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歌曲。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那時候的電影,不光片子好看,歌曲也是詞曲都經(jīng)典。
王新剛和張瑜這一老一少的搭配很默契,演技都很精湛。服裝也是很精美,有韻味。
蔡鍔將軍是有名的愛國將領(lǐng),他的壯舉決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和輝煌的歷史,這一切都跟他的審時度勢,一腔熱血的強勢性格有關(guān)。
而和小鳳仙的愛情,則表現(xiàn)出了將軍鐵漢柔情,內(nèi)心柔軟的一面。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的一面。
而小鳳仙雖為青樓女子,卻深明大義,不懼風(fēng)險幫助蔡鍔將軍實現(xiàn)民族大義,一樣的可歌可泣!
2022年6月25日第一次組織中國近代史系列電影沙龍,從熒幕上學(xué)習(xí)和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史,選擇的第一部電影是《知音》。
一、故事背景
《知音》是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歷史傳奇故事片,由華而實編劇,謝鐵驪、陳懷皚、巴鴻執(zhí)導(dǎo),王心剛、張瑜、英若誠主演。影片描寫了民國初年,護國儒將蔡鍔在風(fēng)塵女子小鳳仙的掩護下,沖破袁世凱的監(jiān)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故事 。電影于1981年10月10日在中國上映。?
二、主要演員
作為80年代初期拍攝的電影,關(guān)于主要演員王心剛和張瑜,80、90后及之后的年輕人是相對陌生人的,而對于六七十年代的前輩,相對就是熟悉一點的。八九十年代的電影、電視還不是很發(fā)達,能看到的電影不多,一部電影能反復(fù)看也是一種樂趣(還因為娛樂活動也不多)。所以,對于主要的一些演員,那個時候的人是熟悉的。
三、題材-開放的信號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電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影行業(yè)逐步進入商業(yè)時代。但是回顧中國的電影史,不能單純以商業(yè)電影和劇情電影來看待,其中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這部影片拍攝于1981年,正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不久的日子,我們朝著西方和開發(fā)轉(zhuǎn)換的日子。北京電影制片廠創(chuàng)辦于1949年,算是和國家比較緊密的吧。可以猜測當時的電影拍攝成本較高,拍攝不易,我們不禁思索為什么選擇了蔡鍔與小鳳仙這樣一個看似愛情的“知音”題材。我們可以說是它是一部紅色電影,但是紅色題材不少,為什么選擇這樣比較特別的題材,我們大概猜測和以下可能有關(guān):
A.服飾
開放意味著服裝也會向西方一樣靠近,雖然我們現(xiàn)代的服裝已經(jīng)和以前大不一樣,但是電影中的裝扮、服飾對于當時的人還是沖擊很大的,也許意味著我們原來還可以這樣打扮。
B.生活
劇中展示的生活也不同,雖然沒有現(xiàn)在的美食豐富,但是關(guān)于吃喝,我們似乎不應(yīng)該那么抵抗。
C.舞蹈
很多舞蹈作為西方代表的文化產(chǎn)品,不像現(xiàn)在一樣廣場舞盛行、舞廳也多不勝數(shù),對于交誼舞的開放也是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
D.歌曲
我們最早的歌曲都是以紅歌為主,慢慢過渡到輕松歡愉的歌曲,最后才是港臺等歌曲。
以及片尾曲“知音”(李谷一)
電視劇以1915-1916年的故事為背景,實則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模式,這不是一種思想解放的前兆么。
四、臺詞
回望80年代的電影,就臺詞方面和現(xiàn)在都很不一樣,每個人說話都有每個人的特色,其中蘊含著有趣的韻味。比如蔡母在接到袁世凱的錢時候說的:“袁家的錢遲早會用到袁家的頭上”,暗示著反對袁世凱是遲早的事情。
