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這個超級泥巴大爛片(非影評)
今天狀態(tài)不好,本來決心早睡的,但是被這個大爛片意外擊中了。
教訓,以后睡前三小時不要接觸任何可能激蕩大腦觸動心靈的人類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準,銳利,光滑的時代,我被這一坨小小粘土感動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寫不出一篇評論,我甚至說不出自己為何感動。
這個爛片看的我好累好累。從馬克思的發(fā)條鑰匙狀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獨眼貓,蝸牛,鸚鵡,蒼蠅,瑪麗額頭的胎記,長命的雞,鄰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內(nèi)心有障礙的孤獨生靈,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隨信的瑪麗與馬克思之間每一份彼此遙寄的名目繽紛的巧克力美食,送給瑪麗的全套諾布利特玩偶。。。每一個小道具,每一個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小物,都因著泥巴而鮮活生動幽默可愛,我想看清它們每一個,我的目光試圖化作相機鏡頭一般將所有細節(jié)捕獲存儲,無奈時間太快,畫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細節(jié)中,我當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馬克思老頭帽子上的小紅纓,人物偶爾伸出的舌頭,流出的鮮血,成年后瑪麗的發(fā)卡。。。
可是它卻如此豐富多彩,它幾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關乎成長的,心靈的,情感的,家庭的,鄰里的,社會的,那么寬廣細膩溫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長,長到足以陪伴瑪麗成人,甚至為人母,長到馬克思安詳?shù)乃廊?。?!?br>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關注以上種種,耳朵還得兼顧從始至終的敘述者,那個生動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語,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樸實純粹幽默溫厚。特別是瑪麗和馬克思彼此間的每一封長信,伴隨著畫外音的朗讀是一幅幅活起來的幽默畫面。伴隨著畫面的是如出一轍的泥巴味的語言。
按理說,泥巴最不擅長表現(xiàn)的可能就是液體了。但是當眼淚從瑪麗或是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來時,我的心也隨之蕩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寫到這里吧,對于這個1小時28分29秒的爛泥作品我還能說什么吶,我只是不能想像這么一個關乎終生友誼折射人類心靈的溫馨段子,如果是換做閃亮的明星扮演光鮮的實景拍攝,將會是怎樣的平淡乏味??!
稍微抄錄一段馬克思寫給瑪麗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覺醒來會忘記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這個不完美的可愛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團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個電影夢幻。
2 ) I was Max once
因為不想成為可恥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斷地在尋找朋友。我就是這樣,常常為這個過程感到無限的疲憊。其實,往往是那些安靜的孤獨的晚上,對著鍵盤的時刻,才讓我感到無比的自在。如果說我是Max的話,我寧愿就這樣在某個清晨悄悄的死去而不打擾到曾經(jīng)讓我學會微笑的朋友。
其實,從Max寫給Mary的第一封信開始我就不斷地流眼淚??吹剿诖蜃謾C前面認真的敲打的每一個字,那些單調(diào)而寂靜的場景是多么的熟悉。大部分時間,我就是這樣度過,或者說,即使有很多人在身邊,我也常常會有一種很安靜的感覺,似乎只能聽到那些聲音的頻率而已。我仿佛看到我自己,丑陋,肥胖,懶惰,懦弱,卻渴望美好,勇敢與堅強。而同時Max又是那樣的可愛,他會發(fā)明屬于自己的詞confuzzled,他會給市長寫信,他的內(nèi)心深處有著多么可愛而頑皮的一面啊。但是同時,他不斷的在數(shù)有幾根煙頭。我一直覺得,當有一天你覺得生活不再精彩的時候,就會開始計算身邊的一切,就如同睡不著數(shù)羊一樣,這只是一種讓自己堅持下去的辦法。那些一個人寂寞的夜晚,如果是日久天長的話,一定會吞沒心中的信念。
我想我之所以像Max一樣也如此的焦慮與厭煩多半是出于對于自己的失望。我們都曾經(jīng)因為自己的小智慧而得意洋洋。但當我走過青少年時代,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變得好看,也沒有很有錢之后,我并非自愿但是毫無選擇的接受了“我并不完美”的這個事實。我無法跟任何一個人很自然的在生活中談起這些事情,因為這些心底的痛苦似乎并不適合作為日常交談的內(nèi)容。我每天都如此深刻地感受著自己的不完美,卻無能為力。我發(fā)現(xiàn)原來我可以成為任何樣子,卻不可能成為我所期待的那樣子。就像Max所說的那樣,when i was young, I want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似乎如果有一天我真地對自己徹底失望了,我也會開始和Max一樣過上單調(diào)的生活,因為如果無法成為最完美的樣子,其他的一切都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了。如果我不能像Max一樣遇到Mary,我寧愿一個人靜靜地在某個清晨離開。也許人生不過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在孤獨中可恥的人
Max的最后一封信
Dear Mary,
Please find enclosed my entire Noblet collection as a sign that I forgive you.
