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_俄罗斯无码特级毛片_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黄页网站免费大全_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_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_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當前位置:首頁 愛情片 雙姝奇戀1995

    雙姝奇戀1995

    評分:
    0.0很差

    分類:愛情片美國1995

    主演:Laurel Holloman  Nicole Parker  ?

    導演:Maria  Maggenti  ?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無法播放請看其他線路

    猜你喜歡

    • HD

      藍色太陽宮

    • HD國語|粵語

      男與女1983

    • HD

      癡情男子漢

    • HD

      僵尸高校3

    • HD

      有情人粵語

    • HD

      勸導2022

    • HD

      青春24秒

     劇照

    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1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2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3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4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5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6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16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17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18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19雙姝奇戀1995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藍迪(勞蕾爾·霍勒曼 Laurel Holloman 飾)是一個外表帥氣個性灑脫的女孩,不熟悉她的人很容易將其誤認為男孩。藍迪和自己的同性戀姑媽一家住在一起,對于這種外人看來無法接受的性取向,藍迪習以為常。一次偶然中,藍迪遇見了高中同學伊薇(妮可·阿麗·帕克 Nicole Ari Parker 飾),后者的活潑美麗讓藍迪心動不已。  隨著時間的流逝,藍迪和伊薇之間的距離越走越近,可是,在這個民風保守的小鎮(zhèn)里,她們只得將感情藏在心底。紙包不住火,藍迪和伊薇的秘密終于被撞破,隨即掀起了軒然大波,幸運的是,時間總有善良的人存在,在朋友和親人的幫助下,藍迪和伊薇的感情能夠走到最后嗎?

     長篇影評

     1 ) 恰當?shù)那楦袛U散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鏡頭在運動之中時,它取攝的畫面是帶有情感色彩的——這句廢話其實并不簡單。它所指向的并不是“演員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情感”而是攝入鏡頭;通過光線的曲折而成的情感的印象。

    4段道德故事實際上并未講述那些個慣常的;關于道德的“困境”。而是擇選了人與人的“道德關系”——本來道(真理;規(guī)矩)是應該凌駕在德之上并始終約束著德;是德的指針。然而,實際生活中卻沒有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真理的世界中(所以才去追尋真理)。因此,人與人就只有德的關系——而德實際上撕裂了人與人之間的天然平等。一個有道德人就意味著他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俯視著他者。

    運鏡方面,這種方式在敘事中的確適合擴展情感力量。然而還是顯得在一些鏡頭上看到了過于隨意的一面。對于抒發(fā)感情,鏡頭應當透過精密的設計對其進行一定的壓制;壓住檔控制住情感在擴散中隨時隨地產生的“ 意外的迸發(fā)”……這樣,會不會對抒情造成負面影響呢?當然,這種可能是存在(壓得過頭)的,可這并不是負面影響。因為必須控制好度;控制好情感上揚過程中的躁氣和外溢。不管是從效果還是針對情感本身來說,這遠比無節(jié)制要好(其合理性不做展開)。

    演員方面,這樣專業(yè)和業(yè)余的混搭,并不好——專業(yè)演員完全拉墜了作品的清逸,使得變得渾濁,這樣看來,要么徹底專業(yè)化;要么完全業(yè)余化,不應搭配在一塊。其實,比較一下布列松,就能看出這樣做的不妥之處。

     2 ) 大地初醒的樣子

    大名鼎鼎的候麥,對他的了解僅限于他的名字還有他的電影四季系列。而這次北影節(jié)的候麥大師單元竟然春夏秋冬一部都沒有引進,可能是因為這一點降低了我的觀影熱情,只在展映的六部影片中選了三部來看。相比上一次的英格瑪伯格曼影展,我可是把全部14部影片都看了。

    雙姝奇緣,影片的法文名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翻譯過來是雷尼特和米拉貝的4個冒險,顧名思義,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女孩的四段故事。

    先來說說人物造型吧,本片人物造型塑造得非常鮮明。

    雷尼特

    一個愛畫畫的鄉(xiāng)村女孩。

    她是紅色和白色的,白色是她簡單淳樸的一面,紅色是她的好奇心和熱情。

    長發(fā)披肩,濃密而蓬松,有一種原始的不加修飾的蓬勃的生命力。

    厚重的劉海,給人一種涉世不深的、懵懂的、與外界保持距離并保守內心世界的印象,這與她愛畫畫的愛好相符。

    每一次出場都穿著裙子,代表她感性多情的女性特質。

    米拉貝

    一個自由不羈的城市女孩。

    她是紅色和黑色的。她的第一個出場鏡頭很精準地展現(xiàn)了她的人物性格。黑上衣、黑褲子、黑鞋子,里面是全黑的,展現(xiàn)她的帥氣與果敢;露出了一截紅色的襪子,感到她是一個有趣的人;披了一件紅色外套,紅色與黑色大面積的強烈對比給人一種危險感。黑色是她的底色,紅色代表她的激情與危險。還有一些深藍和墨綠色。

    是兩人的紅色使彼此相遇并發(fā)生故事。下面就來說說她們的四段故事,順便做一些鏡頭分析。

    故事一:相遇與藍色時刻

    對候麥的第一印象就是簡單直給,因為他的鏡頭非常直接。兩個女孩的相遇,從還沒遇見就開始兩人的直拍各走各的路,平分的鏡頭,然后道路拐彎雷尼特走進米拉貝的畫面,兩個人就這樣產生了交集——

    米拉貝的自行車壞了,雷尼特把她帶到家里幫她修車,之后熱情地向米拉貝發(fā)出邀請在她家留宿一晚。米拉貝接受了她的邀請留了下來,足見米拉貝的冒險精神。兩個小姑娘在花園里用餐,去農場,去菜園,在充滿野趣的大自然中閑聊,一點點互相了解。

    藍色時刻,是影片的一抹浪漫色彩。她們在凌晨三點醒來,雷尼特帶米拉貝感受所謂的藍色時刻——那時的天空是最藍的,也是一天中最安靜的時刻,一切都在睡夢中將要醒來。當這個時刻被汽車的發(fā)動機聲打破的時候,雷尼特竟然哭了。米拉貝安慰她,愿意再陪她看一次,于是又留宿了一晚。雷尼特給米拉貝看自己的畫,也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筆。

    故事二:咖啡館

    雷尼特來到米拉貝的城市學畫并做了她的室友。一開始,臥室里紅色與黑色的被單,彰顯著米拉貝的地盤。她起身拉開窗簾,窗簾也是大紅色和墨綠色近乎黑色的。

    相比之前鄉(xiāng)間的故事以雷尼特為主導,這個故事在城市中發(fā)生以米拉貝為主導。在她們合租的房間里始終只展現(xiàn)了米拉貝的房間和公共區(qū)域,并未展示雷尼特的房間,好像在說這里不是她的家。

