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ublic Access to Public Domain
其實這里最重要的問題是這個, 這個是What matters, 是核心
最近2年確實美國的機構(gòu)在這方面推動不少, 如果到墻外睜眼看看應(yīng)該可以發(fā)現(xiàn), 奧巴馬有相關(guān)法令頒布.
片子里有很多l(xiāng)inks, 結(jié)尾令人驚異的14歲小孩子的一些訪談, 還有JSTOR在過去幾年的open access方面的改善
對于墻內(nèi)并且習(xí)慣墻內(nèi)中文環(huán)境的我來講, 英文不是問題, 問題是什么時候能真正地跟英文世界connect, 養(yǎng)成習(xí)慣, 比如我之前不知道什么SOPA, 沒有對Open Access的問題重要性的認(rèn)識.
對我和情況比我更差的人來說, 這個問題需要時常自我檢視
另外, 就是這種事情真的真的需要先鋒去引領(lǐng)潮流, 需要無名小卒聲嘶力竭引起注意. 另外一個近年來在減少信息摩擦方面的進(jìn)步, MOOCs, 由一個對沖基金分析員給自己親戚遠(yuǎn)程補習(xí)做錄像放youtube的無心插柳, youtube引來意料之外的關(guān)注, 然后他想why not, 于是自己拉出來創(chuàng)業(yè). 但是這還沒有引起大機構(gòu)的注意, 一個斯坦福的教授認(rèn)為這很重要, 于是自己做了一門課向?qū)W校申請啟動, 學(xué)校一開始是不熱心的, 后來轉(zhuǎn)變, 這把火才算真的燒起來了
大部分人都是漠不關(guān)心的, 未必見得大部人都瞎, 普羅米修斯和庸眾的區(qū)別是, 一個是why not, 一個是why me. 所以一些可以改善的事情得不到改善的現(xiàn)象可以長存, 有的甚至是惡事.
這對地球背面的我和類似我的人來說, 是要緊的, 因為, through internet, everyone is on board. 我可以受益.
2 ) 學(xué)術(shù)期刊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這幾天正在改我自己的期刊論文,必須得照著審稿專家的意見逐條修改,挺累的。專家1提供的意見是一些技術(shù)問題,我可以很快的解決并說明更改和不更改的原因,但卻要花時間來琢磨怎么寫修改說明。專家2提的意見我不服,說主題不突出,我不服,從摘要中難道讀不出來我做了什么嗎?要是還是不知道去看全文啊。但是為了論文能發(fā)表,在修改說明中我不得不恭維這些編輯和審稿專家,說,你們的意見提的很好,我認(rèn)真閱讀了,并做了相應(yīng)的修改。寫這些話的時候,我的臉都是紅的,怎么盡做一些不恥的事。
所以我在想:發(fā)表成果為什么要給期刊投稿?
如果把論文投給了某個期刊,這篇論文的所有權(quán)就是這家期刊的,作者是不能夠隨意傳播的,讀者如果要看這篇論文就需要給期刊付錢,這錢也不會分給作者,相反,作者還要支付版面費、審稿費(跟吸血蟲一樣,兩邊收錢)。這看起來簡直就是搞笑,內(nèi)容的真正生產(chǎn)者得不到回報,出版社拿著別人的知識成果來賺錢。
那這些作者(包括我)為什么這么蠢?他們看不到這點嗎?我想不是,他們也不是那么蠢。
期刊對于他們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只是知識的傳播,我覺得寫博客比投論文方便多了,不交版面費,能讓全球的人看到。我作為一個學(xué)生,為什么要去投稿?因為要畢業(yè),不發(fā)論文就不能畢業(yè),而學(xué)校只認(rèn)這些核心期刊、sci之類的,所以學(xué)生需要按照規(guī)定來投,比如我是個碩士,需要至少投中文核心期刊,如果是博士,那至少得是sci。如果是老師,為什么要投稿?因為他們的考核、評職稱也是看論文發(fā)表的數(shù)量、投投期刊的影響因子。
所以看到這里就應(yīng)該懂了,為什么要給期刊投稿,利益相關(guān)。也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體系,人們需要一個體系來評價一個人的工作,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就代表研究越有水平。所以作者寧愿當(dāng)一只羊羔,拼命的投,希望自己的論文能發(fā)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進(jìn)而獲取相關(guān)利益(畢業(yè)、升職),出版社則牢牢掌握這這些版權(quán),靠它們賺錢。真是惡心。
每次下載文章都必須使用學(xué)校的ip,因為學(xué)?;ㄥX買了數(shù)據(jù)庫的,學(xué)校實力不夠的話還是會有很多論文是不能下載的。所以我很欣賞sci-hub,早前聽說它面臨法律的指控,是Elsevier干的,盡管Elsevier贏了官司,但是sci-hub在俄羅斯,美國能怎樣,戰(zhàn)斗民族誰都不怕。
to remove all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 —“清除科學(xué)之路上所有的障礙”
需要思考的是,知識應(yīng)該如何傳播,現(xiàn)在的方式絕對不是正確的,Aaron Swartz(亞倫·斯沃茨)的做法是否又絕對合理?評價一個人的工作有什么好的方法?影響因子是不是唯一?
