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為什么家暴者總是變本加厲而受害者卻一再忍讓
《空房間》由是金基德編導,李丞涓、在熙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少婦善花和男孩泰石之間奇特的愛情故事。該片于2004年10月15日在韓國上映。影片獲第6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銀獅獎。
影片講述了一段看起來十分夢幻的愛情故事。為什么說它是夢幻的?全是因為電影“奇葩”的人物設定。男主泰石是一個無所事事的流浪者,整天騎輛摩托車游走在城市之間。他最愛干的一件事是尋找城市里那些無人居住的空房間,偷偷溜進去住一段時間。然后,他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樣,悠閑地吃飯、睡覺,還和主人的照片合影留念。不過,泰石還是比較有節(jié)操的,從來不拿別人的東西,而且還會幫人家收拾屋子、洗衣服、修理家具......
就這樣,他“拜訪”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直到有一天,他走進一個大戶人家,遇到了滿臉淤青的女主善花。沒人關心她,她只能獨自蜷縮在墻角,默默承受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對泰石來說這只是一個空房間,但對善花又何嘗不是?她雖然有個家,卻沒有一個人陪伴,那這和空房子有什么區(qū)別。坦白講,兩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只不過用的方式不同——一個人在尋找,一個人在等待。
就在觀眾以為,這對寂寞的男女會發(fā)生點什么的時候,善花的丈夫回來了。和往常一樣,丈夫一回來就對善花惡語相向。諷刺的是,他把自己比作奴隸,好像一切都是善花的錯。短短的幾句話,就把這個丈夫蠻橫無理、控制欲強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但就像所有施暴者一樣,短暫的冷靜后,丈夫開始懺悔。我錯了?我愛你?這些話好像是條件反射一般從丈夫嘴里說出來。為什么所有的家暴者都喜歡在事后做出這種“精神分裂”般的舉動?
因為愧疚嗎?好像是的。但這份愧疚針對的僅僅只是上一次的暴力,至于下一次,那就等下次再說吧。正是這種理所當然的「強盜邏輯」,滋養(yǎng)了這些人心中的「惡」。
他們的行為,不但不會因為這些懺悔而停止,反而會變本加厲。所以,我們才常說: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墒?,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有,但需要勇氣。這份勇氣可能是別人給你的,也可能是自身的覺醒。
電影中,泰石就給了善花這樣的勇氣。他教訓了這個丈夫一頓之后,就帶著善花去“體驗生活”了。從一個陌生人家走到另一個陌生人家,善花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自由和快樂。在這段夢幻的旅途中,兩個人沒有言語,眼神里的默契卻仿佛認識了千年。
影片最后,當善花回到那個冰冷的家,面對丈夫一如既往的暴力,她終于不再沉默,選擇了反擊。
但現實中往往不存在像泰石這樣的「闖入者」,從天而降,然后幫助受害者脫離苦海。更多時候,受害者都是在忍無可忍之后,才把自己的遭遇公諸于眾,尋求法律和社會的幫助。
其實,一旦受害人態(tài)度強硬起來,那些看似兇狠的施暴者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內心比一般人還要自卑。他們無法從外界獲取心理上的滿足,就只好把這股怨氣發(fā)泄在最親近的人身上。因此,當受害者發(fā)現這個苗頭的時候,【明確的態(tài)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態(tài)度】,不只是當事人本身的態(tài)度,還有周圍親朋好友和整個社會的態(tài)度。雖說現在男女平等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有多少人真正從行動上做到了呢?
