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老父親的探親地圖
電影不到100分鐘,聯系起了老人和四個子女的所在地??赐觌娪埃P者和絕大部分觀眾一樣痛哭流涕、淚流滿面。老父親在途中有多少艱辛?剛看完影片,觀眾可能只存在一個感性的認識。然而,通過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將其更為具象地表現出來:
這幅圖取自美國鐵路公司Amtrak的官網網站,是Amtrak鐵路系統(tǒng)的示意圖。我想國人在進行影評時,估計大多不會想到用這張圖。其實,影片中的父親是坐火車出行的,用此圖來看他的出行路線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說來有趣,筆者想到運用這幅圖,是因為筆者曾在美國生活過半年左右,并且也曾計劃過火車旅行)
其中,打紅色五角星的是父親家所在地,紐約州的Elmira,一個具有典型新英格蘭風格的祥和的小鎮(zhèn)子。
1號為“畫家”大兒子的聯系地址紐約,但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父親沒在紐約找到大兒子。
2號為“家庭和睦”大女兒的所在地芝加哥
3號為“樂團指揮”二兒子的所在地丹佛
4號為“單身貴族”二女兒的所在地拉斯維加斯
之后橫生變故,老人只能坐飛機返回(這幅圖恰好也解釋了老人不能坐火車返回的原因)。不過也正是因為是坐飛機,所以目的地機場應當也在1號,紐約市。
從0到4,父親幾乎從美國的最西北角走到了最東南角,所經過的路程,宛如從哈爾濱前往昆明。
光這一項,就值得令人再次落淚。
2 ) 爸, 我回來了
中午吃完飯的時候我說:爸, 把你的茶葉給我喝一點.
媽說: 你就去喝那個別人送來的啊.
爸說:那個是留著送人的,自己喝了多可惜.
我說:那好吧, 我不喝了
接著我進房間看了這部電影
-------------
如果說好的電影是能達到4到5星的話, 那4星和5星的差別就在于那一點點的共鳴.如果說共鳴是一種生活對另一種生活的作用力的話,那么這部片就像是鏡子一樣,真實, 確切, 不溫不火, 毫不做作的看到我們和我們父母的相互影響歷程. 套用<幼兒園>開頭的話: 或許是我們的父親, 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frank對小david說: 你以后要當的是畫家,不是粉刷將. 我們的父親,不會像frank那樣擁有兩雙兒女.他們會將所有的期望寄托在我們身上.爸爸從小告訴我說: 你以后要做國家的棟梁.爸爸還告訴我: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爬起來.frank記憶中david騎腳踏車的樣子應該類似于我爸爸記憶中我乖乖上補習班的樣子.想象不出他對我究竟有多大的希望,也想象不出那時候的他期待這時候的我是個什么樣子. 而我知道的是現在的他和片中結尾frank一樣終究意識到其實孩子開心才是最好.
親情比友情和愛情更容易受到價值觀的沖擊. 不合拍的戀人甩了即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朋友不做也罷.但父母不可變, 矛盾也好,和諧也好,沖突,誤解必然伴隨妥協(xié)貫穿成長的過程. 慢慢發(fā)現父母是最親的人, 卻不是什么都能訴說的對象. 兩地相隔,開頭語都是: 你好嗎? 結束語都是:我很好. 中間省略掉的"good news"也許就是實際生活的反方向吧. 從期望到現實, it's hard for both of us.
這部片也似乎就是frank這個獨居老人從期望到現實的過程, 每個孩子都號稱過的很好,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everybody's messed up. 老人的期望漸漸變成失望, 老戲骨深邃的演技透露的點點無奈和失落就像那被踩碎的藥丸, 或是遺留在機場的行李箱. 慶幸的是最后對現實的接受換來的是皆大歡喜.