3 ) 駁色——故事側(cè)面
《互聯(lián)網(wǎng)男孩》記錄的旅程,除了施瓦茨的天分與胸懷,還有無可避免的嘆息和眼淚。
在這圍繞一切的流星的亮眼光芒中,也有不一樣的色彩捕捉了我的眼光。艾倫?施瓦茨的前女友奎茵?諾頓(Quinn Norton),如她自己在博客中所說,是這故事中的“the most controversial figure”,最具爭議的人物。
她如此關(guān)鍵,當(dāng)施瓦茨第一次得到一份認(rèn)罪協(xié)議時他問女友,如果她要他接受,他會接受。時隔一年,諾頓的答案不再像去年三月《紐約客》所描述的模棱兩可“almost said yes幾乎說了要”,卻是紀(jì)錄片中她親口:“我走很近說,‘take it.’”——“接受它吧?!?即使自己認(rèn)為伴侶并非罪人,也一定無數(shù)次聽過伴侶的理想,諾頓還要“擔(dān)心自己的電腦被取走而暴露了記者生涯中的各路線人”、“為自己的女兒著想”,她選擇要伴侶去承擔(dān)本不屬于自己的枷鎖。而承認(rèn)重罪以此避免審判,這對于以濟天下為己任如艾倫?施瓦茨,是否有意義,不需要多少親密或聰明,本來很好推理到。
這是諾頓的第一次決定,但施瓦茨最終還是拒絕了檢方提供的認(rèn)罪協(xié)議。
施壓卻遠(yuǎn)沒有結(jié)束。有了錄像和USB、硬盤等證據(jù)后,檢方還需要找到一個作案動機。
他們找到奎茵?諾頓,后者在約談中提到了施瓦茨在08年參與創(chuàng)作的一份開放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http://cryptome.org/2013/01/swartz-open-access.htm),而這后來成為了案件的關(guān)鍵點。
簡單地概括,約談發(fā)生后不久,在副檢察長組織的一次對參與調(diào)查的國會人員的通報會上,與會人員被告知《宣言》在檢控中發(fā)揮了作用,顯示了施瓦茨大規(guī)模下載文件的惡意圖謀。施瓦茨的律師艾略特?彼得斯說檢方似乎有意將《宣言》用作證據(jù),以指控A?S有意取得JSTOR文件并放上網(wǎng)絡(luò)。
說到具體過程,是諾頓被告知案件檢察官Stephen Heymann想與她談一談,而她的想法,在這部紀(jì)錄片的鏡頭前有非常直接的表達(dá):“我當(dāng)時想,這是我能脫身的一個方式,只要能離開這個困境就行?!?諾頓被賜予proffer,一份提議,她誠實回答檢方任何問題,而對方保證不會起訴她。她也最終接受了,并在約談中提到了之前對方本來一直沒有注意到的《宣言》。
“So this is where I was profoundly foolish. I told them about the 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And in doing so, Aaron would explain to me later (and reporters would confirm), I made everything worse. This is what I must live with.”
