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惟物論FM。那里有更多內(nèi)容等著你~
如果沒有明天,我們是否依然會堅持自己今天的選擇? 這是我觀看紀錄片《沖天》后,拋給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其實在看完這部紀錄片后,我留給自己的問題遠不止這一個,那么,我們就來說說這部影片吧。 《沖天》這部紀錄片的導(dǎo)演是張釗維老師,除紀錄片導(dǎo)演這個身份以外,他也是海峽兩岸公認的臺灣現(xiàn)代民歌研究者。臺灣民歌發(fā)展的三條主線即是由他整理并通過論文的形式發(fā)表出來,成為研究臺灣現(xiàn)代民歌的重要資料之一。 半年前,我開始籌備第一期雜志書《遇見臺灣》的內(nèi)容,由于我們將這一期的主題定為臺灣音樂,自然免不了要做一些紀念臺灣現(xiàn)代民歌40周年的文章,由此我結(jié)識了張釗維老師,并很幸運地邀請到他為我們撰文。 在與張釗維老師聊天時,得知他當時正在忙于一部新片的制作,內(nèi)容則是有關(guān)民國時期空軍飛行員抗戰(zhàn)的故事。我可算是紀錄片愛好者,聊起紀錄片來,絲毫不亞于當時接觸最多的臺灣音樂。也正是那次聊天我才知道,之前自己看過并非常喜愛的《不老騎士》《父親》等紀錄片,均是出自他們的機構(gòu)——CNEX。 如今半年過去,這部紀錄片終于誕生。在看過一個五分鐘的片花之后,我隱約感覺這是一部不錯的影片,至少它應(yīng)該符合我的口味。因為在記錄戰(zhàn)爭之余,這部片子講述更多的則是處于戰(zhàn)爭中的人。我不是軍事迷,不喜歡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戰(zhàn)爭,但我卻愿意關(guān)注在大歷史背景下生存的人與人性,及其在紀錄片中的表達。或許這也才是張釗維老師做這部紀錄片真正的意義所在。 在清華大學(xué)的一個放映廳里,我滿懷期待地觀看了這部影片。影片伊始,簡單的旁白介紹了民國時期杭州筧橋航校及飛行學(xué)員的基本歷史背景,而我記住的只是那些飛行員在空戰(zhàn)中有去無回的慘烈經(jīng)歷。還來不及回味什么,影片畫風一轉(zhuǎn),講起了一位名叫劉粹剛的明星空軍飛行員與一大家閨秀許希麟女士的愛情故事。從他們相識、相戀、結(jié)婚,講到劉粹剛犧牲。中間穿插講述著高志航等其他飛行員英勇抗敵的故事。 這些當時所謂的明星戰(zhàn)斗英雄,他們被人敬仰的背后,卻是另一種殘酷的現(xiàn)實。戰(zhàn)斗機的轟鳴便是他們直面死亡的號角,每一次升空作戰(zhàn)都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有去無回,這在當時太正常不過了。但這些年紀僅有二十出頭的空軍飛行員,明明早已知道自己人生的最終結(jié)局,為什么依然會有這樣的選擇?而他們的家眷,也明知道自己的至親隨時都會撒手人寰,為什么依然選擇與他們建立家庭?哪怕這個家庭是那樣的短暫。 難道僅僅是因為愛國與愛情嗎? 人之所以對死亡產(chǎn)生恐懼,除痛苦以外最大的原因則是對于死亡的未知。而更大的恐懼,也許則是關(guān)于更多其他的未知。如果連明天都是未知的,我無法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我們在今天的種種選擇,無一例外是為了擁有更好的明天。假如連明天都是不存在的,我們是否依然會堅持自己今天的選擇呢? 我把思緒拉回到影片當中,繼續(xù)聆聽那些悲壯的故事。下一段令我記憶深刻的故事則來自飛行員陳懷民。他在一次與日軍的空戰(zhàn)中,在飛機中彈的情況下,選擇用機身撞擊敵機,與之同歸于盡。這種行為可謂是敵軍那種崇尚“祈戰(zhàn)死”的武士精神的另一個翻版。這本是一個俗套的中國傳統(tǒng)戰(zhàn)斗英雄的故事,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卻是戰(zhàn)爭中人性的體現(xiàn)。