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相對于現(xiàn)在的特效片來說,我更喜歡黑白電影,總覺得黑白電影更能用劇情和演技打動人心?!洞a頭風云》反映了50年代初期紐約碼頭各種勢力互相斗爭, 講述了碼頭工人特里能夠站出來指證工會上層盤剝、殘害工人罪行的故事,影片真實的反映了碼頭工人的生活、覺醒和斗爭,看得人很心酸,黑白色的畫面讓劇情更顯凄涼陰冷。而馬龍·白蘭度的表演為這部電影增色不少,不動聲色的把握住了特里良心的反省和自責,以及對愛情的渴望和期待等等復雜的情緒。
卡贊想給自己洗白,拍了《碼頭風云》。
陳凱歌想給自己洗白,拍了《搜索》。
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洗白的技巧多么重要……
-
戲里的道具很出彩。
除了意外搶戲的那只手套,「鴿子」和「大衣」的設(shè)計也是影史經(jīng)典了。
「鴿子」第一次出場就非常融洽,把 Joey 賺到了天臺。這個計謀非常嚴謹:Joey 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險,不敢出樓,所以用他最喜歡的鴿子,把他騙到不用他出樓的樓頂鴿籠旁,再把他從高樓推下,簡直天衣無縫。
鏡頭語言上的信息展露順序如此精心,加上「鴿子」在英語里對「告密者」的隱喻,我感覺這場戲已經(jīng)把鴿子用盡了,沒想到后面還能接著出現(xiàn),還能再次升華。
我寫過一個戲,戲里的小主人公因為他照顧的一窩奶貓被壞孩子折磨至死,兼被掀起失去親人之痛,而暴走。
當時我竟然還沒有看過《碼頭風云》。
「大衣」的戲只有兩場,讓人想起《西線無戰(zhàn)事》里的那雙靴子,斯皮爾伯格那匹《戰(zhàn)馬》——它們在不同的主人間流轉(zhuǎn),仿佛它們是死神本身。
-
神父最高光的時刻是杜根死后。(忽然想起「忍死須臾待杜根」……)
他激情傳道,解釋著 crucify 的真意。其實他當時就在被 crucify,而且完事之后,他就升往天空了。
-
影片中對工會的抨擊,我毫不贊同。它的辯駁其實經(jīng)不起嚴謹?shù)耐魄谩R私饨咏鎸嵉拿绹a頭工會生活,《火線》第二季大概才是最好的虛構(gòu)作品。
但即便我對《碼頭風云》的意識形態(tài)完全反對,仍不能否認它是這樣杰出的一部佳作。
馬龍·白蘭度;
大名鼎鼎的“教父”。
多少人特地找《碼頭風云》來看,只是因為他。
這是馬龍·白蘭度在生涯突破之作《欲望號街車》,和奪得戛納影帝的《薩帕塔傳》之后,繼續(xù)和導演伊利亞·卡贊合作的作品。
伊利亞·卡贊,這個名字如今只有老影迷能記得了。
但沒有他的話,馬龍·白蘭度的生涯軌跡可能完全不一樣,說不定會大器晚成,而不是在而立之年就成為一位好萊塢巨星。
當時馬龍·白蘭度不僅一度是伊利亞·卡贊的御用男主角,他還參加了伊利亞·卡贊創(chuàng)辦的“演員工作室”學習表演,這很可能是他演技從熟能生巧到爐火純青的一塊墊腳石。
羅伯特·德尼羅和阿爾·帕西諾這兩個后來一起主演《教父2》的家伙,也都是“演員工作室”的學員。
到《碼頭風云》的時候,馬龍·白蘭度的表演不會令人失望。
故事聚焦美國紐約港碼頭,講述一個叫特里的退役拳擊手,從加入黑幫,成為殺人幫兇,到良心掙扎,最后決意與黑幫為敵的過程。
特里有著一個非常大的心路轉(zhuǎn)變歷程,這就要求演員要詮釋出角色的前后變化。
扮演特里,馬龍·白蘭度一出場就是一個愣頭小伙的樣子,眼神里無時流露著玩世不恭的感覺;
遇見女主角伊迪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
對于伊迪,特里有著兩種心情。
一種是對于伊迪哥哥查理死去的愧疚;
另一種就是標準的苗條淑女,君子好逑了,馬龍·白蘭度順便演繹了什么叫撩妹教科書。