(Quinn Norton - 201303, Life Inside the Aaron Swartz Investigation
甚至一個人的對錯標(biāo)準(zhǔn):14年的紀(jì)錄片中諾頓說“我有說過自己不想接受這協(xié)議,但是我的律師們認(rèn)為我不能就這么去見海曼;我那時病著,被律師們施壓,非常害怕?!覜]做過任何出格的事兒,【更別說什么錯事】?!?“I hadn’t done anything interesting, MUCH LESS WRONG.”
她第一次勸伴侶承認(rèn)莫須有的罪名,被迫;第二次以出賣換自保,被迫。甚至她聲稱不自知那是出賣(handing over information),“當(dāng)時太害怕了……不清楚情況?!?紀(jì)錄片上映,她又一次寫道“I don’t really regret the proffer you’ll hear about so much.”
作為《連線》雜志的記者,作為“有很多線人”要保護的人,她對于proffer對于約談到底意味著什么,是否真“不清楚狀況”?似乎她所有的決定都來自環(huán)境所迫,也一而再地順從與環(huán)境,獨獨對愛人的立場、對自己也認(rèn)同的正義無法忠心。
其兩難或許可以理解,其選擇絕稱不上磊落。
而艾倫父親在13年是這樣說的:“她對艾倫的背叛是毀滅性的?!?
奎茵?諾頓也許只是普通人,有普通的弱點,恰好被傳奇擦肩帶過。
這篇評論并非要攻擊諾頓,即使她立場搖擺且極其想為自己正名,但可鄙不代表就該要承受攻擊,再說,作為記者的她或許確實有些“線人”是需要極力保護的?,F(xiàn)在諾頓仍在《連線》工作。
這篇文章的目標(biāo)尋找故事的另一個側(cè)面,讓事實多一個角度取景。也意在說明,英雄多么難得,畢竟,從諾頓的故事里我們看到,即使只是不作惡,有時也要有幾分勇氣和付出代價的決心,否則無法承擔(dān)。
如其所說,她也被操控了,也是受害者。
是,當(dāng)然。本來注定成就更多的天才突然被透支毀滅,這時代中的每個人,我們誰不是受害者呢?艾倫?施瓦茨的隕落是絕對的悲劇。而他并不是唯一一個告別的人,在他前后,太多沖鋒陷陣的人:因為追求信念付出代價的活動家、為了信息自由而被驅(qū)逐的告密者……,這個星球上每天都在發(fā)生非自愿的分開。
有流行歌曲唱過“哪個亂世沒有離別”。如施瓦茨這般在盛世不告而別更令人心碎。
但是希望存在,而且會持續(xù)閃光,我們需要將目光勇敢鎖定在那個光明的方向。托爾金在《指環(huán)王》里借山姆之口這樣寫過:“傳奇里的主角有很多機會半途而廢,但是他們沒有。他們決定勇往直前,因為他們抱著一種信念?!@世上存在著某些美好的事物,值得為之奮戰(zhàn)到底?!?
而傳奇會再一次繼續(xù)。
注a:關(guān)于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在本案中的作用:
1(http://en.wikipedia.org/wiki/Aaron_Swartz#Congressional_investigations)
“On February 22, Associate Deputy Attorney General Steven Reich conducted a briefing for congressional staffers involved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y were told that Swartz's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played a role in prosecutorial decision-making.】 Some are reported to have been left with the impression that prosecutors believed Swartz had to be convicted of a felony carrying at least a short prison sentence in order to justify having filed the case against him in the first place.”
2(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02/22/aaron-swartz-prosecutors_n_2735675.html)
The "Manifesto," Justice Department representatives told congressional staffers, 【demonstrated Swartz's malicious intent in downloading documents on a massive scale.】
……
【Swartz's "Manifesto," prosecutors said they believed, made clear that he intended to share the academic articles widely.】
3(http://www.wired.com/2013/02/aaron-swartz-manifesto/)
His(Swartz’s) attorney, Elliot Peters, said prosecutors were “very focused” on the manifesto Swartz penned from Italy.
“They were very focused on it, and 【appeared to be planning to use it as evidence of Aaron’s intent to take the JSTOR material and somehow post it online to make it available for all,】” Peters told Wired on Friday. “They had spent a lot of energy investigating that document — who wrote it, whether it conveyed Aaron’s point of view, etc.”