以及“四萬五同胞的熱血會把太陽染紅的”。
五、劇情故事性
但從電影的故事來看是相對簡單的,以蔡鍔的委曲求全,沉迷溫柔鄉(xiāng)麻痹袁世凱為主線,講述蔡鍔與小鳳仙的知音之路。沒有偵探的計謀、華麗的武打、沒有震撼的槍戰(zhàn)、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和現(xiàn)在的計謀、武打、槍戰(zhàn)、愛情電影比,確實略顯故障。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關(guān)注其中的社會變化、臺詞文化,還是很有意思。
六、關(guān)于放走蔡母的思考
電影過程中不禁疑惑,蔡鍔先是用計送走了母親,其次才是自己逃脫。袁世凱在這個方面犯了一個錯誤。那么關(guān)于部門的管理、人質(zhì)的扣押,應(yīng)該如何操作,有沒有犯兵家的大忌。如果部下管的太陽,容易離心,如果太松,可能出現(xiàn)蔡鍔這種情況。
七、感想
以前看電影總喜歡刺激、精彩,現(xiàn)在看電影更加喜歡平和,可以認真感受和思索。不斷有新電影刷新票房紀錄,但是也可以回頭看看過去的電影,這也許是一種“歷史紀念”。
《知音》講述的是民國初年時代背景下,護國儒將蔡鍔與風(fēng)塵女子小鳳仙的愛情傳奇,一款讓人深羨不已的英雄美人“知遇”模式。
雖然已過二十余年,但此情節(jié)至今難忘:袁世凱駕崩,小鳳仙出牢,被蔡鍔母親接往老家;小鳳仙船頭撫琴,弦斷,知將軍不治,哀聲念知音。
山青青
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
如泣如訴如悲啼
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
一聲聲
如頌如歌如贊禮
贊的是
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
“將軍拔劍南天起,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小鳳仙唱到此處,該是何等氣越豪邁,也因此獲得生死相托的知音。這種意境,竟比岳飛的“《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高闊大氣。
一位江湖中的風(fēng)塵女子,因為知音,所以癡情,因為癡情,所以俠義。
王心剛以49歲扮演34歲的蔡松坡,形神具備,風(fēng)流倜儻,俠骨柔腸,深入人心。
《知音》講述的正是“人生難得一知己”,而事實卻又是“千古知音最難覓”
這段后人演繹的傳奇與真實的小鳳仙到底有多大關(guān)系?
《民初史略》記載:小鳳仙,浙江錢塘人,“流寓袁啞,墮入妓籍,隸屬陜西巷云和班,相貌乏過中姿,性惦齟是孤傲,所過人一籌的本領(lǐng)則粗通翰墨,喜綴歌詞,又生成一雙慧眼,能辨別狎客才華”。民國四年(1915年),小鳳仙結(jié)識蔡鍔,時年17歲。同年11月,袁世凱稱帝前夕助蔡鍔逃出北京。都中人士贊稱她為俠妓。
蔡鍔的出逃有很多版本,但都或多或少地與小鳳仙有關(guān)系,也說明小鳳仙確實對蔡將軍起到了一定的“掩護”作用。
看過小鳳仙的照片,非傾國傾城,卻少有風(fēng)塵味,還可以說是端莊、嚴肅。
蔡將軍曾贈小鳳仙兩聯(lián):
不信美人終薄命;由來俠女出風(fēng)塵。
其地之鳳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在北京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特地請大名士易宗夔代撰了一副挽聯(lián)送去致祭:
九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憐他憂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夢
十八載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可見,二人確實有情。然而,歷史的真實到底是什么樣?我還想問:二人真是知音嗎?
蔡將軍是不是始終就有利用小鳳仙為預(yù)謀已久的出逃“找掩護,遮耳目”的動機呢?
小鳳仙年僅17歲深明大義地協(xié)助蔡將軍出逃,是否也真正到達了知音的思想境界呢?