    兩人相約在一家咖啡館碰面。雷尼特先到了,因為沒有零錢遭到了服務員的無理刁難,雷尼特的善良在此顯得極其乏力與無助。等到米拉貝來了帶著她一起逃單才解救了她。隔天,雷尼特又特地跑去這家咖啡館把錢補上了。她覺得沒有付咖啡錢就是占了便宜,她努力堅守自己的原則。

    故事三:乞丐、騙子與小偷

    接下來是她們對城市里乞丐、騙子、小偷這些群體的討論。雷尼特有著一種天然的熱情與溫柔,米拉貝則有一種城市人的理性與冷漠。米拉貝對乞討者們應對自如,雷尼特的善良與稚嫩又讓她在地鐵遭遇了騙子導致自己沒錢買票回家。

    在超市米拉貝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偷并看出有警察在尾隨她,于是米拉貝也跟在他們的后面,并在小偷被抓的緊要關頭順走了小偷藏著食品的購物袋,使其免于被捕。之后她本想把東西歸還給小偷,小偷卻開車走了。

    小偷穿著藍色的衣服,與米拉貝的外套里面的衣服顏色是統(tǒng)一色調的,這里用色彩暗示米拉貝具有和小偷同樣的內心特質——不在乎道德與社會秩序,離經叛道且,而且米拉貝要比小偷優(yōu)秀得多,她更機敏且有膽識,在關鍵時刻出手相救。

    米拉貝把這些臟物——香檳和火腿帶回家給雷尼特和自己當晚餐,但當她把這個故事告訴雷尼特之后,雷尼特拒絕吃,并和她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雷尼特激動得站起來,米拉貝始終在椅子上坐著,這使兩人的視角一個是仰視,另一個是俯視,這一站位的設計符合她們的對話。在對話中雷尼特認為她不應該幫助小偷,而應該讓小偷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雷尼特占據(jù)著道德制高點,她在高處。

    但值得注意的是,雷尼特的畫面也就是米拉貝看雷尼特的視角卻是平視的并非仰視,這一鏡頭語言告訴我們:在米拉貝的心里她并不接受雷尼特對她的道德評價,也并未感到雷尼特的壓迫感,相反她認為雷尼特是上帝之手,在行使上帝的權力對別人進行道德審判和懲罰。此外,在雷尼特的畫面中有一面裝飾墻,上面插著花代表她來自鄉(xiāng)村的身份。

    故事四:賣畫

    當雷尼特需要付房租而經濟窘迫的時候,米拉貝計上心來。她讓雷尼特假扮啞巴去畫廊賣畫,而米拉貝則假裝和她不認識在畫廊閑逛。之后雷尼特在和畫廊老板的交流中一言不發(fā),只是點頭和搖頭,當老板拒絕她的出價后她開始哭泣。米拉貝作為旁觀者見證了這一幕,并將畫廊老板置于道德劣勢一方不斷拷問他,一通狂轟亂炸之后老板亂了陣腳以高價買下了畫。

    這是米拉貝唯一一次穿裙子,因為在之后與畫廊老板的對話中她利用了她的女性身份。她真是太聰明了,充滿了鬼點子。氣急敗壞的老板面對來詢價的顧客張口就把畫的價格翻了一倍。影片在此處戛然而止。

    這是我看的候麥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它不僅是一部女性電影,簡直是一部少女電影。影片展現(xiàn)了一段近乎完美的友情:她們在生活的磕磕絆絆中互相攙扶,同時又在思想上彼此尊重并保持距離,因為她們的價值觀如此不同。她們的談話永遠是開放式的,沒有結論,也不需要結論。她們各自恣意生長,又有各的姿態(tài),在觀念的相互碰撞中生出許多樂趣。當去掉了批評與指責,你會感到輕松與內里的生機勃勃,如藍色時刻大地初醒的樣子。

     3 ) 能懂侯麥,是一種幸福

    黎明前有那么一刻,夜間的鳥兒睡了,而早間的鳥兒還沒有醒。這一刻,自然是絕對的寂靜,它非常短,只有一分鐘,稱為“藍色時刻”。 當熱情的鄉(xiāng)下女孩蕾妮特興奮地與來自巴黎的朋友米拉貝分享這難得的時光時,一輛車駛過,打破寧靜。 少女蕾妮特急哭了:“為什么會這樣!藍色時刻多么短,而你天亮就要離開了,我想讓你知道它有多么美,可這一切都毀掉了!” 侯麥的世界就是這樣。不懂他的時候,是矯情。開始懂的時候,才覺得是自己太糙。如果有天真能親自體悟,那不僅僅是幸福,是一種奢侈。

     4 ) 《侯麥傳》里的拍攝八卦

    純屬摘錄

    蕾妮特的飾演者 Jo?lle Miquel 算本色出演,很多故事的原型就源自她的經歷。比如l’heure bleue,和咖啡館服務生的沖突。侯麥在接受《正片》采訪時說

    《雙姝奇緣》很快確定下來,因為我遇到了我的蕾妮特,她非常特別。剛認識時她曾告訴我:‘我按照某些原則管理自己的生活?!芎茫e例說呢?——當我做出決定,我就會做到。有一次我決定不說話,于是我就真的不說話了……’影片最后一段就出自這里。咖啡館的情節(jié)也曾真實發(fā)生在她身上,我們拿來加以改編。這種事可能很多顧客都親身經歷過。影片第三段則是借用了另一段回憶:她曾經遇到一個女騙子。這些故事恰好與我當時關心的一個主題有關。我那時想拍一部電影,主角是兩個女孩,一個恪守原則,另一個恰好相反,不去費那個勁,也更愛批評、更悲觀、更極端自由主義。

    城市女孩米拉貝的人選有過一些波折。侯麥一開始屬意出演過《飛行員的妻子》和《女友的男友》的Anne-Laure Meury,但她和Jo?lle合不來,因為后者嚴格看護著自己的故事,不準別人改動。就在開拍前一個月,侯麥才找到了Jessica Forde ,她當時才19歲,曾出現(xiàn)在一組演藝新人的照片中,拍攝者卡羅爾·貝拉伊也為侯麥拍照。Jessica是東方語專業(yè)的大學生,職業(yè)理想是成為人種學家,同時也有演員夢。據(jù)Jessica回憶,侯麥并不建議她從事演藝道路,因為Jessica的堅持,侯麥最終選擇了她。

    這是侯麥公司的第一部電影,他嘗試將此前慣用的兩種模式相結合:“喜劇與寓言”&“即興表演”。兩個女孩都是第一次參演電影,她們的實際生活其實與影片角色完全相反,Jessica在鄉(xiāng)村長大,飾演了傲嬌的城市女孩;Jo?lle住在巴黎市郊,飾演的是鄉(xiāng)下女孩。據(jù)Jessica的回憶,她們兩人也完全合不來。拍攝到后期,Jo?lle與其他合作者紛紛鬧掰,她身上吸引侯麥的孩子氣,也讓侯麥很頭疼,甚至讓侯麥氣到中斷拍攝,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辦公室里。很快,侯麥放棄了拍攝《雙姝奇緣》續(xù)篇的想法。


