真實果實,理想帶給他的豪邁、快樂與光榮。 其次要認清的是:這場的悲劇的雙重原因。一是社會原因,一是個人原因。我們應該承認他的人格缺失(先天嬌貴,后天嬌慣,一方面圈子墮落風氣熏染,一方面自我放縱造就的缺失),在他要和世俗死磕之前,他身上已經(jīng)沾染了太多世俗的思想,太多世俗的劣習(如他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姿態(tài),他在失去撒嬌資格年紀的強行撒嬌,他對農(nóng)民和底層人的鄙夷等),他的死磕沒有從反省自我做起,故不免夾帶雜質,而方向也必然有一定盲目性,除了社會原因,這些也同樣注定了這次死磕勝算極微。 這樣的一個人:純潔、善良、幽閉、極端、有英俊的臉孔和高傲的眼神,卻又透出些冷漠和空洞;憤世嫉俗、固執(zhí)己見,有可觀前景卻自我放逐,身陷囹圄反決不妥協(xié);他傷害著自己,不惜透支意志,他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偶爾夾裹著蜜;他被送進精神病院卻變得愈加清醒,他沖出精神病院卻最終從樓上躍下……他較典型地體現(xiàn)了理想在市儈中的突圍失敗,由青春熱血的驅動和自然精神的召喚,他試圖在稀薄的沼澤建筑家園,卻因為自身的孱弱被反噬。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么很多觀眾看過《昨天》會有不祥的預感?因為大家所看到的是一個脆弱、狹隘、甚至有點自私的文藝青年、文藝理想主義者,直到最后,賈宏聲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孩子的特征是要,不是給,由于責任感的缺失,他關于搖滾的抱負只助長了他的自傲,卻沒有使他變得成熟。他的死磕充滿了混亂和盲目,他的自身問題幾乎不可救藥,而社會問題(惡劣環(huán)境)更是積重難返,所以結局已定:混亂和盲目必將尖銳集中地爆發(fā)——通過毀滅這種不是解決辦法的辦法。 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嚴重問題,于是在那篇日記中他寫道:我問他我為什么在這呢?他說這是對你的懲罰,因為你身上惡的東西太多了,必須把這些惡的東西清理出去,你才能徹底干凈。我問他我干凈了嗎?——但青春已經(jīng)無情地流走了,巨大的挫敗感還是將他推到了窗臺上。 “你以為年輕是好事嗎?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薄飦喛说木渥颖浦嘶厥撞豢盎厥?,化凍中的沼澤,總會有人淪陷太深。 賈宏聲留給了我們什么?堅守理想,否則你將是“毫無目的的奔走的傻屄”;戰(zhàn)略反擊,像列儂一樣,與這個拜金、技術崇拜、違背自然、非正義與奴性互生的社會斗爭到底。 此外則是一條教訓:死磕世俗,拒絕平庸,就從反省自己開始,鏟除自己的魔障,豐滿自己的羽翼?!獙σ粋€自認理想未泯的青年來說,這條教訓更為重要。 不要養(yǎng)成借口依賴癥。你是在與現(xiàn)實捉對廝殺,而不是比賽辯論,在你死我活的關口,是沒有道理(更不用說借口)可講的。個人問題是由于社會問題造成的,從發(fā)生學找原因確是如此,但過了十八歲,你就再沒權利把一切責任推卸給它,讓它成為改造自己的擋箭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不僅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還能解決問題,人是可以自我教育自我升級的。善良和理想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一個健全、智慧、強大的自我,才能保證死磕不會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在尚未坐果之時望秋先零。 至少,理想不能成為一種對生活的要挾,更不能成為在親人和朋友面前擁有特權的理由。 最后,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輕生。如果你在生活中無法排解自己的痛苦,最后一種方法,請試著到網(wǎng)上求助,傾訴、控告、發(fā)泄、報復,大量地發(fā),四處地發(fā),留下你的聯(lián)系方式。 窗臺的下一站不是地面,請再相信這個世界一次。
有的人注定被這個世界記??;有的人活過,又不留痕跡得離開。
