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測不準原則
測不準原理就是與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其自身的地位有關的一條重要定律。
測不準原理是指在微觀世界中的粒子的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如位置與動量、時間與能量等,其中一個量測得愈準確,則另一個量的誤差就愈大。在經(jīng)典物理學中,觀察者處于較高的層次上,這種觀念帶有不證自明性,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人一定比被觀察事物高一個層次。于是,把人設定為中立的、客觀的,具有天然的主體性。然而,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則論證了在更基本的物質層次上人與被觀察對象處于一個系統(tǒng)之中,處于一個層次之上,人的活動直接歪曲、破壞著被觀察對象的狀態(tài)。
“測不準原理”在二戰(zhàn)后被許多思想家用來支持自己的“相對主義”。而奧利維拉在這部作品中測量的是“人”這種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影片中社會地位、家族血緣、陰謀、肉體的欲望構成探索人類動機的場景。在這些混亂的因素之中只有卡米拉簡單有力的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2 ) 《測不準原理》:若奈何,隱痛不散?
導演: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
主演:蕾奧諾爾·巴爾達克,Leonor Silveira,Isabel Ruth 等
“把寬大的靈魂吹進到我的心坎?!薄旭R斯·莫阿
影片開始于一棟屋頂有十字架的老房子,定鏡頭,一個撐傘的修女緩緩走進房子旋又慢步走出。這般經(jīng)典的奧利維拉式開片,如此深沉地捍衛(wèi)著葡萄牙長篇小說的尊嚴。我仿佛又看見了那個郁郁蔥蔥的“亞伯拉罕山谷”,在大西洋的一端,如此氣朗風清地冒出于我的記憶。
在我的念想中,倘若法蘭西的侯麥算是一個典型的“話癆精”,那么奧利維拉也無疑是葡萄牙的“老怪物”。在我以為,這無關于他的百歲高齡,而是關于那股老當益壯的強大氣場,那才是真正令人著迷的珍貴財富;亦如《測不準原理》的另一番譯名,《傳家之寶》,用它來指喻奧利維拉在葡萄牙的國寶級地位,亦無疑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故事伊始于兩個老頭的窗邊談話,“鐘擺聲”被作為音效意象頻繁灌注其中,恍若一種年華悉數(shù)老去的聲響。及至那些熱鬧的宴會,餐桌上的冗長談話,都被賦予了一種靜謐卻又猝然的時間感。我一度以為,奧利維拉的力量就在于此,他就像蒼老的“法國情人”杜拉斯一般,向來“把生活當作神話來過”,在他的影像中,一切凡俗的生活都融溺著藝術的魔法。就像在《測不準原理》中,奧利維拉一再借角色之口傳達了他的那些悠遠的臆想與回憶,于是,那頓晚餐“就像往事一樣”成了他印象中的不朽雕塑;而結婚亦同樣異化為“像是拍電視一樣,電影、文字等實際的東西也被包含其中?!倍c此同時,奧利維拉亦將本片的結構框架處理成了戲劇式的場幕,以“每一次黑場后都用字幕簡述劇情”的形式貫穿全片,顯得精準而嚴謹,一如我之前所言,奧利維拉正是在執(zhí)意地捍衛(wèi)著葡萄牙長篇小說的尊嚴。
影片始終流淌于悠揚的提琴聲中,每一幕場景都有著一種透澈的光感,極度講求構圖和對稱;一如人所說,奧利維拉所鐘愛的鏡頭都有著一種靜物式的美感。《測不準原理》中,老導演用大量的定鏡頭來詮釋行進中的列車車窗,那些窗外的風景如流云般一格格掠過膠片,樹,房子,河流,山野,及至一整座城市的全景,都被悉數(shù)囊括其中。
本片的配樂亦是一大亮點,那時而雋永時而急促時而深沉時而犀利的提琴聲,呈現(xiàn)出一種文藝片獨有的細膩柔軟而又純粹簡約的哲性。相得益彰,片中的每一位演員都像是半個哲學家,在生活上他們皆而有著獨特的睿智;而真正遺憾的是,人縱有太多“看似想明白了卻又無力補救甚或無法挽回”的宿命的無奈。而那場迪廳的火災則就像“平靜”生活中突然冒起的“不平靜”,一如安寧中的洪流總是會扼將不住地冒上來,在我以為,那確是重重壓抑下的魔鬼的風景。
全片充溢著如此濃郁的宗教氣味,文藝性的哲學思考占據(jù)了大量的篇幅。奧利維拉把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對話一次次融匯交錯,并借此一一驗證著“測不準原理”的正確性。他說,上帝是胎內的耶穌,而撒旦是靈魂的心魔。他又說,“試圖把‘黑人’叫做‘有色人種’,這般委婉地逃避現(xiàn)實”,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種族歧視呢?