絕望主婦最近一集中gaby說:my kids are my calling card, they are what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 and whatever happens-if they succeed or they don't succeed, it's because of how i raise them. 父母也許并不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期望還要大. david的最后一幅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
看完電影走出房間,發(fā)現爸爸不在家. 媽媽說: 你爸生自己的氣,出去了, 說不該不讓你喝茶的.
剛到家的時候我給爸打電話說: 爸, 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給爸打電話說: 爸, 你回來吧.
3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
小兒子是個不得志的畫家,畫作沒什么市場。跑去墨西哥結果吸食了過量的毒品,客死異鄉(xiāng)。
大女兒事業(yè)成功,但婚姻破碎。丈夫找小三,自己也找了新相好。
小女兒未婚生子,還是個蕾絲邊。
大兒子不是受人敬仰的指揮家,只是個拿薪水混日子的鼓手。
爸爸自己生活孤單,肺部因常年的工作得了職業(yè)病。
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麻煩、各式各樣的問題。一些能解決,另一些只能選擇接受。對待親人,永遠是善意的謊言,報喜不報憂。Everybody in fact is not that fine~
生活其實就是這樣,不如意的事情的多。我們總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像爸爸對孩子的各種各樣的期望,給了他們太多壓力??墒聦嵤?,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們就像是大海里的小舟,隨著波浪起起伏伏,翻船的也不少。
做父母的永遠是操不完的心,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隨他們去吧。這片子很溫情,一些小細節(jié)尤其讓人動容,估計大多數的游子看完后,會給不住在一起的父母打個電話吧。話說美國沒有戶籍政策,這孩子一工作還真是天南海北的走。
4 ) 嘿,老羅
看完老羅的《天倫之旅》,我只是想到兩個場景:
去年的某一天,和父母的爭吵結束,我坐在房間里的地板上,沒有開燈,覺得累。爸走進我房間,他拍了拍我的頭,說:你怎么不像小時候一樣,那時候多聽話啊。直到現在我還在想這句話。爸,如果可以,我也想回到小時候啊,我也不知道了長大了以后會這么痛苦,我也有氣,不要總把我想得那么好,我成長的時候,你沒有看見,但不能你沒有看見,就去否認現在的我,我沒有時光機,你也沒有,所以咱們都只能妥協(xié)。我從來都不想讓別人因為我傷心,無論我是怎樣的人,都請原諒我,我也同樣痛苦。
還有某天晚上,我在街上走著,接到爺爺的電話,那時候奶奶去世半年。我那天心情也很糟,只想結束那通電話,隨口提到奶奶,突然電話那頭爆發(fā)出一陣哭聲,我當時慌了,后來只得瞎勸勸了幾句,就結束電話了。到現在,我仍然覺得奇怪,他都從沒有和我爸打電話哭著說奶奶,而居然在和我通話時哭了。我理解但又只能體會到一部分爺爺的感受,我仍然記得那哭聲猛然間爆發(fā)的強烈震撼感。
回到這部電影上,一開頭,就是老羅在整理家,還有修花園,配上音樂,頗有點輕喜劇的基調,我挺喜歡那個場景,老羅躺在長椅上,旁邊是那個撒尿小孩的雕像,有點意思,一個疲倦無聊孤獨的老頭……再往后,去采購,接到各個孩子的電話,以及決定去給孩子們一個驚喜,老羅充分表現出了一個老頭固有的死要面子,內心孤獨和那點小狡黠。