When I received your book, the emotions inside my brain felt like they were in a tumble dryer, smashing into each other. The hurt felt like when I accidentally stapled my lips together.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 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 even the me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 my warts and all, 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 however, 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am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at everyone's lives are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 like mine, have cracks, 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s. You are my only friend.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這是第二早有看了一遍之后寫下的補充,Max即使中了頭獎,也還是那個在別人眼中貧窮的人,因為他不是貪婪的人,所以即使擁有了再多的財富,他還是那個只需要巧克力和noblet的人。但是Max臨死的時候,身邊并沒有巧克力,他所有的noblet都送給了那個曾經(jīng)傷害過他的朋友。他微笑,看著那些遠方飛來的一封一封的信件,手里拿著的不是巧克力,而是Mary最愛的食物,[Hopefully, one day, our sidewalk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只是沒想到原來交匯點卻是路的盡頭。
我想到了所有悲傷的事情,卻感覺很溫暖。
3 ) 當孤獨的我遇到神經(jīng)質(zhì)的你
一個半小時的動畫,基本沒有對白。
大部分的時間是打字機的“噠噠”聲,鄉(xiāng)間小鎮(zhèn)的嘈雜聲,城市的喧鬧聲,旁白聲??墒鞘澜缭诂旣惡婉R克思之間,通過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條緊密的聲帶。那樣溫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負負得正。兩個靈魂,一個孤獨,一個神經(jīng)質(zhì)。一個渴求愛情,一個封閉自我。兩個殘缺的世界,一個來自破碎的童年,一個來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們拼接在一起才完滿?
瑪麗是我們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無助。但是充滿勇氣,給她一個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溫暖的信件。
而馬克思則是自卑至上強大的自我保護傘,帶著消極和神經(jīng)質(zhì),用封閉來免受傷害。
終于這兩種情感碰撞升華了,所有的冰冷煙消云散,原來,每個人都有尋求愛情的權利,原來愛是可以給與,可以傳遞的。
我想正如動畫描述的那樣,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裂縫,每個人的道路上都有煙頭,垃圾,香蕉皮,很難說那些瑕疵是來自于生活的本質(zhì)還是我們深藏的內(nèi)心世界。
好吧,曾經(jīng)有那么一個時刻,我們將孤獨緊緊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極對抗人情冷暖,世間百態(tài)?,旣愂チ藧廴?,甚至漸漸披上母親的陰影。馬克思狂暴消極,用內(nèi)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靈魂。
當然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寫照。我們曾經(jīng)忘記了在千里之外,還有彼此的相依為命。
但所有的陰霾會過去,當彼此靜下心來,會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不可原諒,所有糾結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內(nèi)心的對抗,所有消極的出口也不過是對現(xiàn)實的逃離。
終于面對了生活,馬克思選擇了原諒,瑪麗選擇了走出房門,她看到了寬恕,看到了克服恐懼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瑪麗來到紐約。但是馬克思卻永遠的離開。也許就如同他所說:有朝一日,我們的道路會相交在一起,我們會共同分享一罐煉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夢想實現(xiàn)了,瑪麗握緊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馬克思的鏡子上貼著自己第一封自畫像,桌子上還有送給馬克思的眼淚,她看到天花板上貼著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張照片。
那一刻我的淚水噴薄而出,這一定是最美的結局,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馬克思說過的話: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y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我唯一的遺憾是馬克思作為無神論者,他將永遠上不了天堂,而瑪麗有一天會成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許道路交織的前方會是更永恒的分離嗎?