{轉載}
2 ) 邊緣人的自我透明化
男主泰石屬于社會邊緣人,泰石沒有生活的方向和重心,他將自己的生活融進他人的房子里,就像小朋友過家家一樣,在別人的房子里按照主人的方式生活,甚至會注意到物品擺放和使用體現的主人的習慣。他自我邊緣化到不像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只是一個現實世界的精神體驗者。女主被富豪丈夫長期家暴,因為男主帶她離開了自己的暴力丈夫而自覺的追隨男主,并以身相許,女主的內心心理仿佛顯示著她的存在都是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兩個邊緣化的人試圖讓自己透明化,他們依然按照男主之前的方式一樣生活。在遇到一個死在家中卻沒有人知道的老人后,他們以為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真空空間”,并享受著這個空間里兩人透明得仿佛消融于這個世界的生活。然而現實的世界就不存在透明的部分,他們最終被過世老人的兒子發(fā)現了。入獄的泰石在監(jiān)獄里悟到了視角盲區(qū),并利用獄警反復訓練自己的位置調整以準確掌握自己能永遠處在想躲避的人的視覺盲區(qū)內。利用這一點,泰石成功越獄并和善華在善華的家里回避著善華的老公生活在一起。終于男主成功使自己變成了“透明人”,透明化的與女主共同存在。
3 ) 此時無聲勝有聲
觀看《空房子》全因被它的宣傳海報所吸引,帶著一探究竟的心態(tài)走進了這個故事。
故事主人公之一泰石(在熙飾)是個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每天騎著摩托車挨家發(fā)傳單,將它塞入鑰匙孔中。如果過幾天傳單還沒有被人拿掉,泰石就會撬開鎖進去小住一段時間,在那洗澡做飯拍照。作為交換,他會幫主人家做些家務、打理房間。 看似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泰石就這樣循環(huán)往復的自自然然的住進了一個個陌生人的空房子里,仿佛他住的就是自己的家一樣,諾大的城市里泰石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著。偶然間,泰石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見了被丈夫施虐折磨過的女人善華(李丞涓飾),驚慌逃走的泰石卻記住了善華眼神里流露出的哀怨和她渾身的青腫,善良的泰石放心不下受傷的善華再次返回她家時,恰好碰上善華的丈夫正在虐待她,他當即出手并帶走了她。于是一個孤獨的男人和一個受傷的女人這就樣陰錯陽差的走到了一起,一起漂泊流浪的住進了一間間空房子里,開始了他們說不清道不明的流浪生活和一段若即若離的愛情。
《空房子》里的愛是理想的、單純的又是現實的,這是一部韓國導演金基德在2004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最佳導演銀獅獎的影片,被認為是導演金基德最好的一部電影。整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在于,除了結尾的一句對白:我愛你!整場戲猶如默片,沒有對話。只通過男女演員的眼神、動作完成所有的表演,但卻不覺枯燥乏味,可以看出演員的表演功底、導演的制作水平都是比較高水準的。導演用最原始的默片形式,給觀眾講述了一個最原始的愛情故事,讓觀眾享受到了發(fā)自內心的最原始的感情沖動,你我心中也許都存在著一所空房子吧。
4 ) 愛生活,愛開荒;愛電影,愛YY
有一種紅塑料皮的小本本叫小學生手冊,有一種小學生在每個學期的期末,都會在這個小本本上收獲一句話:
“該同學XXX,OOO,興趣愛好廣泛……”
他有一些任性他還有一些囂張,他有一些叛逆他還有一些瘋狂,啊啊啊,我就是這個小學生。
上房揭瓦,下河狗刨,舉槍打鳥,彎腰抓雞。像我這樣的花心小學生,看到什么都覺得特有意思,有什么絕活兒都想學上一手。那些神奇的新鮮的領域,是一片又一片好大的荒地,等著去發(fā)現和開拓。而且這個小學生自恃聰明,總覺得只要努力開荒就會有獲得收成。在全球還沒有通的年代,他就敢自信滿滿地說:我能!
