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源遠流長之十 王不見王 主文版
樹大根深 源遠流長
第十篇 王不見王
身為人子的復仇之心,會讓姜采允夜不能寐,睜大眼睛,苦練武藝,成為最出色的兼司仆,為的是討還二十多年前的血債。
身為君主的包容之心,會讓愛惜人才的世宗大王甚至允許懷有仇恨的姜采允就在他身邊,甚至還要委以重任,要他繼續(xù)調(diào)查學士被害案件。
身為臣下的毀滅之心,會讓年少情況的鄭基準成了忍辱負重的躲隱之人,當歲月模糊了所有人的面目之后,他還是要繼續(xù)出現(xiàn)……
從咲梨在世宗大王面前筆談提到賈里溫當時是在與她交接資料之時,君主李祹對無辜蒙冤的屠戶賈里溫的營救計劃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他甚至專門派咲梨去懇求兼司仆姜采允,無論如何也要為賈里溫脫罪。可是,姜采允不理解,他最不能理解的是,什么王不王的,什么大人不大人的,竟然每次都拿什么大義為借口來坑殺人名,數(shù)十年前被害的是自己的父親和沈家的仆從們,甚至是自己最愛的丹兒,數(shù)十年后是屠戶賈里溫。
丹兒,不,咲梨來了。不論怎樣,長大了的丹兒還是在思念著德福,只是她不知道她掛念的愛人德福竟然還活著,而且就在她面前,丹兒,不,現(xiàn)在應該稱呼她為咲梨,咲梨竟然寫了那么多的話,態(tài)度誠懇的拜托,就是希望兼司仆姜采允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不要再讓無辜的人死去。姜采允知道眼前的女子就是他最愛的丹兒嗎?不知道。可是他一樣追念著幼年時最愛的女孩子,甚至還帶著給丹兒的胭脂盒,哪怕同伴拿來玩笑,涂在他臉上,他也只是心情沉重地走了出去。
無論如何,在姜采允和趙末生兩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學士被威脅一案還是告破了。說起來,這位南大學士雖然是個集賢殿大學士,可是也是個自作聰明的傻蛋,要下人跳來跳去地去賈里溫的肉鋪里偷刀,偷就偷吧,居然還會相信姜采允與同伴設計好的圈套,最搞笑的當然是趙大人,他去南學士,眼瞄瞄就看出了姜采允的意圖,于是咳嗽一聲決意成全。當那個夜里,自作聰明的老南再次犯傻,召來一幫看似兇惡的打手,非要奪了姜采允身上的畫影圖形不可,結(jié)果拿到手的圖卻是麻臉花狗的笑臉圖……當然,他也很有幸地聽到了趙大人罵出來的臟話,要知道上王殿下生前用的趙大人帶兵可不含糊:你這小小的南學士竟敢蒙騙趙大人,膽子可真不小啊!其實,南學士還是挺幸運的,不僅趙大人對他罵了粗話,就連大王也為他罵了粗話,當然還是那句多羅喲小子。
…………
能得朝鮮國君臣唾棄,南學士的尊容應該被載入史冊。當然,屠戶賈里溫肯定被證明是受了冤枉的,甚至趙大人還要姜采允給他送瓶酒,表示歉意??唇稍仕途茣r真誠的樣子,嘆氣……真傻,還送什么酒,送酒的老臣趙末生傻,幫助轉(zhuǎn)交的兼司仆姜采允也傻。要是知道之后的事情,姜采允說不定會懊悔到咬下自己的舌頭,可是若按照這一次的情況來看,姜采允堅持查找真兇,揭開真相,并沒有錯。最起碼,他得到了王上的肯定,也得到了他要拿捕的密本第三代本元鄭基準的尊重。當然也可以認為,姜采允為賤民請命的正義感,還是被鄭基準利用。因為姜采允他救的根本就不是賤民,而是世代出大儒的書香門第的鄭氏家族的繼承人鄭基準。他只是利用了姜采允尊重生命,正直無畏的一面,幫助他自己脫險,保全了性命而已。
采允在查,趙末生也在查,可是,在這里,趙末生對待當年他要奉命干掉的這個孩子的態(tài)度十分微妙,一方面,他看到了兼司仆姜采允的才智,開始了解到大王為何要重用于他,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多年的搜查日志竟然給了這小子,心里當然很不情愿,看到頭發(fā)都白了的趙大人那嫉妒又竭力鎮(zhèn)定,要維持威嚴的樣子,真是很有喜感,在這里真的要為扮演老臣趙末生的資深演員李在龍演員寫下一點什么,當2010年SBS演技大賞之上,受賞的李演員獲獎之后,對著麥克風,對著他的家人,對著他最疼愛的三個兒子,含淚說出:
-兒子們,爸爸拿獎了!
