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當前位置:首頁 愛情片 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

    評分:
    0.0很差

    分類:愛情片其它1981

    主演:吉安卡羅·吉安尼尼  漢娜·許古拉  梅爾·費勒  烏多·基爾  ?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猜你喜歡

    • 更新HD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

    • 更新HD

      不知戀愛的我們

    • 更新HD

      簡·奧斯汀毀了我的生活

    • HD國語

      藍色太陽宮

    • HD

      撩妹大師

    • HD國語

      匠魂

    • 正片

      百戰(zhàn)將軍

    • HD中字

      今天開始世界屬于你

     劇照

    莉莉瑪蓮 劇照 NO.1莉莉瑪蓮 劇照 NO.2莉莉瑪蓮 劇照 NO.3莉莉瑪蓮 劇照 NO.4莉莉瑪蓮 劇照 NO.5莉莉瑪蓮 劇照 NO.6莉莉瑪蓮 劇照 NO.16莉莉瑪蓮 劇照 NO.17莉莉瑪蓮 劇照 NO.18莉莉瑪蓮 劇照 NO.19莉莉瑪蓮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二戰(zhàn)時期的瑞士蘇黎世,德國歌女Willie(漢娜·許古拉 Hanna Schygulla飾)和猶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羅·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飾)相戀,而Robert的父親Mendelsson則是一個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的地下組織領導,他反對兒子和Willie的戀情,于是設下圈套讓Willie留在了德國無法回到蘇黎世,想借此來拆散二人。滯留德國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維生,受到了許多德國人,甚至德國軍官的喜愛。更得到了去電臺錄制音樂的機會,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讓她成為了全德國士兵的夢中情人。這首歌曲陪伴著在前線的士兵們。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沒有放棄兩人的愛情,他潛回德國和Willie相聚,不想?yún)s被納粹所抓。而對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該如何利用她在德國的聲望去拯救她的愛人呢?兩人的愛情又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長篇影評

     1 ) 德意志的程蝶衣

    說過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Italian neo-realism),說過法國“新浪潮”運動(The French New Wave),也要說說“新德國電影運動”(The new German Cinema)。我一直很困惑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名字是如何而來,因為作為倡導革新的文化運動,這些名字實在是沒什么新意。

    還是英國人與眾不同,他們的電影運動叫“廚房水槽現(xiàn)實主義”(kitchen-sink realism),用小學語文老師的話來說,生動、具體、形象并不失幽默又兼具詩意,給英國人點個贊。相比之下,中國人似乎一直比較擅長起名,畢竟在中國給人起名也可以當做職業(yè)來謀生了。

    莉莉·瑪蓮這個名字由來非常有意思,一戰(zhàn)時候的一名漢堡的教師被征召入伍,隨軍征戰(zhàn)的途中因為相思成疾所以想寫一首詩送給自己的愛人。然而,除了自己的女朋友,他還想念另一個女人,號稱自己的好朋友。于是他把自己女友的名字和女好友的名字結(jié)合在一起,寫了一首詩,就是《莉莉·瑪蓮》。

    唱紅這首歌的歌手有兩個,一個是Lale Anderson,一個是Marlene Dietrich。前者屬于活在藝術當中,不聞不問身外事的人。后者立場鮮明,作為德國人,二戰(zhàn)一開打就立場堅定地遠走美利堅,從此再也沒有踏上德國的土地。

    歷史上,Lale Anderson先錄制了這首名曲,一開始并沒有收到廣泛關注。有一次,在當時已經(jīng)是德占區(qū)的前南斯拉夫,因為德國宣傳部門對太多歌曲下了封殺令,每天都有唱片、詞曲作品或者音樂人被列入封殺名單。

    戰(zhàn)爭年代,基本物資運輸都成問題,何況文化娛樂的傳播儲備呢。廣播員實在沒有唱片可以播放,于是從一堆舊唱片中翻出了《莉莉·瑪蓮》,這一舉動改變了這首歌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曲風悠揚,歌詞動人,《莉莉·瑪蓮》迅速紅遍二戰(zhàn)的各個戰(zhàn)場,從亞歐大陸到非洲草原,從軸心國到盟軍陣地,戰(zhàn)士們都爭相傳唱,成為二戰(zhàn)最出名的曲目之一。

    這時候就看得一個民主的陣營和獨裁的陣營之間的區(qū)別。因為歌詞的內(nèi)容是懷念愛人,思念家鄉(xiāng),所以迅速地觸動了士兵們的厭戰(zhàn)情緒。但納粹的高官坐不住了,希特勒的喉舌,納粹的宣傳部長,一手締造了希特勒的戈培爾非常不喜歡《莉莉瑪蓮》所帶來的消極情緒,徹底禁止了這首歌在軸心國的傳播。

    戈培爾對這首歌有多么厭惡,他甚至把歌手和這首歌所有的錄制人員投入了集中營,而這些人全部是德國血統(tǒng)的日耳曼人。

    法斯賓德這部同名電影是根據(jù)Lale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法斯賓德是“德國新電影運動”的領軍人物,與施隆多夫、赫爾佐格、維姆·文德斯被稱為“德國四杰”。但四人除了生活在同一年代之外,藝術主張和風格流派幾乎全無相同。

    法斯賓德無疑是四人當中最特立獨行的,雙性戀者、施虐狂、無節(jié)制吸食毒品,他短短僅36年的人生,幾乎沒有什么是不曾嘗試過的。如同他的電影一樣,愛得肆虐張狂,態(tài)度囂張跋扈。

    同樣的態(tài)度適用于這部《莉莉瑪蓮》,之所以說這是一部西方的《霸王別姬》,是因為二者的價值觀完全相同,程蝶衣可以唱歌給封建大太監(jiān)聽,給資本家聽,給日本人聽,但不可以給共產(chǎn)黨聽,原因不是他思想反動,而是在他的世界里,戲要唱給懂戲的人聽才有價值。

    Willie也是如此,唱歌是她的生命,在瑞士唱,在德國唱,給平民唱,給納粹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可以將歌聲流傳世界。這也是她和愛人最大的分歧所在,藝術是否應該有政治顏色。

    在那個年代,《莉莉·瑪蓮》只是一顆耀眼的星星,在他的背后,黑暗的星空無邊無際。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著名的女導演里芬斯塔爾,作為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她的一生飽受詬病,原因是她幫第三帝國拍攝的《意志的勝利》三部曲。

    里芬斯塔爾本人聲稱,她是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的人,但三部曲的巨大成功以及給當時人的震撼,還是讓她身敗名裂。二戰(zhàn)之后,幾次被調(diào)查拘禁,也幾次被囚禁入獄,甚至還有逃獄的經(jīng)歷。

    盡管如此,她依然被法國庇護,后半生依然從事電影工作,但身心的巨大創(chuàng)傷讓她在沒有企及自己原有的高度。生命是頑強的,戰(zhàn)后的里芬斯塔爾曾經(jīng)在水下拍攝和空中拍攝時候都經(jīng)歷過心臟驟停,卻頑強地活了下來,終年在101歲。