后來,小學生知道了世界上有輪回一說,他就這么開始夢想了:這輩子做個足球小將,下輩子做個象棋大師,再下輩子做個氣質瀟灑的畫家,下下下輩子做個身手矯健的大俠……最癡妄的是,他希望生生世世輪回中鉆研的手藝,都保留記憶,流傳不息。當若干輩子滾過后,他就成了一個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牛人。巨牛特牛超級牛。只他一個牛人就是無數個人的合體。
再后來,小學生變成了中學生,中學生變成了大學生,大學生又變成了退學生,他開始明白,一個人就是一個人,一個人能掌握的事情太他媽有限。他甚至有時撒尿灑到池外,連自己的小雞雞都握不穩(wěn),更別說精通一切這種妄想。于是他開始YY。
就是YY,只能YY??措娪?,就是YY的方式一種。
心有不甘的人會通過電影進入平行宇宙。天香斷續(xù)膏,有時候電影就是這樣的東西:那些人生轉折的其他岔路,無數種可能性和沒能選擇的遺憾,用電影來續(xù)接。通過YY,我們在岔路的節(jié)點上不規(guī)則跳躍,在無數層平行宇宙間穿梭往來。人生如此豐富。我們不單可以這樣活,還可以那樣活。
我們的肉身坐在影院,蜷在沙發(fā)里,窩在床上,我們的靈魂已出竅在喋血的街頭、在蛛絲牽掛的高樓、在浪漫滿地流淌的巴黎、在紅色的寒冷的火星。在另一具軀殼里,在無數具軀殼里,化身無數,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們。我們用YY把自己的世界撐大了,用電影把心撐大了?,F實中我們能把握的東西如此有限,電影里我們通過感官的體驗,將有限變成無限。
這就是YY的妙用無方。當然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是為YY而生,但大多的電影都可以成為YY。追溯其本,電影的源頭首先是娛樂,而YY就是娛樂的最高境界——我是說,廣義的娛樂。被喜劇片逗得滿地打滾那叫娛樂,被驚悚片嚇得毛孔大開那叫娛樂,被悲情片刺的淚水長流那也叫娛樂。YY中我們哭我們笑我們鬧,然后燈光亮起,人群散去,我們擦干眼淚,感到30塊錢沒白花,感到滿足。這就是娛樂。
至于感動、至于思考,那就是YY的飯后雞尾酒了。有了更好,沒有便罷鳥。我們首先還是要吃飽飯,飽起來再說。在肚子還空的時候就嚷嚷著要喝酒,這種人在我們村里管他叫傻叉。誰都不愿意作傻叉,誰都愿意身心愉悅。所以別跟電影太較真,別太形而上,你只要問自己:這部電影讓我愉悅了沒有?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好辦了。雖然不能改變任何現實,但心靈豐滿了。在這世界上活著,又有什么能比填滿空虛更重要?
所以《空房間》可以是拍案驚奇,也可以是黃粱夢枕。片子結尾的點睛之筆:“有時候很難分清我們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現實還是夢境”,將人的YY世界無限延展。大概我們都有過無地自容的時刻,或者走投無路的時候,曾經有過那么一天,在某一種情境下,我們巴不得自己像一陣輕煙,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掉。我們想隱匿在別人的視野之外,我們想從泥淖中跳出去。我們這樣想過,電影幫我們這樣做了。
從YY的技術角度分析,這是一部挺成功的電影。YY的最高境界是偷梁換柱。YY的基本原則是潛移默化和角色代入。不管是自欺,還是被人欺,看著電影的人都希望能融進去,希望能忘記自己屁股下過硬的椅子,和手里面被炸焦的爆米花。這部電影做到了,至少對我做到了。
我們都知道的騙人的訣竅就是九句真話后摻一句假的,電影也是這樣。清淡的若隱若現的音樂,幾乎沒有對白,女主角開了兩次口,男主角從頭啞到尾——這樣一部安靜的、不慍不火的電影,是典型的誘人深入型。銀幕前的人莫名其妙地看著男主角四處去發(fā)傳單,又恍然大悟看著男主角撬開空房間的門鎖,登堂入室。有一點古怪,但總還算合情合理,有一點好奇,又有一點期待……故事像坐在火爐上的一壺水,漸漸沸騰。
漸漸就恍惚,漸漸地視角就變了。我進入電影,進入那些空房間,我看到那個被施虐的女人,我?guī)x開,我?guī)еミM入一個又一個空房間,我被警察逮捕,被關進牢房。然后這樣一個智力游戲擺在我面前:
在一間小小的密室里,高墻堅實,鐵窗狹窄,沒有秘道,你怎樣消失?