他復雜又感動的心情一定難以形容。真的,行行出狀元,哪怕當不成主角,能成為優(yōu)秀的助演,也能為影片增色不少,好的作品需要光彩照人的主演,但是優(yōu)秀助演的作用也不可忽略。繼去年SBS話題大作【大物】之后,李在龍演員這次又為他所尊敬的演員韓石圭當了綠葉,他的心情一定難以形容,從老臣趙末生與世宗大王的對手戲來看,這的確是難得的搭檔,因為彼此演技旗鼓相當,這才能擦出戲劇火花。李在龍演員是位優(yōu)秀的助演,也是難得的角色塑造者,話題回到劇情這里,其實,趙大人也是個一般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在前篇我們就曾經(jīng)分析過趙末生其人其事,其實他并非殘忍惡毒之人。他只是因為忠于上王李芳遠,為盡忠而執(zhí)行王命,做了殘忍惡毒之事;而今在賈里溫的問題上,他并不想濫殺無辜??墒?,這時候卻發(fā)生了十分有趣的細節(jié),一直惶惶不安,打算要避開密本之命的潛藏之人李慎跡居然收到了第三代本元鄭基準的本元之命,上書:
加利溫之即刻的救援也
第三代本元 鄭基準(章)
對照相關影像,翻譯如下:
立即搭救加利溫。
第三代本元鄭基準(章)
劇情發(fā)展到這里,對照劇中影像,成均館所在地泮村屠戶賈里溫的正確姓名應為:加利溫??墒?,為什么第三代本元鄭基準少爺會讓李進士,不,現(xiàn)在應該稱呼他為李慎跡大監(jiān)大人搭救區(qū)區(qū) 一個泮村的屠戶呢?這加利溫他到底是誰?不用觀眾疑惑,答案很快就揭曉了——
加利溫身份的揭曉絕對是個重磅炮彈,朝野之人,從英明睿智的君主李陶,暗地里查探密本多年的保王派老臣趙末生,到搖擺不定的右相李慎跡,再到身懷殺父之仇的兼司仆姜采允,可能每個人都想不到本元鄭基準竟然就是那個泮村里的屠戶加里溫。
看,這就是本劇的伏筆,埋得好埋得妙,答案未揭盅之前,人人爭而猜測,答案揭盅之后,讓人拍案叫絕。是的,不能說編劇群沒有提醒觀眾,在提到加利溫身份揭曉的時候,有那么多的原音回放,加利溫瞞過了那么多人,可他并沒有欺瞞真心實意想幫助他的姜采允,也沒有欺瞞宮女笑梨,他甚至不屑于向虎視眈眈的老臣趙末生說謊,他分明就說了自己小時候太自以為是,以為有點本事,結(jié)果害死了父親, 他也說了自己因為失去了父親而不得安寧,夜不能寐,他甚至還對趙末生說了大實話:
自己的父親是被賊人射殺的,死狀極為悲慘,如同刺猬一樣。
他也提到自己是在十二歲時被寄養(yǎng)在泮村,他也沒有打算刻意隱瞞世宗大王,在追查學士死狀時,他還說了自己的父親因故死去,這才追隨李大人,探尋到了我國明朝宮內(nèi)神秘的殺人之術(shù)。說白了,鄭基準并沒有惡意說謊,是涉及此事的人們太聰明也太大意,太熟視無睹,完全沒有想到泮村微賤的屠戶竟然會是密本第三代本元鄭基準。這能埋怨誰呢?或者說,這就是觀看歷史懸疑劇的樂趣,永遠不知道等待觀眾的將會是什么。還是那句話:
因為未知,所以期待。
當?shù)谌鼙颈驹嫒蒿@露,鄭基準除去了平素在泮村內(nèi)偽裝為屠戶的謙卑姿態(tài),拿出鄭氏家族繼承人的態(tài)度,不怒而威,眼露厲光,此時此刻,毫不夸張地說,抗拒保元令,企圖偷機取巧的李慎跡完全成了個鹽柱,木然呆立,繼而全身發(fā)抖,癱軟在地,正如加利溫,不,正如鄭基準所說,他真的要原地待命了。還記得年輕時的第三代本元鄭基準對李慎跡說過什么話嗎?他說:
-大隱隱于市。
他甚至還說:
-我就在你身邊。
原來,鄭基準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他真的是大隱,隱于市井,他的確就在李慎跡的身邊。這會兒,身如抖糠的老李還能干什么呢?他也只能求饒了。正如鄭基準所說,他只求自身安逸富貴,雖然按照密本之命躲隱,卻沒有執(zhí)行密本最重要的命令:尋跡,救人。這罔顧護元令之罪,該當何罪?
當深夜的泮村里,此時還毫不知情,因為姜采允理解了自己的意思,破了大案而樂呵呵的朝鮮之王李裪帶著侍衛(wèi)無恤走在陋巷之中,擺脫了李慎跡無知煩擾的儒生之王鄭基準,慍怒地也走在陋巷里,王不見王的情形終于要結(jié)束了。在兩位王者的少年時代,他們就有著奇妙的緣份,在那一次相遇時,朝鮮國年輕的王子李裪甚至是相信并且保護了鄭基準,可是鄭基準卻無情地嘲弄了他:
-李裪,你什么都做不了!
而今,人到中年,已經(jīng)成熟了的鄭基準仍是一樣的態(tài)度:
-李裪,你什么也做不了。
王者相見,已經(jīng)被劇情揭示真實身份,自身坦承所愿的密本第三代本元鄭基準究竟要如何面對他老對手的宏圖大業(yè),君主李裪那樹大根深的造字創(chuàng)舉又將如何繼續(xù)?敬請關注下篇。
2 ) 源遠流長之十三 大義大愛
樹大根深 源遠流長
第十三篇 大義大愛
旱地谷山地的樹下,看似玩世不恭的兼司仆姜采允終于找到了當年的老地方,淚流滿面地大喊著:
-丹兒??!丹兒??!
而在大樹背后,還有一人與他一樣,也是淚流滿面,不用說,這一定是現(xiàn)在還活著的丹兒。德福與丹兒,不,應該稱呼他們?yōu)榧嫠酒徒稍逝c內(nèi)人咲梨,他們各自經(jīng)歷了漫長的成長,等待和思念,終于盼到了重逢的這一刻。不如此前所預測的那樣,他們還是相認了。是的,這不是【推奴】,這是【樹大根深】,這是朝鮮王朝歷史上著名的仁君世宗大王造字的歷程。如果在他的治世之下,這對苦命的戀人經(jīng)歷過這樣苦難之后都無法相認,如果這樣痛苦煎熬之后都不能相守,那么觀眾們在電視機前,在電腦前的守候和期盼,不就毫無意義了嗎。所以,他們還是要相認,他們一定要相認,這才能重逢。
咲梨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那個苦口婆心勸說自己不要吃昏睡的安眠藥,不要吃對精神有害的提神藥的兼司仆小子姜采允,竟然就是她一直思念的德福哥,姜采允當然也不會想到自己懷疑的危險人物內(nèi)人咲梨竟然就是他一直都認為死去了的愛人丹兒。若是沒有上王李芳遠的鏟除外戚,掃除密本的大作戰(zhàn)方案,估計丹兒早就已經(jīng)由主人做主,嫁給了德福,成了孩子們的母親,成了德福最可信賴依靠的妻子,當然,他們各自也就不會有這樣的奇遇了。原本一直會是賤民,跟隨沈達人,或許能夠謀得職位的德福,竟然成了有軍功的軍士,甚至入宮成了兼司仆,而一直都站在德福那邊,為他積攢絲線做福袋的丹兒居然被沈妃搭救,成了宮女,還成為造字組的重要成員之一。殘忍又明斷的上王李芳遠,真的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當然,德福最大的問題是丹兒為什么不能說話了。他覺得丹兒一定是受的刺激太大,才會這樣,可是丹兒雖然張嘴說不出話來,卻用手指在他心口輕輕劃,告訴他:不是,也讓他想起了當年年少輕狂的他,因為喪父之痛,揪住丹兒的衣領子,大聲質(zhì)問:
-都是你,都是你,沒有看清楚啊!因為你,要害死我們大家了!