    影片一開始就設定為幾個章節(jié),還有幾個備選故事最終沒有拍:

    《電話》:和一個沒有教養(yǎng)的人爭吵,因為他占用電話亭太久,一直講個不停。 《我的漂亮小船》:蕾妮特以為自己弄丟了一把鑰匙,或者被一個男孩偷走了,實際是米拉貝拿走了鑰匙,目的是“為了她好”。 《小堂妹》:也發(fā)生在咖啡館露天座,蕾妮特在等米拉貝的時候,提筆畫了旁邊一個陌生女人的肖像,接著被畫的女人來到她們這桌,開始討論這幅畫該屬于誰,畫者還是被畫者。


    《雙姝奇緣》的拍攝時長只用了十個月(1985年6月至1986年3月),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時間,滿打滿算就六個星期。[我懷疑侯麥是有意為之,為了捕捉四季環(huán)境]在巴黎的拍攝幾乎沒被路人察覺,侯麥對此有些得意,他說了一個小插曲:

    拍《咖啡館的服務生》的時候,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人朝我們這邊看了眼,他們確實以為服務生在和兩位女顧客爭吵。不僅如此,由于不知道可憐的小伙子其實正在演習,老有顧客想叫他過去點單。

    l’heure bleue一章在弗特蘇瑞爾附近的鄉(xiāng)間住宅拍攝,米拉貝的大學生公寓就在菱形影業(yè)的樓上,咖啡館的沖突選在蒙帕納斯的歡樂街旁邊,女騙子一章也在相同區(qū)域,劇組后勤還提前向法國鐵路公司申請,獲準在蒙帕納斯火車站的拍攝權。偷竊三文魚一段發(fā)生在圣拉扎爾車站附近的Prisunic商場?!顿u畫》在冬天拍攝,畫廊場景是格內高街14號卡洛琳·可瑞的畫廊。


    影片首映被侯麥安排在第九屆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節(jié)。電影節(jié)在1987年2月舉辦,除了《雙姝奇緣》,還展映了侯麥在1950—1968年期間拍攝過的所有短片電影,共計11部。首映日兩天后(2月4日),《雙姝奇緣》在影院上映,觀影人次接近20萬,而全片制作成本只花了34萬多法郎。相較驚人的票房利潤,評論界對此片卻熱情不高。塞爾日·達內在《解放報》發(fā)表的文章里寫道:

    所以《雙姝奇緣》即是侯麥電影的新篇章,也是適合在電視上播放的四則小故事……他的作品既適合大銀幕,又適合小屏幕:前者是藝術的頂峰(第七藝術),后者是大眾文化的代表。對于一位資產階級觀念的導演而言,還有什么比這樣的雙重新信服力更美妙的成功呢?

    全部內容都來自本書第十章“城市的侯麥與鄉(xiāng)村的侯麥”

     5 ) 《雙姝奇緣》(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只有批判才有出路

      近年的電影多是吹捧官能刺激、情感角力,看多了也生厭。有時選擇觀賞大師級的老電影或者對於看膩了主流片子的人來說,帶來的是一種被忽視的視覺。即使看過了一定數(shù)量的電影,可是對電影的認識、對導演的拍攝風格是何等的皮毛。電影數(shù)量之大,實在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學問。對於看電影除了是有娛樂、消遣的作用外,電影還包含了對文化批判的作用,例如是角色上的文化衝突、性別、性向還包括了社會的禮教,除此之外還有創(chuàng)意、前衛(wèi)的元素。寫電影評論有時就要拿出論據(jù)分析電影的現(xiàn)象、思考為什麼導演要這樣拍、只有不斷的批判才有論述,這樣各門的思想、派別就會百花齊放,海納百川。

      《雙姝奇緣》是侯麥在1987年所拍的作品,整套電影沒有特別的故事串連,卻分成了四個小故事。分別講述了兩個女孩在價值觀與生活之間的差異。不但帶出了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還處處帶出對人情世故的爭論?;蛘哌@部電影可以分為四個短片去解讀,除了主角是相同外,連貫性也不算很大。像這種簡約主義的電影,的確較易的消化與容易理解。

      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藍色時光》,來至城市的主角Mirabelle騎單車到鄉(xiāng)郊遇上了鄉(xiāng)下人Reinette ,受邀並留下來享受鄉(xiāng)郊的時光,她們彼此交談的時候吐露出對各自生活的片段,她熱愛鄉(xiāng)村的寧靜,而對她來說鄉(xiāng)郊是她生活中的逃離,漫無目的的走到鄉(xiāng)郊碰見這個女子,接觸鄉(xiāng)郊的生活,聆聽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人喜歡大自然的完美,而另一人則覺得沒有大所謂,但又不忍傷害她人。如她發(fā)現(xiàn)城市人喜愛跳舞,於是她也跟著跳,雙方試圖磨合透過文化層面跳入彼此的生活。她相信藍色時光的出現(xiàn),而她也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吹贸龅氖请娪笆潜磉_陌生人由最初的靦腆到有交流,融入對方的世界。

      其後的三個故事就切實的走進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例如咖啡店的一幕,就是男侍應早已認定鄉(xiāng)下人是騙子,處處刁難女主角。再者是女主角問路的時候,差點被兩個男人蒙騙,帶出的是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男人均認定了Reinette 是個沒頭沒腦的人。重點是道德的問題,明明侍應有零錢找給隔壁的客人,又為何沒法找給女主角,硬要女主角給他散錢。這就是一種在角色上的矛盾,男的分明是在欺負弱勢的人。當Mirabelle到達咖啡廳後,侍應方才相信她是真心光顧,而不是騙子。然而,當面對情義與意氣之爭時,兩人對事件的處理也有別一般的態(tài)度與反饋?;兜赖屡c責任的問題,Reinette 認為錢應該付,而不是採用Mirabelle的一走了之的心態(tài)。即使是有誤會,Reinette 還是如此的單純地決定再到咖啡店一次,以發(fā)還金錢。就連收錢的那名店員也認為她是「水魚」。這就是人面對貪念時總敵不過心裡的誘惑。