擱在平時,我大概會說:別逗了,這太他媽扯蛋了。可在這種境地下我只想:一定有什么辦法,一定要找出什么辦法。于是他(我)開始嘗試,開始一次次改進。我們做到了。
我們終于成功地遁形。我們破泥而出,輕逸而高蹈。最后男人和女人相擁著站在體重計上,刻度顯示的是零。這樣的神來之筆,現實還是夢境已不重要,在負荷的壓抑下,逃脫的渴望勝于一切。我們微笑了,我們歡喜了。沉重的肉身下沉,升華的愉悅上升。我們像電影中的角色一樣從現實社會中跳脫,我們從自己的肉身之中跳脫。
這就是電影的愉悅。一個成功的電影能給人帶來的,YY的愉悅。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藝術就是騙人的藝術,騙人藝術里有很深的門道,道行深了就能成功地引領我們在YY的大道上一路狂奔,道行淺了就算恐怖片都能讓人大笑不止。
而誠意也顯得尤為重要。好些個被炒得熱鬧的電影,在我眼里有很多從一開始就是失敗的,因為缺乏誠意。比如《色戒》里王力宏揮之不去的咬著舌頭的港臺腔,比如《投名狀》里莫名其妙的開頭——我的確可以相信一個善良的婦女可以抱著惻隱之心去拯救一個陌生人,但我真的無法相信,這個婦女能善良到不惜鉆到一個陌生人的被窩里去拯救他。我覺得這么偉大的事兒只有觀音菩薩才干得出來,而顯然這個婦女她不是。
所以這些電影對我是失敗的,它們從開始就沒哄好我,沒騙住我。看電影的我就像一個癡情的女人,要是我認定了那漢子沒騙我,多少流言蜚語我都不會在意,而一旦開始感到被騙,開始懷疑,我就再也無法對他產生信任。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那些不肯在騙技上做足功夫的人,我覺得態(tài)度端正與否就很可疑,這是硬傷,也是癡情女人最痛恨的一點——有時候女人不介意你欺騙她,但是她會非常介意,你欺騙了卻還不用心去騙。連騙人都沒有誠意,這樣的人你說怎么值得托付?
電影需要YY,生活需要YY。YY是一種境界,是熱愛生活的人的一種技能。愛生活,愛開荒。我們總說:太無聊了,看個電影吧。電影是我們熱愛生活的一種方式,電影能為我們展現一片又一片荒地。我總覺得人要活得愉悅舒適,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學會尋找樂趣。在生活細節(jié)中尋找樂趣,在電影中尋找樂趣。學會YY,學會取悅自己。當我們百無聊賴時,與其皺著眉頭說“真他媽無聊啊”,不如給自己一次從現實的泥淖中跳脫的機會——坐下來,看電影。
5 ) 孤獨的愛情
“每個人都是一個空房間,等待有人打開心鎖,放我們自由。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一個男人像幽靈一樣走來,帶我走出限制,而我毫不猶豫地緊跟著他,直到找到我新的命運……”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帶著面具,每個人都隱藏著自己,而每個人卻又都在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鎖的人,泰石就走進一個又一個的空房間,洗澡,做飯,拍照,渴望能有個人能夠走進自己心中的那間空房間,然后臨走時會把一切都收拾好。最終在一間空房間里找到了善華,只是眼神的交會,就已經各自看到對方心中的孤獨,在出走的途中,沒有一句對白,然后他們一同不斷地走進一所所空房間,最終互相打開了對方的心鎖,共同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那空房間。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人的可視角度只有眼前的180度,當這個社會準備阻止他們之間的愛情的時候,泰石選擇了活在每個人的看不到的那180度里面,從而能夠繼續(xù)與善華生活,整部影片女主角的 幾句對白就是這里發(fā)生的,“我愛你”“吃飯了”,當善華說“我愛你”的時候,她的丈夫和她擁抱,而她的手卻伸向后面的男孩,愛情就是這么殘酷,這么充滿欺騙,往往和你所生活的那個不是你愛的,而最愛的那個人永遠只能生活在其他人看不到的180度里面,因為這個世界并不是只有愛情,我們還需要考慮太多的其他的東西。