這句大聲的質(zhì)問,如同夢魘一般在丹兒的耳邊響徹,就在當年丹兒被沈妃救回宮之后,她才不能說話了。這對歷經(jīng)磨難的戀人,還是重逢了,還是相認了,還是哭了,后來,他們都哭了。這是感動的淚,也是苦澀的淚,原本不報希望的兩個人,卻同時看到了希望,這簡直是老天的恩賜和垂戀,當然,麻煩也接踵而至,因為咲梨口不能言,發(fā)不出聲,就連面具人尹平帶人趕到以刀劍相威脅,都來不及說,就被脅持了。
直到這里,觀眾才能確定為什么德福的恩師李方志從來都不肯承認有尹平這個徒弟,因為尹平為人處事的作風實在猥瑣卑下,若是對外稱自己是老李的高徒,恐怕真的會敗壞師門聲譽。若有比試,若有同門之間的比試,理應正大光明地應戰(zhàn),怎可出暗箭傷人,更讓人不齒的是,他居然對姜采允撒了沙子,讓他在暫時性失明的情況下應戰(zhàn),他就這樣就得意洋洋地對姜采允說:
-你從來都不是我的對手!
真不是對手嗎,若不是,怎么會暗箭傷人,還躲在暗處害人。這尹平若是還在密本之內(nèi),遲早要給鄭基準闖下大禍。他一路追尋而來,卻不曾想見密本中人跟隨內(nèi)禁衛(wèi)大隊人馬而來,竟然找到了姜采允和咲梨,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于是,這一場惡戰(zhàn)真是在所難免。雖然姜采允看不見,被尹平一方狠打是意料中事,可是咲梨因為擔心姜采允而開口說話卻出人意料。之前的劇情中已經(jīng)充分表現(xiàn)出咲梨對當年事件的追悔和傷痛,她就是因為當年德福那一句:
-因為你看錯了,大家都要死。
再也說不出話來,卻因為擔心德福,而再次開口說話,這種種因果也只能說是情根深種。無論如何,因為咲梨開口指點,姜采允終于得以避開密本暗害,反過來打傷了對手。原來,就在緊要關頭,姜采允還是如同從前一樣,把生的希望讓給了他心里的丹兒,他沖上前去,一把抱住了咲梨。就在密本眾人一擁而上要對兩人痛下殺手之時,內(nèi)禁衛(wèi)將無恤終于帶著大隊人馬趕到,原來,不僅是無恤,世宗大王也到了。直到這時候,咲梨才明白原來大王早已知道姜采允就是德福這個事實。
福袋還是回到了姜采允的懷中,咲梨還是脫險了,而跪在大王面前的姜采允還想去摸刀,直到聽到王說出了那一句:
-德福啊
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在大王掌控之中。原來,他什么都沒做到;原來,他所做的都是虛空;原來,大王早已知道了一切,只是以君父仁厚的心包容了這一切。既是以君父的心包容了所有,也會以君父的心體諒二人的情誼。大王當下宣布,姜采允帶著咲梨遠走高飛??墒?,離開王之后的二人卻出現(xiàn)了分歧,哪怕姜采允是如此巴心巴肝地對待咲梨,還記得還她當年那顆栗子,吃著飯的咲梨哭了,她因為愛而失言,當了幾十年的啞巴,卻成就了過目不忘的本領,成為造字小組的成員,如今又因為愛而恢復了說話能力,如何能夠不感謝教導并且養(yǎng)育她的世宗大王。
咲梨對世宗大王的感情,說起來更像是父女,也是知己,比愛人更親近,比同伴密切,在大王成為仁君圣主的這段時間里,咲梨目睹了大王的成長和成就,也在成長,更是目睹了在疫區(qū),村民們因為不識字,不能及時自救,才會悲慘死去的慘狀。當世宗大王對著他的民眾憤怒地高喊:
-你們,為什么不能為了自己多學一點呢?
