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與順德比起來,東莞的美食看起來好像少了好多(以至于第三期臺灣美食混入),還有一些是借鑒廣府、客家和潮汕的創(chuàng)新之舉,但街邊小巷和深夜排擋的美食依然勾起了食欲(手中的玉米一下子不香了)。
第一期:《得天獨厚》
??艾草粑粑(鼠曲草又名艾草)、艾草蒸鯽魚、艾角、艾粄、荔枝片皮雞、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荔枝果凍
??涼拌腐竹、腐竹糖水(與雞蛋紅棗同煮)、腐竹鳙魚(東莞萬江街道)、腐皮豆?jié){、炸腐竹燉羊肉、蕉葉棕(麻涌)、裹蒸粽(道滘)、林旁棕(林旁學名露兜樹)
??清蒸奄仔蟹、油燜奄仔蟹、清蒸膏蟹、清蒸黃油蟹、冬瓜干蒸翡翠魚、冬瓜干蒸雞、陰菜蒸排骨(陰菜即經(jīng)過曬干和陰干的耙齒蘿卜)、陰菜蒸肉餅、陰菜牛展湯、莞式臘腸、臘豬頭皮、金銀潤(豬臀尖肥肉冰凍后用鹽、糖、酒腌制嵌入豬肝內(nèi)部)、白沙油鴨、鴨喉蘿卜煲、冬團、蘿卜粄、紅薯糖水、咸丸 第二期:《山水相逢》
??清蒸九節(jié)蝦、檸香黃皮頭(黃皮頭學名梅童魚)、火焰醉麻蝦(刀額新對蝦)、白灼麻蝦
??大嶺山:酸梅鵝、白斬鵝、脆皮燒鵝、白灼鵝腸、爆炒鵝血、大嶺山燒鵝
??麻涌:蕉蕾煎蛋(香蕉的雄蕊和花蕾)、蟛蜞醬炒豆角(生活在蕉林水渠中的一種蟹類)、蟛蜞粥、香蕉悶鵝、香蕉扣肉、香蕉鯽魚湯、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生滾魚片粥、水浸皖魚、魚包、豬肝腸粉、石龍鎮(zhèn)咸姜水、南乳燜鵝、陳皮蠔豉雞湯、蕉芋老鴨湯、蕉芋雞蛋水
??雜燴海魚、豉油皇香爆魷魚管、陳皮絲蒸玫瑰毒鮋、黃面醬石燒龍躉魚皮、疍家清蒸三千、臘味蝦干煲仔飯、虎門蟹餅 第三期:《歡宴流轉(zhuǎn)》
??五味鵝、鳳凰蛋、牛腩燜蘿卜、肉丸蜆粥、蜆肉飯、客家香芋扣肉、鹽焗雞、客家釀三寶、釀豆腐、客家燜豬肉、冼沙魚丸、蛋黃卷、麻葛
??臺灣及其他風味:鹵肉飯、大腸面線、碗粿、臺灣肉粽、龍須菜炒丁香魚、藕帶炒肉、水牛芝士、火車頭湯粉、大漠羊排
??齋粉、牛雜/叉燒/燒鵝瀨粉
??傳統(tǒng)甜品:海帶綠豆糖水、陳皮紅豆沙、油糍、蛋角、牛耳朵、缽仔糕、芋角、芋餅、糖不甩
??西式甜點:白蘭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蘿、冰火奇緣、火麻仁茶
??高端料理:七彩龍須東星斑、雞油娘酒蒸紅蟹
??街頭排擋:炒牛河、濕炒面、炒花蛤、鹽焗豬腰、焗花蛤(片中出境:肥婆菜館)
??麻涌深夜食堂:排骨飯(莫梓材)
作者|@陳錦莊(知名電影博主)
東莞,中國廣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外貿(mào)口岸,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化城市之一。過去的二十年來,東莞以高速發(fā)展的制造業(yè)聞名,擁有“世界工廠”這個身份,但其實這座城市還隱藏著一個龐大多樣的美食世界。
常言道,“吃在廣東”。廣東自秦朝開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逐漸形成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和地域融合?;洸酥v究豐富精細的選材和豐富的滋味,身為其中一份子的東莞美食當然也毫不遜色,綿滑爽口的瀨粉、外酥里嫩的燒鵝、香味撲鼻的煲仔飯,這些常見的廣東菜肴在東莞人獨有的烹飪方式之下釋放不一樣的魅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莞人,得知我們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播出,迫不及待就去觀看。據(jù)悉,《尋味東莞》共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zhuǎn)》三集,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來展現(xiàn)在地美食風貌。
從第一集《得天獨厚》來看,《尋味東莞》在美食紀錄片拍攝里是相對高水準的,整片都非常平實純粹,較為關注食材烹飪,拍得開胃,也注重原材料和時令,從當?shù)孛朗橙胧?,講出了東莞人品味的不同,從而折射文化的差異。
按照時令拍攝這點十分贊賞。適時而食是從古至今人們順季應時的體現(xiàn),這是人們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找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剛好第一集播到摘荔枝,端午粽子,剛剛好對應現(xiàn)在的時節(jié),讓正在觀看的觀眾更有共鳴。
而同一種食材,同一個節(jié)氣,同一座城市不同區(qū)域卻有不同做法,好像糯米粉這種食材,《尋味東莞》里紀錄了不同片區(qū)在冬至時節(jié)不同的做法:東莞水鄉(xiāng)萬江,人們用糯米包裹上甜咸兩種豆沙餡料,用顏色區(qū)分口味,做成冬團;同樣用糯米做皮,生活在東莞山區(qū)(東坑)的客家人,在餡料上獨辟蹊徑,用鮮肉、臘肉、蝦干與蘿卜絲同炒制成餡料,這是蘿卜粄;當然還少不了我們東莞冬至必須要吃的咸丸,糯米粉做成小湯圓,配上豐盛的湯底配菜,我曾經(jīng)以為這是大家過冬都會吃的食物,后來才知道是我們地方習俗。