The government, Peters said, “had also subpoenaed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document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Peters said.
注b:其他參考
[1] http://docs.jstor.org/summary.html
[2] http://tech.mit.edu/V132/N62/swartztimeline.html
[3]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4] Aaron Swartz's partner accuses US of delaying investigation into prosecution
[5] http://swartz-report.mit.edu/docs/report-to-the-president.pdf
[6]《紐約客》13年長文報道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3/11/requiem-for-a-dream
[7] 紀(jì)錄片上映后Quinn Norton的文章《互聯(lián)網(wǎng)的男孩》 - //medium.com/message/the-internets-own-boy-c815ae07a417
---
寫在2022:這是八年前的小文章,其實現(xiàn)在再看我已經(jīng)不是太同意當(dāng)時的自己了。但是文字既成,就放它誠實地在這里記錄。也是成長的一個印記。
4 ) 分享一些和很多人不同的觀感
我想說一些不同的聲音,也許這種聲音不太會被認(rèn)可:
紀(jì)錄片的主角確實是一個天才,而且他也確實是懷抱著一個想讓世界變好的理想在行動。但是我還是不贊成過于極端的信息自由共享觀,原因是:分享是人性里善良的部分,需要得到贊美和鼓勵,但是是否分享以及是否無償分享是著作人的選擇權(quán),也是一種自由。這種權(quán)利也應(yīng)該得到保護。我相信他以黑客行為盜取商業(yè)數(shù)據(jù)庫信息并非為了商業(yè)目的,但至少是站在信息自由的道德制高點侵害了著作人的這種自由。大家往往關(guān)注第一種自由,卻忽略第二種自由。
還有一種說法是著作權(quán)和專利保護阻礙了社會更快的進(jìn)步,這一點我也不同意。首先有很多人才和機構(gòu)就是不想免費分享其全部成果,或者說白了就是想掙錢,這也是一種我們必須承認(rèn)的進(jìn)步的強大驅(qū)動力。其次,凡事不是追求快,個人也沒有義務(wù)要給一個高尚的“促進(jìn)社會科學(xué)進(jìn)步”的理想買單。
5 ) What Happens in The Dark Knight
<What Happens in The Dark Knight>[1], 這是 Aaron Swartz 的最后一篇博客。146天后,他在自己的女友公寓自殺。家人,女友,朋友,沒和任何人告別,沒有任何留戀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電影用極少的影片資料和照片,線性地把 Aaron Swartz 的生平展現(xiàn)給大家眼前,RSS 1.0 標(biāo)準(zhǔn)定制參與者,參與 Creative Commons,Reddit 、Markdown 、抗議 SOPA 進(jìn)行演講,一個極度聰慧、崇尚信息自由的人。
電影的開頭引用了梭羅在1848年的演講中的一個段落:
「不公正的法律仍然存在:我們是心甘情愿地服從這些法律,還是努力去修正它們,然后服從它們,直至我們?nèi)〉贸晒δ兀窟€是立刻粉碎它們呢?」
這句話多少隱喻了這部電影將要表達(dá)的主題之一:面對政府公權(quán)力的過度擴張,Aaron Swartz ,他選擇的方式顯然就是最后一個。
影片開始比較著重于描述 Aaron 對于創(chuàng)造財富的不感興趣以及幼年時期就充滿好奇,對于傳遞知識的熱衷。這兩點讓他后來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黑客,也最終成為他走向死亡的一個讓人難過的理由——落筆至此,不由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擁有 Aaron Swartz 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
影片中段,和他一起完善Creative Commons 的 Lawrence Lessig ,讀了 Aaron 的博客的一段內(nèi)容:「我愿意和任何做朋友,但我討厭不認(rèn)真對待我的人,我不心懷怨恨,因為我的生活經(jīng)歷告訴我,這沒有用。我要讓世界變得更好?!?br>
這段話讀完之后 Lawrence 也幾近哽咽,話里也看得出,Aaron 也的確是個敏感的人。
到了后來他抓取 JSTOR的內(nèi)容 , 本以為這只是他其中的一個小項目,結(jié)果這竟然成了這位不世出天才的人生終章的開篇。
在強權(quán)的壓迫下,這位互聯(lián)網(wǎng)的 「The Dark Knight」,匆忙地了結(jié)了自己的生命。
片尾蒂姆·伯納斯-李無不惋惜地說:「Aaron dead. World wanderers, we have lost a wise elder. Hackers for right, we are one down. Parents all, we have lost a child. Let us weep.」[2]
感謝Aaron Swartz ,感謝你給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一切。
[1] :
http://www.aaronsw.com/weblog/tdk[2] :
//twitter.com/timberners_lee/status/290140454211698689 6 ) 游擊隊開放訪問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美帝的那些廢柴們,什么大財團啊,眾議員啊,大總統(tǒng)啊,連一個《禁止網(wǎng)絡(luò)盜版法案》都通不過,你看看我們,想關(guān)電驢關(guān)電驢,想抓快播抓快播,連字幕組都不放過,簡直酷到?jīng)]朋友,還能召開世界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有錢就是任性!
