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高處不勝寒
電影《墜落》,兩個月前的稿子了,還是發(fā)一下吧。
連我這個喜歡看各種恐怖片、大半夜看鬼片都不害怕的人,但看這個手心冒汗,你可以噴我膽小,因為我真的經歷過類似的場景(后面細說)。
場景比較單一,就一座高達610米的電視塔,主要演員就兩位,故事就是她們被困在這座電視塔塔頂之上,如何逃出生天。
惡劣天氣、物資短缺和令人眩暈的高度,以及狹小的駐足空間,所謂“高處不勝寒”,大概也如此。
在此代入前提下,該片很多鏡頭和場面,真的做到了“不忍直視”,爬梯子時的緊張效果,在平臺邊緣處的命懸一線, 掛在繩子上的揪心一刻,效果格外給力。
如此環(huán)境,電視塔的金屬摩擦聲,風聲等環(huán)境音效,兩位主角在頂端平臺時,鏡頭還時不時掃過下方,那種“高處 不勝寒”的感覺,手心都冒汗了。
所以電影感官是非常刺激,一定也會勾起了諸位“登高”時的回憶,效果比同類的《云中行走》《熱氣球飛行家》 更強,全程提心吊膽。
假如該片在大銀幕上看效果會更佳。且如今在“偽3D”電影越來越糊弄事兒、被越來越多的觀眾拋棄的背景下,這部《墜落》,我是支持拍成3D格式的。
回憶起當年在電影院看3D版的《云中行走》的感覺,都很刺激。
女主角演得不錯,《雷霆沙贊》里的沙贊的大姐瑪麗,越來越好看。
從故事模式上來看,該片屬于很典型的“獨立求生”類作品,即主角孤身一人身處絕境,在在孤立無助的“密室”中脫出突出類型。
這類電影由于角色和場景雙雙單一,導致很難建立戲劇沖突,也使得這類作品很難編排,所以片子不算多。但由于過于特殊,所以有一個算是一個,該模式下作品還都比較知名,比如:
★女主角一個人被困在海上跟鯊魚搏斗的《鯊灘》;
★男主角攀巖時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5天5夜最后把自己手割斷的《127小時》;
★小賤賤被關在棺材中埋在土里的《活埋》;
★女主角被關在低溫艙里出不來的《氧氣危機》(來自我最愛的亞歷山大·阿嘉導演);
★當然這些都屬于“小片”,最著名的、也是量級最大的算是《地心引力》了。
看過上述作品的朋友們,都能感受到這種孤立主角單一場景的電影有多么難搞,所以《地心引力》最終成片效果,讓導演阿方索·卡隆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還是毫無爭議。
但凡這類作品里,多一個能讓主角說話的對象,都比獨自一人“有戲”。說白了你得讓主角求生之余,有“活兒”干才行。
比如《氧氣危機》里安排女主角跟“警察”等相關人員通話,后者們安排主角如何逃脫。
這也是為什么《獨行月球》沈騰之外還要配一個袋鼠“剛子”,否則你讓沈騰一個人,他再怎么演技好、善于搞笑,單打獨斗也無濟于事。
所以,《墜落》里安排了兩個人,女主角與她的搭檔組成“作死二人組”,被困之后還牽扯出一段狗血三角戀,純粹屬于“沒戲找戲”。
否則你讓她們在那么高、那么小的平臺上干嘛?