很多人用食物為介質(zhì)講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賦予了食物以人文的內(nèi)涵,但我覺得事實上應該是相反的?!渡嗉馍系闹袊逢悤郧鋵а菰f:“不是我們賦予食物文化,而是食物本身就自帶著文化,人們的許多生活印記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答案。比如小麥,往西傳,遇到了火,變成了披薩面包,往東傳,遇到了水,變成了饅頭面條。東西方文化如此水火不容,可能就是和小麥的那次‘分手’有很大關系。所以食物是所有人類文化的起點?!?/p>
東莞有著山地、丘陵、水鄉(xiāng)、海洋等多樣的地貌,這為東莞美食帶來了更豐富的味道,加上從歷史上的中原人南遷到近幾十年世界工廠帶來的人流交會,使得東莞的美食更加多樣化。
談起冬團、咸丸,老實說播到這一段的時候勾起了許多兒時回憶。記得小時候“做冬”(過冬至)是東莞人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飯,非常熱鬧。我是家里的大孫子,爺爺奶奶剛退休我就出生了,所以擁有很多和爺爺奶奶生活相處的溫馨回憶。老實說,估計很多90后00后的東莞年輕人不太知道冬團是什么,我完全是得益于奶奶,小時候和奶奶一起住,幫過她做過冬團,具體做法很模糊了,記得有糯米粉、豆沙、白糖,幾個人圍坐,弄好了就放竹篩上,我喜歡甜味的,很多年沒吃過了,但這份甜味伴隨回憶閃閃發(fā)光。
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說過:“什么叫作好?很主觀化。你小時候吃過什么,什么就是最好。”最好吃的那道菜不在風塵仆仆的路上,也不在高朋滿座的飯肆酒樓,它藏在最質(zhì)樸的食材、最家常的滋味。很多次北方的朋友過來東莞,我都會熱情帶他們?nèi)バr候常去的早餐店吃“燙粉”(腸粉),介紹這有多好吃,不過后來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們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他們說這是你記憶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
拍攝城市美食紀錄片,最重要也是這點,必須要勾起當?shù)厝说挠洃?,才能說過關。因為世界上所有的美食,都是關于家鄉(xiāng)、年少的回憶,食物是載體,美食是分享,通過味蕾,把我們載回那一段美好的記憶中。就像每次出差回家都要去吃一碗燒鵝瀨粉一樣,我們這一生最記掛的還是家的味道。
另外,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節(jié)奏和人口遷徙帶來的風味融合,很多地方傳統(tǒng)食物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例如《尋味東莞》里面臘鴨喉蘿卜煲、香蕉扣肉,作為90后東莞人的我就完全沒吃過,傳統(tǒng)食物如冬團近年也不再流行。所以,用年輕人喜歡的視頻節(jié)目模式去拍攝傳統(tǒng)食物也能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身處的城市,讓更多好的傳統(tǒng)食物得以保留下來。
“美食是最好的媒介”,一個地方的食物帶著一個地方的文化,拍攝地方美食紀錄片是記錄這個城市很好的機會。而且相比于連篇累牘的城市文化介紹文字,視頻拍攝也顯得更為直觀,直達人心。
《尋味東莞》在廣東衛(wèi)視首播、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lián)合獨播。這樣多樣化傳播平臺的搭建,擴大了口碑宣傳及內(nèi)容傳播的空間,打破了以往的局限。影響力也可從熒屏蔓延至電腦、手機等信息化產(chǎn)品,搭建起適合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傳播平臺,廣泛吸納觀眾群體,積極宣傳東莞地方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尋味東莞》的拍攝不是商業(yè)行為而是政府行為,近年來為了提升普羅大眾對東莞這座城市的觀感,政府做了不少工作,逐漸有了成果。
這次《尋味東莞》東莞政府攜手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拍攝制作。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是由具有20多年經(jīng)驗的國內(nèi)頂級紀錄片團隊創(chuàng)立,擁有精良的制作水準,以及深度與廣度兼具的題材選擇;團隊成員主要作品包括《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森林之歌》、《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cè)影》、《舌尖上的新年》、《尋味順德》等。
而用影視來展現(xiàn)文化是近年熱衷的表達方式,如去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時間為軸線串接起中國人的奮斗歷程,今年5月開拍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則是偏重于地域空間的全覆蓋,展現(xiàn)中國全面小康的成果,由張藝謀擔任總監(jiān)制、寧浩擔任總導演,并計劃2020年國慶檔上映。
希望《尋味東莞》打出了東莞美食這張名片,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東莞。不說了,大家趕緊打開收看《尋味東莞》,“食飯準備”!