而我真的希望這個故事還有以后。。。
真的好喜歡溫柔的馬克思。
4 ) 不再孤獨
2009年,在電影界,動畫片頗為生猛,這一可以將一家老少一網(wǎng)打盡的形式引得各家電影公司紛紛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這部《瑪麗與馬克思》,這部在我看來很成人的動畫,那份懷舊感,那份質(zhì)樸感,那份溫情感,那份孤獨感都迅猛的將我擊中,在這個寒冬感到一絲溫暖。
哪怕在無數(shù)關心我們精神世界的部門拼命掃黃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還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瑪麗與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從氛圍到精神內(nèi)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讓如今越寫Email,遣詞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們?nèi)绾卫斫馐謱懙泥]件帶來的那種感覺,那種構思時的絞盡腦汁;書寫時的謹小慎微;那種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時日思夜盼。這是一部很不陽光的動畫,陰郁的氛圍,壓抑的人生,被粘土這種在如今的動畫技術下顯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現(xiàn)的那么動人?,旣惡⑼瘯r稚氣的聲音與她苦悶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對比,她有著少女常有的公主夢,有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個孤獨的家庭中,這些注定只是夢。是的,她有父親,也有母親,但是她依然孤獨,她的父親是孤獨的,一個人做著機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顯得索然無味。她的母親是孤獨的,一個人酗酒無度,脾氣古怪,直到最后死去。兩個人,父親的無趣和母親的猙獰都從兩個極端表現(xiàn)著生活壓抑的一面,讓人窒息,讓人絕望,一家三口人就這樣組成一個都感到孤獨的“家庭”。
而馬克思的孤獨則似乎與生俱來,與年幼的瑪麗不同,他以飽經(jīng)滄桑的語調(diào)敘述著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在一種無人知曉的氛圍中度過,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個角落長大,生活就是一個反饋系統(tǒng),你越感到孤獨,就越是會以孤獨的姿態(tài)對待生活,進而陷入更深的孤獨,馬克思成了一個宅男,似乎已經(jīng)可以看到他將這樣死在家中的某個角落。所以,當生活在澳大利亞的瑪麗和生活在美國的馬克思,因為瑪麗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嘗試而成為筆友時,兩個人的孤獨終于有了出口。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獨的瑪麗必然的想要尋找一份依靠,孤獨的馬克思必然要回應這樣的呼喚。影片讓我很有感觸的橋段就是,馬克思在給瑪麗回信時不斷的“PS......,PPS......,PPPS......”,而手書一封信件確實有這樣神奇的感受,仿佛那個遠處的人就與你隔著信紙,如同隔著窗戶般的接近,你的筆就是你的嘴,書寫你對她的傾訴,傾訴你孤獨中壓抑太久的溝通渴望。所以,寫完一封信就如結束一段對話,馬克思要不斷的寫,不斷的說,唯恐結束這段書寫,結束這段對話,重新回到那份孤獨。然而,這畢竟已經(jīng)是有了期盼的孤獨,瑪麗和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給了彼此生活的動力和好運,瑪麗終于鼓起勇氣走出生活的陰影,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哪怕兩人曾經(jīng)鬧出誤會,哪怕瑪麗曾經(jīng)抑郁,哪怕馬克思曾經(jīng)迷失,但是這份可以讓瑪麗放棄前程的友誼,甚至愛足以消散兩人的任何摩擦。這樣的交織友誼和愛的感情就通過一封封手寫的書信維持,顯得不可思議,又顯得理所當然。
說起來,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也就離現(xiàn)在不過三十來年,但是這個故事給我的確是一種古典的感動。我們的時代發(fā)展走的越來越快,時代的符號更迭也越來越快,那種郵遞員時代書信來往,巧克力和煉乳這樣小禮品的彼此贈送,那種等待和驚喜的感覺或許已經(jīng)很難再見。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類電子郵件數(shù)十封,還有不少垃圾郵件,郵件寫的越來越“精煉”,下筆越來越隨意,因為來往只是幾秒鐘,隨時可以再發(fā)一封解釋上一封的錯誤,更何況IM之類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更是隨時可以互通。我不想過度懷舊的大嘆如今的溝通方式如何糟糕,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浪漫與溫馨,QQ來往中照樣可以有無數(shù)愛的故事。但是,瑪麗和馬克思的故事打動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懷下更表現(xiàn)出一種到今天我們?nèi)杂械目释覀兌荚羞^孤獨的時刻,也不時感到生活的郁悶,乃至絕望,在終日內(nèi)心的自言自語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個知心的朋友能與我們溝通。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遠在天邊,依然帶來遠方的溫暖;他不必富足,煉乳和巧克力,依然表達彼此的關懷;他不必美麗,可能臃腫呆滯,依然帶有愛的情意。
當瑪麗終于來到紐約,來到馬克思家中時,本片最令人五味雜陳的時刻到了,他靜靜的長眠,留下瑪麗哀傷的坐在一旁抬頭卻望見馬克思收藏的兩人往來的書信,瑪麗笑了,我也笑了,這算是悲傷的結尾嗎?或許是吧,他們最終沒有相視而笑,共敘友情;或許不是,馬克思沒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帶著瑪麗帶給他的友誼的溫暖,度過了那么多年,最終安然的躺在沙發(fā)上去世。想想在十幾年前的一天,瑪麗偶書的一封信到達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從此改變,一份愛就此伴隨兩人一生,看著最后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都面帶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瑪麗來到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嗎?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5 ) 世界上每個角落里的人(與本片無關)
沒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幾乎所有人都在花費大量時間努力成為somebody else。
一個別的什么人。一個標準的人。
因此你得學會憎恨自己,焦慮感冉冉而生,每日三省吾身,免得成為壞孩子或變態(tài)
因為我們心中的somebody else——那幾乎是唯一的正確的選擇,光明的大道,照亮航程的燈塔。
要么你就是有病的,如果你不符合所謂“健康”的癥候,那你就是有病的。
崎嶇小道可夠你受的。如果不夠富裕也不好看,天生反應慢,那可真夠受的。所以從小就得擔心自己的衣服扣子,頭發(fā),提問時的語速,走路的姿勢,甚至包括喜歡的飯菜,鐘愛的顏色……
不然你就被邊緣化了,被放逐于世界的每個角落里,由于不正常失去了交往的機會和能力,膽戰(zhàn)心驚,每天憎恨自己,毫無安全感,畫地為牢。
不想這樣,你就得隱藏起來,像個正常人那樣有追求,保持健康臉色和談吐,出門的時候穿上別人喜歡的衣服,掛上別人喜歡的微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保持警惕,不肯泄露自己,以免顯得像個精神病。
脆弱的人。
霍尼寫了《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她論述了神經(jīng)癥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性,只不過有的人壓抑得深,藏的好。有的人則被翻騰出來了,被命名了,環(huán)境加自己,內(nèi)外合力,風火互動,就成真了。問題是:怎樣才算個正常人?