當然這也是調節(jié)氣氛的一種,雖然該片追求感官刺激和畫面效果。如果全程直觀表達高度場面,畫面張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但該片后半段,有一段類似《地心引力》中喬治克魯尼“回歸”的設定,還是比較有意思。
PS,《墜落》的故事模式,跟2010年那部《冷凍》其實非常像,后者是兩個人被困在高空纜車上,但從觀賞性來說,本片顯然要比《冷凍》要好。
當然電影故事乏善可陳,因為這種單一場景的作品,只是靠著畫面和情節(jié)效果,敘事張力肯定會不足的,而本片從動機 到收尾,都略顯倉促,好在主體段落比較充實,且邏輯方面,至少是夠用的。
因為“夠用”就好。
編劇理論里,有個“老師永遠不會教但人人必須懂”的理論——作品為了達成某些戲劇效果,必要的時候,可以違反一些現(xiàn)實邏輯。
比如《地心引力》里,女主角最后依靠天宮號逃出生天,這就是不可能的,因為兩艘飛船不在同一軌道上。
本片也是如此,比如手機電量、繩子的長度、女主在塔頂?shù)膱猿謺r間等,在現(xiàn)實里都是問題,但電影中則是為考慮戲劇效果,否則就編不下去了,至少這些bug沒有到了影響劇情走向的地步。
其中最大的BUG就是下圖無人機和手機的問題,我們認真分析一下:
“為什么不把手機綁在無人機上飛到有信號的地方?” “手機是用來操控無人機”
圖中這二位說得都有理,但也都沒噴到點子上。
無人機沒有手機可以飛嗎?大部分是可以的。
手機只是相當于無人機的眼睛而已,并且用來監(jiān)測飛行數(shù)據(jù)及飛行狀態(tài)這些。有的無人機不連手機是飛不起來的,但大多數(shù)無人機,是可以拋棄手機“盲飛”的,但不方便回收罷了。
電影中明確顯示,手機是接在無人機遙控器上的,這種一般來說這種拋棄手機完全可行。
如今是否有直接用手機操控的無人機?俺好久沒玩了,不太了解。但我覺得科技這么發(fā)達,肯定有吧。
其實真正的答案是——那么小的無人機可能帶不動手機。
電影中的無人機,主體大小也就跟手機差不多大,這種大小的無人機,上面綁上手機是肯定飛不動的。
但是,你只是要手機去到有信號的地方,而且無人機雖然帶不動手機,也是有動力的??刹豢梢宰専o人機帶著手機,以非自由落體的方式,勻速下墜,在摔碎之前,把信息發(fā)出去?
當然這樣做是有風險了,相當于賭一局,鬧不好就手機和無人機全沒了。
所以電影最終還是繞過了這個觀點,畢竟為了戲劇張力,否則無法達成這么緊張的效果。
但比起邏輯,該片最大毛病是動機沒有搞好,因為攀巖/極限運動愛好者,與爬電視塔是兩碼事。
你要說為了克服心魔+揚骨灰,那直接繼續(xù)徒手攀巖不得了?電視塔是有梯子的,你猜梯子是給誰準備的?這還克服個毛線啊。
說不好聽的,只要膽子足夠大,這個電視塔是個人就能上去,跟她們是不是攀巖愛好者無關。
所以動機方面沒有處理好,讓觀眾會覺得這倆主角腦子短路,與其說是極限挑戰(zhàn),倒不如說是作死。從而引出了一系列問題。
可見,但比起同類幾部作品,該片動機處理并不高明,但代入感,其他幾部作品是無法比擬的。
因為登高恐懼人人都有。
諸如《活埋》《氧氣》主打的幽閉恐懼,可能會讓部分觀眾感同身受;《鯊灘》的深??謶滞瑯尤绱?。而《地心引力》的深空恐懼就更觀眾可以體會了。所以這些作品主打的不是體驗感,而是隨后的故事性和戲劇效果(以及畫面效果)。
但《墜落》可是實打實地依靠“體驗感”強化觀感的。
把大眾對高處天然的恐懼,進行了視覺并放大。
我不是恐高癥,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也不是,真正的恐高癥我見過,連過街天橋也不敢走,站在二樓窗戶邊就頭暈,再高點就不能走路了。
咱大部分人只是單純的畏高,是人類祖先給咱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估計是直立行走之后,無法像猴子一樣繼續(xù)在生活在樹上,經常摔下來,從而誕生了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過類似“登高”的體驗,我有過一次,是“爬煙囪”。
是在我大學實習時期,確切地說,是朋友的實習。
我同宿舍的哥們,他是學環(huán)境的,大四實習的時候在一個廠子做環(huán)境監(jiān)測。有一天他來找我,讓我?guī)退瓿梢豁椚蝿铡焽桧斏稀皰呋摇薄?/p>
其實是進行灰塵采樣,回去化驗看煙塵里某些含量是否超標,但需要去煙囪口附近進行煙塵取樣,所以要爬煙囪。
我那哥們外號叫“大熊”,聽這名字就知道他什么體型,爬桿是別想了。但登高這種事兒我也發(fā)怵啊,就發(fā)生了如下對話:
“這么多人你為啥找我???” “咱倆關系好!” “說實話!” “你是練武術的啊” “我靠,我練過武術你就找我猴爬桿?。俊?“不然呢?”
