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看到好多UU說不知道去哪看節(jié)目,哈哈哈哈,為啥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給大家指指路吧~不知道會不會被豆瓣官方和諧,畢竟是競品平臺啦~
第一期指路????
理想的社交狀態(tài)是怎樣的?人可以完全沒有社交嗎?【荒野會談 EP01】
第二期指路????
什么是真正的「酷」?你什么時候意識到自己不必合群?【荒野會談 EP02】
第三期指路????
現(xiàn)在年輕人想要什么樣的愛情?愛情在價值排序里越來越靠后嗎?【荒野會談 EP03】
第四期指路????
二十而擇,你是否相信「有意義的工作」和「無條件的愛」?【荒野會談 EP04 】
第五期指路????
不幸福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原生家庭到底是傷口還是借口?【荒野會談 EP05 】
第六期指路????
如何科學地分辨「網(wǎng)絡杠精」?【荒野會談 EP06 】
第七期指路????
當我們消費的時候,我們在「消費」什么?【荒野會談 EP07 】
第八期指路????
人生必須要有意義嗎?你能接受平庸地過一輩子嗎? 【荒野會談 EP08 】
嘻嘻,整理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最新的一期還沒來得及看,我先沖了兄弟萌,拜拜~
八集看下來觀感挺舒服的,內容也比較有意思,選的都是一些當下熱議的話題,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一樣,視角不一樣,所發(fā)表的觀點也都不盡相同,有些輸出總會讓我眼前一亮,大家的一些反應也會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李浩源被問起想當什么經(jīng)典愛情角色,他居然相當馬文才,這是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所有人都測過十六種人格測試,心理學專業(yè)的李松蔚居然沒測過,這也出乎我意料…… 但是相比起我之前看過的訪談節(jié)目,感覺這個節(jié)目沒有太把每個話題深入下去,在場的幾個固定嘉賓都是各領域很優(yōu)秀的精英,但是每個話題都聊得很淺,能感覺出來他們沒有花太多精力提前去深入解析每個話題,他們只是用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對每個話題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和故事,雖然這種談話方式確實能營造出平時朋友很隨意地聊天的感覺,也能拉進觀眾距離引起共鳴,但是每集看完后,只感受到觀點都很舊很散,缺了一個關鍵人的深入剖析和總結拔高。希望下一季可以更好!
一個很有趣的引子 問 如果在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里選擇一個人 那你想成為里面的哪個主角 給我一下子問住了 由于對be文學獨特的愛 我鮮少看一些完滿的愛情故事 be很好但是放在我身上就顯得最好別這么好
我想我是有點恐懼的對于走入親密關系這樣的狀態(tài) 去處理人和人的邊界感 探索發(fā)現(xiàn)彼此的底線保持尊重的同時不消失新鮮感 聽起來相悖又矛盾 在“智性戀”這個詞語廣為人知之前 我就感知到過度理智這個事情對我的重大影響
我對于我的朋友們很容易 falling in love這個事情表示羨慕也困惑 我每每真誠請教 大家都告訴我順其自然就在一起了 所以對于可以釋放戀愛信號這個事情曾經(jīng)是我認真思考是不是要加入我的必修課
有一種說法是 人在相互見面的0.01秒就已經(jīng)在潛意識里預判了社交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說法是 你喜歡誰都是刻在DNA里的 氣味磁場等等 所以其實crush也沒有這么多選擇