《尋味東莞》是“尋味”系列的第二部,它當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既可以截出無數(shù)張明信片,也可以讓觀眾流下無數(shù)口水。同時,它應該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精心篩選的,能讓你在密集的美食和嶺南風光中,體驗東莞的與眾不同。那么,東莞的美食到底特別在哪里?我憑自己的粗淺理解總結(jié)了三個方面,或者可以稱為三個W。
Where,獨特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產(chǎn)出獨特的物產(chǎn)。在這個藍色星球上,應該沒有哪兩塊土地是一模一樣的吧?東莞出產(chǎn)的好多食材我都沒見過或沒吃過。例如用來包粽子的林旁葉和蕉葉,用來制成陰菜干的耙齒蘿卜,還有大薯、麻蝦、蕉蕾、青香蕉、蕉芋,被用于制成甜品的白蘭花、火麻仁。也許有些物產(chǎn)其他城市也有,但這個組合肯定是獨一無二的。
When,農(nóng)業(yè)時代的因地制宜使獨特物產(chǎn)被加工利用。即使有了這些特別的物產(chǎn),為什么非要食用它們呢?因為在農(nóng)業(yè)時代,沒有發(fā)達的商品貿(mào)易,人們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運用當?shù)匚锂a(chǎn)制作餐食。例如,東莞的臘味蝦干煲仔飯、虎門蟹餅、肉丸蜆子粥很好地體現(xiàn)了海陸交匯的飲食風格。而由于存儲技術的不發(fā)達,新鮮的食材又被干制或發(fā)酵,形成了新的風味,例如蘿卜干、魚干、蟛蜞醬。
Who,八方匯聚的尋常人家進一步增進了食物的獨特性。在悠久的歷史中,東莞到底匯聚了哪些地方遷來的人群,我無從考證。例如東莞產(chǎn)出的二十幾種粽子,我相信會有遷自不同地方人群的淵源。又例如,片中提到了較早遷入的客家人,他們的飲食習慣就跟其他人存在差異。為什么要強調(diào)“尋常人家”呢?因為他們使普通食材“物盡其用”,也許是出于無奈,卻在無意中拓展了美味的疆界。例如耙齒蘿卜口感粗糙但糖分高,被干制成了柔韌甜香的陰菜。用豬肝包豬油制成的“金銀潤”、具有爆漿口感的鴨喉,都是雜碎和邊角料中篩選的美味。而用蕉芋這種備荒食物的纖維制成的蕉芋糕,是一群人懷念的老味道。關于吃什么,怎么吃,各地人有各自的智慧,也形成了一地的獨特性。
以上三個方面構(gòu)成的東莞美食的獨特性,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基于農(nóng)業(yè)時代遺留的傳統(tǒng)。但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獨特性發(fā)生了改變。
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貿(mào)易全球化,以及商業(yè)社會的日趨發(fā)達,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nèi)食材高度流通。而東莞作為外商投資和制造業(yè)發(fā)達的城市,遷入的人群快速增長,也帶來了新的飲食習慣和潮流。例如近四十年有逾十萬臺胞到東莞工作生活,外來人口增加三十倍?!靶聳|莞人”帶來鹵肉飯,大腸面線這樣的寶島美食,也帶來了世界各地的餐飲流派。
我覺得在商品化、全球化的過程中,東莞美食基于土地和傳統(tǒng)的獨特性會減弱。我甚至擔心,人們會逐漸失去與土地的聯(lián)系,失去所享用食物的獨特性。我曾設想過一個極端的情形,會不會有一天,全球人民的美食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已經(jīng)完全打通了食材的獲取渠道,打破了人的流動壁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部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東莞美食的獨特性,是十分珍貴的。