PS:沃納·海森堡在量子力學中提出了“測不準原理”,即“不可能同時精確地測量出粒子的動量和位置,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那么與此同時的動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痹撛碓诙?zhàn)后被許多思想家用來支持自己的“相對主義”,而奧利維拉在這部作品中測量的是“人”這種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3 ) 測不準原理
測不準原理就是與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其自身的地位有關的一條重要定律。
測不準原理是指在微觀世界中的粒子的某些成對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如位置與動量、時間與能量等,其中一個量測得愈準確,則另一個量的誤差就愈大。在經(jīng)典物理學中,觀察者處于較高的層次上,這種觀念帶有不證自明性,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人一定比被觀察事物高一個層次。于是,把人設定為中立的、客觀的,具有天然的主體性。然而,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則論證了在更基本的物質層次上人與被觀察對象處于一個系統(tǒng)之中,處于一個層次之上,人的活動直接歪曲、破壞著被觀察對象的狀態(tài)。
“測不準原理”在二戰(zhàn)后被許多思想家用來支持自己的“相對主義”。而奧利維拉在這部作品中測量的是“人”這種粒子的位置和動量。
影片中社會地位、家族血緣、陰謀、肉體的欲望構成探索人類動機的場景。在這些混亂的因素之中只有卡米拉簡單有力的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4 ) 測不準原理——強行影評
其實我確實沒咋看懂,不過就像寶石華美雖不知其成分,但還是覺得的迷人…原諒我其實也是迷迷糊糊的?~?
其實女主卡米娜挺漂亮的(不過嚴格來講恐怕是四個主角),圍繞兩男兩女以戲劇的形式呈現(xiàn)一場哲學思辨;配上小提琴曲,優(yōu)雅而具有文學的氣息。
期間穿插著四人的故事線,似乎是說富家子弟安東尼奧和仆人的孩子荷西其實是被仆人掉了包的,家世清白但被貧窮困擾的卡米娜喜歡荷西,雖然荷西祈求她嫁給自己,但她為了拜托原生家庭還是義無反顧嫁給了安東尼奧。但安東尼奧有個妓女情婦(比什么莎來著)…妓女也想上位,就鼓動安東尼奧殘忍的對待卡米娜。卡米娜日子過得很辛苦。后來妓女情婦好像搞事情嫁禍卡米娜,荷西勸卡米娜逃走無果后就為愛殺人,把安東尼奧干掉了(這點我沒理太清,到底是啥債務問題),安東尼奧被一群蒙面人燒死了。
卡米娜在偶然間從仆人的祈禱語中聽出來荷西才是這家夫人真正的孩子,他才是富二代…于是…就去警察局找警察保釋(應該是心里有一盤棋了),這個警察呢對她也有點意思,愿意幫她忙,曖昧的暗示著,影片就在卡米娜勝利的微笑中結束了…另外,好像那個情婦終于懷上孕了,不過安東尼奧已經(jīng)死了所以很可能是雞飛蛋打,反而要自己養(yǎng)孩子。如此算來還是卡米娜可能是最后贏家。
但是故事最后也沒交代到底荷西的身世有沒有大白,情婦的孩子和卡米娜手中掌握的關鍵信息,誰才是最后這個家掌握經(jīng)濟大權的女主人,也沒有定論,是留白的。也許這就是測不準原理的體現(xiàn)。
期間還有對階級,人的本質的思考。其實人與人是不是一類很微妙,但確實存在。荷西一直把卡米娜看做天使,純潔天真無瑕;和自己這個階級的骯臟的人們不是一類人,他其實是活在幻想中。就像有句話說:戀愛中的男人愛上的其實是自己的幻想,永遠不會去認識真正的她。但是妓女一語道破本質,他們三個人,其實都是突變的一種人,是和其他人不同的??啄纫舱f自己內心并不那么純潔,甚至還很骯臟,"這只是純粹的禮儀問題","就像打哈欠時手要捂住一樣。"他們其實是一類人。
