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當前位置:首頁 綜藝 導演請指教

    導演請指教

    評分:
    0.0很差

    分類:綜藝大陸2021

    主演:關(guān)錦鵬  曾贈  德格娜  錢寧黃  王一淳  梁龍  吳鎮(zhèn)宇  吳中天  包貝爾  相國強  寧元元  韓雪  王文也  王暘  蔡康永  畢志飛  郝蕾  王晶  方勵  陳祉希  郭子凡  黃明昊  胡杏兒  惠英紅  李誠儒  孟子義  牛駿峰  潘斌龍  齊溪  榮梓杉  涂們  溫崢嶸  薛凱琪  喻恩泰  楊千嬅  曾黎  張晚意  張雪迎  鄭藝彬  朱志鑫  ?

    導演:內(nèi)詳?

    猜你喜歡

     劇照

    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1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2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3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4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5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6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16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17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18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19導演請指教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導演請指教》是騰訊視頻推出的影視導演競技真人秀節(jié)目,共10期,由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組成制片人團隊,柯藍擔任經(jīng)理人?! ≡摴?jié)目由四位行業(yè)制片人,集結(jié)16位蓄勢待發(fā)的導演,號召數(shù)十位演技精湛的實力演員,共同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直面真實行業(yè)生態(tài),最終16位導演爭取最優(yōu)拍片機會,角逐年度最具價值導演榮譽。

     長篇影評

     1 ) 普通人看完第一期的感受

    也是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看的節(jié)目,第一印象,這個棚子可能跟《演員請就位》一個棚子吧,換了風格,李誠儒甚至可能還坐在去年坐的椅子上。哈哈,請來的人,特別是專家,看起來很有噱頭,但真沒什么代表性。反倒是那些拍過獨立電影,或者還沒成名的導演讓人期待。

    第一期兩部作品高下立見,竟然還有一學院教授明著護犢子?

    所謂導演在短片中的作用,應(yīng)該是讓人更多感受故事而非感受導演的存在。他倒好,燈光、表演、劇情啥的,無所不讓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沒想到,一個電影學院的人,竟然還要在這種地方炫技?當大家都是白癡嘛,看不懂鏡頭語言。

    還自我標榜想表達的觀眾不一定理解,故作深沉。牛X如姜文會這么說話不。作為大眾電影,你讓覺得觀眾不夠精彩,作為自我表達,你也不夠深刻和獨特(“我們香港都有五六十部”)。

    包貝爾真聰明,上來就降低大家的期待值??鋭e人如何如何有經(jīng)驗而自己還在學習。其實都上過幾部院線電影了,也足夠有野心。

    和上一部對比,包貝爾的鏡頭真是小心翼翼,看不到什么刻意而為之的存在,很穩(wěn)。形式上,兩條線中間的隱形邏輯也讓觀眾能接受。表達上,情感挺簡單也很飽滿。最重要的是,他的幾個演員都讓大家進去了,當然了男主還是差了一點點的,我覺得李誠儒故意不夸獎,但是說的不無道理。

    這綜藝應(yīng)該又是借電影自有以來的矛盾,來刺激大家,讓制片人,影評人,導演,演員討論電影的各種維度(最顯而易見的就是電影服務(wù)于市場還是服務(wù)于個人),在這個角度上,還是有些意義的。以前是在網(wǎng)上炒,現(xiàn)在面對面了,挺好的。

    就是有些小肚雞腸的人確實挺讓人惡心的,有些學府,以前還挺向往的。

    還是很期待一些有才華的獨立導演。以上。

    ————————————————

    接著說,有的朋友特別說出來,電影并不是用來感受故事的。當然,肯定的,電影誕生至今出了多少流派,多少風格,電影是一門藝術(shù),當然不光是為了說故事而存在的??梢员磉_情緒,可以只是實驗性的影像,可是是超現(xiàn)實主義達達主義……我說上面的話是基于第一個導演的作品,他要告訴大家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我的意思是,他想說故事(這是個大前提),但又想炫技。我的觀點是,他兩樣都沒做好。 看梁龍的作品,我還是抱著期待的。說實話人的影響力就擺在那,你可能會對成名已久的人高度期待,也可能會對臭名昭著的人越看越不喜歡,這就是你活在社會必須要經(jīng)歷的,對吧,這也是公平我覺得。 梁龍的片子激起了大眾和影評人的兩極分化,這是小片段折射大時代。如今的時代,就是這樣的狀況。觀眾已經(jīng)習慣了用自己的閱歷和經(jīng)驗去閱覽一部作品,在他們看來,他們花了錢,就是要買到精神上的滿足,就是要刺激到自己的敏感部位。打個比方就是,我就是花錢去電影院買一下“正義必將戰(zhàn)勝邪惡”的精神食糧,如果邪惡贏了,我會不高興的。 然而電影除了是商品,更是一個藝術(shù)品呢。這個爭吵由來已久了。 現(xiàn)階段的現(xiàn)實就是,根本無法做到 大眾 耐心地去理解一個藝術(shù)作品。很簡單,都是你情我愿的。你愿意取悅大眾,你有那個滿足大眾精神的本事,你就去做,像吳京那樣。你想表達自己,取悅小眾,取悅自己,那你也就去做。這兩種結(jié)果,你負責就行啦。 與我個人而言,梁龍的作品我是看得進去的,是沉迷在影像里(而非故事里)的。但是比賽就是這樣,大眾不接受按照規(guī)則就得中斷,你不服氣也沒用,除非你可以改變規(guī)則。這也是目前大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 我也很喜歡那個投資人的說法,這樣的人是有情懷的,可敬的(當然假設(shè)她言行合一)。我作為投資人當然是知道這樣的東西不掙錢,但我愿意允許它存在,我愿意用掙來的錢虧個九牛一毛讓這個東西流傳下去,讓需要的人擁有它。 畢志飛的悲哀在于,他除了有一個臭名在前,還不會做導演。我的理解是,導演是一個電影的核心,是一個藝術(shù)品的主人,怎么可能讓所有人按照合理性“想怎么修改都可以”。如果連這份獨裁都沒有,我認為很難是一個成功的導演。 如果沒有一個計劃,演員也跟無頭蒼蠅似的,也不知道怎么安排。那除非你跟王家衛(wèi)一樣,總有絕對權(quán)威,臨時改動也要必須服從。那可是你的東西。 當然了也可能是他的性格和過往讓該配合的人不那么配合,該尊重不那么尊重。既然以前已經(jīng)是這樣了,現(xiàn)在你想證明自己,你再去遷就每一個人,用所謂的道德去互相尊重,又有何用?讓自己越來越臭罷了。照我說,開頭的時候就應(yīng)該拍案而起,喊:“這事就這么定了,找我說的做!” 畢志飛的改編作品我認為討論的空間不大,看過費穆原版的《小城之春》也看過田壯壯的《小城之春》,畢志飛這版改編真的沒法拿出來說。演技叉叉,劇情叉叉,攝影應(yīng)該是個老手,但是和劇情的結(jié)合也叉叉… 來個以小見大以偏概全吧,這個綜藝一定是辯論永遠比作品好看,話題也是行業(yè)人士和熱愛電影和影視愛好者的熱心話題。 但是,我還是相信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驚嘆的短片作品。

     2 ) 無論是結(jié)果正義還是程序正義,《導演請指教》都沒做到

    2017年,浙江衛(wèi)視推出《演員的誕生》,標志著演技競演類綜藝的正式亮相。對當時的觀眾來說,這檔“在電視上選演員”的節(jié)目,真的挺新鮮。先不說演技的炸裂與否,光章子怡、劉燁的扔鞋風波,就挺熱鬧。

    但或許誰也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看到熱度的跟風者必然會迅速跟上。于是,一系列演技競演類綜藝陸續(xù)出現(xiàn)。

    《演員請就位》《演員的品格》《演技派》……雖然規(guī)則各異,導師不同,可從這些片名,也能看出它們的相似性。觀眾也被越來越多的同質(zhì)化情節(jié)搞迷糊,常常將馮京認成了馬涼,把這家綜藝的熱點安到那家綜藝的身上。

    窮則變,變則通。既然演技競演類綜藝的熱度下降了,那么自然要開發(fā)新的游戲規(guī)則。臺前的大家不感興趣,那幕后呢?