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到《風味》系列,《尋味》系列,不知不覺已觀看了不少稻來制作的美食紀錄片。他們樹立了美食記錄片的行業(yè)標桿,建立了自己的敘述模式。如果只看他們的作品,你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美食紀錄片就該如此賞心悅目,事實上卻難被模仿。在他們的作品里,美食是絕對的主角,但絕非僅停留在美食層面?!渡嗉狻穯⒚闪宋覍γ朗车呐d趣,而后續(xù)觀看的每一部,我都有新的收獲。我覺得,以他們的專業(yè)能力,可以拍好任何一個地方的美食和風土人情。而事實上,每個地方的美食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細細觀察,娓娓道來。
《歡宴流轉(zhuǎn)》
1、穩(wěn)叔:五味鵝、鳳凰蛋、牛腩燜蘿卜、肉丸蜆粥、蜆肉飯
2、龍背嶺:客家香芋扣肉、鹽焗雞、客家釀三寶、釀豆腐、客家燜豬肉
3、洗沙魚丸、蛋黃卷、麻葛、鹵肉飯、大腸面線、碗粿、臺灣肉粽、龍須菜炒丁香魚、藕帶炒肉、水牛芝士、火車頭湯粉、大漠羊排
4、莞城街道 凌麗華(飛刀華):燒鵝瀨粉。齋粉、牛雜瀨粉、叉燒瀨粉、叉雞瀨粉
5、倫浩宇:白蘭洛神花慕斯蛋糕、芥末蛋糕、金箔奶酪蛋糕、火山菠蘿、冰火奇緣
6、海帶綠豆糖水、陳皮紅豆沙
7、油糍、糯米糍、蛋角、牛耳朵、缽仔糕、芋角、芋餅、糖不甩、火麻仁茶
8、雞油娘酒蒸紅蟹、七彩龍須東星斑
9、阿南、棠哥(肥婆菜館):炒花蛤、炒牛河、濕炒面、鹽焗豬腰、焗花蛤。
麻涌鎮(zhèn),材叔,深夜食堂:排骨飯
《山水相逢》
1、檸香黃皮頭、清蒸九節(jié)蝦、火焰醉麻蝦、白灼麻蝦。任耀波
2、大嶺山鎮(zhèn):酸梅鵝、白斬鵝、脆皮燒鵝、白灼鵝腸、爆炒鵝血、大嶺山燒鵝
3、麻涌鎮(zhèn):蕉蕾煎蛋、蟛蜞醬、蟛蜞醬炒豆角、蟛蜞粥、香蕉燜鵝、香蕉扣肉、香蕉鯽魚湯、香蕉紫菜糖水、麻涌香蕉
蕉農(nóng)鐘立枝
4、生滾魚片粥、水浸鯇魚、中堂魚包(黎見平)
5、豬肝腸粉。石龍鎮(zhèn):咸姜水、南乳燜鵝、陳皮蠔豉雞湯
6、謝崗鎮(zhèn):蕉芋老鴨湯、蕉芋糕、蕉芋雞蛋水。
7、疍家人:雜燴海魚、豉油皇香爆魷魚管、陳皮絲蒸玫瑰毒鲉、黃面醬石燒龍躉皮、疍家清蒸三鮮、臘味蝦干煲仔飯、虎門蟹餅
《得天獨厚》
1、鼠曲草~艾粄、艾角、艾草煎蛋、艾草鯽魚湯
2、桂味荔枝(外殼凹凸明顯、核小肉厚、天然糖分高、綿長的桂花香氣)~荔枝片皮雞、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荔枝果凍
3、東莞萬江街道 黃柏森:腐皮腐竹~涼拌腐竹、腐竹糖水、腐竹燒魚、腐皮豆?jié){、腐竹燉羊肉
4、東莞虎門鎮(zhèn) 露兜樹(林旁)~林旁粽
東莞麻涌鎮(zhèn):蕉葉粽
莞草,裹蒸粽
東莞道滘鎮(zhèn)
5、冬春的清蒸奄仔蟹、油焗奄仔蟹
夏秋的清蒸膏蟹
夏至(6-8月)黃油蟹
6、冬瓜干蒸翡翠魚、冬瓜干蒸雞、陰菜蒸排骨、陰菜蒸肉餅、陰菜牛展湯
7、厚街鎮(zhèn) 孫國和:臘豬頭皮。金銀潤
8、虎門鎮(zhèn) 白沙油鴨、鴨喉蘿卜煲
9、冬團、蘿卜粄
10、紅薯糖水
11、謝艷珍:咸丸
可口可樂了看看健健康康健健康康可口可樂了看看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說到吃貨向往的美食圣地,廣東必定擁有姓名。
口味清淡,注重還原食物原本的鮮味,廣東的美食不僅味道鮮美,食材也是相當大膽,從植物到動物,從陸地到大海,各式食材都可以成為一道美味的佳肴。
廣東到底有多少美食?原《舌尖》團隊在拍攝尋味系列時走進廣東,結(jié)果三年多沒能走出來。
于是,光用《風味原產(chǎn)地:潮汕》和《尋味順德》兩部紀錄片來呈現(xiàn)廣東的遍地美食還不夠,攝制組此次又將鏡頭對準了廣東另一個地方——
《尋味東莞》
本文有劇透。
1
首先帶觀眾品嘗的是春季山野的味道。
鼠曲草又名艾草,春天正是它們生長的季節(jié),而長江以南的人們習慣將艾草當成野菜,制作成各種美食。