無解的問題。
love your self,說得太輕松。但是這個是心靈雞湯,常常沒病幻想出病,再沒藥幻想出藥來治。
世界上每個角落中的人,少數(shù)族裔,罪犯后代,自閉癥患者,磕巴,強迫癥,憂郁癥,窮人,癮君子……
如果世界都允許他們愛他們自己。那what a wonderful world!
換句話說,他們,或我們想愛自己,也沒人攔著。只是刀鋒是難以逾越的。心結難解。
因此也許我們需要個朋友,幫我們在關鍵時刻揮起斧頭,砍斷韁繩。
6 ) 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
《瑪麗和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過制作最樸實的動畫電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幀拍攝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現(xiàn)在電影中已經(jīng)十分少見。但這部沒有炫目的視覺特效、沒有英雄主義渲染、也沒有大規(guī)模的宣傳造勢的偏獨立電影所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卻多過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這部電影或許會略感沉悶,但不要緊,請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靜氣的看下去吧,這部電影足夠緩慢的擰干你的心臟,直切你神經(jīng)末梢以為被隱藏的完好的瘡疤,良藥總是苦口,如果說《飛屋環(huán)游記》是一部脫俗的成人童話,這部電影就是剖析我們精神世界的手術刀。
馬克思最后說:“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y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么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這段對白我反反復復的重復看了很多遍,幾乎已經(jīng)背過。
電影的開始如同《天使愛美麗》一樣介紹了兩個人的概況,色調(diào)一明一暗,故事便順著這兩抹色彩發(fā)展開來。兩個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一個生活在墨爾本一個生活在美國,卻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了通信,他們很相似,愛吃巧克力,喜歡noble動畫,都住在城市孤獨的角落,極度缺愛,都沒有什么朋友,鮮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們古怪難以接觸,瑪麗因額頭的胎記而生性自卑,馬克思患有精神病終日與虛構的朋友和金魚相伴??缭搅说赜蚓窒拊谔摂M世界的相遇讓他們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們不停的通過信件傾訴著自己對于社會、愛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斷的向?qū)Ψ浇榻B自己的喜好和經(jīng)歷,訴說著自己平時無法說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摯的友誼就這樣的升溫,等對方的信成了兩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傾斜寒冷的世界里兩個人“擁抱”在了一起,成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誠的依靠。馬克思的經(jīng)歷要豐富一些,畢竟已經(jīng)44歲了,所以當瑪麗提到一些敏感詞的時候,馬克思就如同被擊碎一般,嘴巴像被訂書器釘上一般說不出話,“你有被戲弄過么?”,“你有過愛么?做過愛么?”,這一句句帶著天真的疑問像刀子一般把隱藏在馬克思記憶深處的痛苦挖了出來,讓馬克思焦慮的同時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對自己,他仿佛在瑪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動。而在馬克思的心像被放進洗衣機被絞爛的時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觸動呢,瑪麗的疑問你能解答么?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脫下你的西裝,是否也有幾道傷疤?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為堅固的堡壘,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純真才能令其轟然倒塌。年幼的瑪麗暗戀鄰居,渴望愛情,渴望“做愛”,但卻一次次被愛所傷,她對馬克思說“我知道愛情讓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嘗試了,我想愛情并不是為我而準備的”,她的一生充滿了變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愛人,最后險些連馬克思這個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馬克思還是原諒了他,因為馬克思堅信他沒有選錯這個朋友,他也只有這么一個朋友,而就在瑪麗幾乎對生活絕望的時刻,也正是這個老朋友的原諒,讓她重新站了起來,原來這匆匆而過的20年,兩個人的友誼早已被打磨的堅不可摧,這甚至勝過了瑪麗所擁有的愛情甚至親情。
影片最后的鏡頭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瑪麗終于鼓足了勇氣去找馬克思,可進屋才發(fā)現(xiàn)馬克思已經(jīng)安詳?shù)淖谏嘲l(fā)上離開了這喧囂的塵世。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來辨識表情的小冊子,看來他已經(jīng)做好迎接這位老朋友的準備了。馬克思在房間的屋頂上貼滿了來自瑪麗這么多年以來的信件,他們工整并且完好無損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時間從面前靜靜走過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機也永遠的成為了他們友誼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陽光下。此時瑪麗看著這一切,淚流滿面。我想在兩個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過程中,他們早已明白什么是愛,并且實踐的比一般人更加偉大,更刻骨銘心。