    《導演請指教》應(yīng)時而生。不過,相比起演技競演類綜藝剛出時的大眾熱情,這檔敢于“指教導演”的節(jié)目儼然遭遇了滑鐵盧。從微博到豆瓣,從知乎到虎撲,差評頗多。更有甚者發(fā)出了“中國電影已死”的哀嚎。

    透過一檔綜藝直接給影視產(chǎn)業(yè)下定義,是網(wǎng)友在表達一種情緒,不能當真。然而,從技術(shù)層面和表達方式上來看,《導演請指教》的確有頗多不盡人意之處。這檔綜藝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我們真的需要把影視幕后拍成綜藝嗎?

    說好的“機會”給了誰?

    如果從官方闡述的意義——節(jié)目希望為導演提供一次能夠得到最為直接與快速的市場反饋的低成本試錯機會,挖掘、扶持優(yōu)秀導演,幫助他們通過這個平臺脫穎而出——來看的話,《導演請指教》的存在貌似有其合理性。

    畢竟,疫情當前,原本就處在凜冬中的影視行業(yè)更加雪上加霜。破產(chǎn)的公司不計其數(shù),失業(yè)的同行隨處可見,不少成名已久的導演都陷入了困境?;诖?,年輕的影人們就更加需要曝光的機會。創(chuàng)投會能提供的坑位還是少了些。

    所以,一檔能給年輕導演提供機會的綜藝,似乎可以被視為一劑良方。至少,也是顆“大力丸”。更何況,是和騰訊視頻這樣的頭部平臺合作。演技競演類綜藝雖然噱頭很大,那些出色的演員,還是得到了機會、收獲了認可。

    但看完先導片和首期節(jié)目,頓時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所謂“挖掘、扶持優(yōu)秀導演”更像是一句用來招商的空話,盡管16位導演的短片并未完全亮相,但可以肯定的是,話題炸點的熱搜可能不會少,最終目的很難達成。

    《導演請指教》一共請來了16位導演,按照不同標準分為幾類。

    首先,關(guān)錦鵬獨一檔。雖不知他為何來參加節(jié)目,但像他這種級別的導演,來了就得坐制片人位。王晶坐得,關(guān)錦鵬也坐得。

    其次,是蔡康永、韓雪、梁龍、吳鎮(zhèn)宇、吳中天等跨界導演,他們想拍電影,遠比其他新人導演要容易得多,沒必要來參與競演。尤其是韓雪,頂級團隊都配齊了,需要被扶持嗎?

    寧元元、王文也都是“圈二代”。寧元元的父親是第六代導演張元,母親是編劇寧岱;王文也的父親是華誼兄弟傳媒集團CEO王中磊。

    相國強、包貝爾、德格娜,其實都拍過影視作品,且名氣不小。

    相國強雖是學院派出身,但契合時代網(wǎng)感。今年在B站播出的《突如其來的假期》,更算得上是部圈層“爆款”。包貝爾更已有《胖子特工隊》《陽光姐妹淘》兩部電影在大銀幕上映。德格娜則擅長文藝片,頗受“迷影”人認可。

    數(shù)來數(shù)去,真正缺乏機會的,也就曾贈、錢寧黃、王暘、王一淳四人。至于畢志飛,這更像是節(jié)目組特意炒作的噱頭,所有人都沒有真正尊重過他。

    一檔要給新人導演機會的綜藝,選出來的導演沒幾個需要機會;而真正需要機會的年輕創(chuàng)作者,似乎又闖入不了這檔節(jié)目。這么一瞧,倒還不如創(chuàng)投會了。畢竟,后者的坑位再少,也是幾百選幾十,總會讓你有上臺亮相的時機。

    更遑論,這檔綜藝的難度,可比創(chuàng)投會要大得多。限定時間交出規(guī)定作品的設(shè)計,像極了從小到大的應(yīng)試教育。搭配今年新出臺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今后不再藝考”新規(guī)則來看,別有一番諷刺。一邊要求好的內(nèi)容,一邊追求能拍快活的創(chuàng)作者,何其荒誕。放在這個節(jié)目,王家衛(wèi)出不了頭,楊德昌也喊憋屈。

    是誰在“指教導演”?

    除了16位導演,《導演請指教》還請了三組嘉賓。

    其中,專業(yè)鑒影組50人,里面有擅長寫長影評、喜歡看電影的“迷影”人,也有專業(yè)對口的大學老師,還有有過成功經(jīng)驗的業(yè)內(nèi)創(chuàng)作者;大眾觀影組200人,代表的是普通觀眾;以及方勵、王晶、陳祉希、郝蕾組成的制片人團隊。

    算上導演在內(nèi),四個群體形成了制片人-導演-觀眾-影評人的產(chǎn)業(yè)閉環(huán)。導演產(chǎn)出作品,制片人負責預(yù)算,觀眾花錢買票,影評人則聊深度、談價值。但很可惜,在《導演請指教》中,大家都是“鑒賞者”,只是陣營不同罷了。

    這就導致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所有人都可以對導演提出意見。

    更可怖的是,這種“指示”是一種即時反饋。

    你的短片可能還沒播完,觀眾就給叫停了。經(jīng)常參加點映的讀者清楚,哪怕一部電影再難看,只要主創(chuàng)在場,多數(shù)觀眾也是不會輕易離席的。這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基本禮貌。

    所以,當看到相國強、畢志飛在臺上被不斷批評,梁龍連短片都沒放完的時候,所有熱愛電影的網(wǎng)友想必都會感到一種內(nèi)心的悲哀。這些舉動并不能促進電影產(chǎn)業(yè)的進步,甚至都無法促進個別導演的進步,只能產(chǎn)生熱搜。

    從職能身份來看,制片人是挑項目的,每年經(jīng)過他們手的劇本成百上千。但他們并不一定懂創(chuàng)作。座上的四位制片人中,最懂創(chuàng)作的是王晶。但他在節(jié)目里,經(jīng)常處于一種“劃水”狀態(tài)。更多的時候,他們相信市場的力量。

    編劇陳彤曾說過,有的制片人憑能不能請到大咖來判斷一個劇本的好壞。能磕下來,你的本子就是好的;磕不到,說明“水平”不夠。一個上游工作者來到下游,那他就只是個觀眾??梢蕴峁┠承┙?jīng)驗,但不應(yīng)當仗職欺人。

    演員同樣也是如此。當郝蕾、李誠儒來評價一部作品時,要不要剝離演員身份呢?如果不剝離的話,這種身份附加性所產(chǎn)生的“權(quán)威感”,必然會影響普通觀眾對影片水平的真實判斷。

    誰有資格來指教導演呢?拋卻制片人、“迷影”群體的特殊職能,答案只有一個:觀眾。

    但被指教者,是導演本人還是其作品呢?