高溫熱油,將艾草和雞蛋混合煎制,就成了一道簡單的小菜:艾草煎蛋。艾草的清香加上雞蛋的酥軟,口感澀中帶香,絕對是能讓人多吃幾碗飯的下飯神器。
既可以煎蛋,也可以用來熬湯。熬鯽魚湯時放入艾草一同熬煮,魚香混合著草葉的香氣,清爽可口,鮮美異常。
除了這兩種平常的做法,還有一種更具東莞特色的美味——艾粄。
住在銀瓶山下的羅衛(wèi)國一家,就正在制作這種美食。艾草和面做成皮,花生碎,白糖,芝麻和椰蓉混合制成餡料,再用菠蘿葉襯底,一道可口的美食就完成了。
輕輕掰開一個艾粄,豐富的餡料便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花生碎,芝麻椰蓉彼此交融,讓人垂涎。艾草的味苦中和了餡料的甜味,使口感甜而不膩,咬一口齒頰生香。
春季品嘗艾草美食,到了夏天,羅衛(wèi)國家的五十畝荔枝便都成熟了。
經(jīng)過細心照料和夏天雨水陽光的滋潤,羅衛(wèi)國家的荔枝鮮美異常。新鮮的荔枝不僅是可口的水果,在東莞,它也成為了食客們餐桌上的佳肴。
將燒雞切成薄片,和黃瓜,荔枝組合,再加上沙拉醬,就成了美味的荔枝片皮雞肉。黃瓜爽脆,荔枝清甜,燒雞皮脆肉嫩,多種滋味讓舌尖感受極致。
將荔枝和蘆筍,核桃仁同炒,又成了香甜的荔枝琥珀核桃蘆筍丁,甚至還可以將荔枝制成甜品——荔枝果凍……豐富的菜品讓屏幕前的觀眾不得不感嘆東莞人在美食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
鏡頭從山里來到了城鎮(zhèn),凌晨三點,黃伯森的作坊依舊燈火通明。
熬制豆?jié){,利用晝夜溫差凝結(jié)的腐皮薄得像一張紙,輕輕從豆?jié){表面挑起整張腐皮,然后用刀劃開,壓制后就成了大家常見的食材——腐竹。除了可以成為各種菜肴里的食材外,黃伯森家的腐皮豆?jié){更是一絕。
剛成型的腐竹與豆?jié){一同盛入碗中,略帶膠質(zhì),滿滿一碗,色澤米黃,口感既有豆?jié){的順滑,又有腐皮的松軟滑嫩。一碗平常的豆?jié){,到了東莞人手里就具有了別樣的風味。
從春到冬,從陸上到水下,晝夜交替,四季流轉(zhuǎn),林旁粽,金黃蟹,陰菜,臘味等美食一一登場,觀眾跟著制作組的鏡頭一起探訪著東莞的地道風味。
2
看美食紀錄片,看的是什么?當然是味道!能夠分分鐘饞哭人才是一部合格的美食紀錄片。
將食物的味道透過屏幕傳遞出來,隔著屏幕調(diào)動觀眾的嗅覺和味覺是一大關鍵。而作為業(yè)界標桿的《舌尖》團隊,自然深諳此道。
首先從視覺上造成沖擊,通過大光圈虛化背景的特寫鏡頭近距離展現(xiàn)食物的紋理,引發(fā)了觀眾對食物口感的聯(lián)想。
一顆荔枝,皮薄肉厚,果肉在黑色的背景下更顯得晶瑩剔透,光澤相當誘人。用手一擠,汁水立刻濺了出來。如此誘人的畫面,就算隔著屏幕,觀眾仿佛也能感受到荔枝在口中咬開,香甜的汁水溢滿口中的美味。
蟹中極品黃油蟹,在高溫季節(jié)里由于青蟹卵膜破裂,金黃色的汁液滲透全身,清蒸后將黃油蟹切開,屏幕上頓時金黃一片。盡管無法品嘗,但光憑借這畫面,就足以感受到黃油蟹的美味了。
從聽覺上勾起觀眾的食欲,讓人情不自禁的咽口水同樣是該片的“絕技”。
乳白色的豆?jié){流動,雪白的魚湯在鍋中不停地翻滾,咕嚕咕嚕的聲音簡直要把人饞哭了!
食物的味道自然很重要,但品種也不能太單一,千篇一律的美食早已讓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于是《尋味中國》就向觀眾呈現(xiàn)了許多東莞特有的美食,讓人大開眼界。
比如大家熟知的廣式臘腸的“臘味家族”,不僅有廣式臘腸,豬頭皮也可以做成臘豬頭皮,將豬臀尖肥肉腌制塞入豬肝里,就成了金銀潤,就連鴨食管也是一道美味的佳肴。
多數(shù)時候用來涼拌的腐竹,還可以加入羊肉燉煮,做成一道美味的腐竹燉羊肉,將腐竹和鳙魚一同熬制,又成了一道鮮美的腐竹燒魚。
常規(guī)的食物,別樣的風味 ,獨特的食物,新奇的體驗,從視覺到聽覺,從做法到食材,每一道菜肴都饞得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簡直是為吃貨們奉上了一場饕餮盛宴!