當陳懷民與日軍飛行員遺體雙雙被發(fā)現(xiàn)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日軍飛行員竟然貼身帶著一封日本未婚妻寄來的家書,信中對其關(guān)懷之切與其最終結(jié)局形成強烈對比。雖是敵對者,但仍不免讓我鼻子一酸。這一瞬間,那個惡魔般的日本鬼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凄美的人間煙火。原來他們也有愛情。 戰(zhàn)爭總能使人分裂掉,或者說戰(zhàn)爭總能將人性的多樣化刻畫得淋漓盡致。記得曾經(jīng)了解過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二戰(zhàn)時期德國納粹軍人的故事,那些在戰(zhàn)場上與集中營里近乎魔鬼一般的冷酷殺手,當他們回歸家庭的時候,總會化身成為好丈夫、好父親。人性總是相通的,那位陣亡的日軍飛行員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分裂?我們的飛行員也概莫如此。影片中接受采訪的那些早已犧牲的空軍飛行員的子女,談及父執(zhí)輩,他們講述起的不是父輩們作戰(zhàn)時候如何地英勇,而全部都在回憶兩代人于家庭中短暫的親情。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存在,一旦條件改變,我們都會化身成為另一個自己?;蛟S邪惡,或許天真,或許連自己都會產(chǎn)生懷疑:做這件事的人真的是我嗎?索性就當它是一個夢好了。然而這種潛在的多重人格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事情,沒有人十惡不赦,更沒有人天真無邪。人性的復(fù)雜即在于此。只不過在戰(zhàn)爭年代里,大概人們分裂得會更加徹底一些罷。 影片繼續(xù)播放,故事繼續(xù)上演,當美國人陳納德協(xié)助中國培訓(xùn)空軍飛行員后,外加日軍自身的原因,戰(zhàn)局開始慢慢扭轉(zhuǎn),我們對于制空權(quán)也逐漸掌握了主動??哲婏w行員張大飛回憶,當他駕機升空時,看見日軍飛行員坐在機艙中滿臉惶恐,但戰(zhàn)爭里不可能存在同情,若不主動殲敵,一定會被敵軍干掉。他將那架敵機擊落,日軍飛行員隨著敵機一同快速下墜,而下墜中那位日軍飛行員驚恐的臉卻令他終生難忘。 這是一個不容易被人們注意的細節(jié),但恰恰是這個細節(jié),讓人們知道了在戰(zhàn)爭中存在的不僅是無情,也有無奈。兩國交戰(zhàn),各為其主,戰(zhàn)場上容不得半點憐憫。但我們假想一下,如果這兩位中日兩位飛行員穿越到現(xiàn)今的和平年代相遇,會是怎樣的結(jié)局?把酒言歡也是說不定的事情。人性總有柔軟的一面,當戰(zhàn)爭的殘酷遇見人性的柔軟,這種歷史下的無奈便被表現(xiàn)得毫無保留。 影片中當然還夾雜著其他更多的史料、信息與細節(jié),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這三個地方。就如同讀書一般。這些年來我讀過的書不少,但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能記住的只是書中各別能夠引起我思考的地方,于我來說,這已經(jīng)足夠了。 影片結(jié)束后是一個自由的交流活動,很多觀眾紛紛提出了自己對于影片的看法與問題,但也只有其中一位觀眾的提問引起了的興趣。那是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她的兒子來北京旅游,恰逢《沖天》這場首映,便欣然來看。她在觀影的時候問及她的兒子,那些飛行員是否英勇,得到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然而再問及她的兒子假如回到戰(zhàn)爭年代,是否愿意去做空軍飛行員的時候,她兒子給出的答案是不愿意。 聽到這個答案后,那位母親甚至懷疑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要知道當年那些戰(zhàn)死疆場的空軍飛行員大多是名門望族之后,其中不乏林徽因的弟弟,蔣中正的親屬等人。