村民嚇得跪了一地,沒人敢出聲,還有人說自己根本不識字。要開通民智,還是要開通民智,若是民眾都不識字,根本無法交流,根本無法開通,原來,造字真是為了掃盲。咲梨是為了千千萬萬如她的父親如德福的父親那樣的賤民不再冤死,這才勉力參與了造字,她的愿望很微小,她想要的只是賤民也能識字,不再因為不識字而無辜被害。這真的是很微小的愿望,可也是了不起的愿望,面對千千萬萬的朝鮮人,如何才能讓目不識丁的人也能看得懂書,也能識字?只有造字這一條路,要造字,讓朝鮮的文字不僅讓讀書人,士大夫一族也能讀懂也能交流,也要讓千千萬萬賤民也能看懂,也能交流。
一面是密本聚會之時,鄭基準拿到密本之書卻不動聲色,讓以嵇康先生,李濟慎為首的密本中人盡情表演,而后才派人干掉李大人派去的人馬,只余一人拎出來示眾,就在眾人面前,憤怒地鄭基準拿出了當年眾人的起誓簽名章圖,還拿出了伯父鄭道傳的密本之書,正了名份,給予統(tǒng)領儒生的大儒們以極其沉重的打擊。一面是姜采允聞聽咲梨堅決回宮,要繼續(xù)造字后的絕望與心痛。他因為與咲梨的重逢而欣喜若狂,又因為咲梨的離開和勸說而苦痛到瘋狂。原來,過了這么多年,為父報仇一直都是他生存下去的力量和希望。
真是世事難料,沒想到,兜來轉(zhuǎn)去,姜采允還是走上了刺王殺駕這條路,他本可以安靜地離開,不這么選擇,或者就如同他之前做到的那樣,干脆拿把刀,抹脖子算了,可是,人妖是真的走到這一步,尤其是如姜采允這樣咬牙忍耐到現(xiàn)在的人,若是真要放棄生命,他如何會甘心,哪怕就站在懸崖邊,他也要想一想,這么做,究竟還有什么意義。所以,他來了,為了意義,這么多年苦練武功要報仇的意義,這么多年思念愛人丹兒的意義,或者,這就是德福的大義。正如世宗大王所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義。
統(tǒng)治者每每以大義為名,誘騙眾人甘心死去,甘心犧牲,甘心被蹂躪踐踏,可是德福不吃這一套,他只要按照自己的大義行事,他要活命,他要好好地活命,他要報仇,因為大王直接或是間接害死了他的父親石三,所以哪怕再難,他也要報仇。德福的大義就是怎么簡單,可是如今,世宗大王憐惜為人子女的心情,希望德福帶著丹兒離開,好好過日子,不再去想報仇的事,這就是大王所說的各自得到,各自失去,姜采允得到了咲梨,失去了仇恨,世宗大王得到了淡忘,失去了得力助手咲梨,他們各有所失,各有所得。這個做法雖然很好,可是大王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
咲梨自己的想法究竟是怎樣?
咲梨是個人,不是個木頭,要給誰就誰,她也有自己的主意,尤其是在大王和沈妃身邊這么多年,在王與后的鼓勵之下,早已養(yǎng)成了凡事自行參照自行決定的行事作風,此番要她與姜采允相偕遠離,可曾問過咲梨自己的想法沒有?她只是默默接受,并未做出決定,但她是大王培養(yǎng)多年的助手,若是造字沒有了咲梨,那結(jié)果簡直不可想象。面對深愛著的未婚夫,面對養(yǎng)育多年,如同父親知己一般的君主,咲梨已經(jīng)自行做出了選擇。她要參加造字,繼續(xù)做下去,要留在這里,直到造字工程完工為止,這也是她的大義。不,與其說是大義,不如說是理想。說到底,咲梨的理想還是與世宗大王的理想有所不同,哪怕王是要造福朝鮮的百姓,咲梨所想的,只是要造福朝鮮國內(nèi)如同她的父親還有德福父親那樣目不識丁的賤民,希望在社會最底層掙扎辛苦的人們,不會因為不識字而遭到劫難,不會因為無知而無辜送命,這才是咲梨的大義。她愛的不僅僅是兼司仆姜采允一人,她愛的是朝鮮千千萬萬因為目不識丁而受苦的人。
深夜,入宮的那條路一個人也沒有,著玄衣,持長劍的姜采允還是出現(xiàn)了,他要復仇,不,與其說是復仇,不如說是他要來找到他努力經(jīng)年,一直為之苦苦尋找的終極意義,他,終究還是不甘心,不甘心心愛的人去向拿大話蒙人的王者的那一邊,在他看來,他愛的丹兒最應該在他的一邊,就如同是當年那樣,哪怕主人責打,哪怕是她自己的父親,丹兒也會為他說話,義無反顧地站在他那一邊。他,還是來了,而在景福宮內(nèi)室之中,世宗大王已久候多時,王者與賤民的仇恨,是該有個了斷,一就兩不相欠,毫不相干,一就生生世世,誓死守護。內(nèi)心充滿虛無懊惱又迷茫的姜采允該何去何從,咲梨真的能夠忍心看著心愛的人以身犯險卻無動于衷嗎,且看下篇分解。
3 ) 源遠流長之二十 醍醐灌頂
樹大根深 源遠流長
第二十篇 醍醐灌頂
景福宮殿閣之中,賤民出身的兼司仆姜采允正冒死諫言,他說話的方式非常危險,正話反說,連罵帶敲,因為他不是在面對自己的摯友,他面對的是正在承受喪子之痛的王。哪怕是常人,遭遇喪子之痛,也無法冷靜下來,更何況是愛子至深的王。身為朝鮮的君主,李祹是一個不幸的人,承受了太多壓力與責任,不得解脫,可他又是幸運的,每每遭遇困境時,總有人來點化于他,使得他能夠在危急時刻轉(zhuǎn)危為安。
此刻,朝鮮之王李之所以會自責到發(fā)狂,其實他的想法很簡單——
如果不是起了埋怨之心,身為朝鮮的君主,怎會將自己的重擔丟給民眾,甚至想出造字這種辦法讓民眾自己去學習,繼而自行理解,自行面對?這樣說來,鄭基準說的是對的。
姜采允的說法更加簡單,他是以身為賤民的身份來勸誡王上——
若是對人沒有期待就不會有失望,若是沒有關注就不會有厭煩,若是沒有付出心力就不會惱恨到無以復加。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作為君主的李祹將朝鮮民眾真正看作了人。一句話,有愛才有失望,有愛才有厭煩,李祹還是因為親民愛民,才會有如此舉措。
這個事實不是不震撼的,在這個時候,身為朝鮮的王,李祹需要的正是這樣的點撥。儒生之王鄭基準混淆視聽,并且誤導王上,為的是擾亂王的心智,不讓王上有機會頒布文字,不會有機會毀掉朝鮮儒生賴以生存的基礎,可是他忘記了最重要的事實:
哪怕永固朝鮮儒生賴以生存的漢字土壤,儒生所處的士大夫階層也會從內(nèi)部開始腐壞。