第一個讓我感覺到心酸的場景是,老羅坐在兒子家門口等待至深夜,然后默默拎著行李離開,慢慢地沿著冷清的街道走著。你看,這就是落寞的味道,一個人在深夜里沒有目標地走著。老羅到到了一個餐館,餐館里是比他更老的孤獨的老頭們。和他說話的那個94歲的老頭說:我有三個孩子,六個孫子,他們很忙。想必老羅肯定不愿意承認他和這個耳背老頭都處于同樣的境地,然而,他們的確都是被人遺忘了。
在睡前按時吃藥,在空蕩的餐廳里看搞笑節(jié)目哈哈大笑,在火車上看著延伸的電線桿。我看著愣是想到我姥爺了,老羅吃藥和大笑時候,我簡直是又看到我姥爺出現在電影里了。
到女兒家的時候,老羅開始慢慢接觸到生活的真相,他內心焦慮,卻沒有表現出來,反而顯得有些自嘲。看到兒子以后,勸兒子戒煙被兒子反駁時,他低著頭坐著,搖著頭說:“那不是真的……你抽吧”,顯得無奈也無力,頗有些心碎的感覺,但卻很真實。
最讓我心酸的是,老羅在給那個流浪者錢以后,反而被那人搶劫,自己的藥還被踩碎,憤怒卻束手無策,他只是一個生病的要靠藥物維持生命的老人,一生勤懇善良,像是一個農夫,不過這個社會已然不是他內心中的單純的社會了,到頭來,他是被蛇咬了一口。他喘著氣,在公用電話亭撥打電話,電流經過架設在路邊的電線,打到了自己的家里,去世的妻子在電話答錄機里的聲音傳來,他委屈而忍耐的表情,緊緊握著話筒。至少讓我心里難受至極。
在看完各個孩子后,他做飛機心臟病發(fā)時做的那個夢里,反映了他真正的內心,他感到十分挫敗,被孩子們欺騙,沒有人告訴他真相,他想知道,卻被嘲笑和無視,他沖著夢里的David發(fā)火,慌亂又迷茫,“我該怎么辦……我做不到,我不能假裝沒事發(fā)生”,夢里下起傾盆大雨,他看著孩子們離去,看著大雨………我很愛這個夢,夢是他的寫照,是他的思考,是這部電影里真正的戲劇高潮。他的矛盾至始至終是在內心的,這就是最老羅式的表演方式,隱忍內斂的,卻在內心中爆發(fā)。我一直就愛著這樣的表演,深入不膚淺的表演。
躺在病床上的他要求知道真相,卻得到David已經死去的消息,他囁嚅著“這不是我的孩子,這不是我的孩子”,繼而痛哭起來,這一刻我想所有的觀眾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苦。,還好,又一次,迷迷糊糊的夢里,David來到他的身邊說,這不是你的錯,爸爸。 他醒來,在空無一人的房間里重復著David的名字。后來,他看到兒子生前畫的那幅關于電線桿的畫,他不禁笑了,激動地點點頭。他也學著像妻子一樣,告訴妻子的墓前說著好消息。他明白正是因為妻子愛他,才不曾告訴他真相,他也反省著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的做法。所以,故事的結尾,在圣誕節(jié),他坐在桌前,欣慰地看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大團圓的結局一向俗,但是,誰說俗的結尾就不是一個好結尾了。這個老頭當然值得擁有一個好結局。孩子也好,父母也好,都是在互相依賴的,即使有太多矛盾,但始終是互相愛著的。也許我和我的家人之間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但是他們愛我,我愛他們,在過節(jié)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張桌子上說笑著,這就是生活里最美好的時刻。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的幸福,每個人都不應該孤獨。
—————————————————————————————————————————其實不是想說電影的,來說說老羅吧。上初中的時候,看老羅的《出租車司機》,覺得自己和travis有相同感受(直到現在也是),染上了一個毛病,經常會突然會對著空氣說,are you watching me? 也是至此,就開始看老羅的電影。一開始看他和馬丁西克塞斯的片子,都是那種強大氣場的主人公,《憤怒的公?!贰冻鲎廛囁緳C》《賭場風云》《好家伙》…………當然,《美國往事》里的面條,《Heat》那個被Al殺死的匪徒,都是我欣賞的角色。但是,如果都是這類強悍角色,絕對不足以體現出老羅的偉大……老羅是誰?老羅是神!所以,他大部分時間不會讓我失望(大家自動忽略類似那部《正義殺戮》之類的電影吧,神也有挑錯劇本的時候,也有發(fā)福的時候)。所以,我才會接下去看《午夜狂奔》《紐約紐約》《蘇醒》《瓶中信》。