每個人思考的都很多,很有想法,但人總是處于現(xiàn)實系統(tǒng)中很難立于現(xiàn)實之上看問題的。套用一句老話,所以最后都人算不如天算?…
作品頗豐的奧利維拉這樣風格的電影有好幾部。跟海森堡等物理學家沒關系(時代背景倒對得上),看上去也不想表現(xiàn)量子時代的葡萄牙,卻更像文藝復興風范的沙龍戲劇。核心是復雜的倫理情感,有知識的老中青在討論中度日。疾速小提琴BGM令人印象深刻
文學性表達和人物關系設置有很有法蘭西風格 各種學科結合到一起總歸是能找出某種浪漫的氣質 但氣質歸氣質 依然不能徹底幫助看透人性//場面調度的敘事和固定機位的使用 音樂的配合以及掉書袋的臺詞表達 無一不踩中一些個人的電影偏好//說起來似乎到最后 一切都與語言有關
葡萄牙的音樂喂,往死里哀傷。
看的刪減了13分鐘,是什么,是什么??
因3.12日本文化中心濹東綺譚相沖而舍棄|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052012.1020120
大量大量的對白、背景音樂很出奇點亮了幾乎毫無生氣的劇情。還有兩個女人的對話也很精彩很多關于婚姻倫理的問題。值得看一看。我想知道事情的詳細情況、特別是你的事情、我的事情? 個人的興趣、、她最后的一笑、、諷刺的結尾。千萬別說你不會有affair。
Leonor Baldaque經(jīng)得住看,不知道他們葡萄牙人飯桌上都那么高端,討論的話題果然是有戲劇功底的。。。
太高級的東西看不下去………看不懂也就不亂打分了……
8.9;宛如手風琴的固定鏡頭,摺疊與鋪展
不要怕,苦難讓你更加堅強
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
八點檔劇情的家族/情史在電影大師的手上演化出極其高級的味道。分明是發(fā)生在現(xiàn)代人身上的故事,卻因其文學改編的劇本、文縐縐的對白和猝不及防的配樂增添上古典優(yōu)雅的質感?,F(xiàn)代與古典兩種意味卻不顯沖突,和諧共存地推動著情節(jié)向難以預測的方向前進。這和女主角卡米爾的命運一樣,陷入了“測不準的原理”。也許正如在片中討論圣女貞德的雙重性,已暗中留給觀眾一些提示答案。
再也不看他的片子了
每個人都有一座十字架。珍珠灑落、酒杯相碰。圣女喚為魔女,魔女解知圣女,圣女不一定只能成為圣母?;疖嚽靶?,窗外青山。提琴獨奏,其疾如風。所有我們觀看的和讓我們觀看(面向鏡頭)的人物與對話,一切都是難測之謎。
看不懂,但是開頭女生去一幢帶有十字架的小屋子那一段很喜歡…
古典與現(xiàn)代融為一體的挑逗,對兩位強大女性的聚焦,最終幻化為某種當代圣女貞德演繹?或許只有奧利維拉能拍出這樣的電影,急促的小提琴與逃往未知的火車外景是相得益彰的情緒組合,當影片暴露出其本體后,不可避免的燃燒竟是以戲謔的幽默來展現(xiàn)。
以行進中的列車窗框/大遠景/夜景為轉場,暗指時光的流逝;構圖規(guī)整精美,門窗森然,勾勒深陷無愛之家的囹圄感和桎梏氣息;以物理學名詞為敘事基準,摻和宗教原理,將流俗題材闡釋得高遠精妙,“別的人都是用柔情蜜意,我卻想用恐怖來駕馭,你的生命和你的青春?!?/p>
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沒交換無法想像對方的世界我們仍堅持各自等在原地把彼此站成兩個世界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像永恒燃燒的太陽不懂那月亮的盈缺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不懂那星星為何會墜跌
用最簡單的鏡頭與獨白將電影的矛盾不斷弱化,淳樸的配樂,燈光,布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西方文化色彩
Agustina Bessa-Luís