關于身邊的人越來越難以走入親密關系的原因有太多了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之后人們對理想伴侶期待值的提高以及這個社會里巨大的壓力隨之而來人們覺得應該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的焦慮感 也包括了絕大部分理性主體在決策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項里先考慮性價比 當然感情就是性價比最不穩(wěn)定的東西 可能會考慮如果維持親密關系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很可能獲得更高的可回報
我們走的每一步 因為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都希望是無悔的是有結果的 是有正確答案的 但是本身這種觀點就有背于親密關系的初衷 親密關系的本質本身就是沉淪的瘋狂的不計回報的
在親密關系里的讓渡和保持自我是很難拿捏分寸的事情 “要是想有關系 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碰碰碰碰碰 不想碰就沒關系 想有關系就得碰 你想功利的去選擇一些一覽無余的話 就要承受一部分孤獨和寂寞 想要一些事后看來瘋狂美好的回憶 就要受傷”所以說 不失控哪來的親密關系
愛情中存在的期待與救贖 于友情做區(qū)分的排他性 所有情緒價值的承接
同時又不希望因為別的原因去締結一些關系 不希望在建制化的過程中變得庸常
當然當代不需要愛情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不太需要這個方面去寄托當做情緒發(fā)泄和情感出口了 我們有太多渠道去豐富生活 但是不可否認的在親密溝通這個事情上 我們還是缺環(huán)的
對于愛情保持著的態(tài)度大概就是:
看多了幻滅和推導不必要之后成為了理由
但是依然祈禱對不確定性有冒險精神
某乎的荒野會談有談到一個詞叫“酷摳族”,這個詞單從表面上看可能有些爭議,又酷又摳,單就行為來闡述的話:騎著自行車去酒吧,該省省該花花等等。又如雪琴說的,到超市買好多東西,但是不想花小錢去買個塑料袋裝起來,她給出的理由是,袋子的可替代性很強??梢员е?,那個袋子并不是很有用,李松蔚老師給出的解說是:這是一種成就感,即使那個袋子的錢對于自己總體的經(jīng)濟來說不一定能做多大貢獻,但是會讓內心產生一種成就感。這樣看來“酷摳族”確實很有自己的特色。找到真正是自己想選擇的消費方式應該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往往會在短平臺視頻上看一些博主在北上廣賺夠一定的積蓄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過上自己理想的田園生活。你會選擇過這樣的生活嗎?本期荒野會中嘉賓們談到了不同的消費觀念,而不同的消費觀念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是酷摳族,會在不必要的方面上減少花銷,在開支上除去不必要的水分時則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有些是Fire族,即制定一個掙錢的目標,當所掙的工資達到目標數(shù)字獲得財富自由時則會選擇退休。在節(jié)目中,蔣先貴提到自己會在北京掙錢,回到自己的的家鄉(xiāng)揮霍;李松蔚則因為家庭責任以及對工作的熟悉,即使擁有一千萬也會選擇繼續(xù)工作,這時工作仿佛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消遣。當你擁有足夠的資金時,是會像蔣先貴那樣換個地方生活開啟自己退休生活了還是會像李松蔚那樣依舊繼續(xù)自己的工作,不妨來某乎與大家一起討論吧。
1、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在第一次和人見面時,都會對可能性做一個評估,只是這個過程是在0.01秒就完成了的,甚至自己都沒察覺。
2、親密關系中的讓渡是自愿的選擇,不能以此要求對方,當在一段關系中過于追求絕對的公平,就沒意思了。
3、真實的戀愛邏輯是復雜的,但磕CP的戀愛邏輯是由我寫的。