3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食物往往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歷史文明與傳承。《尋味東莞》在展現(xiàn)美食的同時,也記錄了美食所承載的故事和文化,從口腹之欲到人文內(nèi)核,美食的意義,遠遠不止飽腹。
影片沒有選擇燈火輝煌的大酒店,聞名當?shù)氐拿麖N作為拍攝對象,而將鏡頭對準了東莞普通的居民,屏幕上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可能是某次家宴的飯菜,也可能是某個當?shù)厝速囈跃S持生計的小作坊。
歷時近三年,選取20多個人物故事,拍攝130多種食材和菜品才最終完成了這部紀錄片。長時間深入當?shù)氐耐诰?,不僅能找到最地道的東莞風味,更呈現(xiàn)出了東莞的風土人情。
比如歷史,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全國各地都有的習俗,但是在東莞,粽子有二十多種類型,不同的餡兒料,口味,包裹材料受各地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形成,彰顯了這座城市復雜的飲食文化和人口遷移歷史。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莞常年濕熱,因此食物想要長久保存,就需要風干。于是東莞人利用經(jīng)驗和智慧將很多食物制成了臘味美食,成為一大特色。
還有,傳承。當機器化流水線制作成為大趨勢,當各種批量化的快捷食物布滿大街小巷,依舊有人在傳承手工工藝。
黃伯森從1962年就開始和父親學做腐竹,60年來始終堅持著對這一手工藝的傳承,親手制作腐竹,延續(xù)父輩的味道。
對團聚的重視也是流淌在東莞人血脈里的信念。兒子帶女朋友回家,要精心烹制一桌飯菜。幾代人同堂的家宴,更要從清早就開始準備,開動之前還得先為祖先奉上祭祀用的美食,表示感恩和敬畏。
正如片中所說,“人們對親情的寄托、團聚的喜悅與對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尋味東莞,尋的不僅是東莞的美食之味,更是東莞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傳承。
很多都還沒吃過,或者吃過不記得名字,單一個煲仔飯就是絕的,11年出差住過一段南城,地陪每天帶著吃美食,第一餐就是煲仔飯,紅砂陶巨碗,臘腸臘鴨臘肉各種料又足又香,米的口感也好,真是刷新了對煲仔飯的認知,舌頭都香掉了。后來小姑娘征求意見,經(jīng)常都說去吃煲仔飯好不好,姑娘覺得無語又好笑,于是換一家繼續(xù)吃繼續(xù)吃,吃到臨走都沒覺得膩。 可能就是對美食的印象,成了我在東莞買房的理由之一。去年秋天小住的時候,特地去運河邊找到一家排名靠前的小店吃煲仔飯,嚯!一溜二三十種配料自選然后現(xiàn)蒸,每種配料三四塊錢。吃完意猶未盡,又跑到旗峰臘味廠里買臘腸,門市的小姑娘特別實誠,說不提供郵寄服務,但某寶旗艦店是一樣的貨品一樣的價格,你不如網(wǎng)上買了還包郵。后來在網(wǎng)上買了腸和肉直接寄給朋友,反饋說很不錯。
除了老莞味,東莞美食也是多元的,大抵跟長江以南各省都有大量打工人群曾經(jīng)棲居有關。江南和兩湖云貴川的食物在本土改良的同時也得到了互相融合,這跟京滬的追求地道似乎又不太一樣。在兩條運河之間的夾心地帶,可以找到很多美食扎堆的地方,比如舊工廠改的工農(nóng)8號藝術區(qū),好多店可以選擇,價格也不高。
所以東莞可能是一座宜居性被嚴重低估的城市,因為鎮(zhèn)區(qū)確實比較亂,珠三角以外的人們,都以為東莞是亂的,工廠多,有飛車黨,呃,有顏色?
顏色是真有,綠化率高到無法想象,像水濂山,松山湖,同沙,黃旗山都刷新認知地美麗,即便在珠三角也是出類拔萃的吧。
發(fā)幾張城區(qū)照片(鳥瞰圖來自網(wǎng)絡,圖上有作者和截屏來源),實景是去年12月拍的。
去對地方,這座城市挺有味道的。
說到電影中的城市,每個影迷心中都有自己獨特的回憶。
伍迪·艾倫留下布魯克林橋影的《曼哈頓》,
《新橋戀人》里飄雪圣誕夜煙花燦爛的塞納河,
《重慶森林》《花樣年華》里霓虹喧鬧、街角巷弄的香港,
《蘇州河》里的上海,
《春風沉醉的夜晚》里的南京
……每一座特殊的城市都在銀幕影像里散發(fā)著自己特殊的氣韻。
這些地名,巴黎、曼哈頓、香港、東京,浪漫到不足為奇……
但如果我們換一座城市名,比如——
東莞,你會想到什么?