最后泰石和善華一同站到體重秤上,指針卻指向了刻度零,他們一起走出了這個世界,又重新走進了自己的空房間自己的那個世界,而這次是兩個人走進了同一間空房間,而且?guī)ё吡髓€匙。
6 ) 金基德的冬天到了,我的經文才抄寫完,他已經站在我身后。
很久沒有好好寫東西了,今天特意起了個大早,為金基德寫一點。畢竟想當一段時間內,我算一個金基德吹了,那時候最常跟人說的一句話是“金基德是射手座導演的榮光,而園子溫是射手座導演的恥辱”。在他離開之后,第一部重溫的片子是《空房間》。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時間尚早,自己閱歷淺薄,當時只是抱著想看情色片的目的打開這部電影,影片全程令我十分焦躁,只是疑惑男女主人公為什么還不趕快一起感受成長的快樂。真正讓我開始喜歡上金基德是從《春夏秋冬》開始的,這是我認真看他的第一部影片,也是我喜歡上這個導演的開始。也是從這部片子開始回看金基德的作品。在當時看《春夏秋冬》的時候就覺得金基德應該是有實修的,或者說他不一定練,但是至少懂。甚至武術拳理這方面,他也許有所涉獵。甚至昨天在公眾號的推送中看到他的一張照片,馬步樁、鼉形手,讓人很難不聯想到他接下來要打出一式定步劈拳。
之前為了向好朋友安利徐皓峰,帶著他一起看《倭寇的蹤跡》。才看了個開頭朋友便疑惑,這片子怎么這么像金基德拍的?我還是受朋友點撥,才恍然知曉我第一次看徐皓峰的電影時那種莫名的熟悉感原來是因為這個因由。這次重看《空房間》發(fā)現了更多的細節(jié)。
首先是男主在監(jiān)獄里練功的畫面,神似八卦掌的步法。李連杰在國外的電影《宇宙追緝令(我更喜歡這部電影的另一個譯名“平行殲滅戰(zhàn)”)》中有一段近乎一樣的表演,便是八卦掌中的基礎步法“趟泥步”和“剪子腿”。
更有意思的來了,隨著主角練功愈深,身法更為嫻熟的時候,便開始找獄警來實戰(zhàn)自己的練習成果,而這一段,我在徐皓峰的小說《國術館》中,找到異曲同工之妙:
我倆手挽手向廣場外走,八九步后,我脊椎一緊,轉頭看見在一個熄滅的燈柱下有個人影——是K。
Q奇怪我為何停下,她順著我的目光望去。
燈柱下空無一人。
在她目光掃過去的前一秒,K跑到放風箏老頭的身后。他敏捷調整身形,重疊著老頭的一舉一動,嚴絲合縫,在廣場上公然地消失了。
這是八卦掌“如影隨形”的功夫,沒想到他已到此程度。
我把Q送到了家后,騎車回我家。臨近北京圖書館與動物園的交叉路口時,見到K的自行車停在路邊,K坐在馬路牙子上向我招手。
我下車,他指著馬路對面的一棵老槐樹說:“野獸的靈敏和爆發(fā)力遠超人類。人是樹上猴子變的,所以人對木頭有一種神秘的親近感。八卦掌以樹為師,練拳時要繞著樹轉,利用樹木來激發(fā)退化的本能?!蔽遥骸鞍?,原來是這樣?!彼骸懊魅辗艑W后,你我在玉淵潭公園東門見。我空手,你可以拿根木棒。”他站起,平靜地打開了車鎖,蹬車而去。
我想:打倒他后,想象中的武林就變成了現實,我將帶著Q離京遠行。
影片中后面獄警干脆還透過自己的口,表述出了這部分的“拳理”,同時也提供了男主功力更進一步提升的經驗值。
正當我思考此事的性質,感到后背升起殺氣。如果我回身,就會被擊中。我向前一躍,作勢轉身,殺氣壓過來,我只好又向前一躍。
連跳了五次,我仍未能轉身。
武功高下立判,K在這六年超越了我。我不再跳躍,心懷死志緩緩前行,走到路燈下,清楚看到腳底有兩條人影。
我:“K,是你么?”