____ 寫于4月1日,大家都在紀念那個在人們記憶中活了16年的張國榮。而我卻要用文字紀念一下《昨天》的賈宏聲。
昨天,看完了賈宏聲的《昨天》,這是一部關于賈宏聲的個人傳記電影。賈宏聲是個比我父親小兩歲的搖滾青年。我爸是87年畢業(yè)的,而賈宏聲是在89年。我父親畢業(yè)后,和母親結婚,工作,生命的軌跡被踏踏實實的印刻在了他的命理之中。而,賈宏聲中戲畢業(yè)之后,接戲,拍戲,情困。之后,吸毒。在他三十歲的時候,選擇再次戒毒重生。在他生命的第42個年頭跳樓自殺。他曾和周迅談過戀愛,拍過很多已經(jīng)被時代遺忘的戲,而她周圍的同學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如同我的父親一樣,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中流砥柱。
賈宏聲通過電影把自己的形象,有血有肉的展示在了銀幕上。這是一部自傳痕跡很重的私人電影,賈宏聲通過這部電影把自己扒開了給大家看,至死方休。所以,當這部電影夾雜著那個時代的特有氣氛洶涌向我襲來時。我仿佛看到了對這個時代略顯笨拙,保持質疑的自己。賈宏聲在電影里面即自由,又勇敢,同時將自己的敏感及傷痕統(tǒng)統(tǒng)暴露在銀幕上。看著銀幕上聽著嬰兒哭泣,選擇在三十歲,與世界正式和解的賈宏聲;我會禁不住的想要抱抱他,同時也想再次擁抱自己。
在賈宏聲42歲的一天,他從自家樓上輕輕一躍,跳了下來。樓下納涼的父親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之后媒體紛紛前來采訪,都在問這樣兩個問題,誰是賈宏聲?以及他為什么自殺?
他自殺的原因被各種揣測。有人說,因為無疾而終的愛情;有人說,他不像自己的同學,不管怎么掙扎都火不起來;還有人說,他是神經(jīng)病,因為吸毒把腦子吸壞了。
賈宏聲是誰?
賈宏聲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是個演員,熱愛搖滾樂,愛列儂和羅伯特。福蘭特,曾經(jīng)想成為一個有名的演員,也想組建一支偉大的樂隊。他是個理想主義,同時又有著無可救藥的孤獨感,話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時,賈宏聲什么都不是!你就是一個人!你愛吃面條、雞蛋,愛穿時髦的衣服,可以給影迷簽名,也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時候還可以求人!
你就是一個人。時光如斯,說起少年,每個人都曾有過;只不過時間久了,很多人都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少年時的模樣,活到最后,不過為人罷了。
變成普通人的過程,很多人會掙扎,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賈宏聲掙扎了一輩子,到底是跟什么東西在抗衡,他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很多人看完《昨天》會覺得賈宏聲很頹,而我覺得,比起很多普通人,他更像是活過。因為,他在不斷的抗爭,保持著不妥協(xié)的狀態(tài)。他的父親已經(jīng)活了人生大半,悠然自得,沒有掙扎、痛苦以及自我較勁,庸俗而安全。
那么,誰是賈宏聲?
他會在自家墻的臥室上張貼出租車司機的海報,床頭那面墻張貼約翰列儂的海報。
他討厭肥皂,那塊看起來臟臟的土里土氣肥皂,他不允許自己的父母使用它。
他總是吐槽自己的父母,嫌他們穿衣土氣,說話土氣。
他讓自己的父親替自己買磁帶,父親多問的話,他就會很生氣,以至于讓父親通過偷偷的用素描來買兒子想要的beatles音樂。
朋友們這么評價他,說他很偏執(zhí),有時候練琴能一句話也不說小。
還有的時候,又是非常難溝通,所以朋友們一個個離他而去。
他暴力起來也是犯病到不行,砸電視不說,他甚至打自己的父親。
作為他的家人,會感受到無時無刻的恨以及害怕。
他如此惡劣。很難說是因為他生性如此,還是因為戒毒痛苦所致。
他太孤獨了。是那種深陷其中,甚至自我陶醉式的孤獨。演什么都很用力,特別是模仿出租車司機的他,模仿一個人生無意義的孤獨患者。
一個廢物,一個邊緣人,一個哲學家,一個世界的孤兒,一個喜歡做無意義事情的人,不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嗎?