更有大量留學(xué)歸來的學(xué)子棄筆從戎,卻最終血灑長空。換做今天,誰家的富公子愿意有這樣的選擇呢? 沒有人愿意為不確定的明天買單?;氐轿覓伣o自己的那個問題,如果沒有明天,我們是否依然會堅持自己今天的選擇?大概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吧。 撇開戰(zhàn)爭,撇開那些關(guān)乎生死的極端案例,我們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同理。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明知希望只有百分之一,還會不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這些事情小到個人升學(xué)、工作,大到推動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太多時候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我給不出答案,而且人們都有選擇自己未來道路的自由,如何選擇都是合乎情理的。就像那位小朋友不想?yún)⒓涌哲娨粯?,現(xiàn)世代的和平環(huán)境下,任何假設(shè)都是蒼白的,更何況如何選擇是那位小朋友的自由。不只是小朋友,我們?nèi)魏稳硕夹枰杂?。但我相信,無論哪個年代,總會有一群倔強的人,愿意為未知的明天做出今天的選擇。如果一個民族所有的人都徹底失去了倔強與血性,我不知道它的未來會怎樣。 活動全部結(jié)束后,一位年輕的姑娘拉著張釗維老師閑聊。張釗維老師直言臺灣的年輕人對這樣題材的紀錄片其實并不如大陸年輕人感興趣,而他拍這部片子,也覺得應(yīng)由當年故事的發(fā)生地來播放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而那位姑娘則問,為什么臺灣的年輕人看這部片子與我們的感受竟會不一樣?張釗維老師一時語塞,便打趣說讓她讀讀我們做的《遇見臺灣》吧。 二戰(zhàn)時期的臺灣還屬于日本的統(tǒng)治范圍,那個年代的歷史很復(fù)雜,日本與臺灣兩方民眾的情感更加復(fù)雜,如果不去看一些當年的資料,許多人恐怕都無法理解的。另外大陸與臺灣的本省人其實并沒有太多共同的歷史記憶,對日本侵華的仇恨也大多限于僅占臺灣人口不足20%的外省人。而今那些第一代遷臺的外省人大多往生,他們的第三代早已長大成人,就像我們這代人一樣,那段歷史早已是印在紙上的東西,和平年代里沒有太多人愿意關(guān)心這些了。只不過兩岸的區(qū)別還在于,我們整天被抗日神劇包圍,有意無意地總會記住那段被人欺負的日子;而臺灣同胞的關(guān)注點向來都在別處,加之他們與日本之間的種種過往,對抗戰(zhàn)不太關(guān)注是很自然的事情。 歷史終究只是歷史,歷史需要銘記,但我們的眼睛也該往前面看看了。 由于一些原因,《沖天》這部在我看來并不犯什么政治禁忌的紀錄片暫時還無法在大陸的電影院線公映,這似乎也是大多紀錄片共同的命運。然而張釗維老師對于紀錄片的態(tài)度卻令我非常敬佩,這樣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我之所以選擇出版這個窮行當所堅持的一份理想。 把現(xiàn)世代有價值的東西記錄下來,傳播出去,并留于后世,希望這個社會能夠變得更好。這便是我對出版的理解與態(tài)度,簡單說來即是與CNEX不謀而合的一句標志性宣傳語:留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如果沒有明天,我依然會堅持自己今天的選擇。
丘吉爾:在人類爭戰(zhàn)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對這么少人虧欠這么深的恩情。
循著高分看的,本來憋著不給這種有限史料下穿插著動態(tài)圖文的小煽情紀錄片高分,結(jié)果金士杰張艾嘉們的聲音竟然一直在耳朵邊盤旋盤旋。
每次升空都像永訣是種什么感受?死而無憾需要多么堅定的理由?