我們一生都在探討友情的價值,有些人說友情是最持久不變的,有些人說友情是脆弱不堪的,愛情友情親情總是作為選擇題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其實在相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話是說“你是怎樣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樣的”,你必須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開心扉,才能換取到別人的信任和認同,這也許有些冒險,但這也是這場生活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就像這場電影里,瑪麗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頭是什么人,卻把最真實的自己交了出來,于是,她得到了對方等同的對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誼?,F(xiàn)代人都具有極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在選擇朋友的過程中,許多人也總是在追求所謂的完美,總是會給自己設定許多所謂的擇友標準,不輕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長也會時常站出來說“誰誰誰不是好孩子,別跟他一塊玩兒”,這些都是病態(tài)的想法,像一堵墻阻礙了心和心的通道,“這種刺猬,連誰曾待我好,都會帶來傷勢”。我們交朋友不是貪圖一時享樂,也不是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謂的“平等”,我們需要的是最內(nèi)心的交流和溝通,我們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樂卻在你失去一切時棄你而不顧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錯的時候給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時候為你擋刀、在你最迷茫的時候陪你走過一條長街,不說話卻能完全明瞭你內(nèi)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不會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7 ) 感人至深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
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y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么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這里,淚流滿面。
劇本精彩,寓意生動,這部電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瑪麗還是馬克思?還是兩者皆有?
影片的最后,馬克思就這樣靜靜離去了,悲傷萬分,滿墻的信件讓我瞬間淚崩,這個故事較會我們要更愛自己,哪怕是自己的缺失和不完美。
兩個互相慰籍的筆友,故事的最后真實的殘忍,這就是人生吧!
8 )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今年最后一篇評論,給我今年最愛的《瑪麗和馬克思》。
一
我覺得每個人的各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一部標簽式的電影,也許很多年之后翻過來看的時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確是當時的的狀態(tài),等哪天想回憶什么的時候,就找出來看看,讓電影里的演員上演自己的回憶。人生就好像一個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難看,有些印著世界名牌,價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幾張塑料薄膜,這是天生所有的,改變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張,放什么樣的電影,那就是取決于后天的獲取和擁有了。然后貼上標簽,列個目錄,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瑪麗和馬克思》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收集的,因為每個人都曾孤獨過。
瑪麗和馬克思天生就沒有一個好的碟包,尤其是瑪麗還被難看的胎記所困擾,本來就普通,還多了一塊污點,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點。因為天生而無法改變,瑪麗從就開始了自己的孤獨生活。本來就已經(jīng)因為天生條件而被孤立卻不去改變,寧愿沉淪其中,被更多的人孤立,讓自己局促在狹小的空間,越來越走不出去。其實瑪麗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不去喜歡自己,那她根本就沒有資格去贏得別人的愛,她怨天尤人,從不考慮自己本身的問題并不是那點虛榮心,走不出去的是自己該去交涉的心,把全部東西悶在自己內(nèi)心,不去跟別人說又說別人不理解,沒有人天生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那種感應力,從一開始真的可以稱為是錯誤,而后將錯就錯,然后一錯再錯。