背后沒有回答,腳底多出來的人影逐漸縮小,消失。
我壓力頓減,急忙回身,見街上有幾對飯后散步的老人,K了無蹤跡。
他將我徹底擊敗,也激發(fā)了我的斗志。我暗下決心,回家后要閉門練武,一年后再戰(zhàn)。當我大步行走,沉浸在激昂情緒中,忽感前方有股異樣殺氣,我一驚,見一個女人擋在眼前。
最后一點,《空房間》中男主出獄后報復了陷害自己的獄警,然后來到了女主家里,跟在女主丈夫的身后,但卻沒有付諸任何的武力行為,就這樣生活在了一起;而《國術館》里,K為了報復自己的體育老師,用“如影隨形”的功夫跟蹤了體育老師整整六年,使體育老師終日惶惶不安。而K也始終沒有出手。
我對他說:“我今后不會再騷擾你,如果你還覺得身后有黑影,記住,那一定是你的錯覺?!卑素哉瓶梢跃毜健叭缬半S形”的境界,六年里跟蹤他的只會是K,他和我同樣身懷絕技,也同樣缺乏一擊的血性。
這次重溫,主要的體驗就是這些。斯人已去,但東西留下來了。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冬已到,春不遠。江湖再見。
7 ) 可不可以再曖昧一點
韓國電影在亞洲乃至全世界能有如此大的進步與影響力,除去他們電影自身特有的娛樂性,像金基德這樣的導演也是功不可沒,他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一面旗幟,屢屢在各大電影節(jié)獲得最佳導演獎就是對他的極大肯定。
韓國電影在我印象中就是金基德與樸贊郁的天下,除去老導演林權澤,其他導演根本一點印象都沒有,樸贊郁更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金基德之前只看過《撒瑪利亞女孩》,談不上喜歡,這次看了《空房間》,感覺要好于前作。
《空房間》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干凈。畫面淡雅,除去結尾部分,構圖都很工整,白白凈凈的少年,甚至監(jiān)獄里都是很干凈的。我們知道金基德最善于表現的就是情欲與暴力,這兩項正是人類最本質特征,在前作《撒瑪利亞女孩》中,援較女孩以及父親最后的復仇,都是赤裸裸血淋淋的,甚至父親最后打死嫖客的場所都選在骯臟的廁所,再遙想早期的《漂流欲室》,那個魚鉤更是生猛,不知是不是金基德刻意的轉型,在《空房間》中雖然也涉及情欲暴力的原始主題,但在畫面的表象上收斂了很多,沒有正面的色情畫面,甚至接吻都很少,暴力也是借助高爾夫球這項高雅運動來完成的,甚至都沒有流血發(fā)生。因此我說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干凈,在某種層面上說這種干凈是相對的,是相對于金基德原先作品的一種干凈,這樣的“干凈”應該會讓他的電影更討人喜歡。
在我看來影片的三個主角都是有些偏執(zhí)的,少年是偏執(zhí)的,在他的年齡完全可以去找一份好的工作,他卻偏執(zhí)的選擇了這樣空房子的生活,在警察問訊時他本可以開口為自己辯解,他在一次偏執(zhí)的選擇緘口不言,而得到的則是一頓暴打,就連他與女人的愛情都是有些偏執(zhí)的,二人的沉默不語若不是偏執(zhí)的力量,這樣的愛情怎會長久。女人是偏執(zhí)的,在丈夫的一次次電話威脅下,女人就是不接,這也是一種偏執(zhí),女人本可以就這樣過一輩子富貴的生活,可是她對愛有著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渴望,只有這樣她才會坐上少年的摩托車,與少年走進一個個空房間。丈夫也是偏執(zhí)的,他知道女人已經在一次次的受虐后對他由愛變恨,但依舊對她不肯放手,甚至睡覺時都緊緊地抱著她,以至于后來怕少年回來而想到搬家,他的偏執(zhí)體現在對女人近乎瘋狂的占有欲上。最后三人同住一個屋檐下,女人與少年終于也能在一起,這樣的結局也不如說是一種偏執(zhí)的勝利。