重要的是,隨著劇情的推進,他的表情發(fā)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
特里從一個早早躺了平的青年,變成了一個為愛癡狂,懂得思考對錯的人。
也許是想復制《欲望號街車》,馬龍·白蘭度和費雯·麗兩種表演風格的碰撞出奇跡,伊利亞·卡贊這次也選擇了一個更傾向于表現(xiàn)派的女主角。
愛娃·瑪麗·森特,演藝事業(yè)起步于百老匯,她舞臺劇的表演習慣延續(xù)到電影,因此在她轉(zhuǎn)型電影不久的《碼頭風云》,她的表演具有著表現(xiàn)派的夸張表現(xiàn)。
而馬龍·白蘭度的方法派更注重真實自然,所以在《碼頭風云》中,也是可以看到兩種表演風格的碰撞與融合。
到了后半部分,特里從困惑中走出,最終蛻變成了一個狠辣的斗士。
馬龍·白蘭度的神情自然過渡到一個果敢、無畏的狀態(tài)。
如果說前面他是一個你可以隨意上前開玩笑的哥們,那后面他就是一個你絕對不敢隨便上去惹他的憤怒公牛。
觀眾很難察覺到他是怎么轉(zhuǎn)變過來的,這就是他這次表演的成功之處。
第一個奧斯卡影帝,也就是這么拿到手的。
優(yōu)秀的表演,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劇本也是白搭。
《碼頭風云》對主角特里的角色弧光塑造堪稱教科書。
促進角色轉(zhuǎn)變是多方面的。
有愛情,有親情,還有隱藏在角色心底的良知;
三個主要方面,分別有三個角色作為代表。
愛情是伊迪;
親情是特里的黑幫哥哥,兩人車內(nèi)對話的那場戲也堪稱經(jīng)典,不只是表演上的,內(nèi)容上解釋了這對兄弟的痛苦過去,這令到兩個角色都變得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同情。
可以說,兄弟情的表現(xiàn),比男女主角的愛情更為動人。
所以真不要誤認為這是黑幫愛情片。
良知就是巴里神父了。
神父成為了工人和資本家斗爭的關(guān)鍵角色,因為基督教在美國是有著一定影響力的,所以他的介入,成為了工人們反抗黑幫,反抗資本家的重要力量。
三個方面可以分為三條故事線;
愛情是男女主角的談情說愛;
親情兄弟在黑幫的成長經(jīng)歷;
良知是巴里和伊迪追查查理死亡真相的劇情主線。
三條故事線互相穿插交通,驅(qū)動著劇情的推進和特里的成長。
一切是那么地扎實,才使得高潮部分極具爆發(fā)力。
果然最佳劇本是沒跑的。
《碼頭風云》的意識形態(tài)輸出較為突出,堪稱是有點黑幫版《摩登時代》的意思。
這令到反派角色有些臉譜化,也成為了電影批評的爭議點之一。
伊利亞·卡贊如此想要表達對資本主義的控訴,想必是和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好萊塢政治黑名單事件”有關(guān)。
當時,包括卓別林在內(nèi)的多位“左派影人”被驅(qū)逐出好萊塢。
因為頂不住壓力,他選擇供出同行,以求自保。
這讓他的事業(yè)沒有受到影響,但卻背負上了叛徒的罵名。
多年以后回看《碼頭風云》,其實也并非只有馬龍·白蘭度和怒懟資本家的主題令人興奮。
還有后來出演了其他經(jīng)典的演員。
愛娃·瑪麗·森特,50年代末被希區(qū)柯克相中,出演《西北偏北》;
由于這部商業(yè)制作是《007》系列的模板,所以她也堪稱是“邦女郎”的原型了。
扮演大反派約翰尼的李·科布,沒過多久就演了《十二怒漢》,同樣演的是一個動不動就咆哮,給主角制造威脅感的狠角色。
相信更多人是通過《十二怒漢》對他留有印象的。
對于不那么熟悉好萊塢歷史的觀眾,看到“教父”馬龍·白蘭度和這些演員對戲,會不會有種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的感覺呢?