于是我們就去了,回報是他請我吃頓飯(后來覺得虧了,以當時的狀況,應該多訛丫幾頓)。
我到地方一看,長出一口氣,不是“猴爬桿”。是那種轉梯,向蛇一樣盤亙在煙囪外表,類似下圖這種。
即便是這樣,走在上面也害怕啊,旁邊就一個扶手,沒遮沒擋的,是真嚇人,走在上面別說往下看了,往兩邊看都不敢,而且踩在鐵梯子上發(fā)出的聲音,都讓我提心吊膽,生怕掉下去。
最離譜的是,因為要取樣,我最后真的猴爬桿了。
在頂部的平臺上,還要上一截爬梯才能夠到頂部的取樣點,就跟電影里那垂直梯子類似。雖然沒爬兩下吧,也就4、5階,就這也把我嚇得,終身難忘。下梯子的時候,我更不敢往下看了。
回到地面時候,渾身都濕透了,而且發(fā)現(xiàn)個嚴重的問題——剛才忘自拍了。我?guī)е謾C呢,之前還說上到頂拍一張,結果完全忘了這回事兒,就想著趕緊下去。
所以看到電影里那一幕,代入感真的很強,我曾經爬不算高的煙囪都一身冷汗,一個600多米的電視塔,頂端就那么點兒地方,那感覺可想而知。
其實世界上就有高空作業(yè)的工人,去視頻網站和平臺上搜一下,諸如“高空作業(yè),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yè)、10萬工資換個燈泡”什么的,你就能了解且佩服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本文最后三張圖都是來自真實維修工人的拍攝)。
比如片中電視塔上的梯子,就是給人維修人員攀登用的,只不過都有保護繩等配套保護措施,不像電影里二位“裸上”。
一開場,兩女生醒來,發(fā)現(xiàn)被困于無人區(qū)的600米高塔上,只有一平米的平臺活動,而且沒有下去的梯子。此時她們發(fā)現(xiàn)身邊只有兩個沒有信號的手機和一根不怎么長的登山繩!
其中一部手機上貼有紙條:play!
于是她們播放了手機上的視頻:
一個電鋸人玩偶出現(xiàn)在視頻中并說道:I want to play a game!你們所處的平臺并非永久的,它被分成了4塊,每塊下面都有個定時撐桿,每N小時會隨機松落一個,在4塊小平面都松落前,你們要找到方法blablabla......在你們下方的信號鍋上有一個背包,里面有水和無人機blablabla......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 (總之不趕緊自救就會死)
兩女生看完焦慮起來,為什么她們會出現(xiàn)在這絕命游戲中。
然后她們嘗試扔鞋求信號,一女生發(fā)現(xiàn)另一女生的腳有數(shù)字懷疑對方勾引自己男人blablabla......
接下去的劇情大致雷同,不過人性表現(xiàn)更黑暗,從一起求生到猜忌到殺死一方,結局是一女存活成為新的豎鋸。。。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觀影的前半段,我滿腦子里都像彈幕刷屏一樣,不停閃過上面這句話。
女主貝琪和女二亨特,你們倆真的是職業(yè)的戶外攀巖家、極限運動愛好者嗎?即使只是一介外行人的我看來,也能明顯感覺到電影全程她們諸多離譜的操作,本片作為一部作死教科書,實在太典了。
細數(shù)一下都有哪些吧——
攀爬之前不事先踩踩點做下功課,這座年久失修的高塔,倆人頭腦一熱是說爬就爬,也不管女主是不是已經荒廢一年沒有鍛煉了,每天酗酒EMO,那么快就能去攀爬了嗎?最起碼也要先恢復訓練幾天吧?
爬也就算了,如果能事先告知其他朋友或旅館里可以信任的人,說要是她們多久沒回來沒消息就報警,那也就不會有后續(xù)一系列向外界發(fā)消息求生的糟心問題了。
嗯……也許是她們倆確實沒有別的朋友了吧。
邊開車邊拿手機拍視頻,純純的交通安全錯誤示范,小朋友們可千萬別學習。
當時我還以為女二是在直播,但是并沒有,她只是在錄視頻素材后面回來剪輯了再發(fā)。由此可見有時候戶外探險直播還是很有用的,除了能賺點火箭嘉年華之類的,還能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
倆人的包里就一瓶水、一條安全繩、一架無人機、一個自拍桿,然后檢查完畢說了聲“嗯,東西都齊全了!”就自信出發(fā)……你齊全個鬼啦齊全?!多帶點吃的用的是會死?要春游的小學生準備都比你們齊全吧!