壓抑在心中的東西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交流的人,更沒想到的是那個人也是這樣的孤獨,甚至比自己更孤獨,自己好歹起碼有個目標,而地球另一邊的人連個目標都沒有,兩顆孤獨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個共同測磁場,可以相互傾訴苦衷,可謂同病相憐,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一個,沒想到還有孤獨的人,孤獨的人該與孤獨的人在一起,然后我們因為有了對方就不孤獨了。
瑪麗可以問很多的問題,因為這個人是無防備的,他們沒見過,除了幾個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們只是遙遠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遠的望遠鏡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單,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單是什么樣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種孤單的滋味,因為你也曾感受過,所以當我說起,你就能夠分擔,我也就真的可以傾訴了。因為人的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觸摸,她想的太多事情也只能想,她也許不是天生悲觀,但放在她包里的第一部電影已經(jīng)是上半部的《丑小鴨》,又如何走出去,她一直希望能改變,不是不能,是不敢。自卑是她潛意識里給自己的第一定位,總覺得自己不如眼前能見到的人,也不敢去表達什么。真的很可悲,明明可以表達,卻不敢去表達,不敢邁出第一步,就好像瑪麗的那個鄰居,對外界無限的害怕,而所有的恐懼其實都是自己的編造。瑪麗也一樣,面對這自己喜歡的人,說不出口。她們對未知的事情表現(xiàn)的都太悲觀,想到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合適到一定能成功,但就是一直沒等到。
而親愛的馬克思,他的孤獨已經(jīng)無可救藥,瑪麗只是不敢與人交流,而馬克思已經(jīng)是恐懼的狀態(tài),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規(guī)律,好像輸入電腦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個方式進行下來就是一次失敗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了,因為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碟包一樣,每個人的人生程式也一樣不同,不能強加于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不能是他認為的就一定要全部去做,不能讓地球整天圍繞著馬克思來轉。可馬克思堅信自己是對的,一種很偏執(zhí)的倔強是他能一直生存的習慣,直到已經(jīng)轉變?yōu)樾愿?,馬克思也終究成了孤獨的,孤獨到只能去幻想一個朋友,獨自面對著它說話。他碟包里一直有這么一部戲,幻想一個人存在,好像《閃靈》,卻其實是部獨角戲。
可其實每個人都會孤獨,只能說馬克思是瑪麗無防備的對象而已。而他們孤獨的又是這樣相似,他們都愛吃巧克力,他們都沒有朋友,他們曾被人欺負,他們愛同樣的卡通片……從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經(jīng)可以成為是他們,因為他們是同類,命運終于開始轉變,其實這樣說不對,更應該說是命運終于可以按照他們希望的路線開始發(fā)展了。
誰脫了衣服身上還沒有幾道傷疤,瑪麗和馬克思的來信一直穿插在電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讀,那是瑪麗的未知和馬克思的解讀,瑪麗和馬克思兩個人的兩段人生,加起來就好像一個孤獨的人一樣,瑪麗看到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馬克思。但也因為有馬克思在,瑪麗沒有成為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也就是說她終于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而這一切真的可以歸功于素未謀面的馬克思。
瑪麗有個問題是,你小時候被人欺負過么?馬克思聽完立馬又陷入焦慮狀態(tài),碟包被打開,不停的被翻,找出一部電影,立馬就在腦海里上演。幾十年后的馬克思再去想小時候的事情的時候已經(jīng)懂得如何解決,撕開自己的傷疤,然后跟別人說怎么療傷。他是瑪麗的朋友,他應該讓自己的朋友不去重復自己的路,即使不是錯的路,可也不是什么好的路,尤其是瑪麗是多么渴望能走到那條路上。馬克思說雖然我不喜歡謊言,但在那種情況下,是管用的,因為得到了想要的,瑪麗開心的笑了,她手指上的心情戒指也變成了紅色,馬克思說別擔心不笑的問題,我嘴上不笑不代表我心里不笑,而瑪麗終于嘴上笑了,心里也笑了,而代表瑪麗心情的戒指,也一直亮起了紅色。
二
我覺得人生就像一張心電圖,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著,而成了平線之后,就代表死亡了。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過于平靜的人生,是沒有生趣的。經(jīng)過了一次頂峰之后,肯定會下落。誰都希望有了朋友的兩個人都變好,可命運也總會開幾次不懷好意的玩笑。
不過也都是有所獲得,他們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進一些別的電影,瑪麗與心愛之人牽手走進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開心,開始專攻于學習,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實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學術著作,成了暢銷書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記,更重要的是她在母親的葬禮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連天生的胎記都可以改變,還有什么無法改變的?