這些問答網(wǎng)站里永遠不會出現(xiàn)的問題,不愿意忘記他們的人一直在追問著。
片子用熟悉的林徽因、齊邦媛私人記錄和陌生的戰(zhàn)爭史料串連出一個答案。
平均二十三歲的朝天闕比茍活百歲的喪家犬活得更淋漓盡致啊……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不是愚忠、孤勇或叛逆,飛行員們的獻身正是戰(zhàn)爭年代的年輕人面對欺凌和侮辱做出的最榮耀的選擇,后來者有意或無意地抹殺對他們來說其實毫無關(guān)系。
躺在戰(zhàn)后溫柔鄉(xiāng)里的人沒資格談?wù)撋膬r值。刷圈求贊時噴涌出“不負少年頭”的慷慨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你說那天夜里回航,從云堆中出來,驀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飛機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
我們尷尬懶散的生命和愛情啊,真抵不上他懷里那封皺巴巴的舊信……
昨天晚上和一個朋友一起看了沖天。
拿到碟的時候,看封面想起白先勇的一把青,記得里面有一句話,二十四小時,那顆心都掛在天上,哪怕你眼睛朝天望出血來,那天上的人未必知曉。沖天的拍攝花絮里金世杰說,空軍是種不安分的美麗。我想這種美麗在戰(zhàn)爭里,背后自然是血淋淋的一片。
片子看起來沒有愛國教育主題紀錄片那么無聊,不時會由史實轉(zhuǎn)2D然后變3D,很有趣,片尾曲西子姑娘在網(wǎng)易云沒找到片子里那一版,在周璇唱的西子姑娘的評論里有人指路說bilibili有。感謝。
齊邦媛和張大飛的往來書信里寫到,我很羨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較近,因為在藍天白云間,沒有死亡的幽谷。張大飛說自己有一次飛夜間任務(wù),突然看到那晚的月亮又大又亮,自己似乎倏地要撞上去一樣??吹竭@里我眼淚就下來了。
“不能掛念過去,不能思索未來,他們只有現(xiàn)在?!?/p>
“他們必須下定決心,斬斷自己的未來,才能讓他們愛的人 有未來。”
“戰(zhàn)爭把年青人帶入墳場,誰來把戰(zhàn)爭帶入墳場呢?”
在人類征戰(zhàn)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對這么少人,虧欠這么多的恩情。
青山有幸埋忠骨
昨天是抗戰(zhàn)勝利日,但時至今日已沒有多少人記起那段煉獄的歷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為中國人,因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段段為國捐軀的故事只能通過該影片再現(xiàn)在國人眼中。誓死報國不生還,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別,都是為民族而犧牲,同樣值得所有國人的尊敬。昨天是抗戰(zhàn)勝利日,但時至今日已沒有多少人記起那段煉獄的歷史,新生代更加不清楚。本為中國人,因為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段段為國捐軀的故事只能通過該影片再現(xiàn)在國人眼中。誓死報國不生還,管他什么政府,什么派別,都是為民族而犧牲,同樣值得所有國人的尊敬。
沒有特技,沒有明星,只有重現(xiàn)歷史,比一個打倒一支雇傭軍的神劇2好看n倍。
最后動畫里,齊邦媛的話讓我眼淚刷刷掉下來。駕著飛機,突然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日本投降消息傳來的那晚,重慶前所未有的熱鬧了起來,到處都是歡呼。我卻突然不能忍受這人聲鼎沸的喧囂了。那一刻,我感到萬聲俱滅。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歡呼里,失聲痛哭了一整晚?!笨墒?,誰來把戰(zhàn)爭帶進墳?zāi)鼓兀?/p>
邊看邊抹淚,向那些沖天的少年致敬!(建議配合《一把青》服用)
“中國無被俘之空軍”——看了不到二十分鐘,哭得淚流滿面。