那時候的崩壞速度,哪怕作為儒生之王,也無法遏制。就這樣,鄭基準為儒生而破壞殺戮,姜采允為賤民而撥云散霧,君主李祹終于平靜下來,開始深思真正來自于賤民的呼聲。鄭基準曾經(jīng)說過他能夠代表賤民的意志,因為他這數(shù)十年就是這樣活過來的,可是他不是賤民,他從來都沒有當自己是賤民,又如何能夠代表賤民,他的邏輯本身就是個大笑話,一個出身士大夫精英家族,所思所想都是儒生而并非賤民的士大夫社團的繼承人,如何能夠代表賤民?他代表的僅是他自己,僅此而已。最可悲的是,甚至連密本,他都無法統(tǒng)一意見,無法代表密本。因為暗地里與大王對抗,這做法當然可另議,可以看作是儒生的不同見地,僅是小小搗亂,可是公然殺害王的嫡子,并以此向王上示威逼迫,就是可怕的逆謀行為。
在殺害廣平大君之前,鄭基準是心懷大志的密本第三代本元,周圍的人們哪怕是因為當年的花名冊而忌憚,依然聚攏在本元周圍;而在殺害廣平大君之后,鄭基準的為人被密本的精英們私下里反復討論,他的做法并非君子所為,并且殺害嫡出王子乃是逆謀大罪,繼續(xù)跟隨本元的人們就真正成了逆賊,而非對國家有看法,需要討論需要諫言的正直儒生。
從悲憤瘋狂到若有所思,再到平靜釋然,這是一個驚人的轉(zhuǎn)變,喪子之痛非常人所能承受,而醍醐灌頂也非常人所能領悟。到了這里,韓石圭華麗的內(nèi)心戲演技終于告一段落,也讓小銀幕觀眾有了目睹影帝級別演員演技的機會,因為韓石圭演員帶來的啟示,這段時間內(nèi)有不少電影演員開始陸續(xù)回歸電視劇場,選擇電視劇作為增加知名度,改換表演方式的一種辦法,也不是為好的選擇。如有對于韓影精英演技的期待,請關注申河均演員領銜主演的醫(yī)療劇【brain】。
話題回到劇情這里,哪怕鄭基準是逆賊,需要討伐,也無法立即將他揪出來,更無法察覺繼續(xù)執(zhí)行文字計劃還會遇到哪些問題,目前能做的事就只有派人出宮,秘密行使王的密旨。最終,李祹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混水摸魚。是的,沒有錯,要想在混亂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把情況弄得更加混亂,唯有這樣,才能在混亂中暗地里行事,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事。而眼下,朝鮮之王李祹使出的就是這個計策,雖然在劇中叫做:暗渡陳倉,可是這個辦法就是混水摸魚。執(zhí)行密旨的人們是趁亂離宮,趁亂脫身,繼而外出執(zhí)行任務,可不就是混水摸魚。按照王的辦法,以兵法的解釋,可作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可是大王的做法確實是讓情況變得更加混亂,因為,這時候執(zhí)行大王計策的不是別人,就是領受上王密旨,為追查密本而存活下來的老臣趙末生。
這一回趙末生大監(jiān)大人可是好好地演了一回戲,望著面前嘰嘰喳喳的女孩子們,他也覺得下不去手,都是可以當他孫女的孩子,又是大王身邊的有品階的內(nèi)命婦,如何能夠因為做戲而傷害她們呢?可是這是大王的旨意,哪怕硬著頭皮也要演下去。所以,在姜采允的配合下,趙大人指揮手下人開始查抄宮室,刑訊逼供,又開始殃及周圍的人,所到之處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嚴酷,于是乎朝中人人自危,可是得知消息的鄭基準卻不肯相信,他從前也只是猜測說若是李祹開始瘋狂地搜查,那么人人都有可能是密本,換句話說,人人都沒有可能是密本,密本就成為傳說中的名次,也成為人們心目中恐懼的代名詞??墒?,在得知宮女們被發(fā)配之后,他卻遲疑了。
因為尹平對咲梨的愛慕之心,讓鄭基準有了派遣尹平調(diào)查被發(fā)配宮女去向的口實,調(diào)查的結(jié)果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宮女們早已借機脫身,又如何能夠去得了流放地,她們已經(jīng)開始了要做的事。而在另一面,趙末生終于還了當年的債,當年的他雖然身為武人,卻不得不執(zhí)行上王李芳遠的命令,逼迫李方志所愛慕的女子持刀自盡,他欠李方志一條命,可是如今,身受重傷的李方志哪怕僅剩一口氣,也要等到高徒姜采允前來見面訴說一番。
害人一次,救人一次,趙末生終于還了一條命;而姜采允卻是在臨行之前,只趕得及為如同父親一般的師父李方志送了終。可是就在他悲慟流淚的時候,李方志卻勸說自己的徒兒不要難過,因為作為武人,他能夠和頂尖高手較量,力戰(zhàn)身亡,在死前還能見到徒兒,這已經(jīng)是最好最驕傲的死法了??梢?,李方志臨死前依然認為自己死得其所,作為賤民,他看到了希望。與此同時,得到尹平密報的鄭基準終于悟出,君主李祹的計策原來竟然是趁亂派人出宮。
當乞丐們的蓮花落響起,當頑童的歌謠聲四起,世宗大王李祹所期待的訓民正音真正開始成為朝鮮八道流傳的歌謠,成為賤民的希望。承載朝鮮賤民希望的訓民正音能夠順利頒布嗎,鄭基準帶領密本打手還會做出怎樣可怕的阻攔之事,且看下篇分解。
4 ) 怯懦與偏見——《樹大根深》前三集之我感
首先,不得不說,鐘基又選了一部好劇,不管戲份如何,對于自身演技的提升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看了第三集,如果說前兩集只是故事的簡單的前情提要的話,從第三集開始,本劇已經(jīng)開始自己細膩的富有思想的史劇征途了。
從第一集甫一出場的膽小、孱弱,鐘基為我們呈現(xiàn)的更多的是這樣一個界定不了人生方向的苦悶彷徨的青年世宗形象。
如果沒有中殿娘家的慘案,他的那顆試圖掙脫桎梏的心似乎早已被自己塵封在心之一隅,遺忘了。
方陣前百思不得其解的窘困,是你內(nèi)心隱性的掙扎嗎?
混亂的方陣圖,像是待你尋求著什么,又像是待你補益著什么?你失落了什么呢?
一顆顆數(shù)字方塊如同全國的子民,如何使之有序的排列方能各司其職,國安民強?