有些事情其實本沒有那么壞,也就是因為看到了一些兆頭,所以才會越想越壞,當然反之的話會越來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寧愿相信的是壞的,卻不會去相信好的,認為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扔掉了戒指也終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鎖,可以真正的開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傳遞出來的東西。
而馬克思實現(xiàn)了自己三個愿望中的兩個,面對著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的時候,我會發(fā)笑的想這些東西會過期,但反過來想,所有的東西都過期,就像金城武那句保鮮紙也會過期,感情在時間面前總會顯得脆弱。就不想過期的事情了,馬克思能擁有這些想要的東西,應該就是可以說是幸福的人。
而只剩下的最后的一個愿望只能和瑪麗有關了。
在高潮之后,就開始傷感。瑪麗和馬克思一起又傷感了起來,甚至更糟,他們回到了孤獨的狀態(tài),他們突然又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對方。友情在電影里面被無限次的放大出來,什么都可以拋棄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這看起來有點可笑的。不過在瑪麗和馬克思兩人看來,那不僅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東西。若換成這樣來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拋棄了。在孤獨中生活了很久的兩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則馬克思也不可能當作自己的愿望。
每個人都是一個紙杯,放在地上,而當有線穿過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是單單的一個杯,他們就是一個最原始的電話,因為有了聯(lián)系,所以才可以交流,因為交流而成為朋友,聯(lián)系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被子就會越來越重要,甚至都可以成為總機。而若只有一個杯子放在地上的時候,我們也只能說這是一個杯具了。
以及,當杯子的線斷掉之后,就又成為杯具了。
瑪麗的整個生活被徹底打翻,她像母親一樣醉生夢死,也許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個生活沒有了追求的時候,就會引出來。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毀從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機的M按鍵的時候,等于掰掉了從前的幸福。她是這樣的依賴在馬克思的生活里,他們的朋友關系在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鐵”的印證。而逼走了丈夫,更是把生活打回了原型。丈夫去新西蘭搞斷背山之前,留下的話,我愛你,但更愛他。她是比失去還更多了一些失去,她讓幸福在眼前溜走。逼走了丈夫找另一個女人也好,甚至自己已經(jīng)都不如一個男人給他的幸福讓他開心。當然啊,若做另一種解讀,丈夫本身就喜歡男人但卻跟她在一起的話,那一樣是可悲,反正結局只有一個瑪麗再次孤獨了。
馬克思還執(zhí)著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經(jīng)成為習慣,如同他依舊憤恨扔煙頭這件事。他的活了幾十年的性格,要改變很難??涩旣愐舱娴恼紦?jù)了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這么多年若他所說向她知無不言,瑪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時候缺不了M鍵一樣,他已經(jīng)離不開瑪麗。
在瑪麗那里他實現(xiàn)了三個愿望,他有屬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給予。就好像戀人分手之后,難過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樣會難過。這么多年來,他們依舊沒有見,關于瑪麗所有的形象都是來自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湊。好像瑪麗給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過自己的想象把這些泥塑成一個人,可那個人可能并不是瑪麗。
想的越好,可能跟現(xiàn)實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飛的越高,同樣摔的就越疼。
他始終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當他想象的朋友從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個另一個朋友那就是瑪麗。
當現(xiàn)實終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進行的時候,他就真的恐慌了。所以,馬克思也開始又一次的孤獨。
當瑪麗給馬克思發(fā)來I'M SORRY的時候,即使馬克思想打個YOU ARE WELCOME回應,缺了M鍵,也打不出來了。再者,瑪麗的形象已經(jīng)被馬克思撕毀,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這一刻都已經(jīng)沒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謊言,同樣的字跡,就算換成I'M SORRY,也可能是同樣的謊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時,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在現(xiàn)代的生活里面,我們大多的人都在對著電腦聊天,習慣了這樣的方式,經(jīng)常會說哈哈,呵呵,但打字的人真的笑了么?這個哈哈或者呵呵是開心還是尷尬還是無言以對,未知的事情太多,眼睛好像被蒙住了一樣。曾有人做過調(diào)查,一般打哈哈的人很少有人在笑,大多是習慣性的打上。
就更不要說馬克思,一個嘴上不笑,不代表心里不笑的人。
在他遇到乞丐,聽到乞丐說SORRY,從乞丐的眼里看到真正的SORRY的時候,馬克思一直都是在要求別人做自己想要的那個人,想象的那個人。
自閉的馬克思,原諒自己,也原諒了瑪麗。
可瑪麗沒有原諒自己,她的原諒依然需要馬克思來給予。她沉溺在過去之中無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復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終于消耗的沒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時候,她也無法面對不知道是什么樣子的未來,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該失去的,失去到周圍沒有一個人可以留在身邊,爸爸,媽媽,丈夫,以及馬克思,所有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電影里的人好像一個瞬間都離開了。她比從前更加的孤獨。
但命運其實又是很有意思的,從前有個人與她同樣不敢面對生活,后來她出來了而那個人依舊,而當她又回去了,那個人卻走出來了。電影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孤獨,但也時時刻刻讓一些美好存在著。生活總需要面對才能繼續(xù),而繼續(xù)發(fā)展才會更加的美好,躲避永遠只能是消耗時光,而白白的消耗只是左看日出日落,活著跟死了又有什么區(qū)別呢?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瑪麗再收到馬克思的來信的時候,振作了起來,這是大家都想看的結局。馬克思把自己所有的NOBLET也送給了瑪麗,說作為原諒你的信號。當瑪麗的SORRY讓馬克思無法去相信的時候,他找到了一個證明。而當他也想證明自己真的原諒了她的時候,他拿出了證明。因為馬克思懂得瑪麗,他知道這需要一個證明。就好像原諒一個人也用不著永遠說YOU ARE WELCOME,也可以說NOTHING SERIOUS。生活給了人很多的路可以走,不一定偏執(zhí)的走那樣一條,馬克思轉過了自己偏執(zhí)的彎子,雖然他不知道這一封信重要的足夠拯救她朋友的一生,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這一刻他挽救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朋友,還有他自己的夢想。