在北京77看的。民國軍隊作戰(zhàn),又是空軍,平時太難了解到。最觸動的部分,是那位陣亡空軍的妹妹,給她哥哥撞上的日本空軍的未婚妻,寫了那樣關(guān)切的一封信。人性可以如此壯烈令你敬畏,人性可以如此柔軟讓你流淚。導(dǎo)演在現(xiàn)場說:兩個標準判斷該片的成功——女生會拽另一半來看;賣面子的會想來合作。
張艾嘉給林徽因的配音太好了。沒想到飛行員們跟林徽因 齊邦媛都有著故事。歷史上,從沒有一大群人對一小群人有著這樣的虧欠?!澳且豢?我感到萬聲具滅”
齊邦媛:“你說那天夜里回航,從云堆中出來,驀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飛機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p>
不刻意煽情的戰(zhàn)爭回憶錄,中國式永遠的零。金士杰力贊
回不來就不要回來了回得來就回來了。照片中那些稚氣未脫的大孩子抱著風云際會壯士飛誓死報國不生還的決心無限接近死神。林徽因的詩齊邦媛的信、那架1:32沖擊敵陣的教練機:“我的學(xué)生都死了,該我這個老師上了!”尊嚴不是無代價的!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對這么少人虧欠這么多恩情。該去完結(jié)一把青了!
臺灣如今的喜劇片讓人難以下咽,沒想到連紀錄片也這么的不合口味。
感動。仍然在世的第一代飛行員金英,這樣回憶他殉國的戰(zhàn)友:「同學(xué)們在一起,每天吃啊住啊,什么都在一起的,和自己家里兄弟一樣。結(jié)果到12月1號一看,147個人只剩下3個人。」
為什么非要強調(diào)臺灣視角,難道這不是中華民族曾經(jīng)面對的民族浩劫嗎?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背后,埋沒的英雄要不是通過這樣的紀錄片,至今又有幾人知曉。無論是早有聽說犧牲在武漢上空的陳懷民,還是齊邦媛《巨流河》里書寫的張大飛,還有其他的抗戰(zhàn)飛行員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國家英雄。
第一次看以臺灣人的視角拍的抗戰(zhàn)紀錄片,第一次知道中華民國的空軍,很受觸動,很多地方和自己當年受到的教育有所出入,從拍攝的方式到思考的角度都很獨到,動畫部分也做的很好,金老師的配音大大為影片加分,只是其他人配音的臺灣腔讓人有點想笑。整部影片以女性的視角敘述的很柔軟,卻讓人深思。
不為我們知道的歷史,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
可能那個時代的空軍確實也是出自中上階層居多,再加上用了林徽因、齊邦媛這些知識分子來穿針引線,整個片子的格調(diào)偏精英系,情感表達也很細膩,在渲染一種年輕壯烈的noble spirit。
一段被塵封的中華民國空軍的歷史。家國情懷。
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溫雅,令人堪慕,且似與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覺也。車至筧橋,匆促而別,然未識誰家閨秀,如是風姿,意不復(fù)見,耿耿此心,望斷雙眸!
夜里失眠,起看此片,然后,哭得稀里嘩啦,為英雄壯烈,為歷史悲情,也為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想起武漢的陳懷民路
紀錄片的基礎(chǔ)是事實,二次創(chuàng)作不宜過多。影片故事過于凌亂銜接也顯匆忙。而煽情的部分使得片子更像是政治宣傳片。
當年那些家境富裕,受過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年輕人,那些真正的精英階級,在國家危難民族存亡之際,果斷棄文從軍,投入到抗戰(zhàn)最危險的斗爭中,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僅有23歲。真正的貴族精神,不該是吃山珍海味穿名牌開豪車,而是在該承擔責任的時候責無旁貸,敢于肩負家國興亡的重任,甚至舍身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