面對中殿憤怒的質(zhì)問,面對慘死者哀絕的神色,你非草木,焉能無動于衷?你那志氣未泯的胸腔終于被點燃了吧,于是在第二集里,你鼓起了看似滿滿的一時虛脹的勇氣,試圖打開那扇積郁于心的厚重的門。只一開,你便可直面那門內(nèi)喧騰跋扈無上的權(quán)利!
可是,最后,你終于還是不 敢。
你不敢直面!不敢嘗試!不敢挑戰(zhàn)!
因為你知道直面的結(jié)果終是無言以對,嘗試的后果你無力承擔,挑戰(zhàn)的意義杳如黃鶴。
此時的你,只想活著,即便方式是茍且。
相信看到這里,大家對上王是充滿偏見的。他的殘暴,他的霸道,他凌人的氣勢和不容挑戰(zhàn)的權(quán)威讓人憤恨。然而這就是他的御國之道,他的政治,他的朝鮮。他用他遲暮之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對權(quán)利絕對的控制欲緊緊逼近年輕的李祹。
父王另類的方陣玩法震撼著年輕帝王的心。
一國之君,一主之治!
他居于宇內(nèi)之中,國人唯其馬首是瞻足矣!
用他的話說“這是我的國家,其他人只用老實呆著便可。”
他霸氣的理直氣壯!
他霸氣的不需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人物的出現(xiàn)。
面對他,李祹只有服順、乖覺還有畏懼。
從小就知道父王殘暴的武治不對,但是你依然不知道對的路要如何走。
所以,你懊喪地對憤怒無助的妻子說“我什么也做不了?!?br>
如果說被掉包的密箋還不足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試圖殺害被你稱之為自己第一個國民的小福,那個兇殘到連個未經(jīng)人事的小孩也不放過的被你稱之為“父親”的男人,這時徹底地激起了你想要魚死網(wǎng)破的決心。
隱忍、屈從、爆發(fā)、反抗。
因為想要一份最微薄的守護而不得,所以你有了最終一搏的力量。
你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想要勇敢的活一次吧。
但這時的你僅僅只是個良心未泯的男孩而已。
僅僅只是個被父王逼到已經(jīng)不認同活著的意義的男孩而已。
你看似理直氣壯的想要建立新的朝鮮的雄心,在父王輕松寫意的質(zhì)問聲里,瞬間萎頓的像個瘋癲的小丑,不值一提。
然而你看似勇敢的魯莽的挑戰(zhàn),面對父王利劍在頸的果敢的不退縮,恰恰讓上王看到了你不一樣的潛質(zhì)。相信你是無心插柳了。
于是,你趔趄著活了下來。
萬眾翹首仰望的上王,回宮后開始了自己最后一次的試煉。
賜食盒喻死。
不明真相的惶恐的大臣,聽到消息悲痛欲絕的皇后,你意料之中卻又意料之外的心緒不寧的打開食盒——
你可曾知道,此時上王心里也在焦灼地拭目以待著他唯一的兒子是否真的不過如此。
食盒開了,空的。
空盒,意味著死。
當身邊的一眾人等悲戚不已時,你只專注地凝視這精致的九格食盒。
是得感謝你天賦異稟的智商和洞察力吧。
你欣喜地命人按照打開的食盒的樣子重新排列方陣。
于是,答案,便這么不期而至。
你解開了數(shù)字的排列,解開了萬民的歸宿,解開了為王的奧秘。
就這樣,你帶著你全新的明確的答案,自信地徐徐奔赴那場嚴陣以待,箭雨齊發(fā)的涅槃。
就這樣,只一夜,你便長大了。
一個成熟的人會用最理智恰當?shù)姆绞缴拼约旱睦硐牒湍繕恕?br> 于是,你再次選擇妥協(xié),選擇服帖的乖順。
當你再次跪倒在父王面前懇求原諒時,你伏地的身形在他眼里,已擺脫羸弱的泥鰍樣而初顯雛龍之姿了吧。
每次近距離地與上王接觸,之前,你的閃躲你的側(cè)目你欲蓋彌彰的恐懼,此時卻都變成了做予人看的幌子和擺設。鐘基的演技目前為止是處于巔峰的。
你的假意順服,怎能瞞得了在弱肉強食的紛繁人世摸爬滾打一生的老者的隼眼。
其實上王的話還不全面,你不僅是沒有真心,你更確切的是沒有畏懼了。
于是,你說你要與飽學之士建經(jīng)閣以輔弼上王。
于是,氣焰囂張的上王又賜閣名以回應。
父子倆你來我往“父慈子孝”一團和氣的表演真真把在場的人當了回猴耍。
這里兩人的心理對話很有意思:
強裝不屑一顧笑顏的上王心想:學習,你的答案不過如此嗎?
假意曲意逢迎的世宗堅定地心想:這是什么程度,你是不會知道的。
父子的對峙在此時完成了質(zhì)的和解。
只是透過世宗過于執(zhí)著的眼神,此時的他還是太嫩,尚不明白父王含意深沉的愛。
西哲說,男子雄性本質(zhì)的覺醒在于開始與父為敵的征程。
世宗此時清晰地將內(nèi)心之劍穩(wěn)穩(wěn)地鎖定了自己至高無上的父王。
他的超越就是穩(wěn)重的以“文治”的時代翻越父王專制的“武治”的高山險峰。
而父親卻用自己必然的最終的淪陷成就兒子人生的超越。
兩個演員都太出色,在有限的屏幕上,用有限的眼神動作表情臺詞演繹出了故事無限深意的外延。
宋鐘基,這樣的表演,四集也就夠了。
5 ) 不好看,看不懂還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不想懂?
真是服了那些既沒耐性看劇 對劇情和背景一知半解的,又要來豆瓣裝蒜的人了。
還有懷著眼著容不得半點沙子的“漢族情緒”不僅不能為你的觀點加分,反而突現(xiàn)了自己的愚笨,要吐就先了解一下背景,找找書來看 然后再噴吧 。
既不把劇看完,又不愿去正確地了解相關知識,就憑著固有的偏見來評價,說的話怎么不讓人汗顏? 精彩的吐槽也是需要知識和能力的!