      侯麥在這部電影裡反映的是人的醜態(tài),人的虛偽與虛妄,欺凌處於弱勢的人等等。透過爭論,觀眾能夠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說第三部份的《乞丐、患盜竊的人與騙子》的一幕,看到的是對「犯罪者的同情」與「犯罪的合理化」,到底應不應該因賊人有病而姑息,而幫助犯罪者逃過被拘捕的一事又是那門子的「幫忙」,對於筆者來說的確是處於兩難,從正義方面或者會站在Reinette 的一面,皆因Mirabelle 所做的並不正確,人之常情。然而,從人情角度方面,又會認為「忠忠直直,終需乞食」,有種反叛和反制度的心態(tài)。於是,在道德層面上有種自我的掙扎。當她們二人談到這件事時,出盡論據(jù),極之精彩。而影片中的Reinette 也從她的大城市生活中發(fā)現(xiàn)更多她認為是「不對」的事,例如她因為好心而施捨陌生人回家的路錢,豈料發(fā)現(xiàn)此人原來是騙子。女騙子稱自己失業(yè)、無家,把「欺騙」當成了「職業(yè)」,以「情理」說服他人。而Reinette 到頭來也沒有想到她的話是否屬實,繼續(xù)她的單純,漸漸她在城市裡發(fā)現(xiàn)更多的「市井之徒」,這是對她的一個考驗。

      語言的藝術在電影中表露無遺,簡單、直接而了當。法國人的思想如此興旺能夠傳頌後世,靠的是日復再三的爭論,有爭論、有實驗也有進步的空間。第四部份正是對語言的反證,過多的語言已是無用,免得「講多錯多」,不如「扮啞」,人類最醜態(tài)的事是以強權欺負弱小,女主角在巴黎的生活日漸拮據(jù),決定要賣畫。到畫廊以求高價,怎料被壓價,「扮啞」全因是一次與友人的賭博,錯有錯著,結果看到人的利慾薰心,是如此的惡劣。而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就是經常的遇到一些人,或者自己偶然會遇到掙扎,遇到試探。生活在大城市裡,一切都已經習慣,習慣當你要買物時被叫「靚仔靚女」,習慣了用一種甚麼的目光看人,習慣了面對不義的事情默不作聲。

      只有不斷的批判才能使我們清醒,人在其位,總會有偏見,時刻的警醒,時刻保持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對我們活於當下,通曉人生哲理,笑看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文/Dorothy

     6 ) 大自然很美好,請不要做傷害它的事

    看了2018年的第一部電影,重溫埃里克·侯麥1987年的老片《雙姝奇遇》,氣質清新又不失哲學內涵。

    整部電影由四個有趣的生活故事組合而成:“藍色時刻”、“咖啡館男侍應生”、“乞丐,小偷和女騙子”、“賣畫”。

    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侯麥與其他大師的不同之處是他的電影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只在一連串散漫而不連續(xù)的事件中,用緩慢、優(yōu)雅、細膩的筆觸探討普通人的隱秘內心。

    藍色時刻。凌晨,蕾內特帶米拉貝爾一起去感受“藍色時刻”,卻被刺耳的發(fā)動機聲音趕跑了,蕾內特憤怒至極,邊哭邊抱怨,第一次看她這樣的反應覺得很莫名,太敏感以致于有點神經質了吧?!現(xiàn)在看來,絲毫沒有,反倒非常自然,恰如其分。因為對這樣的珍貴“時刻”深有體會。

    有次我走在河邊,陽光灑下來,忽然一陣微風拂過河面,水面生出千萬顆鉆晶閃耀起銀色光芒,靈動跳躍。親眼見證這樣的神奇時刻,妙不可言。我伸手去摸相機,揭下鏡頭蓋,可是幾秒前的波光粼粼消失了,對,因為風停了,波紋也隨之不見了……所以放下相機,等待下一刻再起風的時刻,為了這神奇的第二刻,我足足等了兩天,又一個有風有陽光的日子……

    后來的一個凌晨,米拉貝爾先起身出門,蕾內特隨后而至,兩個人一起不受打擾地享受“藍色時刻”時,我就想起了顧城的《門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門,不用開開
    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還要流浪
    我們把六弦琴交給他
    我們不走了
    我們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
    我們要乘著它
    度過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
    然而,它有歷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們愛土地

    我們站著
    用木鞋挖著泥土
    門也曬熱了
    我們輕輕靠著,十分美好
    墻后的草
    不會再長大了,
    它只用指尖,觸了觸陽光

    侯麥借蕾內特的嘴巴解釋:“藍色時刻” 不是小時,也不是分鐘,只是一個雅致地方的寧靜,在那個地方呆著就不想醒過來。月亮升起來的時候,一切都休息了,這就是寧靜。我想他老人家用“藍色時刻”是在告訴現(xiàn)代的我們自然很美好請不要做傷害它的事。他應該對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有過深入的思考,而且憂心忡忡,所以30年前就讓米拉貝爾開始學習生態(tài)學,做生態(tài)趨勢研究了。

    剩余三個故事都發(fā)生在巴黎。侯麥的電影永遠不缺連綿不斷的對話,而且生活氣息濃郁。蕾內特和米拉貝爾也是這樣,從鄉(xiāng)下偶遇就相談甚歡,來到巴黎成為室友后對生活中出現(xiàn)各色人的探討也是各抒己見,不為意見相同,但相處融洽。就像薩特說的,我們不必把時間花在互相解釋以及慶祝意見相同上,所有人意見相同是件荒謬的事。這些探討散發(fā)著強烈的思辨性和文學性,留給觀眾很多思考空間。

    很喜歡這種“作者電影”,我覺得日本的是枝裕和也是生產這類型電影的導演。

    這次竟然發(fā)現(xiàn)扮演米拉貝爾的女演員還是《巴黎野玫瑰》的女主,《雙姝奇緣》里還是一個理性優(yōu)雅的女學生,在《巴黎野玫瑰》已經是位熱情的性感尤物了,且愛起來敏感瘋狂到極致?!栋屠枰懊倒濉芬彩俏液軔鄣囊徊糠▏娪?,當時租碟看的,現(xiàn)在沒找到資源,很想再多看幾遍。

     7 ) 《雙姝奇緣》:如何讓畫作自我言說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18.html

    起先是畫廊的老板問蕾奈特關于畫的相關問題,之后是老板對畫作進行評價,最后是關于畫作的價格以及付錢的方式,至始至終和好友米拉拜爾打賭這一天不說話的蕾奈特一直閉口不言,她僅用表情和肢體語言進行“對話”,甚至因為無法一次性拿到3000法郎而的哭泣,而當一起到來的米拉拜爾在老板面前痛斥了一頓,她才滿意地拿到了用以支付在巴黎開支的費用。蕾奈特的沉默是一次約定的遵守,米拉拜爾的痛斥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當兩個人完成這一次交易,似乎真的解決了畫作“言說”的問題,但是這種所謂的結合,像他們出身和性格一樣達到了互補?像片名“雙姝情緣”一樣完成了融合?