《午夜狂奔》我印象深刻,當時找了很久的下載,都沒找到,在一個深夜,在某個網吧的網上影院上找到。看的時候狂笑,老羅演的那警察和那個押送的罪犯之間的對話,實在是讓空氣中都充滿著幽默的分子,自這部片子后,老羅的喜劇天分就被充分挖掘出來了,如果沒有這部片子,也不會有后面的《拜見岳父大人》了吧。
《紐約紐約》的爵士樂手,掙扎著矛盾著,吹著小號的老羅一樣有氣場,敏感憂郁的藝術家性格,但另一方面老羅仍表現出了這是個活在在極端社會里的掙扎的小人物。每次看到《紐約紐約》的封面,總是會想到很多,上個月運氣不錯,買到了《紐約紐約》的黑膠,封面用的也是電影封面。看著就是一陣感嘆。
《蘇醒》。其實這片子很早之前就看過,第一次看是因為惡補羅賓威廉斯(我有個習慣,喜歡一陣時間看同一種類型的片或者是同一個演員的所有片),但我總是不記得這是幾幾年的片子。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部被忽視的片,我堅持認為這片里無論是羅賓還是德尼羅的表現都相當出色。德尼羅演的那個病人,孩子氣羞澀天真,渴望正常渴望自由,老羅表演得很好。當時對老羅還不熟,后來看第二遍的時候,對比Travis,我就不得不驚嘆,這個方法派演員是多么牛逼,他的確是做到演什么像什么。
《瓶中信》,好像是1990年,不太記得了。老羅和梅爾斯特里普搭戲,演一對婚外情的中年男女。老羅演的那哥們就像是人群中的任何一個人,普通隱忍善良掙扎。不得不說,老羅愣是隱藏住了平時的強大氣場……
基于以上的電影,我從沒有懷疑過老羅有不能接的角色(忘記說《搖尾狗》了,里面那老頭也不錯,諷刺味真濃,老羅臉上那痣特配這個角色)??吹接腥苏f,老羅老了還能演這么個好父親。 那是當然,因為老羅是神!
5 ) 老頭子的自我意識
原以為是家庭喜劇,進入主線后發(fā)現是尋親公路片,看的時候想起杰克尼克爾森的《關于施密特》,也想起以前看過的篇《美國人羨慕中國人什么》提到的觀點:“盡管美國有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來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與后代失去聯系,感到孤獨,享受不到天倫之樂。”
片中羅伯特德尼羅與子女的疏離也并非事出無因,他是典型的自我意識人設。主觀地定位另子女在壓力下造成雙方交流裂縫,最后演化為斷層。
有幾組場景比較在印象中,雖都是細微事件,但也可以從另外一方面反映老頭子性格處事上的自我意識:
1.老頭在列車上讓對座女性猜測自己的職業(yè)。在婦女無法做出正解從茫然到顯出回避性表情的過程中,老頭子始終處在閑情逸樂之中。他的反復提示沒有產生交流中的愉悅,帶來的卻是對方尷尬中的無趣。
2.畫家與粉刷工。不只一次出現的對白,老頭子并不以兒子的興趣為前提定位他們。雖然那段對話出現在孩子年幼無知時,但老頭子對兒女形成的壓力即使在兒女成人后也顯而易見的呈現在熒幕中。
3.對流浪少年的施舍。本是善意的行為,但老頭子一句話說教卻使欲要離去的少年暴走?!澳銘撜f聲謝謝”,可惜他單方面沒挑準時宜和對象,要知道叛逆年齡中無家可歸的少年無論說不說謝謝都屬于正?,F象,若他即不敏感叛逆也勤于說謝謝也不至于夜不歸宿中接受別人施舍。
對子女生活工作近況皆不了解、子女常年中亦無法對父親坦誠,老頭子的各種自我意識暴露或隱藏片子大基調中,雖然家庭關系往往不是一個人的責任,但老頭子卻是片中整個家庭事件發(fā)生的根源。因此對片子只提到感動的部分是不夠的,影片作為對現代美國家庭關系的勵志,但另外的目的也希望觀影者能從中得到自我反思。
6 ) Are you happy? yeah, I am