    羅蘭·巴特有個很著名的觀點,叫“作者已死”。

    意思是當一部作品在完成之際,作者就已經(jīng)死亡。當鑒賞者評價一部作品時,作者的神圣地位就不存在了。不過,這并不是所謂的“觀眾中心制”,而是指文本可以跳脫出作者進入一個自由闡釋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對其解釋。

    但“作者已死”并不意味著可以肆意發(fā)揮。從首期節(jié)目來看,鑒賞者對作品的點評,完全是基于個人好惡,缺乏統(tǒng)一評定標準。

    同拍《哪吒》,相國強和包貝爾的底氣是不同的。包貝爾不缺資金,相國強很窮。影像效果上,包貝爾更自然,也更舒適。但這并不是判斷一個影片質(zhì)量好壞的唯一標準。更不用說,文藝片和商業(yè)片本不應(yīng)當放到一起對比。

    而且,既然是應(yīng)試教育,不應(yīng)當提供統(tǒng)一的文具嗎?

    觀眾和影評人之間,其實也不存在天然的對立。首期節(jié)目最大的噱頭,就是專業(yè)鑒影組和大眾觀影組對梁龍短片《瘋狂的外星人》的不同意見。前者認為這是一個足以動人的作品,后者則覺得這個作品令人費解,“我看不懂”。

    可從最終的評分來看,兩者的喜惡也沒有太大的差異。

    大眾觀影團上座率是45%,批評觀眾不懂藝術(shù)的專業(yè)影評人上座率58%,都沒及格。那問題來了,怎么就產(chǎn)生了這么大矛盾呢?誰在“撒謊”?

    把幕后拍成綜藝,真的有意義嗎?

    看《導演請指教》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這檔綜藝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我們真的需要把影視行業(yè)的幕后細節(jié)拍成綜藝嗎?事實上,這兩個問題存在密切的相關(guān)性,要回答它們就得先思考平臺做這檔綜藝的初衷。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平臺通過綜藝“選導演”不難理解。

    一方面,視頻網(wǎng)站想要涉足電影產(chǎn)業(yè)很久了。近幾年,海外流媒體與電影的關(guān)系越來越“甜蜜”。國內(nèi)流媒體也想分一杯羹。比如,愛奇藝就推出了“愛奇藝出品電影”。

    平臺需要越來越多的好導演來替自己做事。但從前文“最終目的”和“評判過程”兩個維度來看,這一重考量能達成的機會暫時為零。

    另一方面,這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單純的策劃。能不能選到好導演另說,把畢志飛請來拍短片,把李誠儒請來評價,起碼熱度能有所保證。然而,從目前騰訊視頻的前臺播放量來看,數(shù)據(jù)也不容樂觀。熱搜是上了,但看的人不多。

    要我說,《導演請指教》呈現(xiàn)的是如今國產(chǎn)綜藝的通?。?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重術(shù)而輕道,輕本而逐末。如今大多數(shù)節(jié)目只在形式上下功夫,忽略了內(nèi)容的深耕。競演類綜藝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說,在電視上選演員,還能給那些被忽略的有演技的年輕演員更多機會的話;那么,選導演就完全違背了這一初衷。

    往大了說,“導演選秀”本就是一種資本邏輯下的操作。

    影視行業(yè)不能缺乏資本,但不能被資本所捆綁,更不要想著利用資本的同時還能凌駕于資本之上。一個導演,追求自我電影美學的前提,就是對資金的有效控制。近期的失敗案例,首推口碑新低的《永恒族》。拿了奧斯卡獎的導演,都拍了一部“四不像”。

    如果真的要拍幕后綜藝,應(yīng)當遵循何種規(guī)則?

    首先,在文化科普、規(guī)則設(shè)置、傳播方式上應(yīng)當更具合理性。

    觀眾看綜藝是為了消遣娛樂,但不是為了看“耍猴”。網(wǎng)友所在意的矛盾和八卦,更多時候是基于演員——他們具有強曝光度——而不是誰人都可。導演和制片人鬧矛盾,實際上沒多少人關(guān)心。與其炒熱度,倒不如規(guī)矩行事。

    其次,把節(jié)目的重心回歸到內(nèi)容本身。凱撒的歸凱撒,文化的歸文化。

    這一點,不如像去年的《戲劇新生活》取經(jīng)。相比電影,在國內(nèi)戲劇更加小眾。全國開設(shè)戲劇專業(yè)的學校,可能都不到一掌之數(shù)。

    但這樣一部綜藝,卻數(shù)次“破圈”,還收獲了業(yè)界人士的認可。無論它有沒有起到讓觀眾走進劇場的效果,最起碼向普羅大眾普及了戲劇。

    說到底,不論是影視還是綜藝,形式還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品質(zhì)的確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從立意和骨架抓起,然后才是有趣的游戲規(guī)則和喧囂熱鬧。

    【文/馬二】

     3 ) 吵吵鬧鬧的節(jié)目,生出了一座恬靜的花園

    《導演請指教》播出四周了。

    雖然是個拍電影的競技綜藝,但它本身好像要比里面拍攝的眾多短片都富戲劇性。

    劇情可謂是跌宕起伏。

    第一周播出,節(jié)目里導演、制片人、專業(yè)影評人、普通觀眾吵成了一團,節(jié)目外自媒體們犀利嘲諷:

    第二周,張雪迎重現(xiàn)紫霞仙子wink的預(yù)告片一出來,網(wǎng)友戲言“是反詐中心APP看了都要直接報警的程度”,然而短片完整播出后,風評又變了:

    哈哈哈哈,笑不活了,家人們。

    第三周,影視圈二代PK,影人點評如欣賞國王新衣。而后滿級大佬光臨新手村,一支《人間煙火》降維打擊,又又又引爆了話題度。

    在這一片熱熱鬧鬧、紛紛擾擾之中,本周的節(jié)目給了我們一整期安靜品味的時刻。身為同班同學的德格娜和曾贈,在主題賽階段都交出了一份動人的答卷。前者作品厚重,后者作品細膩,雖然德格娜導演獲得了更多的票數(shù),但我還是想聊聊讓我共情更多的《明月的花園》。

    少女無疾而終的暗戀與悄無聲息的成長

    非典肆虐的2003年,少女明月停課在家。

    她經(jīng)常偷偷去看一個男生打球,這個男生和她的偶像穿同款球衣。她學著別的女孩子的樣子,脫下常穿的運動服,換上紅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見他,卻沒有引起他的分毫注意。

    傷透心的明月進到了鄰家老人的花園,老人跟她打招呼,給她吃造型別致的糕點,同她交流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這里很妙的一點是,雖然兩個人存在著巨大的年齡差,但留學的背景和患病的狀況,讓久經(jīng)世故的老人和不諳人事的少女之間展開平等對話的橋段,變得合理且動人。

    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其實是很大的命題,也是很難處理的問題。任何關(guān)于人生的觀點,都很有可能被當代網(wǎng)友當成是雞湯文學處理。任何企圖教導他人如何對待人生的人、書籍、電影都可能會被我們打上“爹味”的標簽。

    片子里的老人雖然說出了“健康和學習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件事”這樣的話,但他不是在向明月灌輸他的價值觀,這更像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語。一個患了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潛意識里會覺得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幫助他對抗疾病的學習也是最重要的。