    電影史上對她的評價一直沒有改變過,也再沒有人關注她的作品,作為一個藝術家,這大概是對她最大的懲罰。我們看《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因為哥哥的關系從不會對他的行為有任何偏見和貶低,我們看《莉莉·瑪蓮》中的Willie,因為她塑造的美好形象,也不會對她品頭論足。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從不會理性地評價這些有叛國或助紂行為的人,也沒有人會設身處地地思考他們的行為動機。做英雄很威風,但絕大多數(shù)的我們不是英雄,于他們而言,對藝術的堅持該是他們做的最英雄的事情。

    在《莉莉·瑪蓮》中,男主角最終沒有堅守和Willie的愛情,當Willie滿身瘡痍甚至經(jīng)歷了生死逃出德國,看到的是男主角在演出后臺抱著另外一個女人。那一刻她所有的信仰和執(zhí)著都瞬間崩塌。

    Willie最終一個人離開了,帶著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愛情的絕對,那背影是千千萬凡人的勇氣都不可比肩的。

    以此文獻給勇氣卓著的人們。

    個人影評公眾號

     2 ) 愛比死更冷

    製作本來馬馬虎虎因陋就簡,拍不出時代的激盪,也不見得怎麼纏綿轟烈(法斯賓達還是對舞臺感比較拿手),但原來所有大起大落無非為了最後一幕:從前的無數(shù)次,她不是想都不用想就飛奔去找他或為他做事嗎?甚麼納粹軍官邀約希魔生日一於懶理。終於戰(zhàn)爭都成歷史了,最後一次相逢,輪到他的演奏會,但是在敘舊情與見觀眾之間,他*竟然*猶豫了,然後選擇謝幕;本來還有一次機會,在追出去與謝幕之間,他*再度*猶豫了,然後看似很無奈地再登臺!其實並沒有甚麼不由自主,只是愛比死更冷,誰說本片「不法斯賓達」?甜蜜?愛之頌?不是吧?

    http://bakubakubaku.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6263.html

     3 ) 解讀《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是德國大導演萊納·威爾斯·法斯賓德于1981年拍攝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二戰(zhàn)時期德國歌女Willie和瑞士猶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之間的一場愛情悲劇故事。Willie和Robert在瑞士蘇黎世相戀,而Robert的父親David Mendelsson則是一個幫助猶太人逃離德國的地下組織者,他不同意兒子和Willie的戀情,于是設計讓Willie陪Robert前往慕尼黑執(zhí)行任務,同時在借據(jù)上制造手腳,使Willie在返回入境時被瑞士關卡拒絕。Willie只好一個人返回德國重操舊頁,為了生存不得已和一些德國軍官交往。在德國軍官Henkel的幫助下,Willie和落魄鋼琴師Taschner錄制了一首《Lili Marleen》,經(jīng)貝爾格萊德電臺播放后傳遍德軍前線,歌中勾勒出的故鄉(xiāng)情人形象激起了無數(shù)德軍士兵的思鄉(xiāng)情愫,Willie一時間成為德國舉國聞名的明星。回到瑞士的Robert潛回德國和Willie相聚,不想?yún)s被納粹所抓。Willie為營救Robert冒死接收地下組織的安排拿到了德軍屠殺集中營戰(zhàn)俘的膠卷,并用膠卷換回了Robert的性命,Willie因此被捕。然而Robert卻誤以為Willie背叛了他,投靠了納粹,對于營救Willie置之不理,當他父親告訴他真相后,Robert沖入電臺利用德軍對Willie的喜愛向德軍宣布Willie已經(jīng)被納粹殺害,納粹迫于壓力重新讓Willie登臺演出以戳破謊言。戰(zhàn)后Willie回瑞士,發(fā)現(xiàn)Robert已經(jīng)成為一個名揚天下的音樂家,而且已經(jīng)有了妻子Miriam,Willie只好黯然離去。以上是《莉莉·瑪蓮》的大致情節(jié),接下來我將從三個層面對《莉莉·瑪蓮》作一解讀。

    女性至上

    法斯賓德是“新德國電影”四大導演之首,在他37年的短暫生命里,留下了39部電影、3部短片、2部電視劇以及大量戲劇作品。而這些電影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講述女性在大歷史中的故事。1979年的《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1981年的《勞拉》《莉莉·瑪蓮》和1982年的《維洛尼卡·弗斯的欲望》被并稱為“女性四部曲”[1],影片都賦予女主人公的命運以罕見的歷史沉重感,《莉莉·瑪蓮》更是四部電影中的經(jīng)典代表。

    影片中的Willie是一個堅強、勇敢、獨立而又富有正義感的女性形象,為了愛情可以奮不顧身的幫助地下組織者拿到納粹屠殺集中營戰(zhàn)俘的膠卷。而反觀影片中的很多男性形象,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有不少的瑕疵。Robert的父親David為了達到拆散Willie和Robert的目的不惜栽贓陷害Willie。從電影中可以看出David是一個上層人士,Willie因為關心Robert而去找David,Willie向David作自我介紹卻被David毫無禮貌的打斷,并說:“這一點羅伯特也非常清楚,我沒有必要和你認識?!北憩F(xiàn)了對下層歌女Willie的不屑與粗魯,因此其后David介紹同為上層人士之女的Miriam成為Robert的妻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讓Willie喜歡上的Robert,盡管是一個十分勇敢的地下活動者,但在對待Willie這一點上卻表現(xiàn)的言而無信、多疑和不信任。影片開頭Willie被迫滯留德國以后,Robert答應想辦法將其贖回。當?shù)叵陆M織再次需要有人前往慕尼黑執(zhí)行任務時,Robert主動請纓,在說明理由時說:“我愛她,我想知道她現(xiàn)在怎么樣了,還有她站在哪一邊?!边@時鏡頭由遠拉近,聚焦在Robert的臉上,十分巧妙的表達了Robert眼神中的懷疑和不信任。Robert與Willie見面時以同樣的話詢問了Willie的立場,Willie回答道:“只要我活著就一直站在你這邊,但我很難決定生活方式……我需要你來幫助才能決定”。這時Robert才開始相信Willie,回到瑞士后為了籌措6800法郎贖回Willie還主動去酒吧彈鋼琴掙錢,沒過多久,在認識Miriam之后就放棄了這項工作,可憐Willie此時還在德國無依無靠等待著他的贖回,從戰(zhàn)前等到戰(zhàn)后都沒有等到那一天。

    與影片中的男性形象相比,Willie則顯得更加讓人同情和尊敬,為了生活不得已和納粹產(chǎn)生聯(lián)系,卻并沒有因此喪失良知,積極幫助地下組織者獲得納粹屠殺集中營戰(zhàn)俘的膠卷。戰(zhàn)后Willie回瑞士,發(fā)現(xiàn)Robert已經(jīng)成為一個名揚天下的音樂家,而且已經(jīng)有了妻子Miriam,Willie只好離去,那噠噠的高跟鞋聲越走越快沒有絲毫的猶豫。法斯賓德電影注重塑造女性形象與60年代西方世界盛行的婦女解放運動密不可分,表現(xiàn)在電影理論上則是“女權(quán)主義電影理論”的盛行,除此之外,法斯賓德還是一個同性戀者。除了女性電影之外,法斯賓德還是最早涉足同性電影的導演,女性和同性戀者都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從這個角度來看,法斯賓德注重女性的視角也就不難理解了。