4、現(xiàn)在的年青人往往擔心一段關系在建制化的過程中變得庸常,但怕它變得庸常,其實可能是把它擺的太高尚了。
5、很多人在生活中是有被壓抑的部分的,所以會把親密關系當做一種救贖,一種從生活原來的框架里逃離出去的救贖。
6、戀愛課程其實剝奪了你在戀愛中的體驗,它是會讓不確定性減少,但對于親密關系來說不確定性的減少不一定是好事,沒有知識引領更直覺的荒原狀態(tài)會讓你容易失控,但親密關系的本質就是失控。
7、想要一帆風順的平穩(wěn)結果,你就會失掉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想要激情燃燒,你就要承擔受傷的風險,不可能既要又要。
你是否明白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品,結婚是生活的必需品嗎?傳宗接代是必需品嗎?房子是必需品嗎?獲得所謂的認可是必需品嗎……快樂是,你是否真正地感覺到我的人生不枉此行,因為你和這個世界唯一的連接就是感受,我可以活到死,我還可以生一個孩子讓他也活到死,如果我都沒辦法讓我的生活脫離痛苦,那我活下去的意義是什么呢。我意識到我的一生終將會死亡,而活著就是為了取悅自己,判斷的標準就是我愿意,或者我不愿意。
普通人即便你取得了什么成就,你還是會把自己認知為普通人,人想好好地過這一輩子就是很難。很多人想用自己掙很多錢或者取得了什么舉世矚目的成就來說服自己:我的人生是值得過的,但如果他們真的僥幸取得了那樣的成就,他們也依然會覺得這些東西啥都不是。
主體性哲學認為我就是主體,我現(xiàn)在面對的所有都是客體,好處是理性,最大程度用最少成本獲得最高效益,但會喪失一些東西,遇見人之后的第一想法是他能給我?guī)硎裁?,遇見物之后的第一想法是這個東西如果是我的該多好,你非常清楚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有能力,就能獲得你應得的東西,但你不快樂,你沒有親密性的感覺。
關于原生家庭這種在我和朋友每每酒足飯飽之后無限交談的話題 大抵都是從中國的人際關系開始剖析的 中國從古至今好像更擅長權力關系 就奠定了一切關系都喜歡套用權利關系 類似于“夫為妻綱 父為子綱” 是在東亞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原生家庭的特質 緊密壓抑卻又共生的關系 在這種權力關系下 對生命力的束縛和莫名的犧牲感 導致我們對痛苦的感知尤為清晰
我想我對我的家庭沒有什么地方可以指摘 我在一個相對民主的家庭里長大 獲得足夠的尊重和自由 包容和愛 雖然平時會碎碎念我 會有很多矛盾和觀點的沖突 20歲之前晚上回家依然有門禁會因為衣服亂放被拎著脖子教育 但是我依然知道我擁有很多愛 我的親戚也是 對我的夸贊甚至有點盲目的 對此我深表感激 但是就算這樣 我的性格也是有我不喜歡的伴隨原生家庭無法磨滅的一部分印記 我的討好型人格 從小被要求要懂事 骨子里被隱藏起來的很大一部分的怯懦敏感糾結 我也無比向往平等的關系以及不是因為你做的好才愛你的無條件的愛
「原生家庭」這個詞流傳進大家的視野 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我們開始反叛我們開始從此認知自我性格中一部分的擰巴是從何而來 開始辯白和剖析 開始理智性打破 開始重塑開始解脫以及開始新生活
最開始是因為看到李雪琴參加才關注了這個綜藝,畢竟她的知名度最高,詳細了解后發(fā)現(xiàn)嘉賓陣容很是強大,作為知乎的深度用戶,看到我喜歡的高智商人類都在節(jié)目中,速速追了起來。
Z世代的年輕人好像比起我們父母那輩更難懂一些,獨生子女政策,和國際上交流增多,和平年代萬事萬物長足的發(fā)展,都影響了每一個在這個時代中生長起來的年輕人。
李雪琴作為知名的“在演我”藝人,時常平淡的說出讓我十分感同身受的話語,比如她對朋友的標準是善良,讓我這種害怕社交,害怕與別人有鏈接的Z世代靈光一現(xiàn),或許也可以作為我交友的判斷依據(jù)。
席瑞也有一直關注他,一方面感慨他的經(jīng)歷,另一方面也感謝他一直以來的發(fā)聲,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人。
最后的最后,再夸一下李雪琴的串場能力吧,確實出乎我意料了,不過印象中她好像也是做什么都可以做很好的樣子。
期待有第二季啦!