    至于明月,老人的話讓她意識到原來她所遇到的事情是有另外的思考方向的。把對偶像的喜歡投射到別人身上,為什么不能投射到自己身上呢?于是她結(jié)束了暗戀,選擇去學習,去充盈自己,去喜歡自己。

    《明月的花園》在我看來不是一個講暗戀的片子,暗戀只是一個引子。也不是一個教導觀眾在愛與夢想,健康與學習這兩種價值觀之間二選一或者給它們排序的片子。它的核心,是一個三分自卑,三分迷茫,三分浮躁的少女,如何找到內(nèi)在的力量,從而在心里筑建了自己的花園的故事。

    非常贊同影評人楊超對于明月自我介紹的解讀,從“我叫杜明月”到“my name is mingyue du”,從最初的滿不在乎到最后的鄭重其事,這是多么亮閃閃的成長弧光啊。

    基于女性視角的情感表達

    院線里每年都會上映幾部青春片,純真的愛情,深厚的友誼,熱烈的夢想,百折不撓的勇氣,儼然成為了當下青春片的主旋律,也成功地取代了“分手、打胎、車禍”的狗血套路,成為了青春片新的流量密碼。

    可是,也有不一樣的青春側(cè)面吧。

    那種孤獨的自卑的,好像整個世界都找不到和自己相同頻率的人。

    那種平淡的乏味的,除了上課,吃飯,寫作業(yè),生活里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

    那種迷茫的浮躁的,不知道背單詞、學習是為了什么,應(yīng)付考試,還是應(yīng)付家長?

    這些被忽視的情緒在《明月的花園》里有很好的表達。

    片子以少女明月作為敘事主體,大量的鏡頭視角都是從她的眼睛看出去的。甚至作為一個美好男性形象出現(xiàn)的陳宥維都沒有獲得一個帥氣的特寫鏡頭。因為明月總是遠遠地看他,害羞地看他。

    這樣的拍攝手法,讓人很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代入感。

    明月躺在房頂瓦片上聽歌時,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現(xiàn)了悠遠的蔚藍的天空。

    少年哼著歌從明月身邊經(jīng)過,鋼琴曲響起的那一刻,望著他消失在巷尾的背影,我也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酸澀。

    明月穿上紅裙子,走到屋外。陽光灑下來,在少女的臉上劃下明暗的界限,青春的美好噴薄而出。她從手指縫里看太陽,絢爛的陽光也刺傷了我的眼。

    誰說私人記憶觀眾無法共情?

    整部片子我最喜歡的一個鏡頭是明月終于意識到老人得了阿爾茲海默癥,一邊抹淚一邊大口吃著老人給她的糕點。沒有臺詞,但能感受到畫面里全是傳遞出來的情緒。有懊惱,有遺憾,有堅定,有釋然。

    看完了曾贈導演的幾部短片(節(jié)目里的兩部+她的畢業(yè)作品《明月的暑期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她是一個多么細膩的人啊。也不刻意煽情,但那些細微的情緒會在觀眾心里慢慢滋生出來,蔓延到四肢百骸,最終讓人熱淚盈眶。

    取悅觀眾是結(jié)果,不是目的

    節(jié)目里還有一些評價在說《明月的花園》故事性不強,節(jié)奏平淡溫吞,讓人沒有觀看的欲望。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在看的《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書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如果為了單場脫口秀的炸,去討好觀眾,瘋狂互動,那這場秀即便是炸了也是無意義的成功。

    套用到這里來說,就是,如果為了獲得更多的觀眾投票,去給劇情增加一些喜聞樂見的沖突、矛盾,那么即便是贏了,也是一場無意義的成功。

    《導演請指教》賽制的目的,對于導演來說,應(yīng)該是通過拍短片贏得觀眾的喜歡從而磨礪自己,而不是贏得觀眾的喜歡。練好了自己,拍出來的作品自然能取悅觀眾。取悅觀眾是結(jié)果,不能是出發(fā)點。

    最后,想說,應(yīng)該少有導演來這個節(jié)目是為了贏得比賽,大多是為了成為越來越好,越來越厲害的導演。

    所以曾贈淘汰了也沒什么遺憾,以后導演這條路還長著呢。畢竟,大概率還是會被撈回來的。哈哈。

     4 ) 娛樂至死?節(jié)目組比導演們更會編和導

    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曾在一次飯局中談及想搞一個導演競技的綜藝節(jié)目,在座的朋友們自然七嘴八舌地“出謀獻策”。討論結(jié)束后,這位朋友說回去要寫一份節(jié)目策劃書,然后去找電視臺碰碰運氣。后來,當然就沒有下文了。

    沒想到幾年后,導演競技綜藝真的來了,那就是11月5日在某視頻平臺開播的《導演請指教》。

    自2005年《超級女聲》火遍全國以來,各種選秀節(jié)目、競技節(jié)目盡出不窮。繼歌手、舞者、脫口秀演員、樂隊、影視演員等表演者云集各大綜藝舞臺后,一直躲在幕后的導演們,也被推到了幕前,接受“老師們”、影評人們、觀眾們的檢驗和“拷問”。

    其他競技綜藝中,出鏡者本來就是表演者,他們本來就是被觀看者或是在鏡頭下“討生活”的從業(yè)者。導演們和他們最大的不同在于,導演們是一群主要在鏡頭后面“討生活”的從業(yè)者,現(xiàn)在,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不得不在鏡頭下“討生活”了。

    受邀的十六位導演中,吳鎮(zhèn)宇、包貝爾、韓雪、吳中天、蔡康永、梁龍等導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他們對鏡頭下的“生活”是比較熟悉的,參加《導演請指教》,他們應(yīng)該不會有不適應(yīng)感。從目前已經(jīng)播出的先導片和兩期節(jié)目看,其他導演也大多是不懼鏡頭的——像畢志飛,不僅不懼鏡頭,還會在鏡頭下“強化”自身的人設(shè),只有內(nèi)向的錢寧黃和安靜的德格娜是有點“慌張”的。從這個情況來看,導演們并不是不適合參加綜藝的。只是,這檔綜藝所呈現(xiàn)出來的娛樂至死的精神,可能不僅對導演們的創(chuàng)作或活躍國內(nèi)電影創(chuàng)作的氛圍沒有多少幫助,還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節(jié)目組邀請來的演員們,不乏大咖,如楊千嬅、惠英紅、潘斌龍、薛凱琪、李誠儒等。但在“映后交流”中,我們幾乎只看到李誠儒的“毒舌”。毫無疑問,這是節(jié)目組有意為之的,因為這樣才能夠制造“戲劇沖突”,并輸出“流量”。而李誠儒對自己自以為是、高人一等、裝腔作勢的“人設(shè)”也甘之如飴,非常樂意與節(jié)目組“共謀”。

    另一位樂于和節(jié)目組“共謀”的導演便是畢志飛。畢志飛頂著“史上最爛導演”的“威名”來參加節(jié)目,擺出一副謙虛、誠懇的姿態(tài)的同時,又“坦然”接受各方的嘲弄、嫌棄、挑剔甚至“欺凌”,其“老實人”的新“人設(shè)”確實博得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們的好感。從短片制作的花絮看,畢志飛在拍攝過程中的各種“翻車”,既表現(xiàn)了節(jié)目組和演員們的“不厚道”,更體現(xiàn)了畢志飛深藏不露的“聰明”。