《空房間》里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沉默不語的,這讓我想起了蔡明亮的電影,只是這里金基德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少年與女人的溝通已經超越了語言而達到了精神層面上的交流,一切語言在這部影片里都顯得相當蒼白無力,也許金基德在告訴我們,語言是遲于愛情產生的,真正的愛情是不需要語言的。
這部電影最后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無疑是點睛之筆,少年究竟是真的學會了隱身術還是已經化為幽靈在與女人溝通,沒人能說清,導演留給了我們足夠的遐想空間,從結局來看本片也是足夠溫和,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部簡簡單單的愛情電影來看,雖然沒能逃脫道德上的悖誤,說到底導演給我們講述的還是一個第三者的愛情故事,最后真正的受害者還是丈夫。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希望少年與女人的關系能曖昧一點,再曖昧一點,甚至超越這種愛情關系。
不要想得太多,《空房間》的確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更加想看《弓》了,希望會更好。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ps:片名3-Iron是指打高爾夫球的三號鐵桿
金基德導演作品
《弓》(2005)
《空房間》(2004)
《撒瑪利亞女孩》(2004)
《春夏秋冬又一春》(2003)
《海岸線》(2002)
《壞小子》(2001)
《收信人不詳》(2001)
《漂流欲室》(2000)
《真相》(2000)
《雛妓》(1998)
《野獸之都》(1996)
8 ) 握在指尖,印在心里
她是一只被囚禁在富庶生活中的金絲雀,身姿綽約、面容瑰麗,但是她面對丈夫一言不發(fā),在他不斷打來的電話中隱匿著自己,即便被丈夫的狂躁折磨得遍體鱗傷,她也只是沉默,面無表情,以此來抗拒丈夫的占有欲和內心深深的孤獨。
他是一個騎著摩托車穿街走巷發(fā)傳單的青年,發(fā)現哪家門上的傳單幾天沒被動過就會潛入別人的房子,他在人家的屋子里洗澡、洗衣服、做飯、看電視……他會很認真地修理屋子里壞了的物件,還會在那里拍照留念,儼然就是那些屋子的主人一般。
有一天,他潛進了她的屋子,他沒有發(fā)現她在,她只是躲在一旁偷偷地看他,看他在自己的屋子里生活。那邊,丈夫的電話打來,威脅她說如果再不接電話就立刻回家,也許是為了保護他,她接起了電話,良久,對著話筒聲嘶力竭地發(fā)出喊聲,很絕望的聲音。她的丈夫回來,想要親近她,她拒絕,得到的又是一頓毆打,她仍舊回以冷漠。為了救她,他跑到他們的院子里打高爾夫球,他用球來教訓那個男人,那個不懂得愛她的男人。
后來,她跟著他出走,白天坐在他的摩托車后面四處發(fā)傳單,夜晚就在主人外出的空房間里過夜,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做溫暖的食物、靠在一起看電視、面對面微笑,她給他洗衣服,對著他笑。仿佛兩個人從開始就在一起,相互熟稔,相互依靠。