    戰(zhàn)爭與音樂

    談《莉莉·瑪蓮》這部電影免不了要談一下音樂,《莉莉·瑪蓮》電影的名字本來就是取自同名的歌曲。今天談起二戰(zhàn)中流行的歌曲,最為國人熟知的大概是《喀秋莎》,實際上當時有一首真正流行的歌曲,在軸心國和盟國的軍隊中都有很高的傳唱度,這首歌就是《莉莉·瑪蓮》。歌詞由Hans Leip寫于一戰(zhàn)中的1915年,他當時是一名被征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教師。Leip組合了他女朋友與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稱,即莉莉與瑪蓮,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這首詩題為“Das M?dchen unter der Laterne”(《路燈下的女孩》),戰(zhàn)后收入了他在1937年出版的名為《Die kleine Hafenorgel》的詩集中。1938年作曲家Norbert Schultze為這首詩譜曲,改名為“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Norbert Schultze又找女歌手Lale Anderson演唱,并在1939年灌制了唱片,但是由于戰(zhàn)爭爆發(fā),唱片只出售700張。1941年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后在貝爾格萊德開設電臺進行廣播,無意中播放到了這張唱片,這首歌大為前線士兵歡迎,因此得到不斷的重播。隨后其他地區(qū)的德軍電臺也播放這首歌曲,在德國后方也廣泛流傳。但是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不喜歡這首歌,認為是靡靡之音,瓦解士兵斗志。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失敗之后,戈培爾下令禁止演唱這首歌。Lale Anderson和這首歌的其他一些相關人員也一度被關進了集中營。然而這卻并沒有阻止這首歌的流傳,不僅德軍喜歡聽,盟軍士兵也喜歡聽,不久之后,英國、美國、蘇聯(lián)紛紛推出各自改編的《莉莉·瑪蓮》,通過廣播給前線的士兵送去慰藉。而這部電影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就是以Lale Anderson和她所演唱的歌曲《莉莉·瑪蓮》為故事主線的。

    電影十分注重音樂與畫面感的制造,每次《莉莉·瑪蓮》的音樂響起之前,都是一陣機槍掃射,坦克轟炸,血肉橫飛。而當歌聲響起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已經(jīng)陷入了平靜,炮聲停了,槍聲靜了。深深的戰(zhàn)壕里,冒著煙的土丘上,淌著血的河流旁,行進的火車中,寒光照耀的機槍下,每個士兵都停止了手中的動作,或抬頭仰望星空,或目視夜色籠罩的遠方,伴隨著歌聲陷入了沉思,那眼神中滿是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想念與期待戰(zhàn)爭結(jié)束的幻想,大概只有那一首詩可以描繪這樣的場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歌聲過后,又時不間斷的轟炸,撕心裂肺的尖叫,燃燒的草木,崩塌的建筑物,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那種充滿死亡味道的氣息,只有這時候才能理解“戰(zhàn)地風來草木腥”的殘酷,畫面的迅速切換充分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電影對原歌曲中的歌詞有小幅度的修改,加入了呼喚停戰(zhàn)的部分,與整部電影的情節(jié)進展節(jié)奏配合的恰到好處。

    歷史上《莉莉·瑪蓮》一度被禁,卻由于士兵們的強烈要求而重新播出,這在電影中也有相應的表現(xiàn)。Willie前往前線慰問士兵,演出結(jié)束后,軍官Henkel宣布今天是帝國總理希特勒的生日,要求士兵們高呼萬歲,然而士兵們卻對此置之不理,癲狂般的高呼“Lili Marleen”,使得Henkel惱羞成怒。Willie由于和猶太人Robert聯(lián)系被蓋世太保發(fā)現(xiàn),歌曲遭到了封禁,Willie的合作搭檔Taschner被迫去東線參加對蘇作戰(zhàn),Willie去車站送行,火車徐徐開出,一車士兵都不約而同的唱起了《莉莉·瑪蓮》,一旁的軍官根本禁止不了歌曲的傳唱?!独蚶颉が斏彙房缭綌澄译p方的傳唱也傳達出士兵們懷念故鄉(xiāng)、渴望停戰(zhàn)的普世性,真摯的、能觸動人內(nèi)心深處的音樂不分國界,不分敵我,《莉莉·瑪蓮》就像士兵們的夢中女神、故鄉(xiāng)女郎在血色中,為交戰(zhàn)的士兵送去同樣的甜蜜和溫柔。戰(zhàn)爭后期,英軍、美軍、蘇軍先后填詞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國家的《莉莉·瑪蓮》,美國為了進行宣傳,還請?zhí)油雒绹牡聡輪TMarlene Dietrich錄制了爵士版的《莉莉·瑪蓮》,在美軍電臺反復播放,德國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電影末尾,戰(zhàn)場上的鋼琴手Taschner聽到了久違的《莉莉·瑪蓮》,以為對面是自己的人,于是帶領一小隊士兵沖上對面的防御工事,全部被機槍掃射而死,原來是蘇聯(lián)一方也在播放《莉莉·瑪蓮》。

    讓觀眾感受和思考

    與之前“作家電影”高度風格化,十分主觀的表達導演自身的想法不同。法斯賓德在吸收“作家電影”風格化特征的同時注重電影本身的觀賞性,使他的電影既具“作家電影”的深度,又有好萊塢電影的觀賞性,不過除此之外,法斯賓德還十分看重電影帶給人們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法斯賓德曾經(jīng)表示:“我想拍的是這樣一種德國電影,它盡管也具備好萊塢的特征,但是不像它那樣虛假騙人,它們應該同時是能夠?qū)w制進行批判的電影?!?a class="link" rel="nofollow">[2]在諾貝爾特·斯派采訪法斯賓德時,法斯賓德向他表示:“我讓觀眾感受和思考。”[3]讓“觀眾感受和思考”是法斯賓德電影中最大的亮點。

    回到電影中去,我們需要思考的是Willie自身在納粹政府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是一個十分難以回答卻又不能回避的問題。Willie親自到前線慰問過德軍的官兵,在國內(nèi)也經(jīng)常為納粹高層登臺演出,與納粹軍官的關系也很密切,可是同時Willie與納粹并非是一路人,她也是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和納粹軍官走得很近。正如Willie告訴Robert的那樣:“我很難決定生活方式……我需要你來幫助才能決定?!倍襑illie也曾冒著生命危險為猶太地下組織獲取納粹屠殺集中營戰(zhàn)俘的膠卷。因此,她自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角色,更多的時候是身不由己。然而從根本上講,Willie所做的一切行動都是因為她愛Robert,至少她本人從來沒有表現(xiàn)出對政治和榮譽有任何興趣。電影中有一個經(jīng)典片段,Willie和Taschner坐在長凳上百無聊賴的對話:

    Taschner:“如果我們這樣干下去的話,我們和唱片很可能被人扔出去。當然這首歌并不 壞,問題是在這非常時期,人們需要的是那些滑稽的、有趣味的。”
    Willie:“你認為什么是滑稽的,有趣味的?”
    Taschner:“能讓大家不想到死就是有趣味的。你唱得太慢了?!?/blockquote>
    Willie:“你彈得太快了?!?/blockquote>
    Taschner:“我們需要新節(jié)目。又是這種討厭的信?!?/blockquote>
    Willie:“這種壓抑的情緒沒辦法排除,所以我們的神經(jīng)都這么緊張?!?/blockquote>
    Taschner:“等我們出了名的時候,我們就會好一些的,一切事情也變得簡單一些了。我不愿在戰(zhàn)爭中喪失生命,讓我們這個藝術小組……一直這樣保留下來,等到這個令人厭惡的戰(zhàn)爭結(jié)束為止。”
    Willie:“這件事情我倒沒想過,對我來說 ,主要是你的鋼琴要彈得慢一點?!?/blockquote>

    Willie從頭到尾都不關心《莉莉·瑪蓮》有朝一日會不會成名,這和Taschner完全不一樣,而且由于Willie一直和納粹高層軍官有來往,她的內(nèi)心常常是處于一種十分矛盾的情緒中。因此常常精神高度緊張,這在Willie去帝國文化院見Henkel片段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要言之,Willie只是亂世中的一個小人物,很多時候并不能決定自身的命運,Willie第一次在德國登臺表演時,伴隨著悅耳的《莉莉·瑪蓮》臺下的英國觀眾和德國觀眾發(fā)生了爭斗,撕打成一片,這也暗示了Willie在亂世紅塵中的悲慘命運。不過盡管Willie并沒有在戰(zhàn)爭中助紂為虐,但依然害怕軍政府的追查,只好躲進森林里,電影末尾她的同伴給她講發(fā)生在1928年的故事,距離當時已經(jīng)29年,可以推測出Willie和她的同伴一直從德國戰(zhàn)敗躲藏到1957年,這里給人的思考是:到底什么人應該為戰(zhàn)爭承擔責任?Willie有沒有必要接受軍政府的審判?至少從Willie和她同伴的做法來看,如果她們不躲進森林是難以逃脫戰(zhàn)爭罪責審判的。

    與Willie相反,Taschner卻是十分熱衷于獲得榮譽和名聲,當Willie和Taschner回到住處收到大量聽眾來信時,Taschner十分激動,而Willie則表現(xiàn)得更為平靜。之后,Willie和Taschner被希特勒賞賜了一座白色的別墅,Taschner不停地打著手勢,高呼“嘿、希特勒”,而Willie卻顯得十分謹慎,不明白這一切的原因。從電影中來看,Taschner其實更加悲哀,他一直沒有看清納粹的真實面目,以為自己和Willie真正得到了納粹高層的尊重,Taschner一直強調(diào)自己“不愿在戰(zhàn)爭中喪失生命”,然而最終卻慘死在東線對蘇作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附記

    1981年4月法斯賓得在“世界報”采訪時說:“如果生命允許,我希望拍攝12部反映德國各個不同時期的影片;第一個描寫第三帝國的主題是《莉莉·瑪蓮》。但不是最后一個……,我在尋找自己在祖國歷史中的位置,我為什么是個德國人?”[4]作為一個德國人,法斯賓德一直在尋找自己在德國歷史中的位置,也一直在反思第三帝國在二戰(zhàn)中的所作所為。法斯賓德的電影因此被譽為是“反映從‘第三帝國’至戰(zhàn)后重建時期德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

    《莉莉·瑪蓮》突出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中個人抉擇的無力,戰(zhàn)爭的機器一旦開啟之后,沒有人能夠阻止它的瘋狂運轉(zhuǎn),所有人都被捆綁在上面,直至被碾得粉碎。Willie的悲劇也是當時所有德國人的悲劇,無數(shù)德國人無意識的參與到這場罪惡的戰(zhàn)爭中去,排猶、屠殺已經(jīng)成為無數(shù)德國人跨不過去的噩夢。法斯賓德在電影的末尾借Willie之口說出:“我們還需要躲藏多久”,這既是Willie對她同伴的詢問,也是法斯賓德對德國人的拷問,法斯賓德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在躲藏了13年之后,最終Willie主動走出了森林,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往。

    附各國《莉莉·瑪蓮》網(wǎng)址http://ingeb.org/garb/lmarleen.html

    [1] 一說是“女性三部曲”,不包括《莉莉·瑪蓮》。不過這并不代表“女性四部曲”的稱呼不正確,從主題上來看,四部電影講述的都是女性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奈。唯一不同的是《莉莉·瑪蓮》主要講述女主人公在二戰(zhàn)中遭遇,而另外三部則主要展現(xiàn)女主人公在戰(zhàn)后的遭遇,此一點或許是稱“女性三部曲”而不稱“四部曲”的由來。

    [2]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賴·維·法斯賓德作品回顧展觀摩資料》第9輯,轉(zhuǎn)引自王宜文:《世界電影藝術發(fā)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64頁。

    [3] 諾貝爾特·斯派洛:《我讓觀眾感受和思考:法斯賓得訪問記》,《電影家》1977年第2期,第21-22頁,轉(zhuǎn)引自布·波克爾:《熱感情與俗藝術:法斯賓德的敘事策略》,仲云譯,《世界電影》1993年第1期,第78頁。

    [4]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第213頁。

    參考文獻

    [1]王宜文:《世界電影藝術發(fā)展史教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2]布·波克爾:《熱感情與俗藝術:法斯賓德的敘事策略》,仲云譯,《世界電影》1993年第1期。

    [3]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4 ) 光影

    大師法斯賓德的經(jīng)典作品 女性主義 反戰(zhàn) 歌聲在夜空久久回蕩 輕柔曼妙 感動 傷懷 想起了羅拉 西線無戰(zhàn)事 為了和平 當年打動了在戰(zhàn)壕里作戰(zhàn)的士兵 今天仍然打動在城市中迷惘的一代人

     5 ) 勞軍的N種方式

    當初看〈現(xiàn)代啟示錄〉,其實看得很生氣。以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取代對侵略的反思,用脈脈溫情填平了正義與罪惡的鴻溝,我看來多少有些不爽。不過今天看同樣是戰(zhàn)爭題材的《莉莉瑪蓮》時,卻想起了別的問題。
     
    《現(xiàn)代啟示錄》里,美軍用飛機裝著兔女郎,拖到越南去大跳草裙舞,以資勞軍,充分暴露了那個沒文化沒底蘊沒內(nèi)涵沒情趣沒歷史更沒未來的破地方的滾滾肉欲紅塵。
     
    到了《莉莉瑪蓮》,全部600萬德軍通過電臺聆聽《莉莉瑪蓮》,戰(zhàn)地情歌高揚,歌手成為全軍女神——到底是出過貝多芬的民族啊,音樂的力量非同小可。
     
    于是我順便就詫異了:抗日也好,內(nèi)戰(zhàn)也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仗,我軍官兵靠的是啥咧?
     