    畢志飛不是一個好導演,卻對大眾傳播的規(guī)律了然于心。艾德·伍德一生以爛片為業(yè),卻能夠一再找到拍片的資金,更在死后成為一代cult片“大師”。以畢志飛的聰明,他也許已經(jīng)找到了在中國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青史留名”的“捷徑”——相比起來,那位現(xiàn)場“拷問”畢志飛電影史的影評人就顯得有點傻了。

    四位制片人的搭配也讓我看到了節(jié)目組的良苦用心。

    郝蕾是四位制片人中“資歷”最弱的,卻是最懂導演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一位。沒想到?jīng)]怎么當過導演的她,分析起導演技法、鏡頭運用來,也說得頭頭是道,可謂“藝術(shù)擔當”了。

    在很多人眼中,王晶是“爛片王”,我不這么看,王晶早年其實拍過不少好電影,近年也有《追龍》(2017)傍身。再看他寫的《少年王晶闖江湖》,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文筆是非常不錯的。作為制片人,王晶更是投資過《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天若有情》(1990)等佳作。節(jié)目中,王晶話不多,意見也不多,但比較有主見,算是“好人擔當”吧。

    陳祉希是四位制片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卻也是近年最成功的一位(以商業(yè)論)。一再強調(diào)自己是一位“商業(yè)制片人”的她,卻對文藝片“情有獨鐘”,已經(jīng)“承諾”投資不受大眾待見的梁龍和“中國電影的一個寶”德格娜。她也是四位制片人中最容易感動的一位,可謂“感性擔當”了。

    終于說到最后一位制片人方勵了。這位以投資《安陽嬰兒》(2001)入場的制片人,還投資過《紅顏》(2005)、《夏宮》、《蘋果》(2007)等影片,近年和韓寒等導演合作,也制作了幾部頗為“成功”的商業(yè)片。但他闖入公眾視野卻是因為“跪求排片”(為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2013】下跪求影院經(jīng)理增加排片)事件。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營銷”,此后,方勵基本告別“文藝片”,并在“營銷”上頗有建樹,《后會無期》(2014)和《乘風破浪》(2017)都是他的“成功案例”。方勵當然是有情懷的,但情懷也是可以今非昔比的。從方勵在節(jié)目中的“表演”來看,他現(xiàn)在最大的情懷就是“尊重觀眾”。有“觀眾”作為靠山,方勵在節(jié)目中是最敢“放炮”的人,“炮轟”梁龍的影片是“短視頻”,又“炮轟”德格娜被“捧殺”。第一次“炮轟”之后,我就不禁懷疑他的藝術(shù)判斷力了。等到看到他對王暘的“電視劇短片”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我已經(jīng)不再懷疑他的藝術(shù)判斷力了——他其實以“尊重觀眾”之名,行“褻瀆電影”之實。不過,對節(jié)目組來說,方勵可能是四位制片人中最重要的一位,因為他是“火力擔當”。我相信方勵在后面的節(jié)目中一定會“火力全開”的,他那激情洋溢的“炮轟”,肯定可以提供更多的娛樂話題。

    “藝術(shù)擔當”也好,“好人擔當”也好,“感性擔當”也好,都是節(jié)目組助力電影創(chuàng)作的“門面”,“火力擔當”才是節(jié)目組的“王牌”。

    至于導演與專業(yè)鑒影組、導演與大眾觀影組、專業(yè)鑒影組與大眾觀影組、制片人與專業(yè)鑒影組的各種撕逼大戰(zhàn),雖然不一定是節(jié)目組安排了“托兒”在其中煽風點火,但節(jié)目組的導向是非常明確的——事實上,節(jié)目組比導演們更會編和導。導演競技的娛樂效果確實很難與各種才藝競技相比,唯有“娛樂至死”這張牌,可以補上這個短板。那么,就讓撕逼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看了這么多綜藝節(jié)目,從未想到火藥味最濃的一檔綜藝竟然是《導演請指教》。那里是是什么“指教”,這不過是把導演擺上臺,借題開撕而已——不經(jīng)意間,也撕開了中國電影的遮羞布。

    《導演請指教》播出后,在某評分網(wǎng)站上獲得了4.0分的超低分(10分制),但這絲毫不影響節(jié)目的熱度。4.0這個評分主要是由熱愛電影的觀眾給出的,可是,一個娛樂節(jié)目的“價值”主要是由吃瓜群眾來定義的。有時候我不禁懷疑,畢志飛才是這個節(jié)目的幕后推手吧,畢竟,他和節(jié)目組都善于運用同樣的“套路”。

    隔壁視頻平臺也開發(fā)了一個把導演推向前臺的綜藝節(jié)目,叫《開拍吧電影》,即將開播。之前,新銳導演一般是以各種影展為競技平臺的,2021年開始,綜藝舞臺將成為他們重要的競技舞臺?看來,電影業(yè)真是不景氣啊,導演們也得靠綜藝來刷存在感了。

    不過,這對新銳導演們來說不見得是壞事。在電影行業(yè)開工不足的大環(huán)境下,新銳導演們轉(zhuǎn)型成為“綜藝咖”,也不失為一種謀生手段。

    電影,只是該死的電影而已。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導演請指教》本質(zhì)上只是一個娛樂節(jié)目,看看就好,認真你就輸了。

     5 ) 導演請撤退

    一先說節(jié)目

    請來的制片人有一定的專業(yè)水準,并且用制片人來評價導演,在當下,合理。節(jié)目從開場到演員和導演亮相到規(guī)則介紹(這段ae做的?短片真的好拉)到放片等等還算合理,包括最后制片人和導演的互選也有了“復(fù)雜度”。用了大篇幅描寫導演拍攝的艱難而不是綜藝節(jié)目前期演員導演互選等等環(huán)節(jié),證明節(jié)目更想從背后關(guān)注導演拍攝的工作,但太淺了,真就是開機儀式一來,演員溝通溝通,往導演椅一座,或者說拿個麥到處指使人嗎?我覺得不是吧,這段從節(jié)目上來說剪的太有話題傾向了。

    二說導演的短片。

    先說北電相導,真想對你破口大罵,如果不是演的話,那北電是真內(nèi)個了,所謂的“技術(shù)沒問題”笑掉大牙。攝影系出來調(diào)色調(diào)成那個狗屎樣在學生作業(yè)里面也是個中下,是不是直接拉了個濾鏡就完事兒?GoPro也能拿到大屏幕惡心人?五毛錢特效?片尾字幕不對齊字體很惡心,對話彈窗的特效用特朗普也就算了,這種東西半小時最多就可以做好,包括直播不能有個特效?就一個豎屏突兀的進來。音頻,總是出戲,配音和現(xiàn)場穿插聽起來真難受,諸如此類技術(shù)性的問題比比皆是,兩天時間固然不易,但還是想讓人說這就是你們北電老師的技術(shù)?不敢恭維。再說這個剪輯,碎剪,跳切,給人看惡心了,不好好講話來這里搞這些有的沒的,跳切你想表達什么?你用它作為手段表達出來你要的了嗎?導演根本沒有思考這些,胡亂堆砌一些經(jīng)典電影里的技術(shù),這么強烈的表達欲讓人覺得這是導演第一部片子,沒玩過的樣子。再說劇本和抄襲,明顯的玩人家玩過的黑色幽默,篇章式的結(jié)構(gòu),想把故事碎著講,鏡頭晃了拍,這種東西只有講好了才行,故事毫無鋪墊,看懂了但是沒有情緒張力,根本無法共情,照貓畫虎。最后再說態(tài)度,嘴硬的呀,完全聽不進意見,保持自己的“藝術(shù)邏輯與藝術(shù)表達”,占著一片理論的高地就覺得自己作品是不被理解而不是爛的態(tài)度讓人感到可笑,藝術(shù)就是被你們這種人整惡心了。