不論是對于小鳳仙還是對于相信愛情的人,這種設(shè)想都過于殘忍了。
有人提到,1951年初,遠嫁東北,年過五十,人老珠黃,生活拮據(jù)的“俠妓”小鳳仙求見梅蘭芳,當她講到蔡將軍到云南后就再沒有給她來過信,以及在討袁護國戰(zhàn)爭中喉疾加劇,去日本就醫(yī)逝世時,聲音哽咽,泣不成聲。
從女人的角度,我相信這是真的。
知音難覓,因為知音是要經(jīng)得起端詳?shù)摹?/div>
4 ) 知音
2017-6-28 23:11
#老電影# 《知音》(1981)。
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歷史傳奇故事片,由華而實編劇,謝鐵驪、陳懷皚、巴鴻執(zhí)導(dǎo),王心剛、張瑜、英若誠主演。
影片描寫民國初年,護國儒將蔡鍔在風(fēng)塵女子小鳳仙的掩護下,沖破袁世凱的監(jiān)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愛情傳奇故事。
“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老電影民國風(fēng)情十足,臺詞優(yōu)美。家國情懷兒女情長。編劇華而實填詞,王酩作曲的主題曲《知音》,悅耳動聽,余音繞梁。
5 ) 生當如蔡鍔
剛看完,生當如蔡鍔,這個是感慨。一股正氣讓人心中頗感。電影拍的不錯,網(wǎng)上找了很多,沒有清晰版本的。那時候的攝影技術(shù)能夠如此已經(jīng)夠好了。
演員的演技不錯,故事本身很凄美。蔡鍔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兒。為圖國家之志。嘔心瀝血,從袁世凱那里虎口脫險。我相信歷史真實比這個更精彩,更兇險。
當看到蔡鍔虎口脫險后,推翻袁世凱,而后自己身亡的時候,覺得蔡鍔就是為了家國而生的。這幾天聽單田芳先生的評書說賀龍的故事,說賀龍生下來之前狂風(fēng)暴雨,出生后就天氣晴朗,等等。中間自然是加了不少的神話,想必是人們喜愛賀龍將軍為他編的更加美麗的故事。
可見對于人們來說英雄氣概的吸引力。為人們?nèi)藗児倘粫鹬貢斊稹T绖P不顧六國反對,不顧人民大眾,不顧孫先生的三民主義。要做皇帝夢。只能做83天的皇帝夢了。
對于做企業(yè)的人來說,這不就正好映射了會員體驗機制的塑造了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會員的良好體驗者也才能得長久。尤其是網(wǎng)絡(luò)上。做電子商務(wù)的網(wǎng)站的人,尤其如此。那時候是人們沒有選擇的機會,現(xiàn)在網(wǎng)民是急躁的,如果你這個網(wǎng)站服務(wù)不好,可以隨時叛變。
……
6 ) 嚴謹才能成就經(jīng)典
從老師那兒拿到《知音》的古琴減字譜,這兩天終于能完整地彈下來了,興奮之余又重溫了一遍這部經(jīng)典電影。英雄每多屠狗輩,俠女從來出風(fēng)塵,小鳳仙雖然身在風(fēng)塵,但和蔡鍔將軍相知相惜的感情卻是感人肺腑。不得不說,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是有原因的,當年的電影人對于作品的態(tài)度之嚴謹是現(xiàn)在一些投機倒把的制作方拍馬也及不上的。片中的古琴是真正用于演奏的琴而非道具,演員也是經(jīng)過專業(yè)古琴培訓(xùn)的,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前輩也在片中出鏡并為影片配樂,正是這些前輩的專業(yè)和嚴謹才成就了這部經(jīng)典的影片。
7 ) 從來俠女出風(fēng)塵
最令我動容的是蔡鍔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時候,仿佛在追憶往事,這時畫面依舊是在病房,而周圍的音樂卻是小鳳仙唱的那首歌,然后下面的一幕就是小鳳仙在船頭唱著“將軍拔劍南天起,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然后一葉小舟在山碧碧,水清清中消失
在蔡鍔聽見那句“將軍拔劍南天起,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是心中的震驚與動容,也是大概是這時候認為她并不是一個尋常的風(fēng)塵女子,而是他蔡鍔心中的俠女。也是在這句歌詞中我在兒女情長中感受到了一份豪邁與氣度,讀到了“一蓑煙雨任平升”的氣度。
在小鳳仙與蔡鍔要離別時,蔡鍔的依依不舍,尤記小鳳仙說的那句,你是四萬萬中國人的,也是我小鳳仙的。
離別時身旁的副官與蔡鍔說,不知道鳳仙姑娘現(xiàn)在怎么樣了,蔡鍔只是帶上了墨鏡看向了窗外。我不知在他的眼底是否會也淚水。
蔡鍔與小鳳仙的感情娓娓道來,安安靜靜但卻刻骨銘心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但小鳳仙并沒有,也許小鳳仙這樣的女子有的是一份愛國情懷,一份胸襟與氣度。也正是有了這些都東西,小鳳仙才是一個俠妓,而非只是一個名妓
自古佳人多穎悟
從來俠女出風(fēng)塵
(蔡松坡)
8 ) 戲中戲和音樂