    織豬俠同學如此解答我的疑問道:我們是傳統(tǒng)國家??看簩m圖。
     

     6 ) 女性主義電影

    看了兩個法斯賓德的電影,莉莉瑪蓮與瑪利布朗的婚姻,是女性主義電影,我想與其他幾種稱謂還是有區(qū)別的.法斯賓德并不是凱塞林這樣的女權(quán)主義者,自然拍出來的也不是很強烈女權(quán)主義的作品,更多的是如同阿爾莫多瓦,以客觀的視角來體現(xiàn)女性主義的電影.
    似乎女性主義的電影所沾染的色彩總是非常的香艷,而在香艷的外表下又流露出冷色調(diào)的慘淡,一種無奈的悲哀,究竟是女性社會身份所決定的宿命還是其他,很難說。至少莉莉瑪蓮還是瑪利布郎,她們的結(jié)局很悲哀。
    不過這兩位女性,非常的聰明,可能外國人眼里的女性聰明更多的體現(xiàn)在果斷、獨立上。而正是如此聰明,如此的果斷,獨立配合上最終悲慘的結(jié)局,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了宿命上的悲哀,而這樣悲哀,究竟是什么造成的,社會?亦或是女性本身,很難說,至少導演沒有給結(jié)論。
    好的導演,同時一定也是個好的編劇。法斯賓德身上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的電影故事,情節(jié)永遠跌拓起伏,而他以嫻熟的技巧控制著影片敘事的節(jié)奏,給觀眾帶來一個又一個波折與意想不到。
    關于兩部電影的情節(jié),不想多做闡述,一波三折的劇情也很難用簡短的文字濃縮,而對于主角們?nèi)宋锝巧愿裆系姆治觯膊幌攵嘧鲎h論,具有典型性的角色背后總是有著一個龐大的時代代表性,這也是跟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緊密聯(lián)系的。因此,同樣的故事,也可能發(fā)生在莉莉布郎或者瑪利瑪蓮甚至同時代任何一個女性身上。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整體悲哀的宿命。
    導演并沒有很強烈的控訴社會,或者戰(zhàn)爭帶給德國民眾的悲哀,盡管兩部電影都是二戰(zhàn)背景的,導演僅僅以影象的方式,交代了民眾在戰(zhàn)爭,交代了戰(zhàn)后經(jīng)濟復蘇中所擁有的生活,側(cè)面的把這些時代元素展示了出來。法斯賓德似乎從不把視角焦距在對社會的控訴上,至少他所拍的電影,從沒有強烈的控訴感,似乎他的電影總是在輕快的節(jié)奏以游戲的方式,更確切的,似乎是戲劇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而把故事中所涵蓋的內(nèi)容一股腦的灌輸給觀眾,自己并不做解答,也無主觀色彩的主張,更多的還是由觀眾在觀賞影片之后,所細細剝離出的回味,這可能也是法斯賓德會受大家喜愛以及他的電影在票房與藝術性上雙贏的原因吧。
    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所用的演員似乎是同一班,女主角是一位演技很好的女演員,她簡單的表情中蘊涵了太多的意味,似乎壓根不用演即能有戲,可能用戲字還欠妥帖,雖然劇情是戲劇的,可演繹是生活化的,不帶絲毫的做作。

     7 ) 莉莉·瑪蓮 命運從來不能被預見

    我見證了戰(zhàn)爭的開始,卻無法預知它何時結(jié)束。

    我等到了戰(zhàn)爭的結(jié)束,卻發(fā)現(xiàn)歲月已經(jīng)沒法回頭。

    漫長的分離,讓我們心靈緊貼;最后的相逢,讓我們分崩離析。

    千萬次,我也想問,如果沒有戰(zhàn)爭,是不是一切就會幸福。

    千萬次,我也想問,如果戰(zhàn)爭沒有結(jié)束,是不是希望就會永存。

    可是時間流逝,時間流逝,它并沒有告訴我答案。

    歲月爬上我的額頭。歲月爬過我的眼角。

    山海始終靜悄悄。

    最后,我把疑問,拋在了風中。


    我不覺得法斯賓德的《 莉莉·瑪蓮 》是一部反戰(zhàn)電影,正如歌曲《莉莉瑪蓮》的初衷也并不是要消亡二戰(zhàn)中士兵的斗志。偉大的人文作品能夠長久流傳,往往超越道德、正義、時代和意識形態(tài),只是因為它道出渺小的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無從自由選擇個人意志的無奈,這是一種真實,而真實恒久于善與美。

    有人說,電影反映的是現(xiàn)實選擇優(yōu)先于道德選擇的困境。我也不那樣認為。人具有選擇權(quán),固然會帶來選擇的痛苦,然而人在現(xiàn)實面前其實并沒有選擇權(quán),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并承認它時,也許更多的是悲涼感。

    于是人類試圖創(chuàng)作,想借用上帝的視角賦予自己創(chuàng)造的角色以生命,學著像上帝一樣左右他們的命運、掌控他們的感情、為他們編撰人生劇情,想要藉此體現(xiàn)出一丁點對自我命運的控制。然而即便模仿得再像,人類畢竟不是上帝本身。上帝說,人類你以為你可以像我一樣嗎?那我告訴你,你以為的結(jié)尾,其實并不是這樣,你要的故事,也不是你想象。

    這大概就是關于“ 莉莉·瑪蓮 ”的故事,為何如此動人的緣故了吧。它既是創(chuàng)作者筆下的作品,也是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作品中的人物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已經(jīng)不能分離,讓這個名字產(chǎn)生魔幻一般的魅力。

    “ 莉莉·瑪蓮 ”是兩個女孩兒的名字,它一開始是一首詩作,后來譜上曲變成了一首歌,再后來關于這首歌及兩位曾演唱這首歌的歌手的故事,被法斯賓德拍成了一部電影。《 莉莉·瑪蓮 》是一個神奇的作品,無論是詩還是歌以及電影,它都帶著故事里面的故事,在虛與實之間,貫穿了整個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

    關于《莉莉·瑪蓮》的詩:

    這首詩的原名叫做 "Das Mae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提燈下的女孩”),后來出版時改為《年輕哨兵的歌》 。作者是在一戰(zhàn)中被征召入伍的德國漢堡詩人漢斯·萊普,1915年4月,年輕的詩人在柏林一個兵營外站崗,路上的街燈在濃霧中閃爍。正當他深深思念著一個名叫莉莉的漂亮姑娘之時,路燈下走來了海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瑪蓮,他們此前相識于一家藝術畫廊。瑪蓮揮手向萊普致意,但正在這時巡崗的軍官走了過來,萊普只得眼巴巴地望著瑪蓮消失在濃霧中。

    深夜里,萊普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腦海里卻久久徜徉著莉莉和瑪蓮的身影。于是,他按捺不住詩意寫下一首用她們的名字組合起來的詩。詩中講述的是一名戰(zhàn)士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戰(zhàn)士渴望著愛情,但軍號已經(jīng)吹響,戀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離,他不禁在想:走上戰(zhàn)場的我,命運將會怎樣?我的靈魂還能像現(xiàn)在這樣擁抱她嗎?