    其次是包貝爾,整體片子看上去很不錯,在某些方面對包貝爾改觀??紤]到綜藝的尿性,很可能就是一波演吧也,包貝爾和北電老師對比太突出了。片子質(zhì)量真的不錯,有電影感,敘事邏輯稍差但沒很大的影響,事實上影響我最多的是這個演員粉絲的彈幕。這個演員客觀的講,還可以,該有力度的鏡頭也合格。當然最最最最最最最值得夸贊的就是女演員,從開篇到生產(chǎn),完完全全演出了一個倔強又慈愛的女性/母親。制作沒的說,畫面很明顯是電影機拍的,跟前一個導演的GoPro比好了不止一星半點。也可以窺見包貝爾團隊的強大,后面字幕上的人員以及公司也證明了制作團隊的專業(yè)。這讓人很難將好片歸功于包貝爾而不是他背后的團隊。

    看了梁龍的片,私心說我很喜歡。其實開始很排斥梁龍跨界,“阿貓阿狗都能來拍了嗎?”雖然我很喜歡二手玫瑰,很喜歡梁龍那個味道。短片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慢慢竟然看進去了,然后產(chǎn)生了很奇妙的情緒。不知道是共情還是什么,就是有種怪異的藝術(shù)感。黑白里的行為藝術(shù),充滿了梁龍個人風格化的影像,很實驗,我很喜歡。若是有天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我的思想我會很高興,這是獨屬于一人的藝術(shù)品,濃厚的個人烙印。所以,沒有人會為別人的思想日記買單啦。沒什么好說的,大眾的態(tài)度代表大眾的想法~梁龍還是給我驚喜的,搖滾教母的影像世界也充滿了怪胎氣質(zhì)。

    畢志飛導演,鵝,前面的花絮讓我過于同情他,后面的批評讓我更加覺得他很可憐,好像低人一等的位置(并沒有)。那個女演員,影后,太不尊重人了(雖然懷疑是綜藝剪輯的東西)。但一個演員完完全全不尊重這個導演,也不會完完全全尊重這個作品,所以短片中充滿了話劇式的略帶夸張的表演痕跡。開篇疊衣服,動作慢是影片節(jié)奏,但是我想說,真正做家務(wù)的人,有經(jīng)驗的人,不會扭著身子把自己歪成個s字干活。一定是最最最省力的姿勢和最最最不別扭的姿態(tài),演員那個樣子,像極了故意給攝影機看的,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很不真實。所以說片子的演技并不是很好,沒什么代入感。然后,影片的攝影和美術(shù)真的很不錯,場景做的很有那個年代的氣息。在節(jié)奏上,短片太慢了,講的東西也沒有什么意思,畢導的東方意象全靠攝影和美術(shù)了。故事內(nèi)核正如方制片所說沒有現(xiàn)代的價值觀,很老套,總而言之我還是比較肯定畢志飛導演的作品的,看上去像個合格的短片~喔喔還有,各位專業(yè)影評人的理論太豐富了,還得學習?。ǖ悄且粠碗娪皩W院的老師真的很敗好感 充滿了知識的優(yōu)越感 論文寫多了8)

    別的看了再說吧。

     6 ) 2.2分爛片之導,洗白了?

    鄭重聲明,本文絕對不涉及人身攻擊,如有意外,純屬意外。

    有那么一檔綜藝,開播消息一官宣,立馬就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群嘲和興趣,一年一度的大型撕逼爆款綜藝又來了!

    沒有錯,它就是鵝廠出品,《演員請就位》的姐妹篇《導演請指教》。

    這是一檔導演競技真人秀,由四個制片人作為導師,帶著16位導演同臺競技,角逐年度最具價值導演榮譽。

    節(jié)目組有錢任性,要資金給資金,要演員有演員,包括惠英紅、胡杏兒、齊溪、喻恩泰、李誠儒等等,導演只要專心拍片就行了。

    為啥它一官宣就引發(fā)了群嘲?

    原因就在導演的陣容上。

    這16位導演,有資深的,比如拍出了《胭脂扣》《阮玲玉》等華語經(jīng)典的導演關(guān)錦鵬。

    有剛剛嶄露頭角,表現(xiàn)不俗的新人,比如《黑處有什么》的導演王一淳。

    同時,還有一些讓人一聽不免有些皺眉疑惑的。

    比如,創(chuàng)造評分奇跡的影評小能手畢志飛,擅長土味翻拍的漢化達人包貝爾,可能是最近不太想接客的梁龍,華誼公主王文也……

    也就是說,無論水平啥樣,做沒做過導演,只要你有導演夢,有話題性,或者有背景,我們就都能讓你上。

    這不明擺著要搞事情么?

    肉眼可見,撕逼互懟一觸即發(fā),話題熱搜妥妥預(yù)定,“三如”場面正在路上。

    流量這一塊算是被鵝廠玩明白了。

    這兩天,《導演請指教》第一期的上下集播出了,我也在第一時間去看了下,果不其然,是你,是我熟悉的味道。

    簡單來說,第一個階段,《導演請指教》的規(guī)則是這樣的。

    16位導演從16個經(jīng)典IP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進行創(chuàng)作,然后在演員池與演員們雙向選擇,之后拍攝成片,分成8組兩兩PK。

    在PK現(xiàn)場,王晶、方勵、陳祉希、郝蕾四位制片人,將對導演的作品進行點評,決定是否考慮與這個導演合作。

    而除了制片人以外,現(xiàn)場觀眾里還分為大眾觀影組和專業(yè)鑒影組,他們在觀看中決定是否按下離席鍵,這會影響影片的總票數(shù)和是否停播。

    影片播放完畢后,他們將和制片人、現(xiàn)場其他演員一樣,都有機會對影片進行點評和質(zhì)疑。

    這味道,是不是嘖一下就上來了?

    在第一期上里進行PK的是相國強和包貝爾,兩人所選的IP都是《哪吒》。

    相國強大家可能不熟,他是個大學老師,在學校里教的就是電影,理論扎實,經(jīng)驗也不少,《少年巴比倫》就是他拍的。

    他帶來的《哪吒鬧海》主角一個名叫李拿的男孩,他的爸爸年輕時是這一片的老大,人稱托塔爺。

    現(xiàn)在時過境遷,托塔爺只能坐輪椅,當?shù)匾呀?jīng)換了搞強拆的龍哥當老大。

    本來李拿就對龍哥不爽,聽說女孩小芳被龍哥騙了后,他來勁了要替人家出頭,于是戴著哪吒面具跑去給了龍哥一巴掌。

    這一巴掌之后所有人都來埋怨他,怕老李家招致龍哥的報復(fù)。

    他的爸爸也是如此,坐著輪椅都不能阻擋他對李拿連打帶罵教訓一翻。

    本來李拿并不覺得怎么樣,沒想到,小芳翻臉不認人,所有人和他強調(diào)事態(tài)的嚴重性。

    于是,他自己也開始害怕,最終在爸爸因為這事被找上門的人氣到住醫(yī)后,決定給龍哥道歉。

    結(jié)果這時,警察來了,龍哥因為涉嫌黑社會被抓了。

    在故事最后,李拿把一只塔交給了爸爸,父子倆達成了和解。

    直觀看來,故事非常老套。

    王晶直指這個題材香港至少拍過五六十部,李誠儒評價它“毫無新意”。

    然而,相國強對這些批評卻完全不能接受。

    在爭辯的時候,他給出了很多解釋,其中有一句,我看的時候當場就笑噴了:

    “我沒想過把它做得太過正常,用了很多技巧,還有很多形而上的東西?!?/span>

    的確,就像郝蕾所說,這片子玩了不少花活。

    分了章節(jié),做了各種碎剪、跳剪,手持攝影、移動鏡頭通通搞起來,符號隱喻(比如塔)更是不能少。

    可是,這些花活真的玩得好嗎?并沒有。

    就比如有一場戲,李拿和一個哥們喝酒,對方在強調(diào)得罪龍哥的可怕,鏡頭一直就在那搖來搖去,搖得人腦瓜子生疼。

    這是在暗示人物內(nèi)心的波動?還是在制造緊張焦慮的氛圍?或者為了形成一種臨場感?

    反正我是通通沒get到,只感覺炫技和做作。

    至于他所說的形而上,大概是指父權(quán)困境、群體之惡、生存焦慮之類的。

    且不說這些話題被討論過了多少次,已不能算多新鮮,單就呈現(xiàn)的效果而言,他也沒有講清楚??!

    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只顧著玩深刻了,連人物的動機都沒給予足夠的鋪墊,難怪方勵大呼“一頭霧水”。

    面對質(zhì)疑,相國強明確表態(tài)自己要走的不是一條商業(yè)影片的路,還搬出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給自己抬轎。

    雖然態(tài)度還算誠懇,但骨子里的高傲自負卻完全遮掩不住。

    既然人家都這么說了,我們還能說什么,祝福吧。

    相比相國強,包貝爾帶來的《哪吒》就簡單多了。

    故事分兩條線展開,一條是男主看到一女孩被校霸欺負,于是打了校霸。

    后來,家長找到學校,不分青紅皂白指責男主,只見男主情緒上來了,直接跑上天臺要用命賠償。

    一條是一個女人懷胎十個月,胎兒卻只有三月大。

    她被逼打胎,被逼離婚,最終懷孕三年后獨自生下了孩子。

    是的,男主就是這個孩子,女人給他取名為李哪吒。

    李哪吒本想縱身一躍,卻在邁出最后一步時想起了媽媽,于是放棄了跳樓。

    這個故事比相國強的觀感要好一些,但仍然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比如,交叉剪輯的兩條時間線并非同步,女人那一條是從懷孕到生娃的過去,而男主這一條則似乎就這幾天的事。

    這個交叉剪輯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形成彼此呼應(yīng)的節(jié)奏,并恰好卡在最后做一個反轉(zhuǎn)。

    在片中,女人說出給孩子起的名字之時,也正是男主決定不再跳樓之刻。

    而在這之前,影片則做了一個假的結(jié)尾:男主跳樓騰空,旁白里唱著“我命有我不由人”,瞬間長出三頭六臂化身哪吒。

    但也因此,礙于片長所限,每條線都不完整,很多地方?jīng)]有說的特別清楚。

    只不過,片中的瑕疵,都被包貝爾通過情緒和演員的表演給蓋過去了。

    這里面的情緒,一個是男主媽媽作為女人所受到碾壓與苦難,一個是假結(jié)尾男主化身哪吒的高燃時刻。

    這幾年,觀眾愛看的不就是這?

    在現(xiàn)場,專業(yè)鑒影組的北影副教授孟中就對上面的問題發(fā)出了質(zhì)疑。

    對此,包貝爾是怎么做的呢?

    他拐來拐去,最終居然打起了感情牌。

    不是我冷血,只是這一招,大家怎么還沒膩歪?

    而除了這點不算批評的批評以外,現(xiàn)場基本就成了夸夸群。

    無論制片人、演員,還是大眾組、專業(yè)組,基本上都在對包貝爾鼓勵和贊賞。

    不是說不能夸,但捧成這樣,有沒必要嗎?

    不知道的,還以為包貝爾拍出了一部曠世神作呢。

    結(jié)果顯而易見,在這場PK中,包貝爾勝出,獲得了所有制片人的青睞。

    在周六播出的第一期下中,PK雙方是梁龍和畢志飛。

    梁龍帶來的作品是《瘋狂的外星人》。

    黑白片,比較有實驗性,也比較自我,表現(xiàn)的是一種情緒,剛播幾分鐘就因為按下離席鍵的觀眾太多而停播了。

    這個片子,直接導致大眾觀影組和專業(yè)鑒影組撕了起來。

    專業(yè)鑒影組說看到了異類、孤獨、悲傷,大眾觀影組直接回懟:你們就是故作高深!

    這其實,就是專業(yè)人士在解讀影視作品時與大眾間的一種隔膜。

    品味的差異來自于審美訓練,專業(yè)人士有著一整套自洽的美學體系、邏輯體系和語言系統(tǒng),這并沒有什么。

    但與此同時,如果專業(yè)人士總是抱著一種俯視、啟蒙大眾的姿態(tài),那么大眾會接受嗎?什么,你在教我做事?

    如果你問我怎么看梁龍的片子,我會和梁龍的說法一樣,沒看完整原片,不予置評。

    相比之下,畢志飛也比較“膽肥”,他直接搞了一部《新小城之春》。

    要知道《小城之春》可是百年百大華語電影之首。

    不開玩笑說,為了這片畢志飛還真挺受委屈,哪怕他的《逐夢演藝圈》爛出天際,我都與他共情了。

    選演員時沒人跟他,要走位演員有意見,到了PK現(xiàn)場,連一個參與的演員都沒來。

    整體來說,《新小城之春》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很有進步。

    片子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很穩(wěn),但手法和故事內(nèi)核則完全沒啥新意。最要命的是,片子把《小城之春》改成了一個現(xiàn)代版的托妻故事,這價值觀的保守程度,你敢信?

    剛開始時,還是有一些人對畢志飛進行鼓勵的,但緊接著,專業(yè)鑒影組和李誠儒開始對他輪番轟炸,越解釋越錯,越錯越被狠批。

    到了最后,制片人里,郝蕾和陳祉希為梁龍亮了牌,而他則無人問津,你說慘不慘?

    上下期看下來,《導演請指教》還是有著非常高“可看”性的。

    一方面,它制造了一個互懟閉環(huán)的場域。

    制片人、導演、大眾觀影組、專業(yè)鑒影組,以及以李誠儒為代表的演員,他們之間,隨意抽取兩個都可以就一個作品,一個觀點開撕。

    比如,對包貝爾的作品,制片人的點評都集中在情感上,這讓專業(yè)鑒影組的孟中不解,為什么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有時只談感情方面,有時又談?wù)摷夹g(shù)。

    接著,他為相國強鳴不平,表示我敢保證電影學院畢業(yè)的,技術(shù)方面不會成問題。

    沒想到,郝蕾直接來了句:

    不是說哪個學校的他就一定技術(shù)好,從專業(yè)學校畢業(yè)了,拍得很爛的,改了行的多得是。

    就這火藥味,你說看著爽不爽?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中窺見中國影視產(chǎn)業(yè)上下游各種有趣現(xiàn)象。

    這里面首先是有一些學院派的尷尬,他們的理論和技術(shù)都不成問題,但往往過于自命不凡,既不愿做商業(yè)片,也尚未拍出優(yōu)秀的藝術(shù)片。

    于是,他們總是在小圈子內(nèi)進行自我體認,執(zhí)迷于文本的解讀空間,拍一部片子,沒等觀眾看出來啥,他們內(nèi)心里就已經(jīng)寫了好幾篇深刻的影評了。

    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就是抱團效應(yīng)。

    仔細對比大家的點評,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根據(jù)作品本身進行客觀評價,導演的咖位、交情、資源等等,都影響著他們下出什么樣的菜碟。

    對有些人,就明批實夸,以批帶夸,對另外一些人,就可以批得體無完膚,甩開膀子。

    這里面真的沒有一點私心?