    《雙姝奇緣》,不是侯麥“六個道德故事”之一,也不在“喜劇與諺語”系列之列,更不是之后的“四季”故事,仿佛孤零零懸置在侯麥系列電影之外,但是這個既有道德問題又有生存法則、既是相異文化的矛盾又是不同性格的互補的電影,明顯具有某種哲學意境,甚至侯麥也不是為了單純探討求同存異的價值觀,就像最后一個小故事,名為“賣畫”,而且那幅充滿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畫作也完成了交易,但是關于言說的可能性卻是一個沒有結論的議題。

    四個小故事,最后通向的是哲思,而第一個小故事《藍色時光》卻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議論框架。從巴黎出發(fā)第一次來到鄉(xiāng)下的米拉拜爾,騎的是一輛自行車,終于在距離修車鋪十公里的地方爆胎了,而這時她遇見了一個提著籃子走來的鄉(xiāng)下女孩蕾奈特,騎著自行車和步行,從巴黎來和住在鄉(xiāng)下,米拉拜爾和蕾奈特便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景觀,但是當她們相遇,當她們共同解決自行車爆胎問題,甚至米拉拜爾留下來住在蕾奈特一個人住的房子,這種相異性卻走向了融合的開始:她們成為了朋友,而且為她們在巴黎繼續(xù)他們的友情,繼續(xù)遭遇不同的問題而展現(xiàn)她們的處理方式作了鋪墊。

    鄉(xiāng)下世界打開了米拉拜爾一直以來的“巴黎”觀念,也展現(xiàn)了蕾奈特天真、純粹、自然和原始的性格特征。蕾奈特邀請她和自己同住幾日,領她看自己的畫作,還參觀鄰居的蔬菜地、羊圈、馬匹,在鮮花盛開、風吹麥浪的鄉(xiāng)下,米拉拜爾和魯米先生、魯米太太相處融洽,她給綿羊喂食,撫摸那匹叫“狄亞娜”的馬匹,還感受了鄉(xiāng)下即來的暴雨,這無疑是她脫離巴黎現(xiàn)實的一種映照,而蕾奈特的那些畫作,充滿了超現(xiàn)實主義的意蘊,更是在現(xiàn)實對立面的一種景觀。所以米拉拜爾也感慨,和巴黎的生活完全不一樣。

    而“藍色時光”成為他們最為純粹的一種體驗,蕾奈特告訴米拉拜爾:“藍色時光不是小時,也不是分鐘,只是一個雅致地方的寧靜,在那個地方呆著就不想醒過來。月亮升起來的時候,一切都休息了,這就是寧靜?!痹谒磥恚瑢庫o是令人害怕的,仿佛是世界末日的到來,而這種害怕更具誘惑的地方在于它的獨一無二性,是想要緊緊抓住的沖動,而且并不是帶向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一切都在休息”是為了即將到來的醒來,“所有的精靈都會復活”??雌饋砻?,就像她的畫作,體現(xiàn)的是一種閉合與開放、對立與統(tǒng)一的矛盾。而起初蕾奈特告訴米拉拜爾“藍色時光”的時候,她就是在言說這種寧靜,就是用言語在解釋這個美妙時刻,但是言說并沒有真的將米拉拜爾帶向“藍色時光”,最多也只是有限激活了米拉拜爾的想象,但是當夜晚來臨的時候,她才進入到了可遇不可求的藍色時光里。

    那天夜里,蕾奈特叫醒了正在睡覺的米拉拜爾,兩個人穿著睡衣走到了庭院里,外面沒有燈光,也沒有人聲,起初是青蛙的叫聲,接著是布谷鳥的鳴叫,正當他們迎接藍色時光的時候,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嘈雜聲打破了這樣的氛圍,而聽到這一聲音的蕾奈特開始不安,甚至開始哭泣,“這本來就很短暫的,現(xiàn)在沒有的,寧靜不是這樣的?!泵桌轄栯m然也有遺憾,但是她沒有想到蕾奈特會有這么大的反應,她安慰蕾奈特明天還會有的,但是蕾奈特似乎并不抱有希望,果然第二天是米拉拜爾自己先起來,她拿著束燈光,走到了庭院里,那時也傳來鳥的叫聲,但是顯然也不再是那個讓人期待、讓人害怕的藍色時光。

    藍色時光是絕對的寧靜,是讓一切都安睡,是回到了最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蕾奈特的生活就接近這種寧靜,而米拉拜爾也感受到了和巴黎不一樣的時光,盡管她沒有完全沉浸其中,還拿了一束光,但是這一片大自然給了她獨特的體驗。最后他們在夜色中擁抱在一起,這便是某種融合,“閉合和開放”的融合,巴黎和鄉(xiāng)下的融合。正像藍色時光一樣,米拉拜爾或許只是經過,只是聽說,只是被言說之后的進入,她無論如何也只是在邊緣,所以當兩個人從鄉(xiāng)下來到巴黎,她們之間的融合便遇到了矛盾,就像她們求學的方向一樣,米拉拜爾學的是生態(tài)學,研究的是生物群落,重點在于人類活動,而蕾奈特從鄉(xiāng)下來到巴黎,學的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繪畫。

    他們在對待事物的立場出現(xiàn)了明顯的差異,第二部分是“咖啡館的男人”,米拉拜爾和蕾奈特相約在內希德路的隨意咖啡館見面,下了課的蕾奈特根據(jù)米拉拜爾提供的地址走去,她顯然對巴黎的道路很不熟悉,這是一種生疏感,而當她問路人的時候,一種奇怪的相異性出現(xiàn)了,第一個被問的男人告訴她路線,經過的另一個男人也告訴了她路線,但是他們卻指向了不同的方向,而且他們?yōu)榇诉€爭吵了起來,蕾奈特只好自己去找,不想走了幾步就看到了那家隨意咖啡館,她回過頭來想告訴他們已經找到了目的地,但是兩個男人似乎并沒有聽到她的喊聲,依然無休止地爭吵中。爭吵時一種聲音,或許就變成了巴黎的嘈雜,它甚至偏離了終點,脫離了核心,而變成了純粹人為制造的聲音。

    這是巴黎的現(xiàn)實之一,而且這種爭吵完全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而在隨意咖啡館里,蕾奈特等米拉拜爾到來,她點了一杯咖啡,那個男人收錢時,蕾奈特沒有零錢,只有200法郎的一張紙幣,男人非要她付零錢,還告訴她自己要喝咖啡就必須備好零錢。其實這不是商家的規(guī)則,只是一種偏見,男人總是以防備的目光來看她,說經常有人拿著大額的紙幣說沒有零錢而逃避付錢,“現(xiàn)在的女孩太野蠻了,我今天就盯住你了?!边@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而且男人還把蕾奈特對面的椅子也拿走了,而當米拉拜爾趕來之后,根本不像蕾奈特那樣,而是和他據(jù)理力爭,米拉特爾的觀點是:不是我沒有付錢,是你不肯找零錢,所以責任在他。于是男人沒辦法把椅子給了他,而米拉拜爾身上也沒有零錢,最后她拉著蕾奈特趁男人不注意離開了咖啡館。