    之后被送到俄國前線的萊普再沒能見到莉莉和瑪蓮。大約20年后,他將《年輕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詩集,柏林作曲家諾貝特·舒爾策看到了這首詩后為它譜了曲,并改名為《莉莉·瑪蓮》。

    關于《莉莉·瑪蓮》的歌:

    舒爾策把歌曲送給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但拜恩以“太簡單”為由謝絕演唱這首歌。舒爾策又將它送給在夜總會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二戰(zhàn)的爆發(fā),唱片僅賣出700張。在此后的兩年里,《莉莉·瑪蓮》一直默默無聞。

    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后,在貝爾格萊德開設了廣播電臺,由于連綿的轟炸導致幸存的唱片寥寥無幾,電臺無意中找到并播放了落滿灰塵的舊唱片。1941年8月18日晚,貝爾格萊德電臺首次播出《莉莉·瑪蓮》,傾倒了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他們并寫信給電臺要求不斷重播。被這首歌吸引的不光是德國的士兵,就連對陣的聯(lián)軍也為之著迷,盡管他們根本聽不懂德語。戰(zhàn)爭后期,敵對雙方甚至在戰(zhàn)壕里一同聆聽這首《莉莉·瑪蓮》。

    但是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十分憎惡《莉莉·瑪蓮》,認為它是靡靡之音、軟弱士兵的斗志。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中,30萬德軍被殲的消息傳來后,戈培爾下令禁播《莉莉·瑪蓮》,銷毀所有唱片,并稱它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但此時《莉莉·瑪蓮》的唱片已被偷送至中立國瑞士,通過瑞士的無線電波這首歌再次被廣泛播出。氣急敗壞的戈培爾下令逮捕了拉拉·安德森,并將她關進了集中營。

    如果說拉拉·安德森因為《莉莉·瑪蓮》的走紅,其后與納粹高層曖昧不清、從一名小歌女步步高升成為“大兵的情人”,但最后仍無法避免跌落神壇與第三帝國一同消亡的命運,另一位演唱過《莉莉·瑪蓮》 的瑪琳·黛德麗則顯得傲骨錚錚,她曾是德國著名的影星和歌星,但在納粹上臺后瑪琳·黛德麗毅然決然遠赴美國,并加入美國籍表達反戰(zhàn)態(tài)度。希特勒曾開出優(yōu)厚條件邀請她回國但遭到了她的拒絕,不過也有傳言稱瑪琳·黛德麗一度想要回到希勒特身邊然后實施刺殺計劃。1992年,瑪琳·黛德麗去世后遺體被運回德國,柏林還專以她的名字為一座廣場命名。

    《莉莉·瑪蓮》隨后出現(xiàn)了英語版、蘇聯(lián)版,并在盟軍中靠口口相傳傳遍了整個反法西斯戰(zhàn)場。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唱著這首歌登陸法國諾曼底,向德國挺進,這次偉大的海上登陸作戰(zhàn)讓二戰(zhàn)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是后來二戰(zhàn)勝利的關鍵轉(zhuǎn)折。

    關于《莉莉·瑪蓮》的電影:

    法斯賓德的這部影片在1981年上映,據(jù)說這是他耗資最為巨大的一部作品。此時已經(jīng)距離二戰(zhàn)結(jié)束過去了36年,和法斯賓德同齡。戰(zhàn)爭帶來的對于人性的反思盡管能啟發(fā)我們思考良多,然而法斯賓德似乎并沒有特別強化對二戰(zhàn)的批判,對人類歷史進程影響巨大的戰(zhàn)爭看起來似乎在電影里也只是一個敘述背景的需要,戰(zhàn)爭正是人類無從選擇自己命運的最極端狀態(tài),也最難對個人的行為抉擇發(fā)出是非對錯的拷問。

    電影《莉莉·瑪蓮》講述的是二戰(zhàn)爆發(fā),歌女維莉以雅利安人(希特勒最崇尚的日耳曼血統(tǒng))身份掩護了猶太演奏家男友羅伯特出境返回了瑞士,但羅伯特的父親、一個專門組織拯救在德猶太人出逃的地下黨黨魁設計阻止了維莉入境瑞士。維莉無奈之下返回德國,為了生計在酒吧唱歌卻不被人關注,但無意中受到帝國高官的親睞,于是灌錄了《莉莉·瑪蓮》的唱片,不過反響平平。維莉后來與一個想要逃避當兵的鋼琴師組成組合四處演出維生。一個偶然的機會,貝爾格萊德電臺播出了《莉莉·瑪蓮》,維莉一炮而紅,甚至成為帝國紅人,在富麗堂皇的大廳演出,風頭一時無兩。

    偷偷潛伏回德國的羅伯特找到維莉,既有對情人難以忘懷的渴望,也希望憑借維莉當紅身份將一份納粹在集中營虐待猶太人的膠片傳遞給盟軍。但是秘密警察跟蹤了維莉并發(fā)現(xiàn)了她與猶太人的往來,于是禁止了她的唱片播出。為了保全情人的性命,維莉和羅伯特近在咫尺卻不敢相認再次天各一方。

    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維莉拒絕了在身邊一直保護她的臥底軍官對她的愛意,興高采烈地前往瑞士尋找羅伯特。那一天,羅伯特在演奏廳成功舉辦演出,引起現(xiàn)場連綿不絕的叫好,偷偷在臺下觀賞的維莉也為羅伯特在臺上的風采傾倒。當羅伯特下臺,維莉想要上前給羅伯特一個意外的驚喜,卻發(fā)現(xiàn)羅伯特已經(jīng)和富家女結(jié)婚。

    當戰(zhàn)爭的陰霾已經(jīng)消散,當生死的阻隔已經(jīng)不再,可是愛情卻因為背叛死了。維莉拎起手提包、踩著高跟鞋、抬起下巴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演奏大廳。

    在整部電影里,是維莉與羅伯特的愛情糾葛,而他們的命運也像愛情一樣無常。他們曾經(jīng)多么想要能夠突破家庭、種族、階級的分歧能夠永遠生活在一起,但是戰(zhàn)爭阻隔了他們的幸福。 然而,又好像不止是戰(zhàn)爭,阻隔了他們的幸福。

    羅伯特雖然是猶太人,但家世顯赫,維莉只是一個小小歌女,不過羅伯特始終對他的朋友說,我是要娶維莉的。但當維莉前往羅伯特家,羅伯特的父親卻對她傲慢地視而不見。維莉問:哦,也許羅伯特還沒向您提及過我是誰。羅伯特的父親漠然地回答: 他有提過,但是我想我沒必要知道你是誰。

    維莉用自己的德國護照掩護羅伯特成功離開了德國的邊境,卻在相距100米的瑞士邊境被拒入境。理由是她在瑞士欠有巨款,被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士(事實上正是羅伯特的父親做的手腳)。大雨中,羅伯特送維莉返回德國,維莉說:羅伯特,我害怕。羅伯特說,別怕,我很快就會解決這個問題,我會回來接你。