寫到這的時候,越寫越冷。因為自己不就在想這些東西么。在大家都在tmd看極好的電視劇的年代,在人人tmd低頭玩手機的年代,在tmd抖音頭條被刷飛的年代。在tmd智障小奶狗在電視上各種賣萌的年代。
我們是視覺動物,手機奴隸。
孤獨感,無力感,無意義,在哪個年代都是一樣的。
賈宏聲必死。
消解孤獨的方式是,
他喜歡拎著兩瓶啤酒去天橋底下躺著,冷不丁的會念出let it be 歌詞的中文譯版。
當我身陷黑暗的時空,它站在我的前面,為我指引方向,順其自然;所有傷心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將會有一個答案,順其自然;即使他們將要分離,他們仍有機會看到一個答案,順其自然;陰云密布的夜空,依舊有光明,它照耀我指導明天,順其自然。
看過往人群忙忙碌碌,他會大罵沙波一。
他喜歡反復聽一盤磁帶,愛音樂愛到一定程度后,他打算自己組建樂隊。
他聲稱自己是列儂的兒子,在音樂中他總是能找到慰藉。他房間放的歌曲,總是那個年代的搖滾樂。
他有時候還會跑到公園回音墻散步,一遍遍的念自己的名字,一遍遍的問自己,我是誰?
我是誰?是一個哲學問題嗎?如果這個時代的人,連我是誰都弄不明白的話,那誰會幫你弄明白呢?專家?小說家?父母?你的領導?朋友嗎?
他會淋一場大雨,然后走到干。
面對未知的命運,挫折,戒毒的幻覺,他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抗爭著。
直到他看到了那條自由也無法換走的龍。它始終盯著他。
他開始反思自己是誰?
最后得到的結果是,自己誰也不是,自己只是個人,只是個人。
這一切都太讓人心疼了。
認清現(xiàn)實之后,認清自己的平凡。
為什么要記住他?
因為,這個世界上,絕對有一類人。他的一輩子很有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寫什么都不成功的作家、詩人。
畫什么都沒人理財?shù)漠嫾摇?/p>
唱什么別人都不懂的歌者。
整天只知道曬太陽的哲學家。
創(chuàng)業(yè)n次都無法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家。
整天沉浸在二次元的宅男宅女們。
整天想要組建樂隊都無法成立的樂迷們。
整天想要當導演卻從來沒拍過電影的影迷們。
街上的乞丐們,
上班清閑至極的喝茶看報的老大爺們。
十二點加班還要被女友逼著送鑰匙男朋友們。
起來很早的清潔工們,早攤餐主們。
他們有的是理想主義者,他們有的過得很平凡。他們的共同點是,過了大半輩子,他們都是最普通的人。
你沒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相嗎?每個人終歸平凡。
但是桀驁不馴到死的那種平凡,不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所以,賈宏聲應該被記住。
?????>c?