——以下 Aaron Swartz的宣言,我想這才是信息革命的真諦——
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樣,有些人只想占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學(xué)和文化遺產(chǎn),已在書籍和期刊上發(fā)布了數(shù)個世紀(jì),正漸漸地被少數(shù)私有的公司數(shù)字化并上鎖。想要閱讀那些有著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論文?你必須支付給如 Reed Elsevier 這樣的出版商大把錢。
有人努力去改變這種狀況。開放訪問運動 (Open Access Movement) 奮勇斗爭,確保科學(xué)家們沒有將他們的版權(quán)簽署給別人,而是將他們的成果發(fā)布到網(wǎng)絡(luò)上,允許任何人訪問它們。但即便是最好的情況,他們的行為也只作用于未來發(fā)布的東西。之前的都將失去。
這樣的代價實在太高。強制學(xué)者付錢以閱讀他們同行的成果?掃描整個圖書館卻只允許 Google 的人閱讀它們?提供科學(xué)文章給那些第一世界的精英大學(xué),卻不給身在南半球的兒童?這實在蠻橫且無法接受。
“我同意,”有些人就說了,“但是我們能做什么呢?那些公司握有版權(quán),他們靠限制訪問賺取大把的錢,而且這是完全合法的 - 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他們。”但有些事我們能做,這些事我們已經(jīng)在做:我們可以反擊。
那些能夠訪問這些資源的人 - 學(xué)生,圖書管理員,科學(xué)家 - 你們被賦予了特權(quán)。你們能享受到這知識的盛宴,而其他人卻被排除在外。但是你們不必 - 事實上,從道義層面來說,你們不能 - 為保留自己保留這份特權(quán)。你們有義務(wù)和全世界分享它。而且你們已經(jīng)在做了:和同行們交換密碼,回應(yīng)朋友們的下載請求。
同時,那些被拒之門外的人們并沒有袖手旁觀。你們溜過洞穴,翻越圍墻,解放那些被出版商封鎖的信息并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但所有這些行動都是在黑暗中進(jìn)行,隱藏于地底。它們被稱作偷竊或盜版,仿佛分享大量的知識精神上等同于搶劫一艘船只并謀殺其船員。但是分享絕非不道德的,它是一種道德使命。只有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才會拒絕讓朋友復(fù)制一份。
大公司,當(dāng)然,就是利欲熏心。使它們運轉(zhuǎn)的法律要求使然 - 稍微出點事投資人就得叛亂。它們收買的政治家們支持它們,通過法案讓它們擁有專屬的權(quán)力決定誰可以復(fù)制。
遵從不公正的法律不會帶來公正。步入光明的時候到了,在公民不服從的偉大傳統(tǒng)下,宣告我們對這種私人盜竊公共文化的反抗。
我們要奪回信息,無論它們被存在何處,制作我們的副本并和全世界分享。我們要取到版權(quán)到期的東西并將它們歸檔,我們要買下秘密的資料庫并將它們放到網(wǎng)上。我們要下載科學(xué)期刊并將它們上傳到文件分享網(wǎng)絡(luò)。我們要為游擊隊開放訪問而戰(zhàn)。
只要全世界有足夠多的我們,那就不僅是傳達(dá)了一個反對知識私有化的強有力信號,我們還將讓它成為過去。你愿意和我們一起嗎?