原諒自己,瑪麗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朋友的夢想破滅,因為你很重要,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因為你是我線另一端的杯子,因為是“我們”,因為你我才有自己。
馬克思最后送出了自己的所有NOBLET,可能是因為瑪麗的所有NOBLET都是自己做的偽造品,但可能更因為馬克思已經(jīng)不再想象NOBLET中的生活,他羨慕NOBLET里所有人紀律分明的生活,他覺得那是最和諧??赡遣皇乾F(xiàn)實的生活,現(xiàn)實是另外一個他不想的樣子,卻偏偏去強求,最后只能活在自己捏造的和諧社會。真正的人生不是他眼中的動畫片,太多的期待可能只是空想,是不能實現(xiàn)的。放棄那些本來就不可能的事情,讓自己過的更實在而開心,世界那么大,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但人卻要改變自己的孤獨,讓自己快樂起來才是關鍵。馬克思列了三個目標,那三個目標能實現(xiàn)他就開心,所以馬克思最終追求的還是開心的生活,抱歉在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因為自己同樣也不完美。
三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y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么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為別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天生就帶著出來,天生就是一個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那些缺點最好不存在,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有些可能會改變,也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也會消失,一切并沒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生活里更多的缺點需要別人的填補,每個人都像一塊拼圖,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適的人填補別人或者別人填補自己,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別人去做一些什么。最開心的是因為你進入了我的生命,填補了我的空缺,也許還會漏風,但至少有那么一個人在,它不是空虛的。
而這之前,LOVE YOURSELF FIRST。
電影整體顏色一直是冷色,中間只有兩點是紅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爾變紅,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馬克思頭上的紅色線球,若俺戒指的說明書來說,紅色是代表開心的,所以瑪麗給馬克思送去的就是開心,而馬克思一直都戴在頭上,也因為有了瑪麗,自己也很滿足。
最后瑪麗見到了馬克思,也沒見到馬克思,雖然見到了真正的人,但馬克思也依舊還是那個心中的馬克思,那個信中的馬克思。馬克思最后仰著頭,死在自己的家中。
這是最好的結局,也許若是馬克思還會醒著,那才是真的是把夢給叫醒,一切都會打破,打回了現(xiàn)實的原型,甚至可能都無法面對,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從前的恐慌之中。
電影在中間有個伏筆,馬克思說他會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瑪麗揚起頭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掉了出來,整個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跡,所有的信都貼在上面。直到馬克思閉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個的世界都是她。因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在離去的時候,他終于不是孤獨的。
四
此刻我就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噼里啪啦的打著字,我的周圍甚至都不像馬克思,起碼還有只魚,還有只貓??晌艺娴暮軕c幸,我的杯子連著很多的線。我可以隨時的扯上其中一根,我就不是孤獨的。
看完電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他唱著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PS:
《梵高先生》唱完之后,電腦又跳到了一首《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而馬克思離開了瑪麗,從此誰跟瑪麗說話?
PPS:
祝大家新年快樂。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拍電影是不是和做愛一樣 只有技術做不出感情
所以說,一般讓人哭得那么慘的片子大半都是自傳體??吹揭欢褂训亩淘u“我們?yōu)槭裁葱枰?D?”說得真好,我們已經(jīng)有這么優(yōu)秀的2D動畫了。這是09年最讓我感動的動畫電影
重溫。馬克思在原諒瑪麗的同時,也原諒了自己。每個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孤獨是孤獨的,又怎么會有共鳴呢?
太感人了,這才是真實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馬克思,但是一直沒有運氣遇到像瑪麗般的朋友。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薦給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嗎?
上帝賜給我們親人,感謝上帝讓我們選擇友人。孤單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兩個被生活和苦難折磨的人,終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時隔N年,瑪麗打開馬克思房門的剎那,似乎一切已經(jīng)確信。他們從自己的岔路上錯過了,用一輩子的時間證明了友情,卻如同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錯過。永遠地錯過。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伯納德醫(yī)生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全部。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個人認為影片比《飛屋環(huán)游記》要出色
年輕時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網(wǎng)友(筆友)的最高境界。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每個人都不完美,每個人的人生也總是不完美的,這不是一部迪斯尼電影,所以不會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動畫深刻到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歡的,其實自己也會有那么一時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慮又孤獨又低落,倒霉的事兒有時也發(fā)生,所以有點懂有點感動.
兩個孤獨而絕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療的效果?!多l(xiāng)村牧師日記》提出過一個問題:“人能不能給予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也許人很多時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別人則是幻想的催化劑。不必因此而絕望,可以這樣說:人心中本來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種不穩(wěn)定的表現(xiàn)形式。
只有宇宙和人類的寂寞是永恒的
傷心電影,好電影。結尾告訴我們,網(wǎng)友見面要早。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愛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這個世界。
瑪麗也在想念馬克思。她沒忘記他聞起來有甘草和舊書的氣味,曾點亮過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卻不再想攢錢去看他了。
我們?yōu)槭裁葱枰?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