之前你們沒事就去鳥不拉屎的荒山野嶺攀巖,當時就沒遇到什么危險情況然后手機沒信號的問題嗎?正常來說應該會配備一部衛(wèi)星電話的,但她們只有一臺續(xù)航超強、信號超爛的手機,連塊充電寶都不帶的。而女主甚至連包都不背,輕裝上陣一身輕松,正所謂是前期順風有多浪,后期守家就有多狼狽。
不帶衛(wèi)星電話也就罷了,你們連手套都不戴?看得我全程提心吊膽,生怕她們被高塔梯子上的鐵銹、突刺扎到了手,然后受傷又感染了破傷風。后面看到她們各種徒手拽繩子,我看著都覺得手心疼、宛如刀割。
單肩背包的腦癱操作就不提了,太多人都吐槽了??吹脚飨聛頃r因為單肩背包導致包掉到信號鍋上時,我居然覺得大快人心,很想說一句——“你這不是純屬活該嗎?”
用繩子拉著手機往下放去探索信號,結果繩子不夠長,女二這小機靈鬼靈機一動,想出的法子居然是用肉身增加長度——超危險的單臂懸空操作以身試險?你們就不會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條(觀眾:這個我愛看)、或者用鞋帶啦、皮帶啦延長一下繩索的長度去試試嗎?非要玩一波極限操作?
……
類似的槽點,就不一一敘述了,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觀眾在看本片時,都能找到各種讓人胸悶氣短的細節(jié)。
但吐槽了這么多,其實我對本片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
全片情節(jié)緊湊、配樂和鏡頭都頗為優(yōu)秀,讓人相當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尤其是恐高癥患者,看電影時大概手心都捏著一把汗,比看什么鬼片還要驚悚刺激上幾分吧?而電影后半段的大反轉也相當震撼、讓人頭皮好一陣發(fā)麻,作為感官驚悚電影,毫無疑問已經達成了電影的目的——嚇你一跳。
我個人還挺喜歡這類有點高概念式的小空間求生影片,近幾年來的《活埋》、《鯊灘》都給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該類型影片將場景和演員都壓縮到了一個極限小的維度,對于電影的調度、編劇、演員的演技和節(jié)奏把控都是一大挑戰(zhàn),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
在我看來,《墜落》里,雙女主的這堆作死操作雖然讓觀眾看得血壓飆升,但并不算電影本身的bug和劇情的問題,事實上,我還挺能理解的。
更何況如果不這么拍,不給主角們設置一些低級操作引發(fā)連鎖的災變,這電影還有啥看頭可言?
能理解主角們作死的理由,其一是因為:
對于這兩名過去征服了各種陡峭巖壁的極限運動愛好者來說,B67電視塔雖然很高,但其實整個過程不過是爬梯子而已。若不是這座鐵塔年久失修,危險系數(shù)其實非常非常低,如果戶外攀巖的難度系數(shù)是10,那么爬這座塔的難度頂多也就2-3的程度。
畢竟對她們而言,爬電視塔的意義超過難度本身,所以她們特別“輕敵”也不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亨特甚至做好了早上出門、中午爬完回來吃午飯的心理準備,拍視頻時也全程輕松愉快,根本沒把這座塔的難度放在心上。如果不是那些該死的松動螺絲釘,攀登B67壓根不算極限運動了。
第二:
則是因為我深知這世界上,即使是頂尖高手,因為愚蠢的作死、偶然的失誤、各項準備不充分而失手殞命的人類不在少數(shù),亨特和貝琪并不是只存在電影里的虛構形象,否則網上也不會有那么多極限運動作死失敗合集的視頻供大家觀賞了。
人類會作死,本來就是一件很常見的事。
俗話說,溺死的都是會水的,再厲害的高手,準備再充分,總在危險邊緣徘徊,也難免有失手的一刻。
因此,雖然兩個女主全程作死的舉動看起來很愚蠢,但我并不會因此而怒噴本片有多辣雞有多沒邏輯,畢竟電影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展示人類的多樣性。
而此刻擁有上帝視角的我們,在該犯蠢的時候,其實也比女主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本片教會了我一件什么事,那就是我們還是要多愛惜生命,享受人生。
宅家頹廢、泡吧酗酒什么的都OK,反正總比沒事去爬個懸崖峭壁、老舊的高塔作死來得要好,如果你真的想去,最好中午再去,因為早晚會出事。
要說在我心中,這部電影有什么主要問題的話,那就是劇情的鋪墊安排過于刻意生硬,好多情節(jié)就差沒把“快看,這里是伏筆”幾個黑體加粗大字寫在臉上,比如:
女主男朋友的“143”暗號啦、幫亨特拍照片的男人是誰啦、可以用燈泡電源給手機充電啦、塔下遇到的嗜血禿鷲啦、到處松動的螺絲釘特寫畫面啦……等等等等,簡直就像老師在考前和學生泄題一樣——“這整段都是必考的重點,全部給我圈起來背下去!”