    回來之后蕾奈特總是感覺到這樣離開的做法不對,她對米拉拜爾說,必須把咖啡的錢還給人家,“這是我的原則?!倍桌轄柍靶λ煺?,第二天蕾奈特去了咖啡館沒有見到那個男人,但是她還是給了另外的服務員,“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他們在蕾奈特離開之后這樣說。對待咖啡館男人的不同態(tài)度,是否還錢的不同選擇,是米拉拜爾和蕾奈特相異觀點的一次展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似乎涉及到一個自律問題,在蕾奈特看來,自己消費的那部分必須付錢,則是個人原則,而米拉拜爾認為那個男人不好的態(tài)度是自己選擇離開的理由,而且她也沒有將之歸結為一種個人道德的敗壞,而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種正常處理方式。

    而依這次矛盾為進口,在第三個故事“乞丐、有偷竊癖的人和女騙子”中得到了更多的展現(xiàn)。在街頭,蕾奈特見到乞討人員就給他們一些零錢,而米拉拜爾卻無視他們的存在,按照蕾奈特的看法,他們是需要幫助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幫助就會伸出援手,而米拉拜爾認為巴黎有太多這樣的人,地鐵站有成千的乞丐,怎么可能去幫助讓他們?其實不是關于多少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米拉拜爾只是站在社會學的立場,她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幫助和不幫助都無助于問題解決。而蕾奈特從個體角度來考察,她的善舉是幫助了其中幾個。當然蕾奈特的行為也多少影響了米拉拜爾,當她再次見到這些乞丐的時候,也主動伸出援手幫助他們。但是在處理那個有偷竊癖的女人時,她以這個目的為出發(fā)點,卻又做了一件讓蕾奈特不理解的事。

    超市里米拉拜爾觀察到有個女人偷偷將東西放進一只藍色袋子里,她尾隨她,最后在付款的時候米拉拜爾一把搶過了包逃離了超市,而那個女人因為被超市工作人員盯住最后難以脫身。米拉拜爾拿走包并不是要占為己有,而是希望用這種方式提醒她,甚至讓她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所以當她拿走包之后躲在汽車后面看,等女人離開超市的時候又想還給他,但是女人沒有聽到她的喊聲?;氐郊依锼堰@些情況和蕾奈特講了,但是蕾奈特不理解,在她看來,米拉拜爾不是在幫她,而是一種荒謬的行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很明顯,她認為米拉拜爾認錯了對象,偷竊賊和那些乞丐不一樣,即使她被工作人員教育,即使米拉拜爾將東西還給她,她也不一定會悔改,因為她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更可以說成為了一種本性,所以米拉拜爾的“冒險的體驗”根本無濟于事,甚至也和那個女人站在了一起。而在蕾奈特看來正確的做法就是勸導,就是教育,在地鐵站她就遇到了一個女人,她以錢包丟失為由向經過的人求助,蕾奈特起先給了她錢,但是當自己沒有了零錢而需要求助時,她發(fā)現(xiàn)那個女人還向不同的人求助,于是她走到她面前,除了要回自己打電話的錢之外,也讓她不要再成為小偷,讓她去找工作。

    在巴黎,蕾奈特和米拉拜爾在對待不同社會現(xiàn)象時,總是有不同的觀點,咖啡店要不要還錢?要不要幫助街上的乞丐?對于女竊賊和騙子如何讓她反???在這些問題的相異觀點里,蕾奈特一直像她在鄉(xiāng)下時一樣,對于人性更多是從自然層面來對待,所以希望用道德的方式處理問題,堅持把欠下的錢還給咖啡館男人,不計較曾經對自己的惡意態(tài)度;向乞丐伸出援手盡自己的一份善心;在小偷哭泣時安慰她希望她能迷途知返。而米拉拜爾則是從人與人相處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就像她研究的“人類活動”一樣,是一種社會學樣本,所以蕾奈特的行為在她看來是天真,而自己面對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人際間的溝通法則。

    關于自然,關于自律,關于社會公德,都涉及到道德,而在最后“賣畫”的故事里,這個道德問題就變成了一種哲學問題,而哲學問題之發(fā)生也是因為社會生存的法則所迫,家里人讓蕾奈特回鄉(xiāng)下,因為沒有更多錢資助她上大學,所以她在無奈的情況下準備賣畫,這是一種向社會規(guī)則妥協(xié)的做法,但是她又不舍,而且也不是錢的問題,在她看來,這些畫作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只有懂得的人才能夠欣賞,所以她不喜歡讓它們變成商品,而這種對于交易的拒絕就是要回到自己在“藍色時光”里的寧靜狀態(tài),“畫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畫作不會自己說話,它是沉默的,它不需要解釋?!边@其實就已經進入到一種悖論中,尤其是要面對交易的時候,而且,蕾奈特說畫作不需要解釋的時候,她自己卻在米拉拜爾面前解釋了畫作。

    這個關于畫作自我言說的哲學命題在畫廊里得到了生動地闡釋,因為自己做了解釋,米拉拜爾嘲笑了她,于是她承諾一天不說話,就是在走進畫廊在老板面前,她也不說一句話,于是只是老板在那里自問自答。畫作會自我言說,這是畫作在藝術層面的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它在尋找一個理想讀者,的確,在蕾奈特沉默像一個啞巴的情況下,老板似乎也能讀出畫作的藝術性,他說這幅畫給人以自由,像風吹過,而且里面有激情,作者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老板能在不被作者解釋的情況下對畫作進行解讀,的確是畫作本身在言說,而且蕾奈特也不斷點頭,似乎他們就是在一種寧靜狀態(tài)中進入到靈魂的“藍色時光”。

    但是,關鍵是當老板說起畫作以3000法郎成交,但是不能一次性付清,他們的對話應該從藝術走向了交易,走向了交際,這時候蕾奈特依然沉默,這就越過了寧靜狀態(tài),所以他們沒有達成一致,最后是站在一旁的米拉拜爾出面,她數(shù)落老板把她當成是一個啞巴,也不讓畫作自己言說,在連續(xù)的指責之后,老板終于拿出了3000法郎,而拿到了錢的蕾奈特也露出了笑容,她終于可以用這筆錢繼續(xù)在繪畫藝術中深造,繼續(xù)留在巴黎。