真是千不該萬不該我在大過年的時候選擇一個人窩在租的房間看這部電影。就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給家里電話的時候,聽到年邁爺爺聲音我就莫名其妙的說不出話來,然后跑到洗手間里用冷水洗了個臉,對著鏡子說你是個男人,以事業(yè)為重。
片中弗蘭克對自己的孩子苛刻,希望他們將來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然后make him proud。對于80后的我們,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就教育要好好讀書,要不然一輩子就會想他們一樣永遠都沒有出息,于是我們努力讀書,奮勇擠過高考的獨木橋,來到讓每個農村都心動的大學校園,然而畢業(yè)之后我成了什么?蟻族和恐歸族。我并不想讓他們失望,我還記得當他們收到錄取通知書轉身留下的眼淚,以及他們面對街坊鄰居時自豪而且驕傲的笑容。我不知道豆瓣上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窩在這個十幾平米的小房間里思索著將來我要干什么,我要給家里什么樣的回報,拖著疲憊的身體從公司回來,看著窗外的一盞盞的燈火,人來人往的街道,沒有一盞是為你而點,沒有一個人會來給你一個簡單的問候。而且我們還要告訴家人我們過得很好,生活很幸福,以對得起父母每天天不亮就給我們做飯,辛辛苦苦省下前來讓我們讀書。弗蘭克去見他的每一個孩子都要問“Are you happy?”。我想弗蘭克自己心里也已經知曉,就算他的孩子過得再怎么不好,他們都會回答“I am happy." 僅僅只因為孩子不想讓自己的父母擔心而回答的一個善意謊言,事實上弗蘭克也不想拆穿這個謊言。
突然間我想起了瑪麗與馬克思中一段臺詞: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的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孩子一樣,父母也是一樣。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弗蘭克最終明白過來不論孩子有沒有做到像他預期的那樣,是否是一個畫家,是否是一個指揮家等等。他們永遠都是他的孩子。當然孩子們也明白”Mom was easier to talk to and you always worried so much if everything wasn't perfect.” 我們也應該鼓起勇氣告訴自己的家人,縱然們沒有達到他們所要求或者期望的那樣,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兒子,就像弗蘭克的那個“指揮家”兒子一樣,只是弗蘭克單方面的認為他又這個才能而已。我只想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這樣在他們問我是否幸福的時候,我可以由衷的真心的告訴他們我活得很幸福很快樂。同時也希望父母可以理解他的兒子是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們所給予或者希望的那種生活方式。
片中有兩個場景讓我很心疼,第一個就是弗蘭克在女兒給他安排的房間里吃那些被踩碎的藥。心疼的一個原因是我想起了母親給我說的一句話,在我高考失敗的那年,“你爸爸那天晚上比平時多抽了很多的煙"?,F在想想,父親不愿意在自己的子女面前顯示出太多的痛楚,只是會比平時多抽幾支煙而已。弗蘭克不愿意在女兒面前顯示他經歷了多大的痛苦,忍受職業(yè)病來看望她,于是便選擇獨自承受。
第二個場景就是弗蘭克收到他給David的信,我一直想知道信里都是些什么東西,然而就在他打開信封,拿到那照片和紙條的時候,我的眼淚就這么流出來了。那封信包含的是一位年邁的父親對子女們團圓的親切期待。