存在感之強,讓人非常在意后面必將到來的故事展開,以至于觀影時令人很是焦慮,一直在想前面的伏筆什么時候該派上用場了吧、主角她們怎么還不遇到險情?
那種明知道糟糕的事情馬上要發(fā)生了,而電影里主角們還在談笑風生的時刻,嗯,怎么形容呢?
……就很如鯁在喉。
這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全部感受了。
在zh看到的一個評論,簡直震碎三觀。
我真的笑死,還能這么分析???
一邊瘋狂厭女一邊對著女性的胸部yy好評,牛啊。
那當代獨立男性(小仙男)如下
爸爸:不會溝通,情商低
前男友:出軌渣男,攀巖不專業(yè),兒戲生命
卡車司機:粗心大意
偷車賊:心思陰暗,違法犯罪,又蠢又壞
并且根據(jù)答主邏輯,要是沒有這個渣男前任。兩個女主也不會爬塔,后面的故事全不成立:-D所以這是一個小仙男死了還要禍害其他女性的故事
(防杠:以上只針對該回答,我對影片里的男性角色沒有意見,對全體男性也沒有意見)
開局4分鐘,看得我槽點綿綿不絕
干干凈凈的手指,還帶著戒指。
全是open點,不對,飛屋檐是個大包
動態(tài)轉移的目標是男友的懷抱
男友還不是在保護站,兩個人全程處于running belay狀態(tài)。
兩個人之間的繩子這么短,沖墜系數(shù)爆炸。
簡單說一下沖墜系數(shù),任何物體延展量都是有極限的,跌落的距離/可以延展的繩子長度=沖墜系數(shù),兩點間可以供延展的繩子越長,那么越安全。假如你爬了3米跌落了,那么沖墜系數(shù)就是2。(不要以為不可能,因為有可能起點不是在地面。)甚至你在轉移保護點過程中跌落50cm,你的沖墜系數(shù)也有可能為2,風險也很高,所以就有了牛尾的存在
男友沖墜,居然另外一個人沒有被帶起,男友是有多輕。
發(fā)生了沖墜第一反應不是建立保護站加強安全系數(shù),相反還解開繩子,真迷之操作。
忍不了忍不了忍不了
不是按照時間線,想到哪個寫哪個
1.小貝用繩子拉著亨特已經快到平臺了亨特腳滑失手摔下去的,不是什么陰謀論,也不是亨特跳起來抓背包沒抓住。
2.關于無人機,影片里亨特給小貝講出真相時最后一句:只有你,那個畫面是小貝把包拉上來的當天就獨自操控了無人機,最后被撞毀時失落的表情。
3.兩次操作無人機時(實際只有一次)的對話可以看出小貝因為對無人機的不熟表現(xiàn)出很慌亂又很依賴亨特,比如需不需要返航怎么看電量等。
4.一個小細節(jié),小貝放飛無人機時說了半句“son of...”沒說出下半句是因為開頭她爸說:你不應該這樣說話,你媽媽和我,我們沒教過你這么說話。所以她還是很在意爸爸的。
5.小貝爬上去給無人機充電是她的幻想,在又餓又渴的情況下徒手爬上去又勇斗禿鷲并且堅持至少兩個小時只是她臆想出的在亨特的陪伴和鼓勵下她也能克服恐懼挑戰(zhàn)并戰(zhàn)勝自己。并且后面有鏡頭,禿鷲盤旋并降落在信號燈燈罩上。
6.小貝充電下來后問亨特:你為什么沒抓住背包,很多人都只想到因為亨特當時摔死了不可能伸手抓背包,然而還有一層意思是,小貝多希望亨特失足的時候能真的像她幻想中一樣抓住了背包爬了上來跟她一起活下去。
7.結婚戒指應該是被小貝扔掉了,象征著跟丹和過去的自己告別。扔進燈泡底座會造成短路吧,并且充完電摳出來會電死,不摳出來重新安上燈泡也不合理。所以再次印證無人機充電不是真實發(fā)生的,不然真就如亨特所說:你可真是個人才。
其他被大多數(shù)人提到的很明顯的細節(jié)和沒什么爭議很好理解的點在此就不做復述,歡迎討論和補充。
本周看了兩部時間不長、全是bug、但非常有趣的驚悚懸疑電影。一部是講高空攀爬的《墜落》,另一部是Amazon新出的改編自2014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的《晚安媽咪》。