    這似乎是一個完滿的結局,承諾不說話的蕾奈特讓畫作的價值在寧靜狀態(tài)中凸顯出來,會說話的米拉拜爾又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方式讓交易發(fā)生,但是這其實是侯麥設置的最隱秘一個線索,畫作的沉默和說話,其實根本不是一種成規(guī),也不是對立,甚至它也不需要融合,它只是存在,有時候是藝術是寧靜,有時候又是效益是生存,所以即使蕾奈特和米拉拜爾在近乎行為藝術中完滿地完成了交易,在他們走后,這一幅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又在精于經營的老板那里,轉手以4000法郎的價格賣給了客戶——從2000法郎到4000法郎,畫作依然不說話,但規(guī)則改變了,這也許不是道德和哲學需要思考的問題了。

     8 ) 重看《雙姝奇緣》:永恒如新的侯麥

    早上醒來,照例點開MUBI,查看又有哪些新電影上線。一部名字詭異的侯麥電影作為“當日電影”(film of the day)映入我的眼簾——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直接譯成中文是“蕾妮特和米拉貝爾的四次冒險”。自詡看過所有侯麥長片的我,心想難不成哪部侯麥電影被“挖掘”出來了。于是點進播放,一看恍然大悟。哪是啥新片哦,其實就是《雙姝奇緣》!法語原名是4 av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F(xiàn)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不過是它的英文直譯片名罷了。

    既然已經點開,索性繼續(xù)看下去,反正也沒事。雖說這部電影老早前已經看過,但一直沒有什么重看的機會。這次毫無預期地重新,倒是一次舒心的體驗。整部電影看得我哈哈大笑,實在是好看。與其他侯麥講述“男歡女愛”的片子不同,《雙姝奇緣》講述的是兩個女孩之間的友誼,不僅少掉了關鍵的男性角色,也沒有愛情的影子。這是很讓人意外的,如果想到侯麥的招牌正是借愛情刻畫男女不同心理的話。

    《雙姝奇緣》分了四個篇章,每章都可以拎出來單獨作為一個短片。兩位主角蕾妮特和米拉貝爾來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在鄉(xiāng)間偶遇。蕾妮特后來到巴黎學畫,與米拉貝爾住在一起,由此發(fā)生了一系列事情。不只是愛情在這部電影里完全消失,連侯麥熱衷的“誤會”手法也消失不見?!峨p姝奇緣》的沖突由兩位女性角色迥異的性格引發(fā)。蕾妮特從未上過學,通過函授課程獲得高中文憑,久居鄉(xiāng)間、同時又熱愛繪畫的她養(yǎng)成了簡單純粹、待人熱情的性格,正是她主動邀請米拉貝爾共住鄉(xiāng)間,從而奠定了兩人的友誼。相較而言,巴黎女孩米拉貝爾有一股濃郁的都市風情,隨性、慵懶,懂得變通,而不像蕾妮特那般死板。

    性格上的沖突,鮮明地展現(xiàn)在巴黎生活中。如果說第一章鄉(xiāng)間生活充滿田園牧歌般的美好情愫——標題“藍色時光”指日出前一小時天色幽藍的景象,讓人想及“綠光”,同樣以自然現(xiàn)象為片名——那么,后三章巴黎生活則有都市特有的鬧騰與騷動。侯麥借兩女孩對事件的不同看法來刻畫人物迥異性格。第二章“服務員”展現(xiàn)了初到巴黎的蕾妮特與中年服務生間發(fā)生的趣事。因為只有100法郎紙鈔和零散的硬幣,蕾妮特一時間拿不出6.5法郎付給服務員,兩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蕾妮特只能一邊尷尬地坐著,等待米拉貝爾到來,企盼她會有零錢解救自己;與此同時,她得忍受咖啡館服務員拋來的抱怨和白眼。令人想不到的是,米拉貝爾的到來不僅沒有解救蕾妮特,反而與服務員產生了更大的爭執(zhí)。一氣之下,米拉貝爾攜蕾妮特火速離開現(xiàn)場,留下氣憤的服務員干瞪眼。

    如果說,第二章是蕾妮特與米拉貝爾因為性格差異產生沖突的預演,那么第三章則上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侯麥不惜用長篇“辯論”來闡釋兩人對騙子與小偷的不同看法。米拉貝爾告訴蕾妮特自己在超市“救”了一位小偷,卻把贓物陰差陽錯拿回了家,蕾妮特對此感到不解。在蕾妮特接受的教育中(帶有濃厚自然主義哲學傾向),像騙子和小偷這類人應該關進監(jiān)獄,通過懲罰來讓他們認識到偷竊乃是不對的行為,從而制止再次行竊。米拉貝爾探問更深層次的問題:為什么這些人會偷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說蕾妮特單純只從偷竊行為來衡量人性,那么米拉貝爾則將人性引申到了社會層面。人之所以偷竊,除了自身的原因,同樣也有整個社會的問題。

    這兩種對于世界不同的看法也體現(xiàn)在對乞丐的不同認知上。蕾妮特指責米拉貝爾對路上遇到的乞丐不予施舍,米拉貝爾則回應那么多乞丐難道每個人都得施舍嗎。蕾妮特的觀點很簡單,乞丐是弱勢群體,應該給予幫助,而米拉貝爾認為有些乞丐純粹是騙子。在火車站,蕾妮特為自己的天真嘗到苦頭,她因為善心幫助的人原來是個騙子,到處以丟錢包的幌子向路過的人討要車費。全片第四章最讓人感到意外,帶有十足的侯麥色彩。因為交不出房租,蕾妮特急需將繪畫作品出售,不幸的是,前一刻她與米拉貝爾打了賭,她將一天不說話。那么,她該如何向藝術品經銷商推銷自己的作品呢?何謂“藝高認膽大”?我想這就是了。侯麥不僅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巨坑,而且完美地填平了它。在米拉貝爾巧舌如簧的幫助下,蕾妮特賣出了自己的作品。最終像大多數(shù)侯麥電影那樣,皆大歡喜。

    侯麥電影的趣味,一方面來自精巧的劇本和精妙的臺詞,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演員精彩的表演。我們甚至可以說,侯麥的電影既屬于當下,也是永恒的。無論什么時候觀看(還是重看),它都像新的一樣,等待著我們。這些電影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世界,讓人徜徉其中,回味無窮。侯麥電影的永恒性離不開他的古典主義趣味。可以發(fā)現(xiàn),侯麥電影劇本結構之精巧,吸收著法國古典戲劇的滋養(yǎng)??此齐S意,實則有著精妙的結構設計,謀篇布局處處匠心。侯麥懂得用一種自然主義的影像風格和表演將劇本結構上的匠心掩蓋,隨意說出的臺詞實際上每句都有妙用。我想,這是侯麥電影之所以散發(fā)著永恒魅力的根本原因,他既是新的(“新浪潮”),也就舊的(“古典主義”)。過去的觀眾、現(xiàn)在的觀眾和未來的觀眾,看到的都是同一部侯麥電影,古典又新穎。而他遍布全球的學徒們——洪尚秀、布哈克、濱口龍介、竹原青……學到的無非是某個側面,沒有一人能學到侯麥的精髓。

     短評

    好像是第一次看與男歡女愛完全無關的侯麥,總覺得弗蘭西斯哈兩位主角是這里來的。這簡直就是個現(xiàn)代故事,蕾內特和米拉貝爾就像21世紀的小資文藝青年一樣因為模糊脆弱的道德觀念不停拌嘴——有場戲可以形容為“圣母的終極對決”吧,只不過一個偏左一個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強烈推薦??