對了,這還是195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就算不是馬龍·白蘭度的影迷,也可以盡情食用,體驗到真正的電影藝術(shù)。
白蘭度的表演是偉大的:電影一開始,角色任由等同黑幫的工會擺布,帶著奄奄一息甚至陰柔的氣質(zhì);但后來,不管是女孩、上帝還是工人應該奪回力量的真理拯救了他,整個人連眼神都恢復了神采,就算被打到趴下,也能再抬起頭。很難相信這竟然是和米勒的薩勒姆女巫直接對話的作品,兩位大師有些不可思議哈
白蘭度的眉毛修得太精致了好嗎~~違和感簡直不能更強。集體覺醒動機不夠充分,過于理想化,節(jié)奏拖沓,拙見,屬于當今一年能出幾十部的電影。t100
寫實風格,外景拍攝,馬龍白蘭度方法派范本,黑名單事件,告密者的辯護。阿瑟·米勒退出之后,舒伯格的新劇本表現(xiàn)出對紐約港和天主教勢力的強烈批評,而卡贊將30年代心理影片遺風融為了社會問題劇中的人性深度。有學者認為本片帶有麥卡錫主義與無意識法西斯主義痕跡。
個人意識和良心的覺醒,工人階級團結(jié)起來反抗罪惡強權(quán);馬龍·白蘭度在車里反問哥哥當年拳擊比賽的黑幕那場戲真是有力度,“我本可以成名,不會淪落到這地步”;白蘭度表演松弛,道德焦慮拿捏得好,配角各種熟臉。
一只鴿子停在天臺上,孤單、沉默的望著天空。我也站在天臺上,孤單、沉默的望著天空。如果我們早知道自己都是被啄食的獵物,你會拍打翅膀,我也會揮動拳頭,不再沉默。
攝影光照效果太贊了,繼《第三人》后讓我覺得拍得很美的黑白片,配樂很贊,和某部很相似,暫時想不起來。出頭鳥很危險,最佳策略是先私底下發(fā)展群眾基礎(chǔ),而發(fā)展群眾基礎(chǔ)可以利用和善的公眾人物或是悲女子等人物來團結(jié)大眾。信仰與利益的交戰(zhàn)、個人與集體的沖突。逃避責任就是裝的和別人一模一樣。
工人們只需要一個被打得快死了還是站起來走向工廠的領(lǐng)導者,然后他們就能用腳投票完成剩下的所有反抗。但先有這樣一個人出現(xiàn),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確認不喜歡伊利亞卡贊,意識形態(tài)還敢更濃點么?女主的長相完全不是黃金時代審美的標準,不過我很喜歡;最后李克布那個單手伸指威脅人的動作瞬間穿越到十二怒漢去了@_@......
白蘭度經(jīng)典的“撿手套”即興表演非常棒,看出來Eva剛開始被白蘭度的表演嚇住了。這么結(jié)尾有點獵奇啊,怎么像成功版的Breathless。影片對環(huán)境的交代不及格,到結(jié)尾才大概知道幾個地點間的空間關(guān)系??ㄙ澘傆袧鉂獾呐锱母?。
3.5。男主矛盾的外因設(shè)置可看性強,構(gòu)圖和運鏡也漂亮。腥味四溢的碼頭腐化了人心,生計為上的愚懦觀念顛倒了黑白,臨終干架之前后,旁觀者從靜默、騷動到抵觸的轉(zhuǎn)念遞進太秒速,以站位一邊倒的符號化表達也淺了些。如果砍掉正三觀結(jié)尾,如果沒有神父一角,或許就是教父成長記了。
馬龍·白蘭度的方法派演技,從男孩到男人的過程,我竟然很神奇的聯(lián)想到【神槍手之死】中的凱西·阿弗萊克?!铩铩铩?/p>
Impeccably shot and acted. Don't like the ending and Bernstein's music is overbearing.
故事簡單破爛不驚 看著在有意的放大表演 各種細節(jié)各種貌似臨場
【B】當年的主旋律電影,尤其是神父的角色,簡直高大全偉光正,看得到后世許多勵志片的影子。一部片子居然提名了三個奧斯卡男配角!嚇尿!
本片別名一定是《無產(chǎn)階級之懲戒》..對白和人物塑造還成,但鏡頭語言沒多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個人意識的覺醒與反抗,不過工會等于黑幫的概念還是過于簡單了吧。白蘭度的表演在好萊塢真是自成一派,
1955奧斯卡最佳影片。1.馬龍首獲影帝之作,雖影響力不及欲望號,但表演更為自然寫實。2.卡贊拍此片,目的是給黑名單告密行為辯白。3.車內(nèi)兄弟的經(jīng)典對話場景,"用責備而充滿愛意和憂傷的語氣來表達他深深的痛苦",明滅的光線則似內(nèi)心掙扎的具象化。4.背叛與良心,烏合之眾,鴿子籠,配樂大贊。(8.5/10)
電影緊湊的劇情和節(jié)奏幾乎毫無贅余,大放異彩的配樂令人心顫,人物內(nèi)心的悲壯和覺醒仿佛一支利箭穿透屏幕,戳中觀眾的心窩和淚腺,也許需要一支煙才能平復自己無法控制的復雜情緒。在黑白色莊重的畫面里,這部電影讓年輕的馬龍·白蘭度散發(fā)出令人著迷的魅力,而后一直銘記于心。
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青年民工的窘迫遭遇
一個資產(chǎn)階級導演對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反思與控訴,代表了該階級內(nèi)思想先進分子的覺醒。Marlon Brando將一個無產(chǎn)階級群眾面對強權(quán)時的表現(xiàn)表演得令人信服而更有階級力度。
萬惡的資本主義政府下的工會是腐朽的、落后的,工人是愚昧的、冷漠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美國。3.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