    羅伯特也曾努力想要把維莉帶回瑞士,為此他每晚在餐廳兼職演奏鋼琴,希望幫維莉還清債務。但是在母親生日聚會上偶遇富家女后,羅伯特就放棄了為維莉還債的努力。不過此時的羅伯特還對維莉余情未了,他甚至不顧性命危險潛逃回德國,正趕上維莉錄制《莉莉·瑪蓮》但狀態(tài)不佳。維莉在大霧中偷偷見了羅伯特一面,終于灌制出了那首傳唱甚廣的二戰(zhàn)名曲,而維莉此前一直唱不好那句著名的“ 當夜霧迷茫,是那燈光帶我回家,到你身旁 ”。

    維莉被迫離開羅伯特時,她還是個單純的小女生,甚至躲在家里哭的稀里嘩啦,但是她的朋友說,有什么好哭的,還是先解決吃飯問題吧,你得先賺錢。于是她去小飯館上臺唱歌討生活,結(jié)果顧客互相廝打起來,不知所措的她總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也不會被人認可。

    直到《莉莉·瑪蓮》走紅,她和她的鋼琴伴奏師被接入豪華的納粹公館,他們舉杯慶祝、醉意闌珊。伴奏師一臉一朝得志的笑意,但不妨礙他才是最清醒的人:??!維莉!我只是個蹩腳的伴奏師,因為不想去當兵上前線才想要混樂隊逃避,而你呢,其實你根本就不會唱歌,來來去去你就只會唱一首歌!

    羅伯特第二次冒險與維莉相會,是在維莉已經(jīng)大紅大紫之時。但維莉仍不惜推卻高官的晚宴邀請,偷偷去見羅伯特。然而此時,羅伯特已經(jīng)不再是愛戀著維莉的那位青年了,盡管他自己也不自知。在他眼里,她也是美得不可方物的女神,光芒四射。羅伯特說:維莉,你現(xiàn)在不一樣了,你一定可以幫到我們逃離,你認識那么多高官。還來不及卸掉盛裝的維莉一臉困惑:羅伯特,其實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認識那些人可他們并不是我的朋友,你知道在這樣的地位之下,你自然可以認識他們,但他們絕對不是你的朋友。

    維莉選擇為納粹唱歌,更多是出于生計考慮。她沒有想要平步青云、飛黃騰達的政治夢想。維莉選擇為地下組織營救猶太人,也并不是出于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其實也只是因為她愛羅伯特,愿意為了他而去為另一個種族的人赴湯蹈火。

    維莉,當年只是一個連6800瑞士法郎都還不起的小女生,被羅伯特遺留在邊境100米外??稍谒銐蚋毁F的時候,羅伯特沒有再次邀請她回瑞士,反而想要借助她顯赫的身份去達成男人們所謂的偉大事業(yè)。真是諷刺,男人往往拯救不了自己的愛人,卻想要著去拯救世界。

    當維莉和羅伯特的關系引起納粹高官的注意,他們在碰面的時候只能假裝互不認識對方。羅伯特被秘密警察帶走的時候,回頭望了維莉一眼,似乎有不舍,卻也有責怪,抱怨維莉為何不能放棄自己的身份去求人解救他。所以在那一瞬間,羅伯特徹底放下了維莉,從此蕭郎是路人。

    可是此時維莉仍一心一意愛著羅伯特,甚至因為愧疚而自殺入院。迫于外界對于納粹迫害大兵情人致死的說法,帝國高官允許維莉致電羅伯特,但要求維莉盛裝出席演唱《莉莉·瑪蓮》,以向外界證明她還活著。形容枯槁的維莉在得知羅伯特安全返回瑞士后,淚流滿面卻只說:很好,很好!于是她穿上華服、畫上濃妝,拼盡最后一口氣在舞臺上唱響了《莉莉·瑪蓮》。

    納粹投降后,維莉和曾在營救活動中暗中協(xié)助她的地下黨員走在陰森復雜的森林中,地下黨員說,如果他們需要證據(jù)我們并不是為納粹服務的,那些人會為我們提供證明吧。是啊,曾經(jīng)挽救過猶太人的維莉,卻被視為納粹歌姬,需要在戰(zhàn)后重新證明自己的清白。正義與邪惡的角色,隨著時空的轉(zhuǎn)換而顛倒,說不清、道不明。

    獲得歷史同情的猶太人,在電影里卻是面目冰冷。他們也不曾對德國人對他們的協(xié)助表現(xiàn)出熱情的感激。如果納粹曾經(jīng)歧視過他們的種族,門德爾松家族又何嘗沒有歧視過貧窮的維莉?倒是一開始膽小如鼠、相貌生硬的伴奏師,最初是為了逃避入伍才和維莉組合巡回演出,但在危難關頭為保護維莉他竟不惜挺身而出責罵納粹高官,最后被遣送上戰(zhàn)場從軍。在車站分別時,他也竟沒有懼色,只說自己忘記帶了一直隨身攜帶的塔羅牌,從此放任命運引領。

    電影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出現(xiàn)幾次,維莉在舞臺引吭高歌,另一邊廂卻是炮火連天、坦克隆隆的畫面。但是法斯賓德并沒有刻意渲染戰(zhàn)爭的殘酷,也沒有去塑造德軍和盟軍的對立。最后一次,維莉拖著病軀站上舞臺,而在遠方的戰(zhàn)場上,她忠誠的伴奏師則在飄揚的電波聲中飲彈身亡,面帶著那永遠怯懦卻又好像什么都知道的微笑。

    說著正義的人,回避了正義。沒想要維護正義的人,最后證明了正義。

    想要勇敢的人,終究沉湎于世俗的成功與穩(wěn)定。想要懦弱的人,卻被命運推上了舞臺前線用他們的生命綻放。

    除了上帝,沒有誰可以審判誰。誰也不知道,我們在那樣的景況下,會選擇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誰也不知道,最后我們到底是得到抑或是失去。

    年輕的哨兵最終一生沒有與莉莉·瑪蓮重逢,于是莉莉·瑪蓮便化為永恒,他們最后吻別的一幕被制成銅像,流傳至今。

    Wie einst Lili Marleen。Wie einst Lili Marleen 。

    正如從前,莉莉瑪蓮。正如從前,莉莉瑪蓮。

    當然,作為法斯賓德女性三部曲之外的第四部,維莉從第一次離開羅伯特時茫然無措只會流淚的女孩形象,變成了最終堅強地決絕地再次離開羅伯特的女性形象,也暗示了女性獨立的意識覺醒。在兩性關系中,當女性賴以為依靠的男性形象破滅之后,她們終于從一種破碎的決裂中生長出真正的自我。以虐待女友和妻子、以及拋棄同性戀男友等種種劣跡聞名的“渣男”法斯賓德,卻在電影中展示了他的這種期待和寄望。女性們,你們應該快樂地領取這份忠告。

    藉此長文致敬與我同一天生日的法斯賓德。

     8 ) 感覺一般

    也許是因為我看了個版本很差的影片,片中有中文配音,但也配得很差,而且還是有大段大段的德語沒配音,又沒有中文字幕,所以有些故事情節(jié),需要腦補來自由發(fā)揮。