    4分鐘前
    • 米粒
    • 力薦

    說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這部視角挺獨特的,兩個女生一直在辯論,探討的話題很有趣,生活態(tài)度、價值觀、生活中的困難之類。演員太自然了,完全沒有表演痕跡,就像我和朋友平時聊天的感覺。

    9分鐘前
    • 皮皮一號
    • 推薦

    很細膩的喜歡哲學思考的鄉(xiāng)下哲思女見午夜寂靜被車聲打擾就哭泣,她就是神經質,想有個女孩一起體驗“藍色小時”。很認真的她,會付昨天沒有零錢付的咖啡費,在車站施舍給人,錢不夠向人求助卻被當騙子。“繪畫可以表現(xiàn)人的寧靜”。為在巴黎生存,純潔的女孩狠心賣畫2000法郎,購者4000法郎賣掉

    11分鐘前
    • 拾貝殼的貓
    • 推薦

    特別喜歡第三第四段!純純的女孩可愛,漂亮的女孩聰明。

    14分鐘前
    • vivi
    • 推薦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鄉(xiāng)下姑娘的際遇,以及她們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觀點碰撞和成長。人物鮮明,對話豐富,景物迷人,頗有以小見大之趣。也讓我想起自己與劇中人年紀相仿時的一些軼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蕩、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誼。L'Heure Bleue 藍色時光:昆學家法布爾先生定義:安靜的詩意時刻

    16分鐘前
    • mecca
    • 力薦

    如果加上愛情,這不就是現(xiàn)在的《阿黛爾的生活》與《燒女圖》。

    18分鐘前
    • 影志
    • 推薦

    侯麥角色間對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23分鐘前
    • 翻滾吧!蛋堡
    • 力薦

    非常喜歡最后的賣畫一段,尤其是畫廊老板被米拉貝指責后那個“藍色時刻”,與第一段構成了可愛呼應。影片想法來自扮演鄉(xiāng)下女孩的米凱爾的真實經歷,她向侯麥毛遂自薦,但最后卻因為跟電影里鄉(xiāng)下女孩一樣過于清晰固執(zhí)的價值觀而和劇組的其他演員都鬧翻。另一個有趣的點是,其實米凱爾現(xiàn)實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貝的杰西卡則來自鄉(xiāng)下。后來,米凱爾在侯麥臨終前起訴侯麥,試圖訛詐合作者的權益,眾多曾經為侯麥提供經歷的合作過的演員紛紛為侯麥作證,包括杰西卡。米凱爾的無理請求雖然在判決中被駁回,但卻成了侯麥人生最后最難過抑郁的事。

    27分鐘前
    • 奧蘭少
    • 推薦

    乞丐、小偷與騙子也是一種生存技能,沒有道德鞭撻。鄉(xiāng)村女孩認為給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騙子要現(xiàn)身嚴懲。諷刺的是,最后她為了生存,“裝聾啞”賣畫卻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類人?!笆дZ的藝術家”帶出個人思想:闡述自己作品的價值很重要。但語言褻瀆了藝術,在藝術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態(tài)度。

    32分鐘前
    • Cloud-D-Zoro
    • 推薦

    侯麥電影里的紅是生活里那點鹽。

    34分鐘前
    • 野沢氿
    • 力薦

    法國人不籠統(tǒng)地裝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圖案 房間里大撞色的窗簾布 墻壁上清新陽光的草帽掛飾 等等 都在體現(xiàn)著他們的藝術性和對生活美感的追求。

    35分鐘前
    • 黃悅_
    • 還行

    侯麥電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動的紅,法語是人類思辯之林發(fā)出的啁啾

    38分鐘前
    • 丁一
    • 還行

    這個機智詼諧的小品很動人有趣。被很多細節(jié)打動。侯麥的確有個tender soul,如透過女主角視角,對自然、植物和動物敏感憐愛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鄉(xiāng)下女孩要面對都市人的冷漠、謊言和互不信任。有對“說話”本身的思考,對于一向多話的侯麥電影,有一種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43分鐘前
    • 黃小邪
    • 推薦

    鄉(xiāng)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鄉(xiāng)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話的現(xiàn)實版本。

    48分鐘前
    • 胤祥
    • 還行

    關于兩個女孩的道德選擇,第四部分最耐人尋味。A滔滔不絕地解釋著藝術是不需要解釋的(這行為就很矛盾),B反對,后來A不解釋的沉默沒能成功賣畫,而B原本的觀點也派不上用場,最終是B用了A的說法才賣出了A的畫,執(zhí)行內容與執(zhí)行'講述內容的形式'之間竟然是后者占上風。

    52分鐘前
    • 電個爆炸頭
    • 推薦

    看了那么多電影,還是最喜歡侯麥的電影。寬容,坦然。它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展現(xiàn)一種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從容,隨性。

    56分鐘前
    • 小熊QQ
    • 力薦

    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麥?!八{色時刻”是整部電影的基調。鄉(xiāng)下女孩蕾內特對世界、對他人、對藝術的關系中都是在尋求一種道德純粹,一種“藍色時刻”的寧靜;而米拉貝與一切都拉起了距離,像是做民族學研究一樣把城市的一切當作現(xiàn)象進行審視,她更注重人與人為了完成事務而必備的社交準則,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言說”與“沉默”似乎將四個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與“言說”的配合中,兩個有著不同價值觀的姑娘完成了藝術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協(xié),她的故事隱約影射著一些盧梭的教育思想,即現(xiàn)代城市對人道德的敗壞。我覺得這片子有意思的點在于平常我不大會和米拉貝這種姑娘聊起來,對話可能會止于她說自己拿了別人偷的超市東西,但因為侯麥的電影,我聽到了她的想法,有種脫離了信息繭房的感覺,電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58分鐘前
    • 虛偽面包房
    • 力薦

    4000法郎

    1小時前
    • nihaoma
    • 還行

    侯麥的關鍵詞:坦誠,包容,所以很多劇本其實題材十分尖銳,但拍出來卻成了喜劇。女孩子們實在是太可愛。其實從頭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膽,如此直接的價值觀碰撞,直到最后都沒有撕起來也是奇跡了,換我大概絕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臺詞精妙!

    1小時前
    • 張熊熊
    • 力薦

    太愛侯麥的色感了

    1小時前
    • 眠去
    • 推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