兩部電影的時長都在100分鐘以內。這簡直是最適合帶娃父母的時長——哄娃在九點之前上床,連滾帶爬收拾完東西,看部電影,享受一下僅存的個人時光,還有望在十一點前睡覺?,F(xiàn)在的電影有變得又臭又長的趨勢,比如漫威,除了能多賣點爆米花根本沒必要。五六十年代的片子都在九十分鐘上下,比利懷爾德《控方證人》這種這么大懸念的電影也在兩小時內搞定。人到中年根本沒有兩個小時以上的注意力,虛弱的我們躺在沙發(fā)上說。
兩部片子都是新片。《墜落》的情節(jié)過于簡單:兩個女生好朋友相約去爬一座廢棄的據(jù)說是地球上前最高建筑的電視塔,不料到塔頂之后樓梯斷裂,兩人被困在高空自救的故事。這片子哪怕在不專業(yè)的人看來,也全是bug,每秒鐘都可以吐槽,比如攀爬不戴手套,不穿長褲,連個士力架都不帶,繩子不夠長,沒有外套高空也沒有半夜失溫,最重要的是身材根本不像專業(yè)攀巖選手。但這些奇妙的bug反而增加了我的興趣——我怕那那種極度真實,比如主人公要把自己手砍了才能出來的《127小時》,或者干脆就是紀錄片的Free Solo——這種bug讓我心理輕松了不少,想著反正就是個娛樂故事,隨便看看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導演故意為之。
但除此之外,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安排得相當不錯。根據(jù)電影,我去查了查這座塔,發(fā)現(xiàn)還真有其物,是KXTV/KOVR,在加州薩克拉門托,是一座1980年代建成的地方電視塔,確實如同電影里所拍,是直上直下的針形,高625米,據(jù)說在迪拜和東亞那些通天塔建起來之前是地球上離地面最高的人造建筑物。攀爬難度其實就是爬梯子,除了體力之外不要求其他,但困在高空的小轉盤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故事里有反轉、有懸疑、有驚悚,還有女主和禿鷲的武打戲……總之在不劇透的前提下我可以說的是,一個半小時你絕對不會起來上廁所。
《晚安媽咪》是另一部內容完全不同但也是以懸疑和驚悚為賣點的小成本電影。這部電影的環(huán)境也很簡單:一對雙胞胎父母離婚,兩人在父母家輪流居住。暑假他們到了媽媽的別墅,卻發(fā)現(xiàn)媽媽帶著面罩,同時行為詭異。雙胞胎逐漸開始認為,他們的媽媽是假的,有人頂替了他們的媽媽。比如媽媽撕了他給媽媽的畫;媽媽的眼睛不是原本的顏色;媽媽甚至打了私自跑出去玩的弟弟等等。一切的線索都讓兄弟倆越來越恐懼。
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的是《萬能鑰匙》和《逃出絕命鎮(zhèn)》一類。我說到這兒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是部有反轉的電影。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兒童視角,后半部分是媽媽視角。我沒有看原版,但看劇照,其血腥和驚悚程度估計要大大超過這部,好在這部演媽媽的主角是大美女娜奧米·沃茨,雖然是五十多歲的娜奧米·沃茨,但演技和容貌還是秒殺大多數(shù)平庸演員。劇情基本發(fā)生在極簡北歐風的高級別墅中,主要人物也就是雙胞胎小男孩和媽媽三個人,沒有多余的枝蔓,沒有廢話,比漫威電影還是強了很多。