亞倫·斯沃茨 (Aaron Swartz)
2008 年 7 月,意大利 Eremo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The world's entir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ublished over centuries in books and journa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digitized and locked up by a handful of private corporations. Want to read the papers featuring the most famous results of the sciences? You'll need to send enormous amounts to
publishers like Reed Elsevier.
There are those struggling to change this.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as fought valiantly to ensure that scientists do not sign their copyrights away but instead ensure their work i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under terms that allow anyone to access it. But even under the best scenarios, their work will only apply to things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Everything up until now will have been lost.
That is too high a price to pay. Forcing academics to pay money to read the work of their colleagues? Scanning entire libraries but only allowing the folks at Google to read them? Providing scientific articles to those at elite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World, but not to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outh? It's outrageous and unacceptable.
"I agree," many say, "but what can we do? The companies hold the copyrights, they make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by charging for access, and it's perfectly legal -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to stop them." Bu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being done: we can fight back.
Those with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 students, librarians, scientists - you have been given a privilege. You get to feed at this banquet of knowledge 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locked out. But you need not - indeed, morally, you cannot - keep this privilege for yourselves. You have a duty to share it with the world. And you have: trading passwords with colleagues, filling download requests for friends.
Meanwhile, those who have been locked out are not standing idly by. You have been sneaking through holes and climbing over fences, liberating the information locked up by the publishers and sharing them with your friends.
But all of this action goes on in the dark, hidden underground. It's called stealing or piracy, as if sharing a wealth of knowledge were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plundering a ship and murdering its crew. But sharing isn't immoral - it's a moral imperative. Only those blinded by greed would refuse to let a friend make a copy.
Large corporations, of course, are blinded by greed. The laws under which they operate require it - their shareholders would revolt at anything less. And the politicians they have bought off back them, passing laws giving them the exclusive power to decide who can make copies.
There is no justice in following unjust laws. It's time to come into the light and, in the grand tradition of civil disobedience, declare our opposition to this private theft of public culture.