東莞,十分特殊的一個名字,在知道莞字讀“guan”,而不是“wan”之前,也許你都不曾關注到它也曾在世界銀幕中的屢屢現(xiàn)身。
在紀錄片導演周浩的處女作《厚街》里,東莞作為珠三角地區(qū)以制造業(yè)崛起的新興城市,眾生態(tài)盡顯,厚街出租房里外來打工人口群居,孩子出生,世俗又深沉的愛情,迷惘和觀望的打工男女,統(tǒng)統(tǒng)被周浩用攝影機記錄了下來。
毗鄰廣州、深圳、香港,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讓東莞在改革開放后吸引了大批來自臺灣、香港的資本和中國內(nèi)地的廉價勞動力,東莞由一個農(nóng)業(yè)小城迅速發(fā)展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yè)城鎮(zhèn),外來人口一度達到了本地人口的兩倍不止,很快被貼上“世界工廠”的標簽。
東莞,獨特的發(fā)展路徑,吸引著各國電影人的目光……
像德國著名研究中國的學者弗蘭克·澤林所形容,它曾是「邁阿密與硅谷的混合體」,但是根據(jù)近幾年公開的全國15座新一線城市名單,東莞赫然在列。
短短十幾年的跨越式發(fā)展,東莞這個經(jīng)濟之都、世界工廠,恐怕早已不再是我們舊印象的那座嶺南小城了。它現(xiàn)代、朝氣、充滿戰(zhàn)斗力;但同時又溫柔、恬淡 、擁有煙火氣。
“世界工廠”的標簽讓人們看到了東莞的蓬勃經(jīng)濟,以至于很少人知道東莞這個城市真正的魅力。
2013年,賈樟柯導演的《天注定》在戛納首映,全世界也見到了電影導演鏡頭里的東莞,這些都是東莞的影像記錄。
在東莞人心中,東莞就算拋開世界之都的名號不談,也是那座洗盡鉛華,依舊美麗而充滿風土人情味兒的嶺南城市。
不同于深圳,它的復雜和豐富是在新與舊、傳統(tǒng)與發(fā)展的交疊碰撞沉淀中凝結(jié)的。只關注東莞的新,而忘記它的歷史人文,是一種武斷,更是一種罪惡。
所以東莞人在他們?yōu)闁|莞正名的第一條里,就要說,東莞最獨特的地方不是什么其他,而是,它正宗地道的特色美食。
后來才知道,這句話一點兒也不假。
東莞的優(yōu)秀,不止在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命運,也在它文化和歷史的獨特。
東莞之美是需要細品的。食在東莞,說到底,東莞人是真正懂得生活的。
美食作家蔡瀾說:“桂味荔枝無一處比得上東莞?!?/span>
這位老人家對東莞荔枝的愛到了在微博屢次提及并撰文的地步——
“這里的荔枝也有很多因大雨和暴陽而破裂,荔民們把果全拿去喂雞,看到那群肥肥胖胖的荔枝雞,恨不得馬上吃下肚去,試試看可不可以安排抓到餐廳去,等大伙來的時候一齊吃,即使是白切,肉也一定很甜?!?/span>
不僅說到荔枝,如果你有心在蔡瀾的微博搜一搜“東莞”,還能發(fā)現(xiàn)蔡瀾曾撰文記錄他和東莞食物的相逢——
“東莞人口才不好,贊菜能力沒順德人高,其實美食亦佳,二地距離不遠。”
“當晚的菜有常平陰菜燉牛腱、大嶺山風味鵝、香煎沙田白鸰蛋、高埗冼沙魚丸、鹽焗虎門烏頭、厚街臘味三并、豉油皇焗爽肚、清溪客家豆腐丸、禾花鯉魚炊糯米、石排煮大魚、東莞炒米粉、原湯鮮蝦米面條、道滘裹蒸粽和家鄉(xiāng)糖不甩,僅是那道炒米粉,已勝香港早餐的百倍。
[…]第二天一早到「東莞山莊」飲茶,不見吃慣的蝦餃燒賣叉燒包,看到的是東莞茅根粥、排骨腸粉煲、咸湯圓、豬紅粥等等。東莞人還喜歡吃又咸又甜的點心,有缽仔糕、紅團、富貴果、賴角等,也都是未嘗過的?!?/p>
除了蔡瀾,《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也一力宣傳過東莞的美味,瀨粉、東莞燒鵝、知名的棉記糖水,糖不甩、紅豆沙全部登、過他的微博。
對東莞美食的愛,光靠文字無法表達。
他的團隊還親歷打造了一檔節(jié)目,《尋味東莞》。
廣東人應該知道,美食不止有順德,還有東莞。
而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聽說東莞這座城市的另一面,那你一定要看一看《尋味東莞》。
從第一集開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天注定》里構(gòu)建出來的東莞、《厚街》里昏暗無光的東莞,好比知道法式浪漫和埃菲爾鐵塔的巴黎,對其文化背后更傳統(tǒng)內(nèi)斂、細膩悠長的一面,終歸是不覺的。
《厚街》捕捉到的東莞都是呈現(xiàn)向外的那一面,是發(fā)展的那一面。但要說回到東莞更沉靜傳統(tǒng)的一面了,可參照的影視資料就難免寥寥了。
而《尋味東莞》里的東莞,則是把傳統(tǒng)而深厚的一面重新洗磨了出來,讓大眾記得。
三集影片,《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zhuǎn)》,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遷徙交融三個角度來展現(xiàn)這片地域誕生的食物歷史。
《風味人間》的團隊習慣將拍攝重點放在東莞人的傳統(tǒng)習俗和歷史環(huán)境里,將人與食物最純粹也最古老的關系表現(xiàn)了出來。