這篇影評花了近三個小時去寫。
真的很認真,因為看到了自己,再加上愚人節(jié)大家都在紀念哥哥的時候,我覺得賈宏聲也應該被紀念一下。
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吸毒前,他是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演員的。
牛仔褲這一幕也很有趣
走到干,無意義,然后找到一些意義
烏托邦,和朋友一起的幸福
父母不易,也是要被記住的。
不做文藝青年的父母
精神病院,我就是個病人啊
不多說了,這個鏡頭
嬰兒的第一聲啼哭,他是有悲憫的意思在里面的。這個世界啊,又注定多了個世界的孤兒。
有的人演著演著就忘了,有的人還依然堅持著那份孤獨感。
1、他沒裝B也沒裝酷,他就是個人2、順其自然3、最后他聽到嬰兒哭聲的笑聲有種過來人面對新生生命的悲憫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現(xiàn)在發(fā)福成那樣~哎~不靈了~人生要把握好自己呀~再看看她的同學鞏俐`再看看她以前的女朋友周迅吧~
我又一次夢見了那條龍,他盤在屋頂上,兩只眼睛死死的盯著我,他問我你是誰?我說我是賈宏聲,他說賈宏聲又是誰?我說賈宏聲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是個演員,熱愛搖滾樂,愛列儂和羅伯特普蘭特,曾經(jīng)想成為個名偉大的演員,也想組建一支偉大的樂隊。他說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個人,你愛吃面條,雞蛋,愛
一個有理想沒方向,與現(xiàn)實死磕卻顯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裝逼???,他只是一個人,一個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決父子間的沖突和矛盾。電影結尾并不是結局,一出徹底沒有出路的悲劇,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結局,賈宏聲是一個令人尊重的理想主義者。
這電影一開始看得我很慌,因為看到了許多自己的影子,偏執(zhí)、極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處也是這樣的,雖然當時我很痛苦,但這也不是我如此對待他們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當初在安定住院的時候也是和這很像,不過條件有好很多,但是遠沒有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無數(shù)次充滿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滿希望,重新開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敗了,好在我有在慢慢變好,而賈宏聲卻永遠的離開了。
雖然賈宏聲確實讓人感覺很裝,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樣。這電影還是挺讓人心酸的。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買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試試 能行 這不是行了嗎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賈宏聲的死是必然的。絕對的人格獨立造成個性的孤獨,從而表現(xiàn)的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有點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導演卻沒著重描寫主角的精神世界。這挺失敗的。還有結局也不夠好。主角不應該對世界妥協(xié)的,他應該死在精神病院里。
確實是張楊最牛逼的片子,偽紀錄片、話劇與電影的形式交織,讓人物原型觸碰不堪回首的曾經(jīng),分不清哪些是真實哪些是表演。永遠忘不了那場戲:賈宏聲叩問生活的意義,然后打了父親兩個耳光——鏡頭拉遠,燈光亮起,舞臺出現(xiàn),人生如戲。這是一個不可思議、劇力萬鈞的場面調度,成為我私影史的重要時刻。
人言錢難掙屎難吃,可錢再難掙,也是相對最容易得到的,而賈宏聲想要的,偏是這世上最難強求的東西:自由、信任、被理解?!鹤蛱臁怀扇艘淮笈说膶徝篮退伎夹枨?,卻毀了賈宏聲,這電影撕開的傷口,看電影的人可以躲,賈宏聲躲不掉
電影式話劇,或者話劇式電影,雖然有些矯情,形式還是挺特別的。
不做文藝青年。不嫁文藝青年。不生文藝青年。
當耳機里響起第一個音符的一瞬間,我看見了世界上最藍的一片天,很純潔很殘忍,清凈的一下子讓我崩潰了。那一刻起我感覺我是列儂的兒子。這一段反復看了十多遍
“昨天才知道。海子的媽媽,還會每天堅持讀海子的詩,試著一點點的去理解他?!?/p>
【SAME展映】膠片版。由賈宏聲與父母朋友親自扮演自己,以電影和話劇的形式重現(xiàn)真實的生活,非常先鋒。電影布景與話劇舞臺的切換,帶領觀眾由影院座椅抽離到劇場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讓我想到《囚》。再次思考醫(yī)生對精神病人的決定權。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是傳記音樂片,是先鋒實驗片,是擺拍紀錄片……就絕對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該有困惑 就該渾渾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著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個正常人。這部片不該有這樣給人以希望的結局。我恨這結局
依窩看就是中國式父母和中國式低情商兒子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節(jié),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讓又不會隱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實比賈宏聲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護自己以及對別人保有尊重。
不要做文藝青年的父母
名叫賈宏聲的青年想追求一種純粹的文藝,卻在無意義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樂是虛偽而短暫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頹唐而無意義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還不知何為終極解脫,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虛無又如何。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親無力的哀慟令人落淚。
賈宏聲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墜樓身亡,時年43歲。這才是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