We need to take information, wherever it is stored, make our copies and share them with the world. We need to take stuff that's out of copyright and add it to the archive. We need to buy secret databases and put them on the Web. We need to download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upload them to file sharing networks. We need
to fight for Guerilla Open Access.
With enough of us, around the world, we'll not just send a strong message oppos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knowledge - we'll make it a thing of the past.
Will you join us?
Aaron Swartz
July 2008, Eremo, Italy
7 ) 他是互聯(lián)網(wǎng)之子,他死于舊制度的社會
雖然我經(jīng)常吐槽豆瓣的評分胡來,但這片四顆星是足足的。即便再樸實無技巧的電影,我們也無法拒絕一顆改變世界的赤子之心,更何況男主角的結(jié)局還如此悲情。
故事男主是亞倫·斯沃茲。一個天才,一個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改變世界的天才。今天我們所使用的RSS網(wǎng)絡(luò)便利都要好好感謝這位大帥哥。
<圖片1>
大部分傳記的記錄片=家人朋友的采訪+影音資料+事件影響。這片也不例外,從亞倫的家人開始,穿插孩提時候的錄像,這個小正太的過人之處娓娓道來。
比如無師自通三歲識字看書。
并在此時開始接觸電腦。
<圖片3>
年少開始編程。
<圖片4>
還做過ATM機。
在萬圣節(jié)穿上自己認(rèn)為自喜歡的電腦IMAC的衣服。
12歲時在自己的房間里創(chuàng)建了the info,功能類似維基,但比后者早好幾年。難怪自己的兄弟們都會自豪。
<圖片5>
12歲的亞倫就憑借自己的網(wǎng)站順利進(jìn)入美國劍橋大學(xué)。并參與了新項目。
宋丹丹版的白云自言是為了奧運火炬而生的,那正太亞倫·斯沃茲就是為網(wǎng)絡(luò)而生的。
故事到這里,如果僅僅是想講一個讓我們凡人仰望的天才崛起,那我也就不必花時間去看這部紀(jì)錄片,看看很多數(shù)據(jù)就知道天才有什么過人之處。最終震撼我的除了天才的主角光環(huán),更是他想改變世界的決心和為之奮斗的行動。
質(zhì)疑教育,關(guān)注版權(quán),共享知識。當(dāng)亞倫有這種意識的時候也不過是個15歲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技術(shù)實現(xiàn)世界知識分享,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總是深入思考,并希望別人也能想遠(yuǎn)一點兒。我為理想工作,并從別人身上學(xué)習(xí),我不喜歡拒人于外。我想要世界變得更美好?!?br>
擁有這份能力,他才有了更大的訴求。
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大咖,就是萬維網(wǎng)的發(fā)明人蒂姆·伯納斯·李。在上個世紀(jì)90年代,蒂姆發(fā)明了萬維網(wǎng),是早起的互聯(lián)網(wǎng)天才,雖然當(dāng)時蒂姆不是富翁,但他根本不關(guān)心怎么賺到錢,因此沒有把萬維網(wǎng)賣出,而是讓全世界都免費使用。
亞倫也想像偶像一樣,用自己的能力創(chuàng)建一個平臺,傳遞人類文化知識,讓更多的人平等享受到學(xué)習(xí)資源,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就是當(dāng)亞倫一腔熱情來塑造美好事物時,大量下載公共資源的舉動觸動政府當(dāng)局。從這一刻開始,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天才的政治故事才開始上演。因為號召大家積極下載公共資源并上傳到分享平臺,所以亞倫被FBI 盯上。這件事確實嚇壞了他,最終亞倫在釣魚手段作用下被捕。
這也成為年輕天才一生的轉(zhuǎn)折點。
在逮捕和之后的被起訴的日子里,亞倫從未屈服,他的支持者也從未放棄。他們不斷的奔走相告和游行運動,甚至成功阻止了國會有關(guān)限制互聯(lián)網(wǎng)法案的頒布。Yes, they did, they won!當(dāng)初在國會上諷刺這些人是呆子的議員,也真的沒想到真是一群呆子改變了世界。
對抗政府的成功,也帶來了更大的迫害,亞倫再次被提起訴訟,罪名更多,也更加莫須有。結(jié)局同電影的開場的新聞介紹——26歲的亞倫被發(fā)現(xiàn)死于布魯克林的公寓。
他是新生的互聯(lián)網(wǎng)之子,卻被舊社會制度所害。We lost him。失去了這個時代最有想法的人之一,失去了想努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天才。希望他的離世激起更多人的努力。就像他時常反問自己的那句話——現(xiàn)在這世界是有什么最重要的事我參與能做的?如果你沒在那做最重要的事,那又是為什么?
“我們想改變過去,但是我們不能,但我們能改變現(xiàn)在、改變未來,為了亞倫,為了我們自己,必須這么做。讓世界更美好,更具有人權(quán)?!边@就是一個天才留給后人的啟示。
<圖片8>
在記錄片接近尾聲的時候出現(xiàn)的另外一個少年故事,讓我們感嘆又唏噓,感謝這些了不起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世界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原評論發(fā)表于微信公眾號腹誹者聯(lián)盟,歡迎搜索FFZLM2015關(guān)注。
受訪者中我并沒有看到一個真正于他并肩戰(zhàn)斗的人
@cxiaoji:"看完了The Internet's Own Boy。追溯Aaron Swartz在創(chuàng)立RSS、CC、Reddit、促進(jìn)文獻(xiàn)開放和抗議SOPA中的足跡。本可在硅谷發(fā)財?shù)目萍继觳奴I(xiàn)身政治理想,推動信息開放、反壟斷、反審查,揭露體制黑暗最后被體制掐死的悲壯人生。"
非常非常棒的一個故事。影片主角Aaron經(jīng)常問自己和別人的一個問題是,此刻,我是不是正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假如還不是的話,我到底是在做什么?