反轉大概發(fā)生在故事三分之二、雙胞胎試圖逃出別墅去找爸爸的時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之前那些不以為意的細節(jié),在反轉之后回想起來,竟然都能一一對得上,更使故事有了個合理的解釋。媽媽是不是真的?這是故事的最大懸念,也是一直吸引觀眾看下去的理由。而在懸念過后,電影揭示的更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以及悲劇之后不同家庭成員的掙扎與分崩離析。這種小成本小故事看完能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再嘆口氣的電影,以后要多拍。
我一點也不擔心女主角會墜下去,但我一直擔心女二號的胸會彈出來。雖然男性凝視被設定在了劇情之內,但也不要老是把個胸拿來晃眼啊。另外,直沖云霄的高塔本身就是陽具隱喻。在狹小空間里編造出一個故事的能力倒是值得肯定的。
手機不能綁在無人機上嗎
電影介紹里“專業(yè)的極限運動愛好者”可以去掉嗎?這作死程度,業(yè)余愛好者都稱不上。60米繩子了解一下?ATC和Grigri帶上?能量棒和每人兩升水?包包這么重要的東西,得double secure?全程槽點,驚嘆于主角團的魯莽傻不拉幾,Becky沒死和適者生存一點毛關系沒有,完全是運氣好。
最后女主問鞋那一段絕對是全片高光,如果沒有這個片段和反轉,這部片子就只能淪為非常非常一般的驚悚片。天吶!這種“我一直以為你和我在一起”的手法我太吃了!
雙肩包除了最后給無人機充電那段,在如此危險的環(huán)境下全程單肩背,看的我好想進去把另一個肩膀給她套上。
蘋果手機能用三天?
她倆好莽啊,感覺很不專業(yè),完全不像很有經驗的極限運動者,比如為什么不事先檢查安全性,為什么沒有助手或者伙伴在下面接應,兩人全程單肩背包,不掉才怪,女二還用力晃梯子逗女一,直接加速梯子脫落,只能說她們這么多年就這樣攀巖還活著是運氣好吧
看的得了急性恐高癥,手心冒汗,雙腿發(fā)軟。明明坐在椅子上,卻感覺屁股下面就是高空。這要是在電影院看得多刺激。另外,這恐高癥里面還多少有點暈胸……
這么熱的天梯子肯定很燙 they shouldn’t make it to the top in the first place lol 這個懷疑導致我全片都沒法進入狀態(tài)哈哈哈哈
一開始我是坐在椅子上看的,開始爬塔之后我是坐在地板上看的。
這倆人眼妝都不防水啊。
我小時候爬過我們鎮(zhèn)的鋼架電視信號塔,爬到一半就不行了,上也上不去,腿抖下也下不來,調整了很久才下來……所以看本片的過程就是一種心里煎熬,仿佛回到過去,觀影期間手心里狂飆汗,看其他恐怖片真沒有這種效果。近幾年大銀幕上有不少出圈的攀登類題材的紀錄片,已經培養(yǎng)了觀眾的恐高窒息感,本片也就水到渠成。影片開頭,一定會讓你想起《垂直極限》,恐高感比《云中行走》嚇人,結尾還挺《鯊灘》,能把起承轉合玩兒得挺精妙都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啊??指甙Y患者必看的電影!
像我這種重度恐高人士,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才跑來看這種電影。雖然知道都是假的,仍看到全程心驚。基本上把我各種恐高噩夢演練了一遍。
萬一吃的不是禿鷲肉呢??
反轉絕了!適者生存倒是可以預測到
兩個女生困在高塔死路一條的時候,還要討論愛上同一個男人這種事嗎?
為什么不用無人機把手機送去塔下發(fā)信息?反而要去千里之外的賓館?
男友的骨灰盒比我網購的眼線筆快遞還簡陋
真的不要再問為什么不拿無人機把手機送到塔下發(fā)信息了??!第一部手機掉下去了,第二手機要留著操控無人機好嗎
看完的感受就是少交點瘋批朋友,可以活得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