第一次過年沒有回家,理由很簡單,和很多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一樣,怕現在所擁有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弗蘭克的那個“指揮家”兒子也是這么說:我明明有兩天假,但我卻不想和父親在一起,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F在想想,真是很幼稚也很錯誤。其實父母全部都知道,只是不愿意說破而已。
才明白:合家團圓,永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生活就是冷暖自知。無可挑剔的演技,全是淚水。
失落的爸爸就像德尼羅不再是哪個黑幫小子一樣讓人悲傷。
因為不想看到“慈父”式的德尼羅而遲遲不舍得看,終于看了還是被他折服了。片尾幅畫忒推淚了。
還有比德尼羅更帥更可愛的老爹嗎
家庭的溫暖
如果不是強忍 淚水一定要決堤 Robert De Niro演技太棒了 幼年時孩子的穿插也很贊 最后拿出他兒子的那幅畫時 簡直是T T
德尼羅這黑幫小子,一直硬漢形象,我很喜歡他的笑容,原來也能夠飾演好一個談笑風生的慈祥父親。只能感慨,做個好父親,實在太難,和下一代的子女,總是多少會有些隔閡,談話間保留著一分距離和客氣。親情無價的后一句,是冷暖自知
Kate Beckinsale的頭發(fā)太好看了!片子還特地寫了句臺詞贊她頭發(fā)///這電影的受眾群應該只有各主角的大粉絲吧,否則真的一點可看之處都沒。
2009不容忽視的佳片。從電影里能感受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式細膩,《在云端》式孤獨,《心的方向》式疏離,不過,到最后都能轉化成《陽光小美女》式一家人窩心的幸福,這便是最美好的。“大家都很好”親情間最善意的謊言。2009好萊塢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Robert De Niro
看到主角的藥被那人踩碎的時候。心里好難受~
1.看完這部片我萌生了回家的想法。2.這部片對親情的詮釋超越了Big Fish。3.我們都曾對家里說過無數謊言,而大多數謊言都是因為不想讓他們擔心。4.片中一個段落還啟發(fā)我們不要隨便憐憫任何一個看起來可憐的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5.寶貝我愛你,這片子溫暖的就像你是我的小太陽。
硬漢已老,而老又有什么不好?安心安穩(wěn)地接受當下的生活,兒女幸福自知,他們已不是當然的孩童,他們有自己的路,他們必須自己去走,去經歷,去承受,去幸?;蛘弑瘋?,然后長大。
比預想的好很多,很討巧的題材,即使你再討厭,總會有些細節(jié)觸動你,德尼羅終于接了個好片子
看到他打電話回家聽已故妻子的聲音來平復病痛時,我忽然很想哭。
關于生活關于家庭的反思與自省。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一個家庭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總是試圖對遠方的親人報喜而不報憂,或許是避免擔心或許是因為難以言表。電影處處充滿著溫情,幾首原聲也曲曲動人。但那些電線與電線桿卻總是感覺和電影格格不入。★★★★
這個何以評分如此高?主線都繞亂了,頭一次覺得嘟嚕巴里摩爾老了,光鮮漂亮的德尼羅也能變成滿臉疲態(tài)的老爸爸了,最后溫馨大結尾蒙混過關了,其實還能再好點兒
看到后來開始飆淚,我以后也要生很多小孩,死了一個的話還好有其他幾個。
Rob De Niro 在這部戲里的扮相讓我想起《UP》里的老爺爺。結尾里David的畫實在逼人掉眼淚。
趕著明天看《一切都好》之前,方便對比先刷一次較容易看到的美版。自從看完Intern再倒過來看De Niro,會發(fā)現老爺子太刷好感了~全片每一次場景切換的音樂和對白過渡得平穩(wěn)又自然,Paul McCartney的曲子也在最后加分不少,是雙倍的溫暖。
真正關心你的人不會問還在上學嗎?大幾???考研嗎?有對象嗎?單位怎么樣?一個月掙多少錢?而是會問:你快樂嗎?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