這是一個聽起來比較枯燥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甚至沒有一句對白,整個故事或許還會給人離奇的感覺,可是借此反觀下我們的生活,那一切一切又離我們如此之近。那些個關著寂寞的空房間,只不過是把我們生活中的孤獨具象化了,你會不會覺得有些人離你很近,但是心靈上卻相隔甚遠,每天朝夕相處,但時常無言以對。然而某個時刻,又會出現一個不期而至的入侵者,那個人會亂了你的心,會滲透進你的生活,會像陽光一樣趕走你的陰霾。
我們什么都不必說。
隱身對其可見。
相愛的兩個人是,一個人
“每個人都是一個空房間,等待有人打開心鎖,放我們自由。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一個男人象幽靈一樣走來,帶我走出限制,而我毫不猶豫地緊跟著他,直到找到我新的命運……”
可以感覺到金基達的成長和內心對平靜的回歸,我很喜歡
靈感的一部分顯然是來自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在監(jiān)獄里打虛擬的高爾夫球但是有聲音,球被搶走),然后監(jiān)獄中男主角修煉的那段怎么看都是瑪雅·黛倫的調調。男主角出獄后攝影機的角色化真是牛逼。金基德這片兒極亮
孤獨,拯救,愛,夢幻
1.男主角一言不發(fā),女主角一句我愛你;2.空靈至深的愛情為無言,或多,只需一句我愛你;3.拯救是愛,孤寂讓兩人融合;4.最后的超現實很喜感,隱身對其可見。
最后真的無敵了…震驚到啞口無言。
以往再好的片子,我連著看兩三部沒問題。即使遇到要中止的情形,也必然是想先在腦子里回味完了上一部再往下看??蛇@回呢,我并不覺得需要回味,卻就是不想接著看下一部了。似乎這一部片子就把我一個星期沒看電影所憋出來的癮給塞滿了。就好象有些真正美味的食物,不必吃飽,品嘗兩口,就已心滿意足。
比鬼片更鬼片。拍金基德電影的主角很爽,都不用背臺詞的。
金基德算是一個優(yōu)秀的二流導演,模仿能力很強,原創(chuàng)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處,《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鏞均的《達摩為何東渡》;《收件人不詳》模仿今村昌平的《豬與軍艦》;《空房間》模仿若松孝二的《無水之池》。
QQ對其隱身可見的靈感來源??一言不發(fā)的金基德最高,情欲走來得悄無聲息。喜歡結尾,介于夢幻和真實之間的體重歸零...
整個感覺有點像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
迅雷廣告太壞了,翻譯成“空房誘奸”,搞的我以為是三級片,看了才發(fā)現是文藝片,尼瑪。而且當年還完全不了解金基德是何方神圣。
我一直在等著看這倆人到底要憋到啥時候才說話這事我會到處說嘛……
吳克群嗎?
#重看# 未及一言,靈魂便已相通,可能是最美妙也是最驚悚的愛情,一個會呼吸的影子在空氣中環(huán)繞我整個的存在,無時無刻,渡我安然,保持和整個世界隔絕的狀態(tài),在這片空白啞然的一方天地,只要我們緊緊相依就足夠。每個房間都充滿人間悲喜,我們是浮萍之下無所依的兩尾魚,打掃或澆花,洗衣或做飯,目睹愛和死,模擬著無波靜好的日常,假裝沒有被世界拋棄,假裝我們活得很好,發(fā)誓以失語與世界一刀兩斷。It's hard to tell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拍得很有驚懼氛圍,再次重復了金基德拿手的孤絕封閉空間,全靠絲絲情緒的拉扯、縷縷怒火暗涌,撐起一個近乎寓言的故事;高爾夫球是階層符號與復仇工具。以體重計為零收尾真好。
喜歡監(jiān)獄里那段
我們靈魂相契,交融的那一刻,體重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