場景,服裝,道具無不用心。
蔡鍔第二次見小鳳仙時酒樓唱的戲是《蘇三起解》,伏筆小鳳仙入獄。
袁世凱看報紙時的大鼓書(?看不出是什么藝術(shù)形式)唱的是呂布和貂蟬,美人計中計。
兩人在戲院看戲時的劇目是曹操(看不出是哪個段子?。@個太明顯了。
片頭兩人相見時蔡將軍撫的是《流水》,小鳳仙那首心浮氣躁的是《瀟湘水云》。
維基百科上對《瀟湘水云》的簡介“此曲最早見于明朝朱權(quán)編寫的《神奇秘譜》,其題解說:“臞仙曰,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為瀟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為曲,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興;更有滿頭風(fēng)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當時正逢金兵入侵宋,郭楚望移居湘中寧遠九嶷山下。郭楚望先生于瀟湘之上泛舟而游,瀟水澆山,遠遠眺望,觀賞云水奔騰。但此時山被云水遮蔽,不見天日,正如當時的時勢,因此先生心中悲痛,如九嶷云縈,遂譜《瀟湘水云》,以曲抒郁?!?br>
南宋的郭楚望眺望北方故鄉(xiāng),被云霧所蔽。一般認為這首曲子的感情是家國之思。一方面符合討袁救國維護共和的主題,一方面伏筆小鳳仙的結(jié)局和最后一個鏡頭(蔡鍔的老家湖南正是“瀟湘”)。
謝鐵驪掌舵,陳懷皚輔佐。二人深諳中國古典文化,無論是意境營造還是細節(jié)塑造,都顯現(xiàn)出細膩、幽遠的民國意境。“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借風(fēng)云人物的感情線重塑歷史變幻,這種對電影與歷史的雙重探索值得肯定。王心剛演藝生涯后期的代表作,為戎馬一生的將軍增添了幾分文氣,想不出同時期誰比他更合適。
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愿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
小時候不懂政治,所以看來沒意思
九萬里南天鵬翼,君正扶搖,哪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十八載北地胭脂,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將軍拔劍南天起,我做長風(fēng)繞戰(zhàn)旗”——怎奈七尺之軀,已許國,難再許卿!
這才是中國的電影。
張瑜的小鳳仙比楊穎的靠譜多了,王心剛、英若誠演得也頗有民國范。在81拍一個民國年代的愛情故事,在當年來說,應(yīng)該算是突破,但人物還是有點臉譜化,敘事也比較老套,今天看來顯得過時了。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載知音最難覓
小鳳仙自蔡鍔將軍去世后,先嫁給東北軍的一位師長,從北京移居沈陽。師長死了,她改嫁給一位姓陳的廚師,住家于沈陽市一座平房里。鄰居叫她“陳娘”。解放軍占領(lǐng)沈陽。這年小鳳仙已48歲。先是進一家被服廠做工,以后給人當保姆。文革時她年過70,丈夫已死,孤苦伶仃。1976年,76歲之齡病故。
歌美人靚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從歷史傳奇的儒帥俠女角度,本片完成度頗高,王心剛張瑜的顏值氣質(zhì)演技外加李谷一的同名金曲,都是一時之選??蓮臍v史傳奇的智斗懸念角度,小鳳仙這條核心線索其實并沒交代清楚:她自己事先是否被袁克定明確指派暗中監(jiān)視蔡鍔,還是純被利用毫不知情?此事如不能明晰,觀眾對于倆人很多后續(xù)互動的情緒細膩變化都處在模糊混沌無法融入的尬尷之中,比如倆人“肝膽相照銘心刻骨”劇情高潮時刻,那到底意味著小鳳仙終于毅然決然叛變袁營,還是蔡鍔直到此刻方知她根本不是臥底?這顯然就不如:蔡母以門風(fēng)家規(guī)大鬧宮堂的脫困巧思,以及一面聽戲蔣干盜書一面蔡府被抄搜出文包的古今互文——也對應(yīng)了江朝宗說蔡鍔是“頭上長著反骨,肚里揣著三國”?!前?/p>
老片子,看了有必要補習(xí)一下當時的相關(guān)歷史知識。片子當時的攝影水平不錯,知音情感戲分總覺得不足,倒是配樂為此渲染了境界。古琴啊古琴,令人醉。呃,小鳳仙給我感覺有時很美,有時又很一般,糾結(jié)。感覺王心剛也適合演周總
高山會流水、古琴會知音,弦斷人未老
誤打誤撞,竟是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
英雄情懷,兒女情長
童年,鄭州,影院?
這樣含蓄的愛情故事,比現(xiàn)在那種自由奔放的好多了
2.5 個人覺得中國電影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依然被囚禁于戲曲的牢籠中,大概是第五代出來后才漸漸擺脫出來
因為古琴而看,結(jié)果熱淚盈眶了。知音之戀,最是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