    而且畢竟是40年前的電影,經(jīng)過層層翻錄再傳到網(wǎng)絡上來,數(shù)據(jù)損失很大,效果可想而知。

    雖然故事動人,奈何本部影片拍得很呆板,棚內(nèi)鏡頭太多,演員也不討喜,加之成片年代久遠,我的審美已經(jīng)不耐受40年以前的影片水平,德國電影本身看的就少,所以基本沒什么感覺。

     短評

    上次看的時候 電視機直接爆炸了 可見又多牛逼

    9分鐘前
    • ztlpoppy
    • 推薦

    聽見小白哼這首歌,才想起添加。

    10分鐘前
    • 37°2
    • 還行

    法胖打著愛國主義的招牌,卻始終將焦點放在了Willie天真而堅毅的愛情,在她奪目的生命熱情之前,無論納粹的陰謀殘暴還是地下黨的自私傲慢都顯得異??尚ΑV挥谐蚶颥斏彽乃冀K是無往不勝、忠貞純潔的女戰(zhàn)神。

    14分鐘前
    • 一根曲木
    • 推薦

    嚴謹和浪漫并存的法斯賓德啊,去tm的什么反思吧,大師不玩這個,大師只想告訴你,“我愛你,我會為你付出一切!”莉莉瑪蓮,無數(shù)個合唱版本中最愛的是瑪琳黛德麗

    19分鐘前
    • 侃侃而談
    • 力薦

    7.4;Hanna Schygulla

    22分鐘前
    • 冰山李
    • 推薦

    TAG-Hanna Schygulla。來看這個女人經(jīng)歷了多少吧:愛情、戰(zhàn)爭、分離、斗毆、成名、待補、臥底、偷送、關押、自由、尋找、黯然、破碎……法斯賓德,直到你死,你才把狀態(tài)拋開,執(zhí)迷于敘事。

    26分鐘前
    • Memento Mori
    • 推薦

    沒找到效果稍微好點的視頻,胡亂看了一下。

    31分鐘前
    • 小野瀟瀟
    • 還行

    納粹歌姬,電影每次出現(xiàn)lili marleen調(diào)都略有不同,在《地下》聽一次歌就喜歡上。鏡頭畫面匠氣十足,會見元首走進了一道白光,參觀房子的長鏡頭,戰(zhàn)場集中營和宴會穿插剪輯,明暗對比,音樂結(jié)束炮火聲尖叫聲和歡呼聲對比,多年后的形同陌路,此情可待成追憶,令人唏噓【法胖主流之作,字幕太糟糕了

    35分鐘前
    • ?
    • 還行

    "我想問問她,她站哪個陣營。" "我想知道,你是站在哪邊的。" 愛情不是被戰(zhàn)爭丶種族丶階層丶政治殆害,也并非死於時代與命運。當羅伯特一遍遍問站隊題時,整部愛情電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剩下的,是一個干干淨淨的真人,一個人活著的故事,是一首所有活人的歌?!独蚶颍斏彙?/p>

    37分鐘前
    • 格雷斯
    • 力薦

    聽那首歌曲時,我汗毛豎起,也許真的是灌注進了感情,我會覺得曲子如此動聽。

    38分鐘前
    • 三沢與女乙
    • 力薦

    法斯賓德的《莉莉瑪蓮》其實可以算成他西德三部曲的第四部,這些晚期作品都在通過一個女性角色,創(chuàng)造性地重寫民族歷史。原型人物自傳里極有可能存在真相與謊言或自我塑造的雜糅,而這正好符合情節(jié)劇一貫的自諷性?,F(xiàn)代社會對于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在本片中與法西斯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頗為勇敢的是,就連猶太人一邊亦存在這種父權(quán)主義的操作。女主角的歌在這樣的語境下愈發(fā)淪為文化符號,被濫用為宣傳口徑中的功能性存在,時而獲吹捧時而獲棒殺,而女主角自己則愈發(fā)消隱成鏡中的虛假存在。此時,自然沒有愛情的可能。法斯賓德的電影亦是在通過這種對情節(jié)劇的解構(gòu)來點破電影媒介本身的商品和法西斯性。

    43分鐘前
    • brennteiskalt
    • 還行

    若問我還記得什么,我不想記得戰(zhàn)火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我不想記得失敗者被刻在了歷史的墓志銘上,只想夢回歌姬飛揚的裙擺、易碎的歲月。她的身影與炮火連天交叉剪輯,紙醉金迷與幻滅交替鋪陳她是所有戰(zhàn)壕男人的rosebud,而他才是她的Deborah,他是最后十分鐘她偷窺的高處的遙不可及的凝望,當她的一切被奪走之后,她也將隱匿在歷史的塵埃中,也可能消逝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夜幕下。迷人的德國電影,骨子里的嚴肅和浪漫可以共生共存

    47分鐘前
    • Elanor
    • 推薦

    多么動人啊,和你一起,莉莉·瑪蓮……

    51分鐘前
    • 扭腰客
    • 推薦

    愛讓我們活下來并受煎熬~生命本來就充滿諷刺,木有什么大不了滴~全片唱了N遍莉莉瑪蓮,連老媽都進屋詢問咋滴老重復放一首歌呢,受刺激啦···

    54分鐘前
    • 彩虹幾度
    • 還行

    其實完全可以找更有氣質(zhì)的女演員來演繹這個納粹的戰(zhàn)爭歌姬的.而且這女人沒長相聲音也不是最好的.當告別了那段交織著復雜情感的歲月后,莉莉還要繼續(xù)新生活,唯獨留下《莉莉瑪蓮》的歌聲久久傳唱......

    58分鐘前
    • UrthónaD'Mors
    • 還行

    特別特別喜歡這部電影的配樂 不知道有沒有原聲

    1小時前
    • ivorldn
    • 力薦

    看的版本不太好,翻譯太爛。這部片里作為編劇法斯賓德可以打五星,但是導演恐怕不能了。我不喜歡那么多的背景音樂,特別是觀眾情緒還沒調(diào)動起,音樂就開始激蕩了。。。

    1小時前
    • 走走看看
    • 推薦

    #重看#SIFF@環(huán)藝;佳人無辜,芳心暗恨難消;佳曲何德,笙歌鮮血交叉剪輯;當年看這部給了五星,現(xiàn)在看來略粗糙,法胖也很喜歡推拉鏡頭;結(jié)尾挺虐的;字幕渣哭,未修復版一片昏黃火紅。

    1小時前
    • 歡樂分裂
    • 還行

    結(jié)尾讓我打了五星 戴了一輩子“非主流”帽子的法斯賓德當時也許在想“咱也煽情一把。。?!?于是成就了一部被歷史蹂躪的悲催愛情故事 只是無論如何也不像法氏作品

    1小時前
    • 綠山林的Vian
    • 力薦

    百聽不厭的魔音。結(jié)尾不錯。歌是真的,故事是杜撰的,如果硬要靠的話,Loosely Based on Lale Andersen's Life Story. F鏡頭下的歌舞女主甜美的圓臉,鮮艷的紅唇,周身散發(fā)著一層明亮柔和的光芒……

    1小時前
    • ζω?ιδ
    • 推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