電影可以分為下面幾個個部分:1.天才亞倫——我們?nèi)栽谙硎苤鴣唫悇?chuàng)造的東西;2.亞倫涉嫌違法,我也是因為下載論文這件事才認(rèn)識亞倫的;3.亞倫發(fā)起反對惡法的運動,最終成功了;但亞倫因為以身試法而栽在另一個惡法上。最后為亞倫、為射手、為人人影視默哀。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看完對這位陌生的同事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人生充滿驚嘆號,最后卻是一個省略號。只覺的某種意義上,他呵護著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的火種。
為錢的成為商業(yè)天才,不為錢的只能成為英雄。他曾給予這世界太多,人們懂得的卻太遲。(作為同齡人,在他還活著時就受益RSS頗多,卻直到他去世才聽說他的名字。很慚愧多活了這些年,但愿以余生堅持CC協(xié)議開放原創(chuàng)內(nèi)容,盡可能把更多東西分享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
5星表達(dá)對Aaron的感謝。果然每個超級英雄都有個容易動搖的女朋友?。╨ois除外)單親媽媽泡到Aaron這樣的少年天才其實也沒什么,但是你作為他的女人,又是行業(yè)媒體人員,你的智商怎么可以這么低?還說投降是因為要保護自己電腦里面的機密。拜托你男人是頂級黑客,藏你那點小破機密不是分分鐘的事?
Aaron Swatz ,一個秉承維基精神的互聯(lián)網(wǎng)天才,卻因為進(jìn)入學(xué)術(shù)數(shù)據(jù)庫下載學(xué)術(shù)論文而陷入了官司,而且,官方為了殺雞儆猴,堅持要判他重罪,終于,他們逼死了他。版權(quán)與利益,分享與繼承,這些概念的邊界是在不斷擴展中的,Aaron Swatz不過是其中的一位推動者,卻不幸成了受難者。
一個在互聯(lián)網(wǎng)長大的理想主義青年,最終被現(xiàn)實打得一敗涂地。希望能成為捍衛(wèi)正義的超級英雄,卻發(fā)現(xiàn)很多事都無能為力。確實讓人遺憾,尤其是這樣的天才少年。這種事更像是兩個世界的對戰(zhàn),新與舊,自由與控制,分享與利益,可配合海盜灣的紀(jì)錄片。本片的魅力還關(guān)于他的變化,由小胖變帥哥
全人類的損失。
這是我看過的紀(jì)錄片中人物采訪做的最出色的,有內(nèi)容,有深度,觀點性極強,每一段都讓人想鼓掌。剪輯也超牛,把素材都用活了,把主人公短暫卻傳奇的一生再現(xiàn)了。天才少年Aaron Swartz的自殺是這個社會的悲劇,他的抗?fàn)巺s真的改變了這個世界。也真的羨慕美國社會,有丑惡和強權(quán),正義的聲音卻可以被聽到
難過的是世上少了一位先驅(qū)者,更絕望的是此刻本國版sopa已經(jīng)扎根,作為幾億的普通民眾我們正被網(wǎng)站自我閹割中,而這版本的sopa根本無法用抗?fàn)巵砀淖儭?/p>
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urder.
大多數(shù)人生活在系統(tǒng)里面并不覺得有太大問題,最大限度利用系統(tǒng)為自己謀利是他們一生的追求。而有一些敏感而聰明的人,總是一眼看穿合理背后的虛妄,穩(wěn)固當(dāng)中的脆弱,他們遍布各個領(lǐng)域?!案淖兪澜纭?,是天賦更是本能。既然決定這么做,那他們的悲劇就注定是壯烈且不可避免的。
回頭看看 SOPA已經(jīng)在國內(nèi)扎根——上面命令 大站必須有自己審查部門 VP級別人員負(fù)責(zé) 任何不妥言論直接到人 自我閹割這方面我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直領(lǐng)先世界
全片可在此觀看(不翻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QzMDE5NzEy.html暫無字幕
Aaron Swatz就是一個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這個世界虧欠了他。這幾年美國的結(jié)構(gòu)性問題越來越明顯,差不多到了真正改變的時候了。
看短片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也真的羨慕美國社會,有丑惡和強權(quán),正義的聲音卻可以被聽到”。
哎,天才的隕落。他讓我想起一句話,「事實上,唯一有意義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類的智慧,為更高層次的集體文明而努力一生,這就是活著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