我不是只針對這劇說,只是在豆瓣上看多了這種“一知半解”的“精彩評論”,今天在這又看到一篇,還不讓人回應。實在忍不住了在這里寫寫心情。
6 ) 新穎的歷史劇
題記:這是隨手寫的一個評論,現(xiàn)在看又覺得有很多意猶未盡的地方。但這里就不展開了。其實這部劇我都沒看完,只是看了大半。因為電視劇必然存在的拖沓、煽情等因素,我放棄了后面小半。但這并不影響我對之作出評價。
(一)
劇中反復糾結(jié)的一個問題是李祹為什么造字。有論者依據(jù)劇中人物的對話,說“李祹造字的本意是厭倦了為民父母的負累、為了推卸作為領導者的責任”。意思是說,造字可以讓普通老百姓懂得事理,這樣就不必把領導國家的責任單單放在君主的身上。我以為,對李祹而言,說是要推卸作為領導者的責任,這大概是不對的。在劇中,鄭基準是這樣去指責他,但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是一位有遠大報復的君王,他就是想改變他的父親灌輸給他的統(tǒng)治方式。而且他是相信民眾的。有個片段,他表達了非常先進的民主共和思想:讓民眾自己去爭論,互相制約,并且自己去承擔這些爭論的后果。這已經(jīng)接近當代民主共和政體的基本綱領了。這個可能是編劇的附會,我不相信當時的一個封建帝王會有如此明確執(zhí)著的意念,即使有這樣的思想,也不可能為了這樣的思想而去發(fā)明文字。但我又確實覺得把這樣的想法貫徹在劇情中,是很迷人,很有意思的。
鄭基準(秘本)所表達的意思,倒很像早期資產(chǎn)階級政體掌權(quán)者的思想.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上層人物不相信民眾,民眾是烏合之眾,他們不具備所謂管理的素質(zhì),因此掌權(quán)者不愿意立即實現(xiàn)民主.另一方面,他們所主張的民主共和政體主要是用來分享和限制君主權(quán)力的.劇中"秘本"所奮斗的基本目標和他們所體現(xiàn)的思想,幾乎就是早期資產(chǎn)階級政治目標的表達.雖然該劇不是放在資產(chǎn)階級奪權(quán)的歷史背景下,但"秘本"的思想放在劇中的歷史情景下,又感覺是合理的.
這部電視劇有幾個主要的妙處.
一是,編劇在講一個古代王廷的政治斗爭,但卻融合了與現(xiàn)代觀眾親緣的政治理念。雖說是與現(xiàn)代相近,放在該劇的歷史情景下,又覺得是合理的.如此編劇也不是沒有學理的根據(jù).在古代宮廷的斗爭中,也包含著與共和制政體相似的一些因素.在古代中國的朝廷中,比如明朝,大臣可以對帝王的權(quán)力形成制約,不然為什么萬歷皇帝要怠政?這實際上已經(jīng)是在分享權(quán)力了.講遠一點,近世英國,議會權(quán)力的逐漸發(fā)展及鞏固也是從與國王作斗爭的過程中得來的.不難想象,在古代宮廷中,大臣與國王對權(quán)力的爭奪,有可能產(chǎn)生與近代共和制相似的某些思想.其實,共和制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實現(xiàn)對權(quán)力更廣泛的分享.這部劇讓古代朝鮮的朝廷體現(xiàn)出與現(xiàn)代共和制相近的特征,而又能自圓其說,這當中存在的奇妙張力,讓我非常有審美的愉悅.只是,李祹所表達的政治思想稍微顯得有點穿越.這可能是編劇還不夠成熟的地方.
二是,導演\編劇又通過人物和故事表達了自己主觀的立場,實際上也是觀眾比較傾向的立場.比如:李祹基本是正面人物,他的思想,他的執(zhí)著,他的才華,都用于正面的追求.我想,編劇的用意并不是要歌頌古代君王,更多的是出于審美的目的.主要人物身上總得有種理想化的氣質(zhì).這個演員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編劇的用意,我從來沒有看過把君王演得這么好這么美的演員,尤其是他的情感塑造,整體感很強,無論是發(fā)怒,悲傷,還是怨憤,都很有說服力,覺得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體現(xiàn)出的情緒.他的眼光特別動人.我感覺是他撐起了整部戲.反觀秘本的首腦,又丑又矮,而且行事乖張,喜走極端,幾乎完全是個反面人物,雖然這個演員也是非常優(yōu)秀.
三是,編劇太會講故事了。從人物到情節(jié),處處體現(xiàn)匠心?!霸熳帧笔菣M貫全局的主題,通過這個主題,不僅描繪了君王和大臣之間的權(quán)力斗爭,也敘述了小人物的命運和情感。比如:咲梨和姜采允,這兩個人物在造字的事件中并不是“大人物”,在劇本所要表現(xiàn)的權(quán)力關系和大格局中,他們是小人物。但在事件發(fā)展中,他們又是不可替代的線索.全局實際上是從這兩個角色的個人命運的角度切入的:他們倆因為不識字,造成童年時期的重大人生變故,并且相互分離;他們又因為字的問題走到了王的身邊,以卑微人生為造字的必要性作了具體論證,并且成為后面故事發(fā)展的關鍵人物。同時,造字的主線索的發(fā)展又反哺了這兩個角色關系、命運的發(fā)展,尤其是他們的愛情,豐富了整個故事,讓這個故事不僅是政治,而是落足于普通個人的命運和情感。這么說好像又不對,姜采允其實是主角啊!我覺得這可能是這部劇的另一個優(yōu)點所在,雖然造字(政治)是主題,但它有真正的平民視角。不僅從平民的命運和經(jīng)歷切入,而且它非常關注平民對政治的看法,強烈地表現(xiàn)他們在整個過程中觀念的沖突和對政治的態(tài)度。這又形成了本劇的另一種有意思的張力。
從這三個方面講,這個編劇真是很高超.他/她既要會講故事,上下編織\前后呼應,還要懂政治和歷史,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從歷史中讀出新的東西,讀出"現(xiàn)代觀眾"希望接受的東西.