挑選的主題和嘉賓都很好,年輕版圓桌派哈哈哈
真的太棒了這個節(jié)目!今天的我在備考,到了晚上接近十一點,頭腦完全混混沌沌,暈暈的,很炫。知識不進腦子??。偶然間看到了知乎推出的這部訪談,或者說,聊天,瞬間把我拉回一種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讓我感受到一種與親切的人兒在一種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非常自由地聊天,享受著知識的碰撞所帶來的快樂與思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給予了自己身上一種獨一無二的魅力!ps:才看完第一集,我知道我原來是個牛雜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完到第七集,第八集沒有更新就忍不住過來標記了!非常好的一個下飯綜藝,二十多分鐘,剛剛好,不多不少,很多觀點的輸出??赐觌m然不能記住里面的很多觀點,但是在觀看的過程中能給我?guī)砗芏嗟乃伎?,偶爾的對號入座,偶爾的深思熟慮,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很多人說這是青年版的圓桌派,說實話,我喜歡!
李雪琴是什么人間真實哈哈哈,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呀,做夢都想有一個富婆朋友能夠包養(yǎng)我!
假期在家,偶然在B站刷到這個節(jié)目,一下子就很喜歡,一口氣刷完五節(jié),讓我觸動很深:這個節(jié)目不僅是作為Z世代一員自我的向內探索,也是一場對當今時代文化質地的討論。“你必須成為一個邏輯自洽的個體,去自由的賦予任何事情以意義,這是唯一值得追尋的道路?!贝_實,人應該是建構式的,即個體關注如何在生活中創(chuàng)建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對事物都有其的獨特“意義建構“過程,我們構建世界又生活在自己構建中的。因此,只有感覺到“舒服且自洽”,才是強大且持久的。
八五后大哥張口閉口都是我們那個年代,感覺我都要跟著作古了……我覺得我還是很年輕的,雖然我看不懂各種縮寫……
EP1:社交邊界感是在溝通中構造的以己度人,學會拒絕別人,你就能接受別人的拒絕如今的虛擬空間是現(xiàn)實世界的復刻
高峰低谷之后才知道,真正的哲學不在哲學院里,而是在蕓蕓眾生的日常里,在虛無與抑郁、茍且與荒誕里,在塵垢秕糠與一地雞毛里。喜歡第四集。
我真喜歡李雪琴。
在b站刷到的,很有代表性,應該是如今年輕人很多真實的想法。希望還有下一季。
有的點討論的還挺深刻的,但是,席瑞有時候的論述讓人感覺又把距離強行拉遠的感覺,有點怪怪的。李松蔚在他們中間也不突兀,那個有態(tài)度的零零后小鎮(zhèn)青年讓我刮目相看,現(xiàn)在的孩子們可能就是如此通透了吧。。。那個打雷背景的雨夜山間對談,有點危險刺激,又有點僥幸竊喜。彈幕里說席瑞騙子的太影響觀看體驗了。。。還是得注意一下,謹慎代言吧。。。
如果有人在我說話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不是很感興趣,對于我來說,就會有些沮喪想逃離這個現(xiàn)場。
感覺談的不夠深,沒有聽到太多內容,但節(jié)目形式還是可以的,這類節(jié)目可以多一點。
很有意思,也許因為嘉賓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唯一的較年長者也是85后,所以在有些觀點上格外有共鳴,同時警惕自己在看一些會漫談類的節(jié)目的時候一不小心就容易鉆出來的憤世嫉俗和懷疑主義,太危險了,怕自己喪失那種恒久諦聽的能力。
這個荒野場景我真得有點愛,三五好友坐一起聊聊現(xiàn)在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和變態(tài)的人生,不需要結論,是一種釋放。我不相信什么00后整頓職場,但我相信985整頓娛樂圈!李雪琴和席瑞真得好適合當朋友??!
李松蔚老師的社恐真是好有意思呀,社恐就是恐人,說的好真實呀,也確實是害怕人,是一種病。
太喜歡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其他人都耐心傾聽的談話節(jié)目了,所有人都很溫柔。尊重和善良永遠是最好的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人類品格
喜歡這種靜靜聊天討論的感覺~
說的還不夠深入,不過我確實覺得孤獨和虛無是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
總體很像我當時做畢設時候的思路,就是很想知道同齡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感受,想把這些可能有意義的東西記錄下來。
李雪琴真是說的好有道理呀,交朋友確實得交善良的,絕交之后這樣不會傷害自己也不會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