《尋味東莞》的第一集茶山,講到農(nóng)耕文明在現(xiàn)代東莞人生活中的留存,因循時節(jié),善用天時。
春天的艾角艾粄,
夏天的荔枝涼茶,
秋天的臘味陰菜,
冬天的咸丸冬團,
人們追隨季節(jié)的變化,辛勤勞作,收獲自然的饋贈。
新與舊的更迭,底色加上時代的畫筆,東莞是一座適合被記錄在攝影機下的城市。
它的一夜發(fā)展,它的多樣殘酷,它的豐厚過去,它的文化悠揚,好像一部濃縮并快進了的中國當代發(fā)展史。
而要拍好一座城市,則需要夾藏對拍攝地飲食風貌的細致了解,《海南雞飯》里的新加坡,《食神》里的香港,《火鍋英雄》里的重慶,《老店》里的北京,《雞排英雄》的臺北……
想象一下攝影機下的東莞,
或許是單純天真的打工妹吃著文胸粉或者燒鵝瀨,
或者來自東南亞家庭的小孩在荔枝山里經(jīng)歷了一次青澀的愛情;
夜晚的東莞,渴慕愛情的四川女孩在第一口廣東糖水遇到了讓她記住這一分鐘的人。
許多年過去了,我們也仍然記得《甜蜜蜜》里面,張曼玉到了紐約狹小的公寓,用手指直接撕著吃廣式燒鵝,蘸醬,舔指。
那樣美妙的對舊事物的記載融入到銀幕中,新的融合的生活里。
所以除了《天注定》《厚街》《一路向西》,或許你也可以打開電腦,看一看《尋味東莞》里的東莞。
東莞這座城市太紛雜也太豐富,太古老也太嶄新,簡單的幾個標簽是無論如何說不清的。
有一天,也許我也會來一趟美食之旅,第一站就去東莞看看。
撰文:中號蜥蜴
配圖:來自網(wǎng)絡,侵刪
-END-
· 感謝關注·
陀螺電影
豆瓣 |陀螺凡達可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眾號 |陀螺電影
B站 |陀螺電影
知乎 |陀螺電影
今日頭條 |陀螺電影
西瓜視頻 |陀螺電影
網(wǎng)易新聞 |陀螺電影
很多挺小眾的,策劃必須要吐槽,太亂了,看到第三集還是不知道每一集到底是按照什么主線展開的。白瞎了李立宏老師撐起的三星
美食紀錄片進了廣東沿海的幾個市就走不出來了。
過去新聞攝影的原則同樣適合美食紀錄片——近(大)一點。同時,再慢一點。最喜歡第三集。
好想吃
尋味系列攝制組走進廣東,三年多都沒能走出來
北方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姓名
拍得中規(guī)中矩,典型央視風,好在食物誘人,沒有更多的情懷,解說詞也沒有那么酸文假醋,還比較平實。細說起來,前兩集較好,但第三集太雜亂,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其中食物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走馬觀花,越來越套路。
u1s1舌尖原班人馬打造的風味人間真的很解饞,風味2剛結(jié)束立馬就有尋味東莞接棒了,看完第一集真的讓人思鄉(xiāng)之情泛濫啊,希望繼續(xù)尋味廣東系列,特別是大湛江美食。
城市里連鎖吃吐了,開始流行農(nóng)家樂,順德,東莞,粵式口味清淡為主,物產(chǎn)豐富對食材加工程度低,主要是新鮮,其實看著一般。
《舌尖上的中國》直系親屬,秒一眾仿制版美食紀錄片沒啥問題。
美食的意義不止于果腹,更在于情感的連接、習俗的傳承,以及城市變化發(fā)展的記錄。《尋味東莞》找尋的是東莞的美味,而找到的是東莞人的生活智慧和傳承。
東南沿海城市的飲食大抵都與海相關,東莞亦如此。懷念東莞天南地北的雜糅碰撞,諳熟天時的人們勤勉生活,宵夜排檔里迷人的市井味道,厚街臺商小吃街勾起了幾乎要淡忘的,和爸媽一起過秋的回憶,好幾處取景都在我家門口觀影過程異常興奮想家。秋天,桂味軟糯香甜的口感重回味蕾,又到了憑窗啖荔枝的季節(jié)記錄想吃和想再吃的:椰汁缽仔糕、鹽焗雞、鹵肉飯、麻涌焦蕾煎蛋排骨飯、客家燜豬肉、釀三寶、莞城糖不甩糯米糍
我的天!我大東莞終于有姓名了嗎!激動!下次大家可以根據(jù)這部紀錄片來尋找東莞美食了。
“什么叫作好?很主觀化。你小時候吃過什么,什么就是最好。”
“人們對親情的寄托、團聚的喜悅與對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都凝聚在食物之中”?!睙o數(shù)人在這里啟程、落腳,生生不息。東莞——這場廣闊的盛宴,星月流轉(zhuǎn)、風味長存?!?/p>
深夜的排骨飯,是普通人的一餐一飯,是所有人的國泰民安,也是平凡日子的高光之時。看完三集,印象最深的是這碗飯,明明只有寸排幾塊、米飯半碗佐以豬油豉油,卻像是映照了世間碌碌、萬千了了。想到最近看的浪姐,這些不缺少高光時刻的姐姐在一檔綜藝里,時而bling閃光,時而人設翻車,時而放棄,時而努力,像不像你?劇本歸劇本,資本歸資本,生活歸生活,各自走過的陽關大道,行過的獨木小橋,風光不一,大家卻總歸都是需要一碗排骨飯的。
廣東真的是美食天堂啊,沒想到連東莞都有這么多好吃的。魚肉什么的看起來都鮮嫩無比呢。在這兒知道了麻涌的香蕉很有名還有疍家人、糖不甩等概念。想去東莞品嘗美食,尤其饞那個鏡頭并不多的酸梅鵝~
某人說東莞是飲食沙漠,我白眼了。
祖?zhèn)鞯陌被?有順德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