(之二)
看這個劇的時候就在感嘆,人家為什么能編出這么好看的東西?我這么想的時候,就是拿國內(nèi)的歷史劇來作比較的。國內(nèi)的歷史劇有很多優(yōu)點,特別是能把殘酷的政治斗爭細致深刻地描繪出來,而且還力求歷史的真實,雖然未必處處能做到。但我就不想多看,一個是這些歷史劇執(zhí)著于政治斗爭的事實,沒有能提煉出新的東西;就是說,滿足于把事件本身描繪出來,缺少讓人獲得新啟發(fā)的東西。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我的心理就是,我需要那么多故事嗎?不需要!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我不是研究歷史的,對我來講,更重要的是獲得智識與審美上的愉悅,多一點知識是達不到這個目的的;有的時候,多點知識反而是累贅,會想怎么老是這些東西呀,覺得厭煩。另一個不想多看的原因是,這些歷史劇缺少平民的視角,專注于成王敗寇,平民的角色都是服從于這種敘事角度,編劇并不真的關注平民自己的想法和世界。所以,作為普通觀眾,我覺得很難把自己放置在這些劇本構(gòu)造的歷史場景中。
我常常抬高韓劇,貶低國劇。我至今對此毫無悔意。我很清楚自己的出發(fā)點:我對那種權(quán)力場下誕生的藝術(shù)作品沒有好感,我覺得他們天然地缺乏一些東西;我對這些作品的不待見,其實也是指向那個權(quán)力的。
編劇不用多說,這劇情必須在六龍飛天看完以后看才有味道,李芳遠和李祹的帝制論與鄭道傳鄭基準的儒生首相制的全面對壘,無論上位者如何爭奪,百姓都是無辜受累的,世宗大王造出簡單易懂的字對朝鮮社會的變革的影響到底有多深遠值得考量。演員方面影帝韓石圭閃耀全劇。
懸疑部分比較吸引人,將世宗大王塑造得個性鮮明而與眾不同,令觀眾被他創(chuàng)造文字的目的、頒布訓民正音的決心與排除萬難的毅力所感動,世宗大王的確是個英明偉大、值得后世稱頌的君王。但此劇后三分之一實在太拖沓了,而張赫發(fā)揮不夠穩(wěn)定,有時演得太過火,最受不了李方地的演員,跟卞耀漢也相差太多了。
不太喜歡這類型的劇...
就是不稀罕申小姐
我很少看到韓國電視劇的這種破案片,跟狄仁杰差不多,古代片。但是張赫演偵探實在太養(yǎng)眼了~~比中國的狄仁杰~~ 另外申世京也不錯,宋鐘基更不用說
很不一般的歷史劇 的確有大長今的影子 特別是阿福和丹兒相遇那場 基本和當年長今與阿姨的相見 基本一樣啊 但我還是很沒用的哭了
5星都是張赫的,女一負分滾粗
還行。。。
這名字....棒子真愛意淫
半集棄,接受不了沉重的王位更迭權(quán)利爭斗和復仇戲碼
張赫長的丑死了啊,演技還特差,大男人還花著下眼線。要不是有韓石圭和宋仲基,都要棄劇了~!明明有一老一少兩大帥哥,居然讓丑八怪當男主。整部劇槽點太多,懶得吐槽,很多情節(jié)莫名其妙,拍的很垃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不好,影響了觀劇效果。
某些《萬歷十五年》里的元素,帝制vs儒學的君臣博弈。簡單說就是戲說世宗大王為鞏固君主絕對統(tǒng)治地位創(chuàng)造朝鮮文從而引發(fā)的朝野血案和山野風波嘛,只是說著朝鮮文講述創(chuàng)造朝鮮文和阻撓朝鮮文的故事實在感覺很蹩腳,還有前面命案原委與后來密本干政失去關聯(lián)了。結(jié)局也用后來的歷史人物埋伏筆
中間部分無比拖沓,結(jié)局還是悲劇,著實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印象。
第一次看見正面的主角比反面的配角們死的還要光的電視劇,采允和無恤的死預料到了,我還以為咲梨能活著,這部歷史劇倒是蠻正視歷史,而且拍的細膩,主要我特別喜歡這劇想表達的那種思想,文字的力量。世宗大王是個明君,韓石圭老的有魅力,另外鐘基少年版的世宗大王也很出彩!
從第一集看到最后一集 每一集情節(jié)都很精彩 歷史劇也可以這么好看 最后一集因為丹兒和小??迲K了 主上是孤獨的吧 他有那么多需要在意的事 天下百姓就是他唯一想要依托的希望
講愛情與權(quán)謀,比不過編劇早年的《大長今》和《善德女王》;講大義與百姓之苦,又遠遜于編劇之后的《六龍飛天》,而密本三代本元無論從思想還是為人上,都更是無法和伯父鄭道傳相提并論。雖然卞耀漢的李方地晚年變成了刀疤臉小眼睛矮老頭,但從《六龍飛天》回頭看,編劇真的非常用心地給了這個角色完整的人物弧光:一生不信上位者,卻為了最愛的人執(zhí)劍;手握利刃,卻最終什么都沒能保護,到頭來,漂泊半生,收了個和自己同樣命運的徒弟?!鞍傩諅冎皇窍胍腋?,就必須舍棄自尊,這樣才能守護最珍貴的東西。”“你上面的人,和我當年上面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呢?”“上面人的斗爭,死的永遠都是百姓。”
感覺我想棄劇了,開篇并不好看呢
宋鐘基真美啊,總算看到一個不是弱智不是情癡的偶像派皇帝了!
劇情很精彩,也夠陰暗。對不了解歷史背景的人可能會覺得悶,片中宮女表述時寫的漢字字條都很文言,足見編劇的用心。然而結(jié)局太倉促,最重要的是三位被殺死的學士,輕描淡寫連作案動機都沒有,疑點也不少
看著看著樹大根深 我突然發(fā)現(xiàn)——世宗大王發(fā)明的就是我們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