    在我看來,《導演請指教》整個就一中國影視行業(yè)圖鑒。

    這樣的一個綜藝,它的質(zhì)量很高么?不見得,但它的熱度卻一定很爆。

    看了它別的不敢講,但有一點可以保證,你絕對能知道為啥我們有那么多的爛片。

    篇幅所限,更多內(nèi)容我就不多說了,如果你也認同我的觀點,那就點個贊,讓更多的人看到吧。

    今天就到這里!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沼澤

     短評

    嗯,我覺得國內(nèi)的電影學院應(yīng)該全都關(guān)門。

    7分鐘前
    • Yeun
    • 很差

    各位導演們真就是:出走半生干行活,歸來仍是學生作業(yè)。

    10分鐘前
    • 局外人psy
    • 較差

    年度笑話綜藝,郭敬明在500平的房間里用8k設(shè)備投屏看估計都要笑出鴨子叫。

    13分鐘前
    • 判官
    • 很差

    那個相國強拍的東西這么稀爛怎么好意思在那里說那一大堆啊還說別人是討巧大眾我就直說了現(xiàn)在這么多的爛片爛電影就是因為有這么一群有些莫名優(yōu)越感的業(yè)內(nèi),總覺得自己比大眾要高貴,總覺得大眾審美沒有自己高級你要真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我就不說什么了問題是你只是爛而已你以為你是王家衛(wèi),其實你只是畢志飛

    14分鐘前
    • ??
    • 還行

    資本請指教,后臺請指教

    17分鐘前
    • 青蛙人
    • 較差

    第一集的想法:影評人真的挺可憐的,腦不夠好,一輩子依賴自己的嘴,又沒有動手的勇氣和機會,其實蠻值得同情的……導演至少都有個長處在那,相國強臉皮厚,一直用同款笑容來化解,然后繼續(xù)輸出那些名詞,久了就會有人信他;包貝爾腦子挺好,用「我買了你的課」,一下子就扭轉(zhuǎn)了場面,扮豬吃老虎。制片人們倒是都蠻好,至少都是好的觀眾,會被好的東西打動,也可以一眼認出不ok的,唯一劣勢在于不太會說話,不會扯名詞,不過他們也不需要。這個節(jié)目挺好的,比脫口秀大會還drama,年度喜劇綜藝。

    19分鐘前
    • 林西拿
    • 還行

    這綜藝好啊!看完第一期料想到鐵定罵聲一片,但這不就更證明了咱這行妥妥的一泡污糞嘛……大家都來瞧瞧我們這華麗的袍子下面都是什么登西啊~

    24分鐘前
    • 閃電杰克
    • 推薦

    這大概就是中國電影的末日了吧。

    28分鐘前
    • 是海妖呀
    • 很差

    韓雪說:請來韓紅做音樂,請張藝謀的團隊做攝影。這b又讓她裝到了,可惜演員都沒演明白,就跑去導演了,她真的讓人討厭

    30分鐘前
    • 偷心賊
    • 很差

    看了之后居然覺得郭敬明以前導的都比這些二流坯子導演的還好哈哈哈

    32分鐘前
    • F了個K??
    • 還行

    只有香港導演點評在線,也有那個資歷,比如王晶 ,爾冬升,其他都是什么牛馬導演,特別是李成儒,演了一輩子影視劇都沒有 上個節(jié)目吐槽個嘉賓更有看點,也是個可悲的人生

    35分鐘前
    • ilihrtejsh
    • 較差

    不乏好的小片子,第一輪的吳中天、曾贈;第二輪吳中天、關(guān)錦鵬相繼退賽,曾贈想拍一把個人情懷,觀看欲望本就所剩無幾,再給韓雪惡心了一把,徹底要棄了…

    39分鐘前
    • 抑塵
    • 較差

    首先,是沖著郝蕾來的。相國強的片子有點普通,但不至于像紙片人嘴里的那么差;包貝爾的片子也沒那么好,至少不像紙片人嘴里的那么好。兩個人背后的資源根本就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單看影片職員表就能看出來,包貝爾的名單里連后期公司都有首席執(zhí)行官;相國強的名單連幀率都不高……呈現(xiàn)的節(jié)目效果就是有錢誰都可以拍電影,不管情節(jié)多荒誕,一樣會有人捧。節(jié)目精彩的部分就是不同意見的人互撕,紙片人帶有色眼鏡評影片,像極了他們被觀眾透過有色眼鏡去評判。

    43分鐘前
    • 漿糊面子
    • 較差

    這一季節(jié)目唯一的亮點就是每一集中孟中老師的點評,尤其是在面對韓雪的時候,其他全員好感敗光,只有孟老師剛正不阿,粉了!

    47分鐘前
    • 韌勉
    • 較差

    第一期看完,可以說被傷得最深的還是北京電影學院,學院派危。專業(yè)影評人一個個高高在上,面對風評不好的導演會先入為主,平等交流秒變藝考現(xiàn)場。面對觀眾的質(zhì)疑,立刻用所謂的專業(yè)審美去教觀眾學會欣賞。連助演演員也會看人下菜碟,人間真實了。這臺上臺下百態(tài)可比短片本身有趣多了

    51分鐘前
    • ??????????????
    • 較差

    大家都在假裝拍電影,假裝討論電影,甚至算不上一場好看的秀,挺可悲的。

    55分鐘前
    • 至尊寶
    • 較差

    還沒演員帶勁,唯一有意思的點就是北電和上戲的battle,要是都像這水準,電影哪還有未來?

    57分鐘前
    • 獨孤行二
    • 較差

    關(guān)錦鵬要拍《胭脂扣》的改編,郝蕾的疑惑就是我的疑惑,可以但沒必要。但王晶說的戳到我了,“當年因為條件或者什么其他的關(guān)系,你有的話沒說完,再拍也未必不是個好事”。王晶太懂了,或者說有閱歷的導演太懂有閱歷的導演了,對電影的執(zhí)念讓他們成為他們。

    58分鐘前
    • 炯之
    • 還行

    拍電影和教電影的別把大家笑死好嗎。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說上一個短片因為是電影學院攝影系拍的,既然是學院的技術(shù)是不會差的。上戲表演系的評委說,技術(shù)跟學校沒關(guān)系,改行的多了是,然后鏡頭切到底下兩位來參賽的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yè)生……怎么會有這么搞笑的場面,鵝是真懂。

    59分鐘前
    • 冷水浴缸
    • 還行

    暴露了各學院影展多年來自嗨式的審美問題哈哈哈哈

    1小時前
    • 小葉無光
    • 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